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渊明饮酒 其一

:

幽兰在浚谷,众卉没其英。清风一吹拂,卓其见高情。

万物皆有时,泰至否自倾。蛰雷声久閟,未必先春鸣。

有酒且欢酌,何用叹此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戴良

戴良

(1317—1383)元明间浦江人,字叔能,号九灵山人,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260篇诗文

猜你喜欢

大德歌·夏

:
俏冤家,在天涯,偏那里绿杨堪系马。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带石榴花。
俏冤家,在天涯,偏那里绿杨堪系马。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带石榴花。
我那俏冤家,远在天涯,你怎么在外边贪恋新欢,怎么偏偏只有外边才能留得住你?懒洋洋地坐南窗下,每每对着清风想念他。细长的眉毛淡了教谁来描画?脸瘦得不像样子,羞得不敢戴上那石榴花。

参考资料:

1、 李雁 吴冰沁.元散曲经典品读.北京:蓝天出版社,2015:20-23
俏冤(yuān)家,在天涯,偏那里绿杨堪系马。困坐里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蛾(é)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xiū)带石榴花。
俏冤家:此指在外远游的爱人。“偏那里”句:偏是那里的绿杨树能够拴住你的马?此系怨词,恨爱人久离不归。数:每每。蛾眉:弯而长的眉毛。瘦岩岩:瘦骨嶙峋貌。带:即“戴”。

参考资料:

1、 李雁 吴冰沁.元散曲经典品读.北京:蓝天出版社,2015:20-23
俏冤家,在天涯,偏那里绿杨堪系马。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带石榴花。

  这支小令写少妇对远方情人的猜疑和抱怨,相思之情写得大胆泼辣。开头一句“俏冤家”,传神至极。“冤家”本是妇女对情人的昵称,已经够可爱了,又冠以一个“俏”字,更令人迷恋。可如今他却远走天涯,一去不归,不能不叫人怀疑。“偏那里绿杨堪系马”,更明显地由怀疑流露出抱怨的情绪。“偏”在这里用作副词,表示发生的事,与所期待的恰好相反。一个“偏”字,把少妇爱极而怨深的感情反映得淋漓尽致。此句一语双关,既点明夏日的时令,又比喻滞留异乡、拈花惹草的负心郎。曲子前三句,把爱与恨交织在一起,表面上埋怨“绿杨”,骨子里却怨恨爱人不知早归,不珍惜爱情。

  其实,在远方的情人未必如她所猜想的那样,这或许是少妇的“多虑”。而“多虑”正是一种情深爱笃的表现,故虽抱怨,却并未弃绝。因此第四、五两句“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表现为万般慵懒、无所事事,只有一次次面对清风倾吐自己对远人的情思,大有“不思量,自难忘”、摆不脱、丢不开之苦。这两句虽看似平淡无奇,但词浅意深,清风和美,情思更浓,它进一步刻画出少妇对远人思之弥深、爱之弥笃的感情。

  第六句“蛾眉淡了教谁画?”借用汉代张敞为妻画眉的典故来表现出少妇对夫妻恩爱生活的回味与渴望。然而好事难成,希望终无由实现,以致愁得“瘦岩岩羞带(戴)石榴花”。“瘦岩岩”比“憔悴”状瘦弱不堪之状,更具体,更形象。“羞”字是尤为传神之笔,它既含戴花与体貌不相称的自我嘲讽之意,又表露出戴花无人欣赏的寂寞。古人说“女为悦己者容”,这里暗化此意,且更形象生动,活画出少妇难以言状的复杂心理状态。

  曲贵新奇,然而,这支曲子蕴藉含蓄,辞尽意未休,具有词的风格。其中首句“俏冤家”是统领全篇的关键句。少妇的思念、怀疑及抱怨都由此而发;少妇对过去美满生活的回味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以及“为悦己者容”的心理,也是以此为依据。故全篇所言少妇的表现,都和这句“俏冤家”紧紧挂钩,句句落实,没有一句是闲笔。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74-7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满庭芳·看岳王传

:
披文握武,建中兴庙宇,载青史图书。功成却被权臣妒,正落奸谋。闪杀人望旌节中原士夫,误杀人弃丘陵南渡銮舆。钱塘路,愁风怨雨,长是洒西湖。
披文握武,建中兴庙宇,载青史图书。功成却被权臣妒,正落奸谋。闪杀人望旌节中原士夫,误杀人弃丘陵南渡銮舆。钱塘路,愁风怨雨,长是洒西湖。
能文能武的全才,足可以使南宋中兴,名字永垂青史。其功绩遭到权臣的怨恨,误中权臣的奸计。中原父老再也盼不来北进的王师,赵宋王朝丢弃祖宗的陵庙向南逃去。钱塘路上,风雨凄凄,满含愁怨,洒落在西子湖上。

参考资料:

1、 《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1010页
披文握武,建中兴庙宇,载青史图书。功成却被权臣妒,正落奸谋。闪杀人望旌(jīng)节中原士夫,误杀人弃丘陵南渡銮(luán)(yú)。钱塘路,愁风怨雨,长是洒西湖。
岳王:即岳飞,宋宁宗时追封为鄂王,故称岳王。披文握武:指文武双全。建中兴庙宇:岳飞为国竭智尽忠,挫败了金兵的侵略,使宋朝得以中兴。正落奸谋:落入奸臣贼子的阴谋。闪杀人望旌节中原士夫:弄得中原人民只能遥望宋军撤退,而不能恢复祖国的统一。闪杀:抛闪。旌节:指旌旗仪仗。士夫:宋朝的官员。闪杀人指代中原百姓。误杀人弃丘陵南渡銮舆:奸臣杀害了岳飞,致使大宋皇帝渡江南逃,大片国土沦于金人之手。丘陵:泛指国土。銮舆:天子车驾,代指皇帝,即宋高宗赵构。误杀人指代皇帝,即宋高宗赵构。钱塘:即今杭州,岳飞在此遇害,后迁葬西湖。

参考资料:

1、 《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1010页
披文握武,建中兴庙宇,载青史图书。功成却被权臣妒,正落奸谋。闪杀人望旌节中原士夫,误杀人弃丘陵南渡銮舆。钱塘路,愁风怨雨,长是洒西湖。
  这首小令中歌颂的是宋代名将岳飞,前半部分以叙事为主,后半部分将议论与抒情融为一体,整体上是层次分明,一气呵成,动人心魂。开头三句对岳飞作概括性的评价、介绍。“披文握武”,称赞岳飞文武双全;“建中兴庙宇,载青史图书”,指岳飞有再建宋王朝宋庙社稷之功,足以流芳百世。后两句“功成却被权臣妒,正落奸谋”,追述被诬身亡的悲剧,一个“却”字,饱含悲愤、痛惜。“闪杀人望旌节中原士夫,误杀人弃丘陵南渡銮舆”两句揭示由此产生的后果:丢弃宗庙南逃,收复失地无望。最后三句“钱塘路,愁风怨雨,长是洒西湖”,落笔于岳坟。那“愁风怨雨”所凝聚的,正是千古不灭的民族正气,为忠臣的冤魂长掬一腔热泪。全曲前半以叙事为主,后半熔议论与抒情于一炉,既层次分明,又一气呵成,动人心魂。 [1]  这支曲子,首句写出岳飞非凡才略。二句接写岳飞的中兴功绩。三句写出岳飞壮烈的一生。四、五句揭露主和派秦桧等陷害岳飞的罪行。六、七句,进写岳飞的英雄业绩,抓住“闪杀人”、“误杀人”,这些带有关键性的问题,进行叙写,把权奸和昏君误国殃民的罪恶,凝练地表现出来。最后三句抒写了对岳飞不幸遭遇的极度悲愤和惋惜之情,同时也表露出作者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参考资料:

1、 《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1010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折桂令·倚栏杆不尽兴亡

:
倚栏杆不尽兴亡。数九点齐州,八景湘江,吊古词香,招仙笛响,引兴杯长。远树烟云渺茫,空山雪月苍凉。白鹤双双,剑客昂昂,锦语琅琅。
倚栏杆不尽兴亡。数九点齐州,八景湘江,吊古词香,招仙笛响,引兴杯长。远树烟云渺茫,空山雪月苍凉。白鹤双双,剑客昂昂,锦语琅琅。
倚着栏杆对历代兴亡变迁的感慨绵绵不尽,数神州九点小小烟尘,看潇湘八景。凭吊古迹抒怀赋诗,招引仙人竹笛鸣响,激情奔放举杯痛饮美酒。远处树林笼罩云雾青烟迷离朦胧,空山上明月辉映白雪落寞苍凉。看云天白鹤一双双自在飞翔,大道上剑客游侠意气昂扬,锦绣闺房里笑语琅琅。
(yǐ)栏杆不尽兴亡。数九点齐州,八景湘江,九古词香,招仙笛响,引兴杯长。远树烟云渺(miǎo)茫,空山雪月苍凉。白鹤双双,剑客昂昂,锦语琅(láng)琅。
不尽兴亡:指对历代兴亡变迁的感慨绵绵不尽。九点齐州:齐州,即中国。古时中国分为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九州。八景湘江:即潇湘八景。九古词香:指凭九古迹抒怀赋诗。引兴杯长:谓兴致佳饮酒多。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一枝花·杭州景

:

普天下锦绣乡,环海内风流地。
大元朝新内国,亡宋家旧华夷。
水秀山奇,一到处堪游戏,这答儿忒富贵。
满城中绣幕风帘,一哄地人烟凑集。
[梁州第七]百十里街衢整齐,万余家楼阁参差,并无半答儿闲田地。
松轩竹径,药圃花蹊,茶园稻陌,竹坞梅溪。
一陀儿一句诗题,一步儿一扇屏帏。
西盐场便似一带琼瑶,吴山色千叠翡翠。兀良,望钱塘江万顷玻璃。
更有清溪绿水,画船儿来往闲游戏。
浙江亭紧相对,相对着险岭高峰长怪石,堪羡堪题。
[尾]家家掩映渠流水,楼阁峥嵘出翠微,遥望西湖暮山势。
看了这壁,觑了那壁,纵有丹青下不得笔。

普天下锦绣乡,环海内风流地。
看遍天下的锦绣河山,享尽全国的大好风光。

大元朝新附国,亡宋家旧华夷。
刚刚归附元朝的杭州,曾经是南宋朝廷的温柔乡(国都)。

水秀山奇,一到处堪游戏,这答儿忒富贵。
绿水秀丽,青山奇峋,国家各处都值得我好好游历。此处真的太富贵:

满城中绣幕风帘,一哄地人烟凑集。
全城里精致的刺绣帷幕,上乘的飘逸风帘随处可见,喧嚣热闹,人声嘈杂成繁华一片。

[梁州第七]百十里街衢整齐,万余家楼阁参差,并无半答儿闲田地。
[梁州第七]百十里四通八达的街道整整齐齐,数不胜数的亭台楼阁参差错落,没有半块被闲置的土地。

松轩竹径,药圃花蹊,茶园稻陌,竹坞梅溪。
松涛里的轩室、竹林间的悠径,培育草药的园圃、充满花香的小路,种植茶叶的园子、稻田里交错的阡陌,竹海掩映后的山坞,梅云笼罩下的潺潺溪流。

一陀儿一句诗题,一步儿一扇屏帏。
行至一处就能随口吟咏一句好诗,走上一步就能看见一扇华美的屏风。

西盐场便似一带琼瑶,吴山色千叠翡翠。兀良,望钱塘江万顷玻璃。
杭州以西那美丽的盐场就似一带贵重的琼瑶,吴山色彩万千宛若油碧的翡翠层层叠叠。哎呀呀,看看钱塘江象是万顷的玻璃闪闪发光。

更有清溪绿水,画船儿来往闲游戏。
还有清澈的溪泉翠绿的江水,华丽的游船在其上自由自在地悠闲来往。

浙江亭紧相对,相对着险岭高峰长怪石,堪羡堪题。
浙江亭紧紧挨着江流,正对着那险峻山岭、高耸峰峦上的棱峋怪石,足以欣羡、足能使我写下文章来记录。

[尾]家家掩映渠流水,楼阁峥嵘出翠微,遥望西湖暮山势。
[尾]家家户户都隐约映衬着蜿蜒的流水,在绵延的翠绿山脉上楼阁突出显现,远远地看着西湖边暮色下的山势起伏。

看了这壁,觑了那壁,纵有丹青下不得笔。
看了这山峦,望了那峰巅,(如此的美景)即使我有画笔,也不知道该画哪一边。

普天下锦绣乡,环海内风流地。
大元朝新附国,亡宋家旧华夷。
水秀山奇,一到处堪游戏,这答儿忒富贵。
满城中绣幕风帘,一哄地人烟凑集。
[梁州第七]百十里街衢整齐,万余家楼阁参差,并无半答儿闲田地。
松轩竹径,药圃花蹊,茶园稻陌,竹坞梅溪。
一陀儿一句诗题,一步儿一扇屏帏。
西盐场便似一带琼瑶,吴山色千叠翡翠。兀良,望钱塘江万顷玻璃。
更有清溪绿水,画船儿来往闲游戏。
浙江亭紧相对,相对着险岭高峰长怪石,堪羡堪题。
[尾]家家掩映渠流水,楼阁峥嵘出翠微,遥望西湖暮山势。
看了这壁,觑了那壁,纵有丹青下不得笔。

  “钱塘自古繁华”,特别是南宋以杭州为都城,经过一百多年的经营,使它成为当时世界上少见的美丽城市。这篇《杭州景》就是赞美杭州的绮丽风光,市井繁华的著名作品。【一枝花】描写杭州的历史变迁和都市的繁华景象;【梁州第七】具体描写杭州美丽的风光景色;【尾】称赞杭州景色的美不胜收。作者以清丽自然的语言、欣喜赞叹的笔调,描述了杭州“堪羡堪题”的锦绣风光,以及“楼阁参差”、“人烟凑集”的繁华景象。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深情厚意。作品运用铺叙手法,写景细腻生动而富有特征。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天净沙·秋

:
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解与诗人意同。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

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解与诗人意同。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
庭院前的梧桐树叶子已经落尽,水中的荷花也早失去当日的风姿。仿佛是通晓诗人我的心思。那被染红的霜叶飞离枝干,飞到我的身边让我题写诗句。

参考资料:

1、 史良昭解,元曲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第229页

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解与诗人意同。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
芙蓉:指荷花。辞柯:离开枝干。题红:在红叶上题诗。

参考资料:

1、 史良昭解,元曲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第229页
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解与诗人意同。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

  一提到“秋”,大多数人的脑海里便会浮现出马致远那首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殊不知,元曲中有诸多关于“秋”的作品,其中不乏别出机杼的曲子,好比朱庭玉的这首《天净沙·秋》。

  此小令开头描绘出一幅萧条的秋景图;然后写作者内心悲秋的伤感和对园林往日美好景色的喜爱;末尾两句写瑟瑟秋风中,辞柯的霜叶主动飞到作者身边,不舍离去。全篇用典构思别出机杼,结尾处用典,所表达的奋起和豪情,使全篇增添了几分魅力和感染力。

  作者在开头便描绘出一幅萧条的秋景图。庭院前尽是飘落在地的梧桐叶,水边的荷花也早已凋零。“尽”“彻”二字是起首两句的关键所在,突出秋天树枝萧瑟,水面凋敝的惨淡景色,这与作者脑海中秋天来临前的荷花盛开、绿叶环绕的繁盛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两句对仗描写,写出作者由眼前秋景而生发出悲秋的情感。他四处寻觅,徘徊不定,目之所及皆为一片衰败的景象,内心不由产生无可奈何的悲痛。

  “解与诗人意同”,与前两句的伤感基调不同。这一句提到景色为了迎合作者的情感才自愿衰败。通过前后的对比和拟人的手法,反衬出作者此时内心悲秋的伤感和对园林往日美好景色的喜爱。

  前面三句的基调都略为沉重,接下来的四、五句则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变。末尾两句写瑟瑟秋风中,辞柯的霜叶主动飞到作者身边,不舍离去。这两句与上句的“意同”一样,都是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霜叶以生命。在作者看来,流连在他身上的霜叶具有丰富的生命力,“飞来就我题红”化用典故,写出作者在这萧瑟秋景中所体现出的乐观态度和旺盛的生命意志。一“辞”一“就”,使全曲的基调为之改变,与唐代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为“同调”。

  小令结尾处不同于常人悲秋伤感的奋起和豪情,使全篇增添了几分魅力和感染力,同时词句恰到好处的运用,也体现出作者较强的炼意本领和构思技巧。

参考资料:

1、 陈思思,于湘婉编著,元曲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629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