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悲秋应令诗

:

秋天拟文学,秋水擅庄蒙。草湿蒹葭露,波卷洞庭风。

便坐翻桑叶,长坂歇兰丛。檐喧犹有燕,陂静未来鸿。

蝉噪闻疑断,池清映似空。刘安悲落木,曹植叹征蓬。

重明岂凝滞,无累在渊冲。随时四序合,应物五情同。

发言形恻隐,睿作挺神功。下材均朽木,何以慕凋虫。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萧悫

萧悫

萧悫,(约公元561年前后在世)字仁祖,兰陵人。生卒年不详,约北齐武成帝太宁元年前后在世。工于诗咏。天保中,公元554年(左右)入齐。武平中,公元572年(左右)为太子洗马。陈后主时,为齐州录事参军,待诏文林馆。卒于隋。悫曾于秋夜赋诗,其两句云:“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颇为知音所赏。有集九卷,(《隋书志》及《两唐书志》)行于世。 18篇诗文

猜你喜欢

与胡兴安夜别

:

居人行转轼,客子暂维舟。
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
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
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

居人行转轼,客子暂维舟。
送行人掉转车头回去,客人暂系的船缆正要解开。

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
想起酒宴上大家强为欢笑,即将化作两地的愁怀。

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
露珠溅湿了寒塘杂草,明月随着淮河的水奔流。

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
才抱着别离的新恨,独守着故园度过新秋。

参考资料:

1、 刘让言 林家英 陈志明.中国古典诗歌选注: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第1版:第458页-第459页2、 弘征,熊治祁今译.汉魏六朝诗三百首 二: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8:第458页

居人行转轼(shì),客子暂维舟。
胡兴安:诗人的朋友。居人:“居人”指住在此地的主人。留居的人,指胡兴安。行:将。转轼:回车。轼:车前横木。这里指代车子。客子:“客子”指将要乘舟离去的过客。诗人自指。维舟:系船。维,系。

念此一筵(yán)笑,分为两地愁。
筵:坐具,也指座位。一筵:指相聚在一起。

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
清淮流:清清的淮河流水。

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
方:将要的意思,与第一联的“行”同意,这是为了避免重复。故园:指故乡。以上两句是说,自已将带着离别友人的遗恨,独自回到故乡去消磨日月。

参考资料:

1、 刘让言 林家英 陈志明.中国古典诗歌选注: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第1版:第458页-第459页2、 弘征,熊治祁今译.汉魏六朝诗三百首 二: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8:第458页

居人行转轼,客子暂维舟。
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
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
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

  诗以对举开头,一句写“居人”——送行者,即胡兴安;一句写“客子”——行者,即诗人自己。轼,车前横木,代指车;行转轼,将要回车。维舟,系上船。“居人”将“客子”送到江边,客子登舟,船虽然还系在岸边,但马上就要起航了;“居人”的车夫自然也要作回车的准备,“别”已在眼前了!这两句十个字,简捷而生动地白描出一幅将别未别、两情依依的水边送别图,包含了极其丰富的情节,极其难以言传的深情。陈祚明说:“何仲言诗经营匠心,惟取神会”(《采菽堂古诗选》)。确非虚语。别时如此,别后会怎样呢?三四两句即沿着这一思路,回答这一问题。不过妙在第三句先作一兜转,从时间上说是回到别前的酒宴,从情绪上说则仍是席中的欢声笑语。但这只是一种陪衬,意在反跌出下一句。因为“一筵”之后,就将分为“两地”,所以“笑”只是短暂的,“愁”才是难尽的,是彼此的真情。诗至此,已是一首颇有余味的小诗了。“去马嘶春草,归人立夕阳。元知数日别,要使两情伤”(韦应物《答王卿送别》)。其情境、格调,和这首诗的前四句很相似。但是,何逊没有就此搁笔,第一,诗题中的“夜”字还没有点出;第二,前面说了“两地愁”,对方的愁情如何,虽不便代言,但自己的愁,自己对朋友的思念,还有让朋友了解的必要。这样,诗人又写了四句。“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前句细腻,后句空旷,放在一起便是一幅颇有层次的水边夜色图。这二句点出了“夜别”,还照应了“维舟”二字,不过更深一层的意思还在于景中寓情,景中有人,若与前四句结合起来,便不难构成冷月寒江一孤舟,人自伤心水自流的境界。那寂寞的情怀,失落的迷惘惆怅,自在不言之中,真是“情词宛转,浅语俱深”,无怪它早已被人列为何诗的佳句了。最后二句是悬想自己回家后的感情:“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离恨犹在,故园独守,那是倍感孤寂的。如此思愁难遣,则友情之可贵,友人在心中的位置,是不须明说的了。

  此诗的一二句是两面分写,三四句将两面合写,五至八句尽吐己之羁愁离恨,前两层皆为此蓄势,其重点在第三层,抒发对送者的日后思念之情。这种人已分、思不断、愁更深的深情绵邈的诗句,那友人读之,其情如何?这更是诗的余情、余韵了。“何之难摹,难其韵也”(陆时雍《诗镜总论》)!正道出了何诗的又一个特色。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1072-107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咏萍

:
可怜池内萍,葐蒀紫复青。
巧随浪开合,能逐水低平。
微根无所缀,细叶讵须茎?
飘泊终难测,留连如有情。

可怜池内萍,葐蒀紫复青。
那惹人怜爱的池中的浮萍,生长茂盛而背紫又面青。

巧随浪开合,能逐水低平。
巧妙地在波浪中开开合合,从容地在追逐水中沉升。

微根无所缀,细叶讵须茎?
微小的根须无法连缀水底,叶片小得不用茎来支撑。

飘泊终难测,留连如有情。
转徙无定而不知飘向何方,在水上留连如对人有情。

参考资料:

1、 曹鼎 著.齐梁体诗传(中).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942、 沈文凡 主编.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09月第1版:259-260

可怜池内萍,葐(pén )(yūn)紫复青。
萍:浮萍,又称青萍。可怜:可爱。葐蒀:同“氛氲”,形容池中之萍繁盛。

巧随浪开合,能逐水低平。
浪:指水波。开合:聚散。低平:犹言沉浮。

微根无所缀,细叶讵(jù)须茎?
讵:岂。

飘泊终难测,留连如有情。

参考资料:

1、 曹鼎 著.齐梁体诗传(中).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942、 沈文凡 主编.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09月第1版:259-260
可怜池内萍,葐蒀紫复青。
巧随浪开合,能逐水低平。
微根无所缀,细叶讵须茎?
飘泊终难测,留连如有情。

  浮萍给人们的印象,似乎总有一种随水现荡的不安定感。所谓“停不安处,行无定轨”,在怀才不遇的诗人眼中,便往往成了身世飘泊的象征物。但倘若是在阳光璀璨的晴日,心境又畅悦无翳,再伫立池边观赏那清波绿萍,人们就会发现:浮萍也自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美好风神。建安诗人曹丕《秋胡行》(其二),就歌咏过它“寄身清波,随风靡倾”的倩姿;晋人夏侯湛,也赞叹过它“散圆叶以舒形,发翠绿以含缥”的容色(《浮萍赋》)。在“词美英净”的永明诗人刘绘笔下,它又是怎样一种风情?

  刘绘咏萍的开笔,便沾满了喜悦、赞美之情:“可怜池内萍,葐蒀紫复青。”“可怜”即“可爱”。不过,在“可爱”之中,似乎还含有几分惹人怜顾的柔弱之态。这便使诗人笔下的池萍,增添了某种情感色彩。“葐蒀”亦作“氛氲”,本为烟气纷纭之貌。这里用来为浮萍着色,表现青中带紫的萍叶,在清波澹淡之中,恍有青紫之气升腾,可以说是把色彩写活了。接着的“巧随浪开合,能逐水低平”两句,则进一步表现浮萍的动态之美。“池”中自然不会有沸涌翻滚的大浪;这“浪”之轻细,当如风中之花的绽放和收合一样几无声息。而绿萍,就站在这样的细浪轻波上飘舞,身姿何其轻巧!当池波终于静息之时,浮萍则轻轻从水波高处滑行而下,转眼间已在一平如镜的水面上凝立,又显得何等娴雅。这两句描摹浮萍在水中飘、立、动、静之态,简直如翩翩少女的轻巧舞姿,表现了极为动人的韵致。

  浮萍在诗人眼中,似乎一度幻作了飘舞于水波之上的绿衣少女。但当诗人从幻觉中清醒,它便又成了静浮于水面的绿萍。人们常常遗憾于浮萍的“无根”,似乎嫌它“轻浮”了些;而且叶圆而细小,又无清莲那婷婷直立的叶茎,当然更显得缺少“操守”了。故夏侯湛在赞叹之余,又有“浮轻善移,势危易荡”之语,隐隐表达了对它的贬斥之意。至于杜恕《笃论》,对它就更不客气了:“夫萍与菱之浮,相似也。菱植根,萍随波。是以尧舜叹巧言乱德,仲尼恶紫之夺朱”——如此抑萍而扬菱,小小的浮萍,简直就成了“乱德”之小人。刘绘对于前人的这类非议,大约并不赞同。故接着两句,似乎是在为浮萍鸣不平了:“微根无所缀,细叶讵须茎?”意思是说:浮萍看似“无根”,其实还是有根的呵,只是因为太微小,你叫它怎样连缀池底?萍之无茎,好像是一种缺憾;但对它自身来说,那萍叶本就细小,又何须非得有茎?这两句做的是“翻案”文章,但妙在不露声色,正与全诗清淡秀蕴的基调相谐。读者从中听到的,只是一声饱含怜惜之情的轻微叹息。最后的结句,正顺着诗人的这一怜惜之情,又将眼前的浮萍幻化了:“飘泊终难测,留连如有情。”这美好的浮萍,正如孤身无依的少女,其飘泊不定的前途,是很难预测的。而今,她就在诗人身边留连、徘徊,充满了依依之情,仿佛在诉说不忍离去的思念,抑或是飘迹无踪的凄苦。此情此景,与前文“巧随浪开合,能逐水低平”的美丽轻巧形象,交相叠合,不免令读者对这楚楚可人的绿萍,油然生出深切的爱怜和忧悯。而诗人则似乎是在用整个身心呼唤:可爱又可怜的浮萍,再莫要过那飘泊难测的生涯!请就在这清波绿池之中,寄托你风姿美好的青春。

  与同时代的诗人谢朓、范云、沈约相比,刘绘所擅长的是文辞。“至于五言之作,几乎尺有所短”(钟嵘《诗品》评王融、刘绘语)。往往辞采稍丽而情致嫌浅。故在当时,刘绘虽称“后进领袖”、“丽雅有风”(《南史》),而传世诗作却不多。不过,当其感受真切之时,笔端亦有深情蕴蓄。这首《咏萍诗》,于动、静、真、幻之中,写浮萍楚楚可怜之态。清逸秀出,摇曳生情,不失为一首颇具情趣的咏物好诗。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咏芙蓉

: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
微风吹拂使树叶摇晃,轻轻的露珠粘在房子上。

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水池中的水之所以发出绿光,是因为在等我释放红光。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所以:原因,情由。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群鹤咏

:
八风儛遥翮,九野弄清音。
一摧云间志,为君苑中禽。

八风儛遥翮,九野弄清音。
迎着八面来风张开巨大的羽翼,在九天之上自由自在鸣叫飞翔的鹤。

一摧云间志,为君苑中禽。
因为失去羽翼不能再翱翔九天,只能成为帝王园囿中的玩物。

参考资料:

1、 《古代帝王诗词解读》.岳麓书社,1997年6月版,第9-11页

八风儛(wǔ)遥翮(hé),九野弄清音。
八风:八面之风。《左传》有“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之说。儛:通“舞”,这里指飞舞。翮:本义为羽毛的根部,这里代称鸟翅。九野:九州地域。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清音:清亮的声音。

一摧云间志,为君苑(yuàn)中禽(qín)
摧:摧折。志:意愿,这里指诗人的远大抱负。苑:园囿。禽:玩物。

参考资料:

1、 《古代帝王诗词解读》.岳麓书社,1997年6月版,第9-11页
八风儛遥翮,九野弄清音。
一摧云间志,为君苑中禽。

  全诗四句,前后各为一个层次。第一层描写失去自由之前的鹤,比喻诗人自己远离朝廷羁绊之时的自由之身,当时纵横沙场,东征西讨,意气昂扬,正好比那高天之上的云鹤,搏击八方来风,展翅翱翔。在茫茫九州之上,在朵朵彩云之间,奋翮高飞,无拘无束尽情地发出舒心的鸣叫。对飞鹤戾天的描写,正是含蓄地展现了诗人的鸿鹄之志与旷世奇才,也反映了他希望挣脱朝廷束缚的强烈愿望。从本诗开头两句可以看出,诗人虽身为人臣,却有包举宇内、气吞九州的帝王气概。

  第二层写失去自由之后的鹤,比喻诗人自己受人节制,郁郁不乐。自由翱翔的云鹤,一旦被捕入苑中,成为帝王苑囿中的玩赏之物,飞向云天的志向便被摧折而很难实现了。这正是诗人被召回朝廷之后当时处境的形象比喻,受制于人而不能一逞英雄之志。通过前后两层鲜明形象的对比,诗人因一时受限制而内心苦闷不平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这是一首比体诗,通篇写鹤,而作者之情志则因之而表露,深得含蓄不尽之致。比兴是中国诗歌最古老的传统。《文心雕龙·比兴篇》云:“观夫兴之讬谕,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且何谓为比?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从作者见群鹤而生感慨来说,这是兴。从作者以鹤的形象自比来说,这是比。故而能因小见大,婉而多讽。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迎着八面来风,展开硕大的羽翼,在九天之上翱翔鸣叫的鹤。鹤的高飞戾天展现出作者的雄心抱负与宏才大略,也反映出他远离朝廷羁束的自在心情。诗的后半描写鹤因羽翮摧折而不能高翔云天,只能成为帝王园囿中的观赏之物。这无疑是作者对一旦被召回后处境的想象。通过前后意象的鲜明对比,作者内心的苦闷不平获得了生动的展现,诗意在转折跌宕中有波澜起伏之势。这种托物言志的手法,确如刘勰所云“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这种五言四句的小诗,在当时是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齐梁时代已称作“绝句”,它是唐绝的滥觞。这种短诗要求尺幅千里、馀韵悠远,故比兴一体最为诗家着意。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五绝只二十字,最为难工,必语短意长而声不促,方为佳唱。”刘熙载《艺概》云:“以鸟鸣春,以虫鸣秋,此造物之借端讬寓也。绝句之小中见大似之。”此诗的托物寄兴之妙,也完全符合上述诗家对五绝的要求。

  描述鹤鸣九皋的壮观是为了叙述远大的志向,咏叹蹒跚帝苑的困窘是为了抒发满胸的愤懑。《南史·齐本纪》称萧道成“喜怒不形于色,深沉静默,常有四海之心”,《群鹤咏》正为佐证。诗人自比高洁美善的白鹤,艺术上是成功的,但实际上萧道成是一只凶猛的鹰隼,深藏韬晦,骁勇强悍。借镇压诸王之乱而钳制朝廷,一旦时机成熟,便毫不犹豫地夺取帝位。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初去郡

:
彭薛裁知耻,贡公未遗荣。
或可优贪竞,岂遗称达生?
伊余秉微尚,拙讷谢浮名。
庐园当栖岩,卑位代躬耕。
顾己虽自许,心迹犹未并。
无庸方周任,有疾象长卿。
毕娶类尚子,薄游似邴生。
恭承古人意,促装返柴荆。
牵丝及元兴,解龟在景平。
负心二十载,于今废将迎。
理棹遄还期,遵渚骛修坰。
溯溪终水涉,登岭始山行。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憩石挹飞泉,攀林搴落英。
战胜臞者肥,鉴止流归停。
即是羲唐化,获我击壤情。

彭薛裁知耻,贡公未遗荣。
彭薛告老仅仅算知耻,贡公贺友确是好虚荣。

或可优贪竞,岂足称达生?
此辈稍胜贪求名利徒,岂够保身全生受称扬。

伊余秉微尚,拙讷谢浮名。
唯我怀抱出尘隐逸志,才疏口讷鄙弃虚浮名。

庐园当栖岩,卑位代躬耕。
田园当作巢栖穴居处,爵位可代亲自去耕种。

顾己虽自许,心迹犹未并。
久想退隐虽说自赞许,愿望行迹尚未成一统。

无庸方周任,有疾象长卿。
仿效周任无功不求升,取法长卿闲居说多病。

毕娶类尚子,薄游似邴生。
儿女完婚离家像尚子,谢绝高位知足似邴生。

恭承古人意,促装返柴荆。
恭谨承继古人清高意,快备行装尽速返故乡。

牵丝及元兴,解龟在景平。
回想初仕正是元兴问,此次辞官适逢在景平。

负心二十载,于今废将迎。
违背心愿居官二十载,从今清静不为俗事忙。

理棹遄还期,遵渚骛修坰。
归期将近登船心如箭,沿岸船飞大地退后方。

溯溪终水涉,登岭始山行。
由江入溪水路至尽头,离船登岭跨步山路行。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原野空旷沙岸一片静,天空高远秋月分外明。

憩石挹飞泉,攀林搴落英。
石上休息尽情饮流泉,攀附林木随意餐落英。

战胜臞者肥,鉴止流归停。
归隐心静体瘦已变肥,临水照容终得清流静。

即是羲唐化,获我击壤情。
就此超世作个羲唐人,我学击壤重获真朴情。

参考资料:

1、 胡大雷.谢灵运鲍照诗选:中华书局,2005:第41页2、 曹明纲.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第115页3、 沈德潜.古诗源:哈尔滨出版社,2011:第231页4、 陈宏天 赵福海 陈复兴.昭明文选译注 第三卷 (第二版):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第170页

彭薛裁知耻,贡公未遗荣。
彭:彭宣。汉代研究《周易》学者,官至大司空。王莽时上书求归乡里。薛:薛广德,汉代“鲁诗”专家,字长卿,官至御史大夫,后辞官归里,不再出仕。朝廷赐以安车驷马,广德悬挂其事以示荣。班固评价此二人“近于知耻”。裁:通“才”,仅只。知耻:谓有羞耻之心。贡公:贡禹,汉人,字少翁,为光禄大夫,后辞官不许,又为御史大夫。与王阳友善,见其被用而喜。未遗荣:没有忘记荣华富贵。

或可优贪竞,岂足称达生?
贪竞:贪恋官位。达生:通达人生,为道家对生命的认识理论。

伊余秉微尚,拙(zhuō)(nè)谢浮名。
伊:语助。秉:执持。微尚:隐遁的志趣。尚:志向。拙讷:笨拙又口不善言;自谦之词,指自己不善作官。谢:弃绝。浮名:指功名。

庐园当栖(qī)岩,卑位代躬耕。
栖岩:指古代巢居穴处,这里指隐居。卑位:谦指所袭康乐侯。

顾己虽自许,心迹犹未并。
顾己:回顾自己。自许:自赞。心:心愿,指隐居。迹:行迹,指做官。并:合一,具备。

无庸方周任,有疾象长卿。
无庸:无所作为。周任:春秋时周大夫,言行为孔子所称。长卿:汉代司马相如,字长卿,常托病不朝。

毕娶类尚子,薄游似邴生。
毕娶,办完婚娶之事。尚子:尚长,东汉隐士,为儿女办完婚嫁,即隐迹山林。薄游:指做小官。邴生:西汉邴曼容,养志自修,不愿作六百石以上的官,如超过,便自免退居。

恭承古人意,促装返柴荆(jīng)
促装:收拾行装。柴荆:柴草竹木编织的门或屋舍,代指故居。

牵丝及元兴,解龟在景平。
牵丝:指初仕。《礼记·缁衣》有“王言如丝”。元兴:东晋安帝年号(402-404年)。灵运初仕为晋琅玡王大司马参军,时在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是年正月戊戌(十六日)方才改元,而上一年的年号为元兴,故云“及元兴”。解龟:即去官。龟:龟纽。宫印印鼻刻有龟形,下有穿丝条的孔眼。景平:宋少帝年号(423-424年)。

负心二十载,于今废将迎。
负心:违背心愿,指作官。废将迎:指省去官场送往迎来的繁琐礼节。将迎:官场上的应酬。

理棹(zhào)(chuán)还期,遵渚(zhǔ)(wù)修坰(jiōng)
理棹:准备船只。遄:急忙。遵渚:沿着江中小洲。骛:疾驰而过。修垌:绵长的原野。

溯溪终水涉,登岭始山行。
溯溪:沿溪逆流而上。终水涉:结束水上旅行。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憩石挹(yì)飞泉,攀林搴(qiān)落英。
挹:双手合捧取水。搴:拉动、拾取。落英:落花。

战胜臞(qú)者肥,鉴止流归停。
臞:瘦。清瘦。鉴:镜子,此作动词,犹临照。止:止水。流归停:指流水终归静止。

即是羲(xī)唐化,获我击壤情。
羲:伏羲氏。唐:唐尧。击壤:上古时的一种游戏。击壤情:即风俗淳朴时代人们的思想感情。

参考资料:

1、 胡大雷.谢灵运鲍照诗选:中华书局,2005:第41页2、 曹明纲.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第115页3、 沈德潜.古诗源:哈尔滨出版社,2011:第231页4、 陈宏天 赵福海 陈复兴.昭明文选译注 第三卷 (第二版):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第170页
彭薛裁知耻,贡公未遗荣。
或可优贪竞,岂足称达生?
伊余秉微尚,拙讷谢浮名。
庐园当栖岩,卑位代躬耕。
顾己虽自许,心迹犹未并。
无庸方周任,有疾象长卿。
毕娶类尚子,薄游似邴生。
恭承古人意,促装返柴荆。
牵丝及元兴,解龟在景平。
负心二十载,于今废将迎。
理棹遄还期,遵渚骛修坰。
溯溪终水涉,登岭始山行。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憩石挹飞泉,攀林搴落英。
战胜臞者肥,鉴止流归停。
即是羲唐化,获我击壤情。

  诗作前部分叙写古人事迹,以之为衬托表明自己坚决辞职隐居的意志与行为。诗作后部分写自己返家行程中的景象及感想。诗中抒发了去官还家、获得解脱的愉悦心情。诗中写景不多,却极为清丽动人。

  一至十句自述隐居丘园之志。

  先对几位古人加以评价:西汉的彭宣、薛广德、贡禹虽有高名,但只能说是优于贪婪奔竞之徒,还说不上是懂得养生缮性。彭宣和薛广德,班固《汉书》对他们评价颇高,称其“近于知耻”(《汉书·叙传》);谢灵运却说他们“裁知耻”而已,并不十分推崇。贡禹曾为河南县令,因受上司责备,便辞官而去。后又出仕,元帝时为光禄大夫,以年迈求退,为皇帝所挽留,进为御史大夫。诗人认为他并未能遗弃荣华富贵。评论古人只是陪衬,目的是表明自己的志向不仅是不贪竞而已,而且要做到“达生”。《庄子》有《达生》篇,说“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认为人之性分有定,不可勉强致力于性分之外的事。

  篇中又说欲存生养性,莫如弃世而无所牵累。诗人正以此种思想作为隐退的精神支柱。其具体的打算,则是“庐园当栖岩,卑位代躬耕”。《山居赋》云:“古巢居穴处曰岩栖,传说古代隐士也有过此种原始生活者。但诗人毕竟做不到这样,故有所变通,以田园当作岩栖。他也不能真的耕稼自给,故欲学习古代一些达士的做法,安于卑位,以薄俸为生生之资。他说自己拙于仕宦,讷于言辞,故欲选择这样的生活道路,不过以往行迹尚未能与此种生活理想相一致。这可说是诗人对往昔生活的一个总结。

  十一至二十句写去职。

  先举周任、司马相如、尚子、邴生以自比。诗人说自己在种种方面都类似于上举那些淡泊明志的古人。自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至景平元年(423年),实得十八年,说“二十载”是约略言之。二十年来做违心的事,心情是悒郁的;而今终于摆脱了送往迎来等等俗务,其快意可知。

  二十一句至三十二句写初去郡途中的所见所感。

  “理棹”以下四句写其水陆行程。为早日还家,乃疾速行舟。遄、鹜二字表现出心情之急迫。“理棹”二句已兼写水陆,“溯溪”二句又写水涉山行,但不觉累赘,因读者可由此充分想象其行进的画面,感受到行程的漫长辛苦。“野旷”二句是写景名句,景中其实有情。清旷无际的风景正与诗人心境相应。久被絷牵,一朝脱去,自感到无限的开朗、轻快,故触目皆成佳趣。

  “憩石”二句写山林小憩情景,暗用《楚辞》典故:《九歌·山鬼》:“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又《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熟悉典故的读者可于言外获得一种清幽芳洁之感。“理棹”四句写疾速前行,途程漫漫,“野旷”四句写赏玩风物,途中小憩,形成情绪和内在节奏的对比;而其心情之急迫与愉悦,都得到了表现。由愉悦的心情、悠然的意绪,进而引发出一番情理相融的议论:高尚之志战胜了富贵之欲,胸襟旷然,则臞者可肥;以止水为鉴,则流荡不返者将归于宁静清明。(二句用《韩非子·喻老》和《庄子·德充符》典故)心灵获得了自由宁静,则即使处于纷乱奔竞之世,也等于是归真返璞,回到了伏羲、唐尧时代,可以无拘无束、怡然自得了。传说尧时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诗人用此典故,似有“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靰”(韩愈《山石》)之慨,且使人隐约感到他与当权者关系之不和谐。

  谢灵运去郡之志是坚定的。当时其堂弟谢晦等人都写信劝他不要离职,他执意不从。不过他并非一贯恬退之人。《宋书》本传说他“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愤”。其出为永嘉太守,正是与当权者矛盾的结果。他之去郡,乃是一种不合作态度的表现。明乎此,对于此诗的理解便可更深入一层了。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古诗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第381-38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