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路直为霖济物,不然闲共鹤忘机。
无端却向阳台畔,长送襄王暮雨归。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崔涂

崔涂 [唐] (约公元八八七年前后在世),字礼山,善音律,尤善长笛,《唐才子传》说是江南人,一九七八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唐诗选》以其[旧业临秋水,何人在钓矶]及[试向富春江畔过,故园犹合有池台]句,推为今浙江桐庐、建德一带人。唐末诗人,生卒年、生平均不详,约公元八八八年前后在世。唐僖宗光启四年(888)进士,壮客巴蜀,老游龙山,故也多写旅愁之作。其《春夕旅怀》[胡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颇为传诵。《全唐诗》存其诗1卷。他写的最有名的一首诗是《除夜有怀》。 101篇诗文

猜你喜欢

岳阳楼

:
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到深潭赤玉幢。
怅望残春万般意,满棂湖水入西江。

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到深潭赤玉幢。
岳阳楼红日斜照楼窗,在水中的倒影,宛如一座赤玉幢。

怅望残春万般意,满棂湖水入西江。
寂寞失时地看向那残春,仿佛有着千头万绪难以表达的情意,伴随着湖水从窗子溢出并流向没有尽头的长江。

参考资料:

1、 全性尧,高章采,汪贤度,仓阳卿,邓长风,选注. 古诗选读 上[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01.第199页 2、 梅重,王涛选注. 历代山水名胜诗选[M]. 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1999.12.第160页

岳阳楼上日衔(xián)窗,影到深潭赤玉幢(chuáng)
岳阳楼:中国江南三大楼阁之一,位于湖南岳阳西门城楼上,面临洞庭湖。赤玉幢:指岳阳楼在水中的倒影,宛如一座赤玉幢。玉幢犹玉楼,指神仙居处。幢,佛教的柱状石刻,柱上有盘盖。

怅望残春万般意,满棂(líng)湖水入西江。
怅望:寂寞失时的想望。万般意:千头万绪难以表达的情意。万般,犹言各种况味。棂:窗格,这里指窗。西江:这里指长江。

参考资料:

1、 全性尧,高章采,汪贤度,仓阳卿,邓长风,选注. 古诗选读 上[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01.第199页 2、 梅重,王涛选注. 历代山水名胜诗选[M]. 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1999.12.第160页
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到深潭赤玉幢。
怅望残春万般意,满棂湖水入西江。

  登楼鸟瞰洞庭湖,碧波连天,遥望君山,气象万千。此楼历有兴废,宋滕子京重修后,以范仲淹曾作《岳阳楼记》而名闻遐迩。但是从此诗的立意及《元稹集》中有关篇目的题序看,当年作者的洞庭之行颇有失意之慨。所以此诗即不像其他诗文那样着意描绘岳阳楼的雄伟壮阔。

  首句写红日斜照楼窗,这本是人们常见景象。然而诗人用一“衔”字来唤起读者的联想,便使得整个境界活跃起来。次句写楼的倒影:当太阳照射到楼窗上时,楼影落到湖中的赤玉幢上。岳阳楼的倒影映印在洞庭龙君的龙官之上。此句似包含了《柳毅传》的故事,其作者李朝威恰与元稹同时,说不定这是最早涉及龙女故事的一首诗,其新颖独到之处,不言而喻。

  第三句“怅望残春万般意”,点出作者的醉翁之意不在登楼观景,而在于借以表达他在残春时节的怅然情怀,既有惜春之叹,亦有人生失意之嗟。末句“满棂湖水人西江”,不说通过窗子向外眺望一碧万顷的洞庭湖水,而是说湖水从窗子溢出并流向没有尽头的长江,这样也就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全诗着重渲染景物,只用“怅望”两字淡淡点出当时的心绪。最后以景结情,把无法排遣的怅惘愁思表达得非常含蓄婉转。

  在写作上此诗与作者《行宫》诗相类似,虽然只有四句,读者不觉其短,足见手法之妙。

参考资料:

1、 马斌编. 诗中日[M]. 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2008.02.第154-155页2、 全性尧,高章采,汪贤度,仓阳卿,邓长风,选注. 古诗选读 上[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01.第199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赠柳

: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章台柳色垂拂繁茂,柳色或明或暗,鄄都的大路旁,柳枝像妙龄女郎在蹁跹起舞。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早就听到不少人赞美柳树风流至极,如今看到了,正当婀娜多姿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迷人的柳色一直到桥边,眼看柳色要被隔断,跨过桥向长堤延伸,我的心也紧随不舍。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柳树真忍心啊,放出如雪的柳絮,飘浮着,飞舞在青楼酒旗之间。

参考资料:

1、 (唐)李商隐.李商隐诗选注: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12-132、 田梦.李商隐诗集 插图本:济南出版社,1995:15

章台从掩映,郢(yǐng)路更参(cēn)(cī)
章台:汉代京城长安的街名。街旁多柳,唐时称为“章台柳”。从:任从。掩映:遮掩映衬。郢:战国时楚国的国都,即今湖北江陵。参差:柳条垂拂繁茂的样子。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ē)(nuó)时。
见说:听说。意谓听到别人对柳的赞赏。来当:今天自己见到的时候。婀娜:与“风流”都是写柳丝的风流极致,妩媚多姿。

桥回行欲断,堤(dī)远意相随。
桥回:桥向旁弯曲。堤远:长堤向远延伸。意相随:柳枝傍堤而去,遂意相随。这句既写柳丝,也写出诗人对柳的眷恋不舍。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忍:岂忍。花如雪:柳花似雪。青楼:古代歌舞宴饮的馆楼。

参考资料:

1、 (唐)李商隐.李商隐诗选注: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12-132、 田梦.李商隐诗集 插图本:济南出版社,1995:15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赠柳》,其实就是咏柳。咏而赠之,故题曰“赠”。前人认为此诗有本事,冯浩并认为系为洛阳歌妓柳枝作。由于年代久远,别无旁证,真实情况,已难考知。

  李商隐对柳很有感情,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这一首同他别的那些咏柳诗不同,它的背景不是一地一处,而是非常广阔的地域。“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首联就从京城长安到大江之滨的江陵,写柳从北到南,无处不在,“掩映”“参差”,秀色千里。

  “掩映”、“参差”,是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点出时间是在春天。由“从”(任从)到“更”的变化,把柳的蓬勃生机,渲染得更加强烈。次联“风流”、“婀娜”,则是写柳的体态轻盈。柔长的柳枝,千枝万缕,春风吹拂,宛若妙龄女郎,翩跹起舞,姿态是非常动人的。“见说”是听见别人说,包括古今之人对柳的赞赏。“来当”句是说自己见到眼前之柳的时候,正当其婀娜多姿之时,表现出诗人的欣喜之情。上面四句,从广阔的背景上,对春柳作了生动具体的描绘,写出了她妩媚可爱的风姿。

  下面接写柳色绵延不断。一到春天,路旁堤畔之柳笼烟罩雾,葱茏翠绿,望之令人心醉。诗人的目光,正是被这迷人的柳色所牵引,向前移去,直到桥边,眼看柳色就要被隔断,可是跨过桥去,向旁一弯,却又顺着长堤,向前延伸,最后虽然眼中已望不见柳,但心中仿佛仍然见到青青的柳色向远方伸去。“行”作“行踪”、“踪迹”解。“意相随”既指春柳傍随长堤而去,也指诗人的心为柳所系,紧随不舍,最后直至青楼酒旗、柳花似雪之处。“青楼”、“酒旗”是人间繁华之地;飞花似雪是春柳盛极之时。“忍”即忍心之意,字里透露出诗人的痛惜之情。花飞似雪,固然美极盛极,然而繁华已极,就意味着离凋谢不远。两句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也把诗人的爱惜之情写到极点。纪昀评此诗云:“五、六句空外传神,极为得髓。结亦情致可思。”(《李义山诗集辑评》)这四句,意境很美,言外之意不尽,很耐人寻味。

  清代王士禛说:“咏物之作,须如禅家所谓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带经堂诗话》)此诗全篇八句,纯用白描,篇中不着一个“柳”字,却句句写柳。而且,仔细玩味,又会发觉它们既是写柳,又象是在写人,字里行间,仿佛晃动着一位窈窕女郎的倩影,风流韵致,婀娜多情,非常逗人喜爱。她也许是诗人的友人,也许就是诗人的情人,由于某种原因,他们分离了。咏柳即咏人,对柳之爱怜不舍,即对其所爱之人的依恋与思念。似彼似此,亦彼亦此,不即不离,正是此诗艺术表现的巧妙之处。冯浩说此诗“全是借咏所思”(《玉溪生诗集笺注》),大旨是不错的。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141-1142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初食笋呈座中

:
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
幼嫩的箨,香美的苞——新笋刚出竹林。拿到於陵市中议价——贵重胜似黄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京城附近竹林多得无数,怎忍剪断凌云的新笋一片心。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71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1-12

嫩箨(tuò)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
嫩箨:鲜嫩的笋壳。箨,竹皮,笋壳。 香苞:藏于苞中之嫩笋。於陵:汉县名,唐时为长山县,今山东省邹平县东南。於:一作“五”。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jiǎn)凌云一寸心。
皇都:指京城长安。陆海:大片竹林。陆海”代指人有才。凌云一寸心:谓嫩笋一寸,而有凌云之志。凌云:直上云霄,也形容志向崇高或意气高超。此双关语,以嫩笋喻少年。寸:一作“片”。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71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1-12
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嫩箨香苞初出林”,诗人起笔便细细描绘了初生之笋的形态。这样壳嫩笋香的初生之笋,洋溢着勃勃的生机,只待春雨浇灌,即能昂扬九霄。“於陵论价贵如金”,很多人认为这句诗是诗人向座主的器重表示感谢。嫩笋要论价,是因为初生之笋鲜嫩可口,所以食者众多,求者亦夥,因而在於陵这里的价格和黄金一样贵重。“於陵”当属泛指,代称各地。诗人在这一句里已经点出一丝悲的意味。嫩笋正出林呢,怎么就要论价了,而且价值甚昂?但语气终还是压抑的,平缓的,冷静的,客观的。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诗的三、四两句接着将这种悲哀之情渲染开去,推至顶峰才喷发而出。“凌云一寸心”,谓嫩笋一寸,而有凌云之志。这里是一个双关语,喻人年少而有壮志。这两句回答了对嫩笋“於陵论价”的另一个原因。那就是竹林茂盛,所以可以食笋,忍心“剪”去它凌云之心。卒章而诗人的一片哀怜之情也显露出来。诗人痛惜嫩笋被食,喻人壮志未酬,这是一种悲哀;而联系到诗人于大和六年(832年)赴京应举不第,那么就还有另外一层意味了,就是或许是因为皇都长安里“人才”太多,所以他才下第的。可是“剪”去的是一寸凌云之心。一个“忍”字用得十分出色。忍者,忍心,实际上联系到“凌云一寸心”看,作者表达的却是“何忍”之意。意谓不要夭折嫩笋的凌云之志啊。悲己之不遇,痛上主之不识己,一片哀怨之情弥漫其间。 全诗以嫩笋比喻自己,嫩笋一寸而有凌云之志,诗人同样如此,年少而胸怀大志。可悲哀的现实却是嫩笋被食,凌云之志也夭折在初出林的时候。而诗人也一样壮志未酬,空有“嫩箨香苞”美质,却没有了昂扬九霄的机会。既哀且怨之情充溢全诗。

  全诗艺术风格哀怨缠绵,而深情难已,已经初步显示出李商隐诗歌“深情绵邈”(刘熙载《艺概》)的艺术特色。 这样哀怨的诗歌若出自一个中年或暮年人之手,当属平常,可是创作它的却是二十岁左右的李商隐。这正是少年壮志不言愁的黄金时段,可诗人看见鲜嫩的笋时不由而生 “忍剪凌云一寸心”的悲慨,诗也写得哀怨缠绵。这就是很让人诧异的事。事实上,“忍剪凌云一寸心”的悲慨里包蕴着诗人半生的际遇和一种 “先期零落”的忧愁意识。首先,家世孤苦,“沦贱艰虞多” (《安平公诗》),其高祖以来家境已衰落,祖辈几代历官均不过县令。父祖辈又一再年寿不永,不到十岁时,父亲去世。他随母还乡,过着清贫的生活。他在《祭裴氏姊文》就写道:“及衣裳外除,旨甘是急,乃占数东甸,佣书贩舂”。这是他清贫生活的生动写照。此外,他生活的晚唐时代动荡,藩镇割据,宦官擅权,朋党斗争,农民起义不断,而社会又讲究勋阀门第观念,而诗人自己“内无强劲,外乏因依”(《祭徐氏姊文》),也使他对自己的前途缺乏信心。这两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就使得诗人自小便表现出一种悲观的情绪。十六岁时写的《无题·八岁偷照镜》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该诗似写一伤怀的女子,而句句实写自己。“八岁偷照镜”,著一“偷”字,写出了其早熟,“长眉已能画”,写其早识。 “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上崔华州书》),“十六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樊南)甲集序》),也是如此;接着十岁能做裙,十二岁弹筝,表明这个女子的慧心兰质,可接着却是十四未嫁,“十五泣春风”了,转向一层悲哀的境地。美质未遇良主,唯有相泣春风了。这种忧愁,王蒙先生称之为“先期愁人”、“先期悲叹”的“夭折意识”,可谓切中肯綮。李商隐这种“先期零落”的忧愁意识伴随了他一生的诗歌创作。譬如:“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看见早梅,也生悲慨:“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而当林花开放,正当其盛时,却又发出“重吟细把真无奈,已落犹开未放愁”(《即日》)的感叹;看见“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的垂柳他又会觉察到“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赠柳》)的幻灭感。就算是茂盛青翠的高树,他也会感到“一树碧无情”(《蝉》)。总的说来,李商隐一生困顿,郁郁不得志,加之他的多愁善感,在诗歌创作上,总是要表现出那么一丝忧虑,或出之以典故,或结之以意象,来取得“深情绵邈”的审美感受。而把握他这种“先期零落”的忧愁意识,也是欣赏李商隐这首《初食笋呈座中》乃至他全部诗歌的钥匙。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1-1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浣纱女

:
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

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钱塘江边是谁的家乡呢?江上的女孩全部都漂亮如花。

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
好色的吴王统治时她们不敢出门,如今却毫无顾忌地到春江洗纱。

参考资料:

1、 孙琴安.唐人七绝选.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08月第1版:362、 范凤驰 著.新选唐诗.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70-713、 郭彦全,石惟英 编著.千首少儿古诗选译.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89年11月第1版:64

钱塘江畔(pàn)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浣:洗濯 。纱:棉、丝织物的通称。钱塘江:在今浙江。胜:超过,胜过。

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huàn)纱。
吴王:特指春秋时期吴国的国君夫差。不得出:不能出。因夫差好色,越王勾践曾献美女西施与他,以乱吴国之政。据说西施本是越国的一个浣纱女,故说“吴王在时不得出”。公然:毫无顾忌,公开地。

参考资料:

1、 孙琴安.唐人七绝选.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08月第1版:362、 范凤驰 著.新选唐诗.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70-713、 郭彦全,石惟英 编著.千首少儿古诗选译.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89年11月第1版:64
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
  此诗描绘了一幅十分迷人的图画:一群比鲜花还要美丽的女子在碧绿的江水中浣洗着轻纱,她们欢歌笑语,如花的脸庞映着碧绿的江水和水中的轻纱。诗的前二句写诗人在钱塘江畔看到了“胜花”的女子,情不自禁地问起这些女子是谁家的女儿,是从正面对钱塘女儿进行热烈赞美。其中,“是谁家”三字的用意并不是在询问这些女子是谁家的女儿,而是用反诘的方式来表达对钱塘女儿的赞美,充满了惊喜赞叹的感情;同时,诗人只用“胜花”二字写女子之美,简洁而形象。紧接着,诗人并不是顺势对女子的美做进一步的具体描绘,而是把笔宕开,引用历史故事对女子进行赞美,用浣纱将浣纱女与西施之联系起来的同时在同中求异,在异同之间略作点拨,在平白明快的话语中注入耐人品味的意蕴,表现浣纱女胜过西施的命运,显出巧妙和深曲,使全诗在赞美钱塘女儿的同时,又对历代的荒淫统治者进行了讽刺,丰富了全诗的内容。其中,“吴王在时不得出”一句在遗憾中传出对“公然来浣纱”的女子的庆幸,曲折深蕴而又留有空白;“公然”二字则不仅表现了女子们浣纱时的喜悦心情,还含着诗人对世事清平的由衷赞美。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主编.唐诗鉴赏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2年01月第1版:245-2462、 霍松林 主编.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05月第1版:111-11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冬夕寄青龙寺源公

:
敛屦入寒竹,安禅过漏声。
高松残子落,深井冻痕生。
罢磬风枝动,悬灯雪屋明。
何当招我宿,乘月上方行。

敛屦入寒竹,安禅过漏声。
放轻脚步缓缓的踏过寒竹林,打坐修禅只能听到那铜壶水滴滴落的声音。

高松残子落,深井冻痕生。
高高的松树上落下颗颗松果,那深井的水面也慢慢凝结成冰。

罢磬风枝动,悬灯雪屋明。
磬声停罢屋外的树枝仍在随风而动,悬挂的烛灯将那被皑皑白雪覆盖的屋舍映照的格外温暖明亮。

何当招我宿,乘月上方行。
什么时候邀请我于你那里留宿,让我也好沐浴着月色感受万物静寂与内心的平静。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敛屦(jù)入寒竹,安禅过漏声。
敛屦:犹摄足。踮起足走路,表示敬肃。安禅:佛家术语,即安静地打坐。漏声:铜壶滴漏之声。

高松残子落,深井冻痕生。

罢磬(qìng)风枝动,悬灯雪屋明。
罄:佛寺中使用的一种钵状物,用铜铁铸成,既可作念经时的打击乐器,亦可敲响集合寺众。

何当招我宿,乘月上方行。
何当:犹何日何时。乘月:即为沐浴着月光之意。上方:住持僧居住的内室。亦借指佛寺。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