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盐铁裴判官入蜀

:
传诏收方贡,登车著赐衣。榷商蛮客富,税地芋田肥。
云白风雷歇,林清洞穴稀。炎凉君莫问,见即在忘归。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卢纶

卢纶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遇乱不第;唐代宗朝又应举, 屡试不第。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州户曹、河南密县令。之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唐德宗朝,复为昭应县令,出任河中元帅浑瑊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不久去世。著有《卢户部诗集》。 258篇诗文

猜你喜欢

张好好诗

:

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舞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沈著作以双鬟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
翠茁凤生尾,丹脸莲含跗。
高阁倚天半,章江联碧虚。
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
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
吴娃起引赞,低回映长裾。
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
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
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
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
主公再三叹,谓言天下殊。
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
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
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
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
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
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
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蒲。
身外任尘土,樽前且欢娱。
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
聘之碧瑶佩,载以紫云车。
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
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
洛城重相见,婥婥为当垆。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
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
门馆恸哭后,水云愁景初。
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
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

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舞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沈著作以双鬟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我于大和三年在已故的吏部侍郎沈公任江西观察使的幕府供职。那时张好好十三岁,已经小有名气,刚因会唱歌而被编入乐籍。过了一年,沈公改官宣歙观察使,又把张好好带去安排在宣城乐籍。又过了两年,张好好被沈公弟弟著作郎沈述师以双鬟的年纪纳为姬妾。再后两年,我在洛阳东城重又见到张好好。感旧伤怀,就题了这首诗送给他。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
您是南昌佳丽人,当年十三才有余。

翠茁凤生尾,丹脸莲含跗。
像嫩绿凤尾刚生芽,像晕红莲花还含苞。

高阁倚天半,章江联碧虚。
高阁依在半天里,章江连接碧云霄。

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
在这里请您试珠喉,专为此把华丽宴排铺。

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
主人公环顾四座客,正惊讶您来得踟蹰。

吴娃起引赞,低回映长裾。
吴娃就起身引您上前,还犹豫掩长袖半遮面。

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
一双发髻高低恰合宜,青螺小袄正显身娇俏。

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
明眸妩媚静垂下双袖,歌喉啭动犹如雏凤鸣呼。

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
急促的弦索弹出关纽,高亢的管乐像要吹裂圆芦。

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
多少乐声都跟不上您的歌唱,缭绕飘渺飞向那碧云天路。

主公再三叹,谓言天下殊。
主人公赞叹了还又赞叹,说这样的歌声天下称罕。

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
送给您天马绸缎,还配上水犀头梳。

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
到龙沙洲去看秋浪,在明月下畅游东湖。

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
从那以后我们便常常会面,三日不见就要算时隔太疏。

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
美丽资质随着月亮变得丰满,浓艳风情跟着春天更加展舒。

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
深红的嘴唇渐渐轻灵乖巧,轻盈的步态越发从容自如。

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
旌旆旗帜忽然东下,笙歌乐舞转随舳舻。

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蒲。
秋霜凋萎谢楼楼畔树,春沙温暖句溪溪边蒲。

身外任尘土,樽前且欢娱。
身外事任由它等同尘土,酒杯前且尽人生欢娱。

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
集仙殿里飘然客,作赋压倒司马相如。

聘之碧瑶佩,载以紫云车。
聘您使用碧瑶珮,载您动用紫云车。

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
从此洞门关闭水声远,明月高悬蝉影孤。

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
自那时过了没几年,已经散尽了我们这些高阳酒徒。

洛城重相见,婥婥为当垆。
洛阳城东重又相见爱你,您身姿绰约正酒店当垆。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
奇怪我“为什么事情所苦,年轻轻的就白了须胡?

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
同游的伙伴如今可还在?这失意的日子可还受得住?”

门馆恸哭后,水云愁景初。
在我哭悼沈公后,水天尽染初秋色。

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
斜阳冷光照衰柳,凉风暗生起座隅。

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
泪水洒满胸衣襟,短歌一曲为您书。

参考资料:

1、 吴鸥 等.杜牧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40-472、 罗时进 编选.杜牧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6-30

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舞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沈著作以双鬟(huán)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大和:唐文宗年号(—),也作“太和”。佐:辅佐。吏部沈公:沈传师,字子言,吴(今江苏苏州)人,大和(太和)二年(年)以尚书右丞出为江西观察使,曾召杜牧为幕僚。大和(太和)九年(年)死于吏部侍郎任上,故称“吏部沈公”。幕:幕府,将军的府署。乐籍:乐部的名册。古时官伎隶属于乐部。移镇宣城:沈传师于大和(太和)四年(年)九月调任宣歙观察使。沈著作:沈传师的弟弟沈述师,字子明,大概曾任著作郎或者著作佐郎,故称。双鬟:将头发盘曲绕成环状,挽成双髻,为年少女子的常见发型。一说指一千万钱。

君为豫章姝(shū),十三才有余。
豫章:郡名,即洪州,治所在今江西南昌。沈传师为江西观察使即驻于此地。姝:美女。

翠茁凤生尾,丹脸莲含跗(fū)
茁:生长。凤生尾:植物,当即凤尾竹。跗:花萼的基部。

高阁倚天半,章江联碧虚。
高阁:指滕王阁,为唐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所建,旧址在江西新建县西章江门上,西临大江。章江:即章水,源出江西崇义聂都山,东北流入赣县,与贡水合流为赣江,经南昌流入鄱阳湖。碧虚:天空。

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yán)铺。
华筵:丰盛的宴席。

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chí)(chú)
主公:指沈传师。顾:回头看。踟蹰:徘徊不前的样子。

吴娃起引赞,低回映长裾()
吴娃:吴地的美女。起引:搀扶引领。裾(jū):衣服的前襟。

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rú)
罗襦:丝罗制成的短袄。

盼盼乍垂袖,一声雏(chú)凤呼。
盼盼:贞元间名伎关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为武宁节制徐建封所宠。这里代指张好好。雏凤呼;形容声音清越,如同小凤凰的鸣叫声。

繁弦迸(bèng)关纽,塞管裂圆芦。
繁弦:急促的乐声。迸:喷射,裂开。关纽:琴弦的转轴。塞管:即芦管,一种少数民族乐器。

众音不能逐,袅(niǎo)袅穿云衢(qú)
袅袅:歌声绵延不断。云衢:天空。

主公再三叹,谓言天下殊。
主公:一作“主人”。

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xī)梳。
天马锦:用沙狐皮做成的皮大衣。沙狐活动于沙丘地带,身小皮白,肚子下的皮称为天马皮,下巴下的皮称为乌云豹,都是极为贵重的皮料。副:配上。水犀梳:用珍贵的水犀角制成的梳子。

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
龙沙:地名,在南昌城北,因其地多白沙并呈龙形,故名。东湖:地名,在南昌城东,与章江相通,也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

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
玉质:玉体。满:丰满。艳态:娇艳的姿态。舒;舒展。

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
绛唇:红唇。云步:像云彩一样飘逸的脚步。虚徐:轻柔,舒缓。

(jīng)(pèi)忽东下,笙歌随舳(zhú)(lú)
旌旆:旌旗。东下:指沈传师调任宣州。舳舻:船尾为舳,船头为舻,指首尾相连的船只。

霜凋(diāo)谢楼树,沙暖句溪蒲。
谢楼:谢朓楼,在宣城北,又名北楼,南朝齐宣城太守谢所建。句溪:又名东溪,从宣城东流过,曲折如同“句”字,故名。

身外任尘土,樽(zūn)前且欢娱。
樽:酒杯。

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
集仙客:指沈述师。讽赋:作赋。欺:压倒。相如:司马相如,字长卿,西汉著名文学家,初名犬子,因慕战国时人蔺相如,改名为相如。

(pìn)之碧瑶佩,载以紫云车。
聘:下聘,用礼物订婚。碧瑶:碧绿的玉佩,形容贵重。紫云车:仙人乘坐的车子,形容豪华。

洞闭水声远,月高蟾(chán)影孤。
洞闭水声远:这里暗指张好好嫁给沈述师后不再与故人往来。月高蟾影孤:此处暗示张好好独守空房,孤单寂寞。

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
尔来:从那时起。高阳徒:即高阳酒徒。

洛城重相见,婥(chuò)婥为当垆(lú)
洛城:洛阳。为当垆:典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婥婥,姿态美好的样子;当垆,指卖酒,垆是酒店里安放酒坛的土台。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
怪我:对我感到惊奇。

朋游今在否,落拓(tuò)更能无?
落拓:无拘无束,自由放纵。

门馆恸(tòng)哭后,水云愁景初。
“门馆”句:指诗人因为沈传师的去世而痛哭。因为杜牧曾为沈传师的幕僚,故有此称。

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yú)
座隅:座边。

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

参考资料:

1、 吴鸥 等.杜牧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40-472、 罗时进 编选.杜牧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6-30

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舞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沈著作以双鬟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
翠茁凤生尾,丹脸莲含跗。
高阁倚天半,章江联碧虚。
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
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
吴娃起引赞,低回映长裾。
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
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
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
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
主公再三叹,谓言天下殊。
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
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
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
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
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
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
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蒲。
身外任尘土,樽前且欢娱。
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
聘之碧瑶佩,载以紫云车。
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
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
洛城重相见,婥婥为当垆。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
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
门馆恸哭后,水云愁景初。
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
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

  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自嘲的杜牧,其实是位颇富同情心的诗人。公元833年(唐文宗大和七年),杜牧路过金陵,曾为“穷且老”的昔日歌女杜秋,写了悲慨的《杜秋娘诗》;两年后,诗人任东都监察御史,在洛阳重逢豫章(治所在今江西南昌)乐妓张好好,又为她沦为“当垆”卖酒之女,而“洒尽满襟”清泪——这就是此诗的由来。

  风尘女子的沦落生涯,在开初往往表现为人生命运的惊人跃升。此诗开篇一节,正以浓笔重彩,追忆了张好好六年前初吐清韵、名声震座的美好一幕:“翠茁(zá,生长)凤生尾,丹叶莲含跗(花萼的基部)”——这位年方“十三”有余的歌女,当时身穿翠绿衣裙,袅袅婷婷,就像飘曳着鲜亮尾羽的凤鸟;那红扑扑的脸盘,更如一朵摇曳清波的红莲,含葩欲放。诗人安排她的出场非同一般,那是在一碧如染的赣江之畔、高倚入云的滕王阁中——正适合美妙歌韵的飞扬、回荡。为了这一次试唱,人们特为准备了铺张的“华筵”,高朋满座。而处于这一切中心的,便是张好好。

  此刻,她正如群星拱卫的新月,只在现身的刹那间,便把这“高阁”的“华筵”照亮了。为着表现张好好的惊人之美,诗人还不忘从旁追加一笔:“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主公,即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当时诗人正充当他的幕僚);“来踟蹰”,则化用《陌上桑》“使君从东来,五马立踟蹰”之意,描写沈传师在座中初睹张好好风姿的惊讶失态的情景,深得侧面烘托之妙。

  然后便是张好好的“试唱”,诗中描述她在“吴娃”的扶引下羞怯登场,低头不语地摆弄着长长的前襟;一双发鬟高下相宜,缕缕发辫才曳过短襦——寥寥数笔,画出了这位少女的无限柔美羞怯之态。令人不禁要怀疑如此小儿女家,竟有声震梁尘的妙喉。然而,“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当她像贞元(785-805)间名妓关盼盼那样乍一摔袖,席间便顿时响彻小凤凰一般清润圆美的歌鸣。这歌声嘹亮清丽,竟使伴奏的器乐都有难以为继之感,以至于琴弦快要迸散关钮、芦管即将为之破裂。而张好好的袅袅歌韵,却还压过“众音”,穿透高阁,直上云衢。白居易《琵琶行》表现商女奏乐之妙,全借助于连翩的比喻描摹;此诗则运用高度的夸张,从伴奏器乐的不胜竞逐中,反衬少女歌喉的清亮遏云,堪称别开蹊径。

  一位初登歌场的少女,一鸣惊人,赢得了观察使大人的青睐。她从此被编入乐籍,成了一位为官家卖唱的歌妓。未更人事的张好好,自然不懂得,这失去自由的乐妓生涯,对于她的一生意味着什么。她大约到是满心喜悦地以为,一扇富丽繁华的生活之门,已向她砰然打开——那伴着“主公”在彩霞满天的秋日,登上“龙沙”山(南昌城北)观浪,或是明月初上的夜晚,与幕僚们游宴“东湖”的生活,该有无限乐趣。最令诗人惊叹的,还是张好好那日愈变化的风韵:“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不知不觉中,这位少女已长成风姿殊绝的美人。当沈传师“旌旆”东下、调任宣歙观察使时,自然没忘记把她也“笙歌随舳舻”地载了去。于是每遇霜秋、暖春,宣城的谢朓楼,或城东的“句溪”,就有了张好好那清亮歌韵的飞扬。这就是诗之二节所描述的张好好那貌似快乐的乐妓生活——诗人当然明白,这种“身外(功业、名声)任尘土,樽前极欢娱”的“欢娱”,对于一位歌妓来说,终竟只是昙花一现,并不能长久。但他当时怎么也没预料,那悲惨命运之神的叩门,对张好好竟来得如此突然。而这一节之所以极力铺陈张好好美好欢乐的往昔,也正是为了在后文造成巨大的逆转,以反衬女主人公令人惊心的悲惨结局。

  这结局在开始依然带有喜剧色彩:“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聘之碧瑶佩载以紫云车(仙人所乘)”。

  那风度翩翩、长于“讽赋”的聘娶者,就是曾任“集仙殿”校理的沈传师。诗序称他“以双鬟(一千万钱)纳之”,可见颇花费了一笔钱财,故诗中以“碧瑶佩”、“紫云车”等夸张之语,将这出“纳妾”喜剧着力渲染了一番。张好好呢,大约以为终于有了一个归宿,生活拘检起来,正如传说中的天台仙女一般,关闭“洞门”,不再与往日熟知的幕僚交往。“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二句,叙女主人公为妾景象,虽语带诙谐,字里行间毕竟透露着一种孤清幽寂之感,它似乎暗示着,女主人公身为侍妾,生活过得其实并不如意。

  诗情的逆转,是数年后的一次意外相逢:“洛城重相见,绰绰为当垆”——当年那绰约风姿的张好好,才不过几年,竟已沦为卖酒东城的“当垆”之女。这令诗人十分震惊。奇特的是,当诗人揭开张好好生涯中最惨淡的一幕时,全不顾及读者急于了解沦落真相,反而转述起女主人公对诗人的关切询问来:“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此四句当作一气读,因为它们在表现女主人公的酸苦心境上,简直妙绝——与旧日朋友的相逢,竟是在如此尴尬的场合;张好好纵有千般痛楚,教她也无法向友人诉说。沉沦的羞惭,须得强加压制,最好的法子,便只有用这连串的问语来岔开了。深情的诗人不会不懂得这一点。纵有千种疑问,也不忍心再启齿相问。诗之结尾所展示的,正是诗人默然无语,在“凉风生座隅”的悲哀中,凝望着衰柳、斜阳,扑簌簌流下满襟的清泪——使得诗人落泪不止的,便是曾经以那样美好的歌喉,惊动“高阁”“华筵”,而后又出落得“玉质”、“绛唇”、“云步”“艳态”的张好好的不幸遭际;便是眼前这位年方十九,却已饱尝人间酸楚,终于沦为卖酒之女、名震一时的名妓。

  这首诗正以如此动人的描述,再现了张好好升浮沉沦的悲剧生涯,抒发了诗人对这类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苦难女子的深切同情。作为一首叙事诗,诗人把描述的重点,全放在回忆张好好昔日的美好风貌上;并用浓笔重彩,表现她生平最光彩照人的跃现。只是到了结尾处,才揭开她沦为酒家“当垆”女的悲惨结局。这在结构上似乎颇不平衡。然而,正是这种不平衡,便在读者心中,刻下了张好好最动人美丽的形象;从而对她的悲惨处境,激发起最深切的同情。

  解释二:孤灯残月伴闲愁,

  几度凄然几度秋;

  哪得哀情酬旧约,

  从今而后谢风流。

  这是杜牧的爱人张好好写给他的诗,诗里有爱,爱重含愁,愁中又透着决然。

  杜牧和湖州名妓张好好是在南昌沈传师的府上认识的。当时的的杜牧尚未成家,风流倜傥,而张好好美貌聪慧,琴棋书画皆通。参加宴会时两人经常见面,张好好倾慕杜牧的才情,杜牧爱上张好好的色艺双绝。他们湖中泛舟,执手落日,才子佳人,自是无限美好。本应该留下一段佳话,让人没想到的是,沈传师的弟弟也看上了张好好,很快纳她为妾。张好好作为沈传师家中的一名家妓,根本无力掌控自己的命运,杜牧亦官位低微,只好一认落花流水空余恨,就此互相别过。

  张好好出嫁时留下此诗,从此一入侯门。后杜牧在长安抑郁而死,张好好闻之悲痛欲绝,瞒了家人到长安祭拜,想起相爱与别离的万般凄楚,竟自尽于杜牧坟前。

  所以不是什么同情,是爱情诗篇。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月下独酌四首

: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另版本“相”为“同”)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
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花丛中摆下一壶好酒,无相知作陪独自酌饮。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杯邀请明月来共饮,加自己身影正好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月亮本来就不懂饮酒,影子徒然在身前身后。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暂且以明月影子相伴,趁此春宵要及时行乐。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我唱歌月亮徘徊不定,我起舞影子飘前飘后。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另版本“相”为“同”)
清醒时我们共同欢乐,酒醉以后各奔东西。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但愿能永远尽情漫游,在茫茫的天河中相见。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天如果不爱酒,酒星就不能罗列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地如果不爱酒,就不应该地名有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天地既然都喜爱酒,那我爱酒就无愧于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我先是听说酒清比作圣,又听说酒浊比作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既然圣贤都饮酒,又何必再去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三杯酒可通儒家的大道,一斗酒正合道家的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我只管得到醉中的趣味,这趣味不能向醒者相传!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
三月里的长安城,春光明媚,春花似锦。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谁能如我春来独愁,到此美景只知一味狂饮?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
富贫与长寿,本来就造化不同,各有天分。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酒杯之中自然死生没有差别,何况世上的万事根本没有是非定论。

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醉后失去了天和地,一头扎向了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沉醉之中不知还有自己,这种快乐何处能寻?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无穷的忧愁有千头万绪,我有美酒三百杯多。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即使酒少愁多,美酒一倾愁不再回。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因此我才了解酒中圣贤,酒酣心自开朗。

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
辞粟只能隐居首阳山,没有酒食颜回也受饥。

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
当代不乐于饮酒,虚名有什么用呢?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蟹螯就是仙药金液,糟丘就是仙山蓬莱。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姑且先饮一番美酒,乘着月色在高台上大醉一回。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51-853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33、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61-69

花间一壶酒,独酌(zhuó)无相亲。
酌:饮酒。独酌:一个人饮酒。间:一作“下”, 一作“前”。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杯”二句: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既:已经。不解:不懂,不理解。徒:徒然,白白的。徒:空。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将:和,共。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我歌月徘(pái)(huái),我舞影零乱。
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另版本“相”为“同”)
同交欢:一起欢乐。一作“相交欢”。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miǎo)云汉。
无情游:月、影没有知觉,不懂感情,李白与之结交,故称“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约定在天上相见。期:约会。邈:遥远。云汉:银河。这里指遥天仙境。“邈云汉”一作“碧岩畔”。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酒星:古星名。也称酒旗星。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酒泉:酒泉郡,汉置。传说郡中有泉,其味如酒,故名酒泉。在今甘肃省酒泉市。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大道:指自然法则。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酒中趣:饮酒的乐趣。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
咸阳城:此指长安城。“城”一作“时”。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径须:直须。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
穷通:困厄与显达。修短:长短。指人的寿命。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亦指自然。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齐死生:生与死没有差别。

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兀然:昏然无知的样子。孤枕:独枕。借指独宿、独眠。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穷愁:穷困愁苦。千万端:一作“有千端”。三百杯:一作“唯数杯”。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所以知酒圣,酒酣(hān)心自开。
酒圣:谓豪饮的人。

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
卧首阳:一作“饿伯夷”。首阳,山名。一称雷首山,相传为伯夷、叔齐采薇隐居处。屡空:经常贫困。谓贫穷无财。颜回: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

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
乐饮:畅饮。安用:有什么作用。安,什么。

(xiè)(áo)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蟹螯:螃蟹变形的第一对脚。状似钳,用以取食或自卫。金液:喻美酒。糟丘:积糟成丘。极言酿酒之多,沉湎之甚。蓬莱:古代传说中的神山名。此处泛指仙境。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乘月:趁着月光。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51-853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33、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61-69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另版本“相”为“同”)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
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这组诗共四首,以第一首流传最广。第一首诗写诗人由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诗中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此诗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顿觉热闹起来。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全诗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因此一直为后人传诵。

  第二首诗通篇议论,堪称是一篇“爱酒辩”。开头从天地“爱酒”说起。以天上酒星、地上酒泉,说明天地也爱酒,再得出“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的结论。接着论人。人中有圣贤,圣贤也爱酒,则常人之爱酒自不在话下。这是李白为自己爱酒寻找借口,诗中说:“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又以贬低神仙来突出饮酒。从圣贤到神仙,结论是爱酒不但有理,而且有益。最后将饮酒提高到最高境界:通于大道,合乎自然,并且酒中之趣的不可言传的。此诗通篇说理,其实其宗旨不在明理,而在抒情,即以说理的方式抒情。这不合逻辑的议论,恰恰十分有趣而深刻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怀,诗人的爱酒,只是对政治上失意的自我排遣。他的“酒中趣”,正是这种难以言传的情怀。

  第三首诗开头写诗人因忧愁不能乐游,所以说“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诗人希望从酒中得到宽慰。接着诗人从人生观的角度加以解释,在精神上寻求慰藉,并得出“此乐最为甚”的结论。诗中说的基本是旷达乐观的话,但“谁能春独愁”一语,便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失意悲观情绪。旷达乐观的话,都只是强自宽慰。不止不行,不塞不流。强自宽慰的结果往往是如塞川流,其流弥激。当一个人在痛苦至极的时候发出一声狂笑,人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其内心的极度痛苦;而李白在失意愁寂难以排遣的时候,发出醉言“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时,读者同样可以从这个“乐”字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以旷达写牢骚,以欢乐写愁苦,是此诗艺术表现的主要特色,也是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第四首诗借用典故来写饮酒的好处。开头写诗人借酒浇愁,希望能用酒镇住忧愁,并以推理的口气说:“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接着就把饮酒行乐说成是人世生活中最为实用最有意思的事情。诗人故意贬抑了伯夷、叔齐和颜回等人,表达虚名不如饮酒的观点。诗人对伯夷、叔齐和颜回等人未必持否定态度,这样写是为了表示对及时饮酒行乐的肯定。然后,诗人又拿神仙与饮酒相比较,表明饮酒之乐胜于神仙。李白借用蟹螯、糟丘的典故,并不是真的要学毕卓以饮酒了结一生,更不是肯定纣王在酒池肉林中过糜烂生活,只是想说明必须乐饮于当代。最后的结论就是:“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话虽这样说,但只要细细品味诗意,便可以感觉到,诗人从酒中领略到的不是快乐,而是愁苦。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32、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61-693、 程千帆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47-34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遣悲怀三首·其三

: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闲坐无事为你悲伤为我感叹,人生短暂百年时间又多长呢!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邓攸没有后代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念亡妻只是徒然悲鸣。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即使能合葬也无法倾诉衷情,来世结缘是多么虚幻的企望。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只能睁着双眼整夜把你思念,报答你平生不得伸展的双眉。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36-338页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163-164页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pān)岳悼亡犹费词。
邓攸:西晋人,字伯道,官河西太守。《晋书·邓攸传》载:永嘉末年战乱中,他舍子保侄,后终无子。潘岳:西晋人,字安仁,妻死,作《悼亡诗》三首。这两句写人生的一切自有命定,暗伤自己无妻无子的命运。

同穴窅(yǎo)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窅冥:深暗的样子。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36-338页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163-164页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首句“闲坐悲君亦自悲”,承上启下。以“悲君”总括上两首,以“自悲”引出下文。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的有限。人生百年,也没有多长时间。诗中引用了邓攸、潘岳两个典故。邓攸心地如此善良,却终身无子,这就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亡诗》写得再好,对于死者来说,也没有什么意义,等于白费笔墨。诗人以邓攸、潘岳自喻,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却透露出无子、丧妻的深沉悲哀。接着从绝望中转出希望来,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但是,再冷静思量:这仅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更是难以指望的,因而更为绝望:死者已矣,过去的一切永远无法补偿了!诗情愈转愈悲,不能自已,最后逼出一个无可奈何的办法:“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诗人仿佛在对妻子表白自己的心迹:我将永远永远地想着你,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你的“平生未展眉”。真是痴情缠绵,哀痛欲绝。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942-944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十六夜玩月

:
旧挹金波爽,皆传玉露秋。
关山随地阔,河汉近人流。
谷口樵归唱,孤城笛起愁。
巴童浑不寝,半夜有行舟。

旧挹金波爽,皆传玉露秋。
十六的夜晚月光皎洁明亮,似金波可舀,让人爽目怡悦,月光照耀下秋露似玉般浓郁可人。

关山随地阔,河汉近人流。
关山在皎洁的月光的照耀下也仿佛开阔了许多,站在山上仿佛银河就流在脚畔,星辰与我共饮。

谷口樵归唱,孤城笛起愁。
远处,樵夫唱着歌伴月而归,思乡的战士吹响的萧索笛声缓缓从城楼上飘逸出来。

巴童浑不寝,半夜有行舟。
孩童们却不懂这些淡淡的乡愁,嬉戏打闹,乐不思蜀,半夜还在河上行船游玩。

参考资料:

1、 陆坚.千里共婵娟 中华中秋月亮诗词品读: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082、 陈明泽,艾荫范,马清福.唐宋诗醇(上):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04-01

旧挹(yì)金波爽,皆传玉露秋。
挹:取。金波,月光。玉露:白露之美词。

关山随地阔,河汉近人流。
河汉:银河。近人者以地势之高。

谷口樵(qiáo)归唱,孤城笛起愁。

巴童浑不寝,半夜有行舟。
巴童:川东乡音年。浑,全。

参考资料:

1、 陆坚.千里共婵娟 中华中秋月亮诗词品读: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082、 陈明泽,艾荫范,马清福.唐宋诗醇(上):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04-01
旧挹金波爽,皆传玉露秋。
关山随地阔,河汉近人流。
谷口樵归唱,孤城笛起愁。
巴童浑不寝,半夜有行舟。

  杜甫写月诗的诗题中有两首较为特殊,即《十六夜玩月》,与八月十五日只相差一天或两天,也可能出于观察一下两天月色的差别,或出于避旧求新的思维习惯,所以一首叫“玩月”,一首叫“对月”。何为玩月呢?从诗的思路仅其内容看,诗人大致从以下角度来思考吧:首先是月和人是双向寻趣的,不单是人在玩月;既是“玩”从描写上来看便具有灵动性和欢乐感,摆脱过于拘谨;再是人的范围扩大,不单是诗人玩月。我们且看诗为何来寻趣吧!

  这是一首五律,字数不多,但所含面较为宽广,大致有以下几个层次。一、二两句为衬托或称前言,月所具有的招人喜爱和可亲之处要给予显示或作简要描述。时令已值秋天,月色尤为皎洁明亮,让人爽目怡悦。十六的夜晚月光如金波可舀,多么浓郁,秋露在月光沐浴下更呈玉色之光彩,多么着人心感滋润。十六日的圆月、银光不逊于十五,为“玩月”作了很好的衬垫。三、四两句写人与月寻趣的宽阔空间和较好的条件。请看,关山因有今夜如此明亮玉色的月光照耀,使天地显得更加宽广辽阔,创设了充分自由飞翔的空间,也扩展了人们的视野。这时你将会发现,天上的银河与地上的人流显得如此贴近,天上的银河、星星、月亮与人间已如邻近之同居共饮,啊!人与月原来是这样亲近相依。这为今夜人月对玩寻乐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其中也隐含了月对人之情意。

  下四旬为第三层次,写出了今夜玩月的乐趣。诗人的设计也有特色,先写地域之广,有山谷野坡,有边域,有村落,也有河上,可称遍及四方。再写玩月者的类别,有打樵人,有边防卫士,有乡村儿童,也有水上旅途者,包罗广大人群的代表,说明“月”在广大人群心中的情意之深。第三,写如何玩月,打樵者唱着山歌,踏着月光,高兴而归,这是用歌声来玩月。边城城楼上响起横笛曲声,显得多么哀幽,大概是高乡遥远的战士,仰视明月不免有思乡之愁萌生,笛声也就吹出了“乡思曲”,这也算月对人的一种同情与共承哀愁。儿童们在明月之夜,大有跳跃寻乐之乐,他们嬉戏而蹦跳,乐趣横生,玩得如此天真。明月也就高兴地提供儿童们活动的天地,这也是月寻趣之乐。已是半夜还有行舟,有的是夜行之途,也有是月下寻乐,这也含有了行舟玩月之趣。从以上玩月的描述中也可看到诗人杜甫虽心怀思乡之愁,但也有乘乡愁之时作玩月之乐,既可寄托念家之思,也可畅抒对之月爱。

参考资料:

1、 陆坚.千里共婵娟 中华中秋月亮诗词品读: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0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绿章封事

:
青霓扣额呼宫神,鸿龙玉狗开天门。
石榴花发满溪津,溪女洗花染白云。
绿章封事咨元父,六街马蹄浩无主。
虚空风气不清冷,短衣小冠作尘土。
金家香弄千轮鸣,扬雄秋室无俗声。
愿携汉戟招书鬼,休令恨骨填蒿里。

青霓扣额呼宫神,鸿龙玉狗开天门。
道士穿着青霓长袍呼请天宫的守护神,鸿龙玉狗听见他的声音打开了天门。

石榴花发满溪津,溪女洗花染白云。
道士穿着青霓长袍呼请天宫的守护神,鸿龙玉狗听见他的声音打开了天门。

绿章封事咨元父,六街马蹄浩无主。
绿章封事呈给天帝,奏文中向他倾诉:长安六条街马蹄杂沓,失去了主宰。

虚空风气不清冷,短衣小冠作尘土。
目前空气极不清爽,时疫流行,一般人染病而死,化为尘埃。

金家香弄千轮鸣,扬雄秋室无俗声。
金家所在巷道里香气飘荡,车轮轰鸣,扬雄的书屋中冷冷清清,没有世俗的热闹声。

愿携汉戟招书鬼,休令恨骨填蒿里。
但愿拿着汉戟招回寒士书生的魂魄,不让他们的尸骨长期被埋在荒草丛中。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35-37

青霓(ní)扣额呼宫神,鸿龙玉狗开天门。
青霓:一作“青猊”。鸿龙玉狗:守天门的神兽。

石榴花发满溪津,溪女洗花染白云。
石榴二句:设想天门打开之后,道士看到的景象。

绿章封事咨元父,六街马蹄(tí)浩无主。
元父:元气之父。指的是天帝。六街:长安。唐朝长安有左右六街。

虚空风气不清冷,短衣小冠作尘土。
虚空风气:空气。短衣小冠:指普通人。

金家香弄千轮鸣,扬雄秋室无俗声。
金家:显贵人家。汉朝金日磾是匈奴人,但是归顺汉朝,子孙几代显贵。扬雄:字子云,汉朝著名文士,生活贫寒,这里借指一般寒士。秋室:冷落的书屋。无俗声:没有嘈杂的声音,只有读书声。

愿携汉戟(jǐ)招书鬼,休令恨骨填蒿(hāo)里。
书鬼:书生的鬼魂。蒿里:死人的墓地。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35-37
青霓扣额呼宫神,鸿龙玉狗开天门。
石榴龙发满溪津,溪女洗龙染白云。
绿章封事咨元父,六街马蹄浩无主。
虚空风气不清冷,短衣小冠作尘土。
金家香弄千轮鸣,扬雄秋室无俗声。
愿携汉戟招书鬼,休令恨骨填蒿里。

  此诗侧重于对天神世界的描写。诗人有感而发,由道士夜晚打醮而驰骋艺术想象。前四句写仙界之美,描写吴道士身着青霓袍,腾飞入太空,叩头请求守护天宫的神兽打开宫门,看到的是仙女洗石榴龙把白云染成彩云,天帝审阅道士发来的奏章,才知道天下大早,天气炎热,死了不少人。作者以此展开议论,认为富人平时享尽荣华富贵,这回热死、干死也已经没有什么遗恨,只是那些寒士书生尚未享受世间的欢乐,就这么热死、干死,实在太可惜,活着的人也会为他们抱恨无穷。这写出了人间之枯荣不等。因此诗人希望能用汉戟招回寒士书生的魂魄,别让他们的尸骨长期被埋在荒草丛中。重人贵生,这是道家、道教学说中最重要的思想,亦是其最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之一。从《老子》所强调的“摄生”、“贵生”、“自爱”和“长生久 视”,《庄子》所说的“保生”、“全生”、“尽年”、“尊生”,《吕氏春秋》所说的“贵生重己”, 到《太平经》主张的“乐生”、“重生”,以及其它的道书如《老子想尔注》、《老子河上公章句》、《周易参同契》、《抱朴子内篇》、《西升经》、《度人经》、《悟真篇》等,始终贯穿着重人贵生的思想传统。这首诗写景写事抒情有机结合,用对神仙世界的肯定来否定现实世界。突出仙界之美,为的是反衬“虚空风气不清冷,短衣小冠作尘土”的人间事实,表面看是写“绿章封事咨元父”的道教科仪,实际上是要揭露社会的不平。“愿携汉戟招书鬼,休令恨骨填蒿里”,正表现了道教重人贵生的道教思想。

  诗中运用对比手法,使天宫的清丽和人间的浑浊形成巨大反差,在鲜明的对立之中诉说人间的不平,诗人明知道士打醮是虚妄的行为,不过是随感而发,揭示出京城炎热疠疾作祟、百姓遭殃的情状,也反映出寒士的遭际。诗人将扬雄比况自己,诗思归结到“寒士”身上,最终表达的是感士不遇的普遍主题。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35-372、 吴企明 编选.李贺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84-8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