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小还丹歌 其六

:

言依口诀,亲贵手传。七日自伏,万刻牢坚。千鍊万煮,托在五贤。

好蕴金器,不绝玄关。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罗公远

一作罗思远。鄂州(今湖北武昌)人。玄宗时道士。长于隐形变化及黄白还丹之术。先天间召入京,玄宗礼敬之,以法术居内道场。云是因传术不尽被杀,但数年后有人于蜀中见之。复召入宫中,传长生之术,居岁余而去。天宝十五载(756)玄宗奔蜀,据云曾一路护送。事迹见《太平广记》卷二二引《神仙感遇传》等与卷二八五引《朝野佥载》、《新唐书》卷二〇四。《大还丹照鉴》、《还丹歌诀》卷上存其诗13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12篇诗文

猜你喜欢

神鸡童谣

:

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
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
能令金距期胜负,白罗绣衫随软舆。
父死长安千里外,差夫持道挽丧车。

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
生了儿子用不着让他去学习知识,因为当今社会学会斗鸡走马这些娱乐手段,比读书还有用。

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
你看那贾家的小伙子,年龄刚十三岁,家中的富贵奢华连许多世家大族都远远不如。

能令金距期胜负,白罗绣衫随软舆。
贾昌技艺高超,能够号令群鸡,预期其中的胜负,他指挥斗鸡时身着绣着花纹的白色丝质衣衫,后面还跟着装饰华丽的乘舆。

父死长安千里外,差夫持道挽丧车。
贾昌的父亲在长安千里之外的泰山下死去,贾昌奉旨扶柩回葬,沿途的县官们都有派差夫奉侍、引导、牵挽着灵车。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062、 赖汉屏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24-625

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
斗鸡走马:即斗鸡赛马,古代的赌博游戏。

(jiǎ)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
贾家小儿:贾姓人家的孩子,即贾昌。

能令金距期胜负,白罗绣衫随软舆(yú)
令:让,使。金距:公鸡斗架,全靠脚上的角质硬距作武器。在距上安上金属套子,更利于格斗,就叫“金距”。距:雄鸡爪子后面突出像脚趾的部分。期胜负:是必定获胜的意思。软舆:即轿子。

父死长安千里外,差夫持道挽丧车。
持:奉侍。道:后作“导”,引导。挽:追悼死人。丧车:运载灵柩的车子。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062、 赖汉屏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24-625

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
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
能令金距期胜负,白罗绣衫随软舆。
父死长安千里外,差夫持道挽丧车。

  这首民谣写的是一个被人称为“神鸡童”的长安小儿贾昌的奇遇,但讽刺的对象则显然不光是贾昌。他毕竟只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正如“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一样,是愤激之词,也是一种反常的社会心理的写照。 “白罗绣衫随软舆”一句,此中有人,呼之欲出。原来当今皇帝就爱斗鸡走马,所以“神鸡童”也就成了皇帝身边的红人。唐诗中讽刺皇帝的诗篇不少,或则托言异代,或则咏物寄怀,大都辞旨微婉。象这样大胆直率,用辛辣的语言嘲笑当朝皇帝的,在文人诗里是很难见到的,只有民谣能作此快人快语。

  全诗描绘了两个场面,一是贾昌随驾东巡,一是奉父柩西归雍州。第一个场面:“白罗绣衫随软舆。”在戒备森严、紧张肃穆的气氛里,一个十三岁的少年,穿着华美的白罗绣花衫,带着三百只喔喔啼鸣的红冠大公鸡,紧紧跟随在皇帝威严华贵的软舆后面,大摇大摆地前行,这真是亘古未有的奇观。唐玄宗此行是去泰山举行隆重的封禅大典,夸示他“奉天承命”、治国治民的丰功伟业,带上这么一支不伦不类的特殊仪仗队,真是滑稽透顶,荒唐至极。据陈鸿《东城老父传》记载:“开元十三年,(贾昌)笼鸡三百,从封东岳。”并没有说他紧跟在“软舆”后面,而诗中运用近乎漫画的手法,将这一史实作了艺术的夸张,形象鲜明,主题突出。

  第二个场面:“差夫持道挽丧车。”贾昌的父亲贾忠是唐玄宗的一名卫士,随扈死在泰山下。“父以子贵”,沿途官吏为巴结皇帝面前的这位大红人──神鸡童贾昌,竟不惜为他兴师动众,征派民夫,沿途照料灵柩。死者并不是什么皇亲国戚,只不过是一个斗鸡小儿之父,却迫使无数劳动者为他抖威风,这场面着实令人啼笑皆非。诗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嘲笑、轻蔑和愤怒。

  两个场面,构成了一出讽刺喜剧。剧里有一群白鼻子,主角是坐在软舆里的唐玄宗李隆基。这个喜剧形象鲜明,效果强烈,读起来,不但忍俊不禁,而且似乎听到了当时老百姓嬉笑怒骂的声音。这就是此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参考资料:

1、 赖汉屏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24-62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过樊川旧居

:
却到樊川访旧游,夕阳衰草杜陵秋。
应刘阳后苔生阁,稽阮归来雪满头。
能说乱离惟有燕,解偷闲暇不如鸥。
千桑万海无人见,横笛一声空泪流。

&却到樊川访旧游,夕阳衰草杜陵秋。
到樊川故地重游,秋日的夕阳照射在杜陵衰败的荒草上。

应刘去后苔生阁,稽阮归来雪满头。
应埸、刘桢逝去后阁楼生了苔藓,嵇康、阮籍回来后已是白发苍苍。

能说乱离惟有燕,解偷闲暇不如鸥。
谁能说乱离之苦只有燕子,人生到处奔波不如鸥鸟懂得偷闲过生活。

千桑万海无人见,横笛一声空泪流。
桑田沧海的变迁没人看见,横拿着笛子流泪也于事无补。

参考资料:

1、 李 谊.韦庄集校注.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619-6212、 齐 涛.韦庄诗词笺注.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673-6743、 毋永利.古诗观止.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298

&却到樊(fán)川访旧游,夕阳衰草杜陵秋。
樊川:地名,在陕西长安县南。今西安市长安少陵原与神禾原之间的一片平川。汉高祖刘邦建都长安后,将此地封给大将樊哙,作为食邑,由此得名。华州:华州在今日的陕西渭南、华县、华阴、潼关一带。樊川和华州均为入蜀的必经之地。旧游:昔日游览的地方。杜陵:在长安东南。

应刘去后苔生阁,稽(jī)(ruǎn)归来雪满头。
应刘:汉末建安文人应玚、刘桢的并称。两人均为曹丕、曹植所礼遇。后亦用以泛称宾客才人。稽阮:魏晋间著名文学家嵇康、阮籍的并称。两人均属竹林七贤。稽,当作“嵇”。

能说乱离惟有燕,解偷闲暇(xiá)不如鸥。
乱离:乱离之苦。惟有,只有。解:懂,能。

千桑万海无人见,横笛一声空泪流。
千桑万海:犹沧海桑田。空泪流:因感于人事变化无常而生悲。空,徒然。流泪于事无补所以说“空泪流力。

参考资料:

1、 李 谊.韦庄集校注.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619-6212、 齐 涛.韦庄诗词笺注.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673-6743、 毋永利.古诗观止.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298
却到樊川访旧游,夕阳衰草杜陵秋。
应刘去后苔生阁,稽阮归来雪满头。
能说乱离惟有燕,解偷闲暇不如鸥。
千桑万海无人见,横笛一声空泪流。

  韦庄入蜀时的心态是非常复杂的。这从韦庄接到朝廷命令时所作的另一首诗《寄右省李起居》中可以看出。《寄右省李起居》开头两句“已向鸳行接雁行,便应双拜紫微郎”,则说明韦庄在接到朝廷征书准备入蜀一开始时是非常欣喜和激动的,但在奉使入蜀时所作的这首《过樊川故居》中却出现了一种悲观、凄凉的基调。

  “却到樊川访旧游,夕阳衰草杜陵秋。”第一句明显是叙事和写景,“衰草”和“杜陵秋”无疑说明了创作的季节是秋季。题目中的“过”字,表达了韦庄此行的目的不是在樊川,樊川只是途经之地,“却到樊川访旧游”中的“却”字很值得体味,“却”表达的是一种违背了原计划的意思,到樊川游访并不是韦庄的原始意愿,他把奉使入蜀看成是一个机遇,但是结果却只是在樊川游玩。当时时值秋天,樊川的秋景在韦庄眼里是一片凄凉萧条。

  接着诗人以魏晋文人应玚、刘桢、嵇康、阮籍自比:“应刘去后苔生阁,稽阮归来雪满头。”极言人去楼空,苍苔入阁,老大归来,华发满头。由于诗人亲历黄巢之乱,家人离散,四处逃亡,自然触景生情,发出感慨:“谁说乱离只有燕,我今偷闲不如鸥。”燕窝被取,众燕离散,沙鸥击水,何时能歇?诗人用燕子和鸥鹭来自比,诉说了自己遭遇的家国不幸。

  十六年过去了,昔日的家园如今已是断瓦残垣。“千桑万海无人见,横笛一声空泪流。”沧海桑田,无人看见。横笛悠扬,仪仗催发,诗人禁不住老泪纵横。韦庄一生历经宣、懿、僖、昭四代唐皇及后来的前蜀,身逢乱世,背井离乡,怀才不遇,命运坎坷。但他毕竟志向远大,人生的境遇,造就了他悲凉的诗风。

  这种感伤的情怀,在这首诗中有充分的体现。他写景状物,皆着悲色;叙事说人,更具悲情;援引典故,亦出悲声。诗人于景福二年(893年)初回长安时也有《长安旧里》一诗:“满目墙匡春草深,伤时伤事更伤心。车轮马迹今何在,十二玉楼无处寻。”诗中景物与人事,历史和现实,在这里交汇,强烈地冲击着读者的神经。在唐末悲感诗作中具有突出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

参考资料:

1、 毋永利.古诗观止.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2982、 曹仲芯宁.韦庄入蜀及其蜀中诗歌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 200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谢赐珍珠

:
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
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
我细细的桂叶眉很久不描了,面上的残妆和著眼泪打湿了我的红色绸衣。

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我自是很久没有梳洗过了,你也不必送一斛珍珠来安慰我的寂寥之心。

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xiāo)
红绡:红色薄绸。

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liáo)
寂寥:寂寞空虚。

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
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江采萍风韵神采,无可描画,精通诗文,曾深受玄宗宠幸。只是杨玉环的到来使得清高孤傲的梅妃渐渐失宠。杨贵妃设法贬梅妃入冷宫上阳东宫。梅妃得宠时,各地争相进献梅花。但如今,大家都是忙着给杨贵妃送荔枝,谁还记得曾经专宠一时的梅妃江采萍呢?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题岳阳楼

: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岳阳城下江水浩荡,无边无际;独自登上高楼倚着栏杆眺望。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春天,两岸的绿色与洞庭湖的水色相接,傍晚的彩霞与湖水中的红波交相辉映,仿佛红波尽头就是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两岸山中的老猿正站在树上啼声悲苦,天上的大雁要从这浩渺无边的湖上横空飞过也很是艰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这个地方风景壮阔美丽,只可画成画障,挂在贵富人家的厅堂里供他们欣赏。

参考资料:

1、 张傲飞编.唐诗鉴赏辞典 宋词鉴赏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6:第350-351页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lán)
漫漫:大水无边无际的样子。危楼:高楼。 凭:倚、靠。

春岸绿时连梦泽(zé),夕波红处近长安。
梦泽:即云梦泽,古代面积极大,包括长江南北大小湖泊无数,江北为云,江南为梦。到唐代,一般称岳阳南边的青草湖为云梦。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图障:画幅,画幛。唐人喜画山水为屏障,张挂在厅堂上。

此地唯堪画图障(zhàng),华堂张与贵人看。
华堂:华丽的厅堂。 张:张挂。

参考资料:

1、 张傲飞编.唐诗鉴赏辞典 宋词鉴赏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6:第350-351页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这是元和十四年(819)春,白居易自江州赴忠州刺史任,经过岳阳时留下的作品。诗人几经贬谪,不堪流离漂泊之苦,所以在他描写湖光山色的风景诗中,也透露出淡淡的哀怨和对京城的眷恋之情。

  前四句中有三句都是写洞庭湖的浩渺无边。首句“漫漫”一词将洞庭湖的浩渺写得生动形象,三、四两句对洞庭湖的广阔作了进一步的描绘。诗人眺望夕阳映照下的洞庭湖景色,不由想起了国都长安,这里暗用了晋明帝(司马绍)“日远长安近”的典故。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一句,用“猿啼”、“雁渡”抒发诗人的漂泊流离之感,与上文“近长安”相呼应。诗的最后两句说洞庭湖风景壮阔优美,可以画成图画,让那些贵人们欣赏,这样贵人们也许可以体会到猿啼雁飞、流民逐客行旅的奔波之苦,含蓄地流露出羁旅漂泊之感和对贵人们的怨愤。

  诗为登楼抒怀之作。描绘登楼所见之景,抒写对京都的思念和行旅艰难的感慨。律诗中二联,常为一联写景,一联抒情。此诗突破常格,两联皆融合情景,境界深远。“春岸”两句,更融现景与想象于一体,为人称道。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情于景,在描绘优美动人的景色的同时,也透过“独”、“苦”、“难”、“唯堪”等字,向读者展示了自己的内心独白。

参考资料:

1、 张傲飞编.唐诗鉴赏辞典 宋词鉴赏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6:第350-351页2、 师长泰注评.白居易诗选评:三秦出版社,2008.2:201页3、 李月辉主编.名画唐诗佳句欣赏: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01:第64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赠花卿

: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锦官城里每日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世间芸芸众生哪里能听见几回?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65-1662、 崔闽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31-532

(jǐn)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纷纷: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wén)
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几回闻:本意是听到几回。文中的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65-1662、 崔闽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31-532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有人则认为它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说是语含讽刺,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

  第一句“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锦官城,成都市的别名。丝,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丝管,代指音乐。日,这里是每日的意思。纷纷,形容音乐声络绎不绝。意思是说,锦官城里奏起管弦音乐,一天到晚响个不停。“丝管”二字点出全诗描写的对象。点明之后,便从各种角度对它进行描绘。先用“纷纷”二字写出其连绵、和谐、化无形的乐曲为有形之物,形象地写出管乐声与弦乐声相互交错、追逐的情景。

  第二句“半入江风半入云”。意思是说:音乐的响声一半散入江风中,一半散入云层中。“入江风”,是说声音广传地面;“入云”,是说声音上冲天空。从地到天,到处都传播着音乐的声响。两个“半入”重复使用,造成音律的回环、流畅,与那弥漫宇宙的音乐声正相和谐,具有很深的情趣。

  第三、四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意思是说,这样的乐曲只能是天上才有的,人世间有能听到几回呢?古人认为,只有天上的仙乐才是最美妙的。作者把“此曲”看作是天上的仙乐,这就是极度写出它的不同凡俗;然后,又用人间的罕闻,进一步写出它的珍贵。这两句是在前面写实的基础上,通过想象,从虚处下笔,把“此曲”之美好推到绝伦的地步。虚实结合,互相照应,完美地表现出了乐曲的精绝。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实际上指天子所居皇宫;“人间”,指皇宫之外。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首诗无疑是赞叹花敬定所赏音乐的高级,单仔细体味,其中是含有讽刺意思的。花敬定作为一名武将,立功之后终日以歌舞为乐,不再操练兵马,这是有失职分的。作者的讽意并没有诉诸字面,而是隐藏在赞叹乐曲的背后,闪闪烁烁,扑朔迷离,可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可以把它看成一首赞美音乐的作品,也可以玩味其中的含蕴。

参考资料:

1、 崔闽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31-53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