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吟

:
朝吟复暮吟,只此望知音。举世轻孤立,何人念苦心。
他乡无旧识,落日羡归禽。况住寒江上,渔家似故林。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崔涂

崔涂 [唐] (约公元八八七年前后在世),字礼山,善音律,尤善长笛,《唐才子传》说是江南人,一九七八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唐诗选》以其[旧业临秋水,何人在钓矶]及[试向富春江畔过,故园犹合有池台]句,推为今浙江桐庐、建德一带人。唐末诗人,生卒年、生平均不详,约公元八八八年前后在世。唐僖宗光启四年(888)进士,壮客巴蜀,老游龙山,故也多写旅愁之作。其《春夕旅怀》[胡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颇为传诵。《全唐诗》存其诗1卷。他写的最有名的一首诗是《除夜有怀》。 101篇诗文

猜你喜欢

咏柳 / 柳枝词

: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垂的柳条像千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就是二月的春风,如同神奇的剪刀。

参考资料:

1、 龚勋.中国儿童成长必读书 唐诗三百首.北京市:华夏出版社,2012年:42页2、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精解 小学生版.长春市:吉林摄影出版社,2011年:211页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tāo)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妆:装饰,打扮。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绦: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裁:裁剪。似:如同,好像。

参考资料:

1、 龚勋.中国儿童成长必读书 唐诗三百首.北京市:华夏出版社,2012年:42页2、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精解 小学生版.长春市:吉林摄影出版社,2011年:211页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第一句写树,将树拟人化,让人读时能感觉出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这里的“碧玉”应该是有两层含义: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古代的妙龄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少女身上垂坠的绿色丝织裙带。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参考资料:

1、 羊玉祥.古典诗文鉴赏.北京市: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47-48页2、 利生.诗词鉴赏.呼和浩特市:远方出版社,2010年:84-8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元日

:
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
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
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
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
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
高高的轩台辉映着春色,深邃的楼阁沐浴着朝阳。

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红色的宫墙内飞舞着彩色的饰旗,翠玉珠帘映曜着宫女们的玉佩。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
我效仿古代的明君们,恭谨而节制地治理着国家,终于使八方安定、四海升平了。

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现在)丹陛下排列着森森戟戈,长廊里回荡着丝竹乐声。

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
壮美的和煦之风浩荡在华夏大地上,康盛的帝王之道运途正昌。

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我)将继承周文王的事业,遵循他的先例、并借鉴古代帝王们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来治理国家。

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
春天来临了,小草又像以前一样沐浴在春风里,梅花也像往年一样绽蕊怒放。

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我想渡过巨大的河流到达彼岸,但最终还要靠舟船才能渡过去(意思就是靠民众的支持和大臣们的帮助才能治理好国家)。

高轩暧春色,邃(suì)阁媚朝光。
邃:深远。

彤庭飞彩旆,翠幌(huǎng)(yào)明珰(dāng)
幌:用于遮挡或障隔的幔子。曜:照耀。明珰:珠玉。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yù)八荒。
恭己:语出《论语》,恭谨而律己,是形容君王治理天下的词句。垂衣:语出《易·系辞》,原意指天下太平,李世民在这里形容自己效法皇帝、尧舜无为而治。驭:统率。

霜戟(jǐ)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戟:指我国独有的古代兵器。

(mù)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
穆:壮美。康:康盛。

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

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苦雪四首·其一

:

二月犹北风,天阴雪冥冥。
寥落一室中,怅然惭百龄。
苦愁正如此,门柳复青青。

二月犹北风,天阴雪冥冥。
北地寒冷,已经是二月了可天空中仍然刮着凛冽的北风,飘着纷纷扬扬的大雪,一片阴暗。

寥落一室中,怅然惭百龄。
在冷清的斗室里,我心中十分惆怅,害怕就此愧对一生。

苦愁正如此,门柳复青青。
正在我如此愁苦之时,门前的柳树又青翠起来了。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02-104页

二月犹北风,天阴雪冥(míng)冥。
冥冥:阴暗貌。

(liáo)落一室中,怅(chàng)然惭百龄。
寥落:冷落,冷清。百龄:百年,指一生。

苦愁正如此,门柳复青青。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02-104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过碛

:
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
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
异乡客子在黄沙碛里把路迷,四下张望只觉得云天向下低。

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只说是地到此尽天也到此尽,我已走到安西却还要再向西。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71-172

黄沙碛(qì)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
碛:沙石地,沙漠。这里指银山碛,又名银山,在今新疆库米什附近。黄沙:指沙漠地区。云天:高空。直下低:往下低落。

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言:说。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71-172
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
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这首诗显示的是作者在大漠上行旅时所望见的景色和所产生的感觉。首句“黄沙碛里客行迷”,是写置身于荒漠中,不仅前路迷茫,不知何往,如韦应物《调啸词》所写的“东望西望路迷”;而且感到心情迷惘,无所归依,如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词所写的“此时心转迷”。句中的这个“迷”字,与作者的另一首《宿铁关西馆》诗“乡遥梦亦迷”句中的“迷”字一起来看,可能还含有回首万里、归路亦迷的意思在内。

  第二句“四望云天直下低”,回应第一句,描写在广阔无限的沙漠中,四面远望,天地相接,云天低迷,而这一印象正引出和加重了行客的迷失心情。这个“低”,虽属视官的错觉,却是望中的实感。陆游《游修觉寺》诗中的“天向平芜尽处低”句,写的也是这样一个错觉和实感;而岑参所写的,是在西北高原上、浩翰沙漠中的特别鲜明、强烈的感受。

  第三句“为言地尽天还尽”,又直承这第二句。正因远望中云天四垂,低与地连,所以进而觉得地到了尽头,天也到了尽头。诗人到达安西后,在《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诗中还写有“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两句。“寻河”是虚写,用汉使通西域典故(见《汉书·张骞传》;“过碛”是实写,记自身的历程。“地尽”、“天低”则重述了这一过碛时由直觉产生的印象。

  末句“行到安西更向西”,宕开诗笔,另拓诗境,表现天地本自无边无涯,地外仍有地,天外仍有天,过了大漠还在向西方延伸,以见天地之末“尽”。这一收尾也许另有一层意思,如李益的《征人歌》所说:“塞外征行无尽日”,虽然已经抵达安西,征行还不会结束。

  诗写诗人在一望无际的大沙漠上日夜西行时,眼前看到的景色、直觉中构成的印象、内心处触发的感受。岑参的边塞诗,常采用夸张的表现手法。这首绝句中所写的“云天直下低”、“地尽天还尽”,也带有夸张色彩。但这种夸张,不是对真实的歪曲,而是对真实的强化,更形象、更逼真可感地表现了诗人在那样一个独特环境中所看到的独特景色、所产生的独特感受。

  有些边塞诗,往往经过高度概括,甚或出于凭空想象,所写的景物情事常常共性多,个性少,纵有典型意义,不免陈陈相因。岑参所写,则大都是实地见闻、亲身感受,以不同于一般边塞诗的面目出现,奇葩独放,异境别开,使人眼目为之一新。从这首绝句,也可尝鼎一脔,窥豹一斑。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330-33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塞下曲·其一

: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95-202

(chán)鸣空桑(sāng)林,八月萧关道。
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出塞(sài)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共:作“向”。

莫学游侠儿,矜(jīn)夸紫骝(liú)好。
游侠儿:都市游侠少年。矜:自夸。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95-202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这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寒蝉、桑林、萧关、边塞、秋草都是中围古代诗歌意象里悲情的代名词,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反战主题作背景和情感上的铺垫。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许多读书人“功名只向马上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沙尘老”的无奈结局。末两句,以对比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前面讲的幽并客的时候,作者还没有什么贬意,字里行间里还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用“游侠儿”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养有良马的市井无赖,作者的反战情绪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

  此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讽喻市井游侠,又让人看到了唐代锦衣少年的浮夸风气。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