芳草

:
曲江岸上天街里,两地纵生车马多。
不似萋萋南浦见,晚来烟雨半相和。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罗邺

罗邺

罗邺 (825—?),字不详,余杭人,有“诗虎”之称。约唐僖宗乾符中前后在世。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118篇诗文

猜你喜欢

宫词

:
紫禁迢迢宫漏鸣,夜深无语独含情。
春风鸾镜愁中影,明月羊车梦里声。
尘暗玉阶綦迹断,香飘金屋篆烟清。
贞心一任蛾眉妒,买赋何须问马卿。

紫禁迢迢宫漏鸣,夜深无语独含情。
紫禁城如此遥远,只有那宫中的更漏水滴滴落的声音;夜深人静,我独坐着心里满是愁绪。

春风鸾镜愁中影,明月羊车梦里声。
镜中的容颜好似幻影无人欣赏,皇上就像那天上明月高不可攀只能于梦中听那车轮滚动的声音。

尘暗玉阶綦迹断,香飘金屋篆烟清。
台阶无人打扫已积满薄尘,香烟袅袅在屋里飘荡显得那么冷清孤寂。
 
贞心一任蛾眉妒,买赋何须问马卿。
我心坚贞不屈,哪怕让他人的妒忌,要想写出《长门赋》那样哀绝的文章又何须用千金。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紫禁迢(tiáo)迢宫漏鸣,夜深无语独含情。
迢迢:遥远。

春风深(luán)镜愁中影,明月羊车梦里声。
羊车:宫中用羊牵引的小车。也指装饰精美的车子。

尘暗玉阶綦(qí)迹断,香飘金屋篆(zhuàn)烟清。
 
贞心一任蛾眉妒,买赋何须问马卿(qīng)
马卿:汉司马相如字长卿,后人遂称之為马卿。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子夜吴歌·秋歌

: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夫君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参考资料:

1、 葛景春.李白诗选:中华书局,2005:326-3292、 詹福瑞 等.李白诗歌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29-231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dǎo)衣声。
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万户:千家万户。捣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吹不尽:吹不散。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处代指良人戍边之地。

何日平胡虏(lǔ),良人罢远征。
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良人:古时妇女对丈夫的称呼。罢:结束。

参考资料:

1、 葛景春.李白诗选:中华书局,2005:326-3292、 詹福瑞 等.李白诗歌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29-231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开篇四句情景交融,浑成自然,被王夫之誉为“天壤间生成好句”(《唐诗评选》)。秋凉之夜,月华辉洒,砧声阵阵,寒风习习,真是一幅充满秋意的绝妙图景。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前三句分写秋月、秋声和秋风,从视觉到听觉,再到触觉,都在为第四句的“情”作铺垫:月光是引发相思之情的媒介;捣衣声说明妇女们正在为戍边亲人作赶制征衣的准备(古时裁衣前必先将布帛捣平捣软),其本身就包含着深厚的关切、思念之情;而秋风则最易逗起人的情思和愁绪。

  对饱经离别之苦的人来说,这三者有一于此,便难以忍受了,何况它们全都聚集在一起?更何况在月白风清的夜晚,整个长安城都响彻那令人心碎的“万户”捣衣之声!这种时刻,有谁能不为这凄凉而又热烈的气氛所感染呢?“总是玉关情”,一语作结,力抵千钧。

  情而冠以“玉关”,令人联想到遥远的边塞,益觉此情之深长;句首着一“总是”,将前三句目中所见、耳中所闻和肌肤所感囊括净尽,极力突出此情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诗写到这里,整个气氛渲染已足,作者大笔一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盼望战事的早日结束,向往和平安定的生活,这既是诗人的愿望,也是征妇的心声。有此一笔,不仅使全诗主旨更加深刻,而且使“玉关情”愈发浓厚。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229-231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四):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29-1323、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88:338-34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投赠张端公

:
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嫉邪霜气直,问俗春辞柔。
日户昼辉静,月杯夜景幽。
咏惊芙蓉发,笑激风飚秋。
鸾步独无侣,鹤音仍寡俦。
幸沾分寸顾,散此千万忧。

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君子的气量没有极限,器量宏大能胸纳百川。

嫉邪霜气直,问俗春辞柔。
为人嫉恶如仇,刚正威严正直,对待百姓仁慈宽和。

日户昼辉静,月杯夜景幽。
白天屋里光亮又安静,月夜举杯品味幽景。

咏惊芙蓉发,笑激风飚秋。
文章一出惊艳好比芙蓉盛开,笑声爽朗好比旷野秋风。

鸾步独无侣,鹤音仍寡俦。
凤凰还没侣伴,仙鹤依然独鸣。

幸沾分寸顾,散此千万忧。
幸运的是有您注意到了我,化解了我的万千忧愁。

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嫉邪霜气直,问俗春辞柔。
问俗:访问风俗。

日户昼辉静,月杯夜景幽。

咏惊芙蓉发,笑激风飚秋。

(luán)步独无侣,鹤音仍寡俦(chóu)
鸾步:古代对贵者脚步的美称。鹤音:指鹤的鸣叫声。

幸沾分寸顾,散此千万忧。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亮下边撒落下来,拾起殿前的桂花,花瓣带着露珠更显湿润。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到现在也不知道天上发生了什么事,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

参考资料:

1、 (宋)寇宗奭著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 本草衍义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 :卷之十四

玉颗珊(shān)珊下月轮,殿(diàn)前拾得露华新。
露华新:桂花瓣带着露珠更显湿润。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zhì)与人。
嫦娥:多种说法,有说中国神话人物、后羿之妻等。

参考资料:

1、 (宋)寇宗奭著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 本草衍义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 :卷之十四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零落的桂花花瓣,带着星星点点的露珠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亮边散落了下来。”多么美好的场景啊!仿佛如人间仙境一般的场景正是出自唐朝诗人皮日休的七言绝句《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此诗并不如其它描写中秋诗作一般凄凉,凋零,或是惆怅、哀绵。联系诗作背景便可得知诗人前一年高中进士,此时正在东游之中,也正是诗人意气风发之时,全诗便理所当然的轻松,毫无忧愁。诗中的一大部分是诗人的联想,并不现实,却也不让人觉得有空虚之意。巧妙的联想反而为“寂静”的诗作平添了几分“俏皮”,也可谓是恰到好处。

  虽只描写了一幅“夜赏月桂图”,却让我们得知民俗——中秋必看月赏桂,这也是八月十五中秋节的重要活动,使得诗的节气扑面而来。

  如此的好诗,读了心清气爽,也不禁对古人的中秋佳节浮想联翩。

参考资料:

1、 贾祖璋.《生物学碎锦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812、 朱义豪 衣素梅 .《秋季进补·补肺润燥 》:南京出版社,1998 :15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与诸子登岘山

: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尚在 一作:字在)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世间的人和事更替变化,暑往寒来,时间流逝,形成了从古到今的历史。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水落石出,鱼梁洲清浅;天寒木落,云梦泽广袤无边。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尚在 一作:字在)
晋人羊祜纪念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75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47-48 .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代谢:交替变化。往来:旧的去,新的来。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复登临:对羊祜曾登岘山而言。登临:登山观看。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鱼梁:沙洲名,在襄阳鹿门山的沔水中。梦泽:云梦泽,古大泽,即今江汉平原。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jīn)。(尚在 一作:字在)
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诗赋,有过江山依旧人事短暂的感伤。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75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47-48 .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尚在 一作:字在)

  这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岘山是襄阳名胜,孟浩然于此吊古伤今,感念自己的身世,再度抒发了感时伤怀的这一古老主题。

  首联“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没有谁没有感觉到。人类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着,长江后浪催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存,今天的一切很快又会成为过去,古往今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永在无情地流逝。首联两句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流露出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饱含着深深的沧桑之感。

  颔联紧承首联。“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胜迹”,是指山上的羊公碑和山下的鱼梁洲等。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登临岘山,首先看到的就是羊祜庙和堕泪碑。羊祜镇守襄阳颇有政绩,深得民心,他死后,襄阳人民怀念他,在岘山立庙树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泪,杜预因名为‘堕泪碑’。”诗人望碑而感慨万分,想到了前人的留芳千古,也想到了自己的默默无闻,不免黯然伤情。

  颈联写登山所见。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看到鱼梁洲,自然会联想到曾与司马徽、诸葛亮为友,数次拒绝刘表延请的隐士高贤庞德公。“深”指更远处,一望无际、辽阔广远的云梦泽展现在眼前。天寒水清,冷气阴森,更感湖泊之“深”。古代“云梦”并称,在湖北省的大江南、北,江南为“梦泽”,江北为“云泽”,后来大部淤积成陆地,今洪湖、梁子湖等数十湖泊,皆为云梦遗迹。在岘山看不到梦泽,这里是用来借指一般湖泊和沼泽地。这两句诗写的是一种萧条荒落的情调,用来陪衬上下文。诗人登临岘山,深秋的凋零,不能不使他有“人生几何”,“去日苦多”,眨眼又是一年过去,空怀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慨叹。

  尾联中“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多么巨大!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此诗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全诗借古抒怀,融写景、抒情和说理于一炉,感情真挚深沉,平淡中见深远。

  该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诗的前四句,就是概括羊祜的话。“人事”,人物及其事迹,是有新陈代谢的。一代的人去了,一代的人接上了。这就成为古今。山水今天依然是一个名胜,却轮到我们这一代人来游玩。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情,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湮灭无闻”正是对诗人自己遭遇的真实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全诗感生命之短促,表达怀才不遇之悲伤。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清沈德潜评孟浩然诗词:“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这首诗的确有如此情趣。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47-48 .2、 雅瑟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 ,2011 :64 .3、 李景白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83-84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