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阳村舍

:
荒林寄远居,坐卧见樵渔。夜火随船远,寒更出郡疏。
雪迷登岳路,风阻转江书。寂寞高窗下,思乡岁欲除。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张乔

张乔

(生卒年不详),今安徽贵池人,懿宗咸通中年进士,当时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称“咸通十哲”黄巢起义时,隐居九华山以终。其诗多写山水自然,不乏清新之作诗清雅巧思,风格也似贾岛。 225篇诗文

猜你喜欢

嫦娥

: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云母屏风上烛影暗淡,银河渐渐斜落晨星也隐没低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应该后悔偷取了长生不老之药,如今空对碧海青天夜夜孤寂。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李商隐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216-217 .

云母屏(píng)风烛(zhú)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常娥:原作“姮娥”,今作“嫦娥”,神话中的月亮女神,传说是夏代东夷首领后羿的妻子。云母屏风:以云母石制作的屏风。云母,一种矿物,板状,晶体透明有光泽,古代常用来装饰窗户、屏风等物。深:暗淡。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灵药:指长生不死药。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碧海,形容蓝天苍碧如同大海。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李商隐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216-217 .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此诗咏叹常娥(即嫦娥)在月中的孤寂情景,抒发诗人自伤之情。前两句分别描写室内、室外的环境,渲染空寂清冷的气氛,表现主人公怀思的情绪;后两句是主人公在一宵痛苦的思忆之后产生的感想,表达了一种孤寂感。全诗情调感伤,意蕴丰富,奇思妙想,真实动人。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这两句描绘的是主人公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独处孤室的不寐者看着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也行将隐没。“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寂静的长夜中,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确的交代。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215-1216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早发

: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灯光微弱,近乎熄灭,酒醒了,自己背着孤剑准备离开。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惆怅的看着漫天飞舞的白雪,听着农家里的鸡鸣,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晨霜犹在,草呈白色,光线尚暗,道路还看不分明;时间较早,气温低,浑浊的河流也因天寒而早已被冻住了,没有声响。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这其中来往的人群本来连绵不绝,何况是驱赶了年老之人,客人堵塞城中。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白少府送兵之陇右

:
践更登陇首,远别指临洮。
为问关山事,何如州县劳。
军容随赤羽,树色引青袍。
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高。

践更登陇首,远别指临洮。
白少府带领戍卒将去陇右,行将分手远别,直奔临洮。

为问关山事,何如州县劳。
试问关山送兵之事,与在州县劳苦相比怎样?

军容随赤羽,树色引青袍。
士兵们身带赤羽之箭,使行进的军容更为雄壮,满山的树色青青,使身着青袍的白少府更为威武。

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高。
料想谁可俘虏匈奴强虏,将星高照,此行定能击败匈奴。

参考资料:

1、 佘正松.高适诗文注评:中华书局,2009:1452、 3. 萧枫,桑希臣.唐诗宋词元曲:线装书局,2002:2533、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92

(jiàn)(gēng)登陇(lǒng)首,远别指临洮(táo)
践更:古代服徭役时,轮到的人可以出钱雇人代替。受钱代人服役,叫“践更”。此指服役的士卒。陇首:陇山,在今陕西省陇县西北。临洮:郡名,原称洮州。天宝元年更名为临洮郡,治所在今甘肃临潭,属陇右节度使。

为问关山事,何如州县劳。
关山事:指从军于关山隘口行役之事。何如:何及,哪赶得上。州县劳:任州县劳顿之职。

军容随赤羽,树色引青袍。
赤羽:赤色旗帜。树色:指树木的青绿色。青袍:指县尉之服。唐代不同级别的官员穿不同服色。

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高。
断单于臂:即斩断单于的右臂。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此指敌酋。古时地理方位,如面向南,则西为右,东为左。匈奴在北,面南,则西为右,故曰断其右臂。太白:星座名,古时认为是将星。

参考资料:

1、 佘正松.高适诗文注评:中华书局,2009:1452、 3. 萧枫,桑希臣.唐诗宋词元曲:线装书局,2002:2533、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92
践更登陇首,远别指临洮。
为问关山事,何如州县劳。
军容随赤羽,树色引青袍。
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高。

  首联以明快的手法点明了作为远行者的友人此行的行程紧急,以及要去的目的地。以士卒五更即出发而登陇山,道出军情之急。二句中分别用一“登”字、“指”字,既示征途渺远,又显疾进之态。这位即将与诗人离别的远行者,与诗人分手之后,到天快亮、东方欲晓之时就要赶到陇山,攀援登临其山岗之上,而此行要到的地点则是处在遥远的西北边塞的临洮。这样开头,不但表明友人离别的匆忙,同时也表明行者征人赶路的急迫。日夜兼程,行色匆匆,人马迅急,可见前方军情紧急,形势逼人。把这首诗中所描绘的征人出征的景况与杜甫《兵车行》开头几句诗所展现的情景相比,是非常有意思的。杜诗云:“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而在高适的这首送别诗中则没有一点这种征人出征,亲朋相送的场景描绘,有的只是义无反顾的豪雄气概。当然杜甫诗里出征的是士兵,而高适诗里远行的却是护送征夫的县尉,前者是被迫服役,后者则是渴望立功边塞而从军行役。这是两诗表现主旨根本不同的所在,从而其思想风格、情感色调也自然迥异。并且在表现手法上两诗也显然有所不同。杜诗是重墨铺染,而高诗则是概括精炼。“残更”、“远别”四字,用词就极为简洁,不但省去了惜别情景的展示,而且舍弃了行军途程中的一切耳闻目见,突出地表现了行人征夫一心一意手奔赴西北边塞以求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一“登”一“指”又动态地表明了赴边的迅急与行者心情的紧迫。细玩其意,“远行”二字中似乎还包含着诗人的惜别之情。总之,诗人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空白,以引发读者丰富的审美联想。

  颔联以“关山事”与“州县劳”对比,认为从军行役之“关山事”,还不如作“州县”之吏那么劳顿,一为高适有任封丘尉之痛苦经历,故有此言;二亦可见其对军旅生活之向往,表现了诗人心中隐隐的一种得意。行者所要踏上的行程,其自然条件毕竟是险恶的,征程也是艰辛的,所以承接首二句下来诗人又通过一个设问,使一开始就高昂激越的情调旋律得到一个回环,由此以表现诗人对行者此次远征的关切。此次远行是由县尉送兵赴边,更可见当时边塞战事的紧张,补充兵力已刻不容缓。这看似简单明白的一问,却含意丰富,既表现出诗人对行者从军行役路途艰苦的体贴关注与惜别难舍之意,同时又赞颂了行者不畏险难的豪迈情怀。感情真挚,态度诚恳,耐人细读。

  颈联状疾进之军容,诗人通过想象所描绘出的行者送兵赴边途中的情景。赴边征人军容严正,刀枪林立,人不离鞍,马不停蹄。姓白的县尉参与其中,从而使这疾行猛赶、奋勇挺进的行军队伍中忽隐忽现、忽前忽后地闪现着标志着县尉作为使臣所执旌节上的羽饰;而道路两旁的林木,苍苍的树色中也不时有县尉所穿青袍的闪现。诗人侧面着笔,以象征热情之“赤色”相衬,中间“随”字与“引”字锻炼极为生动,既刻画出行者随军奋勇前进,风尘仆仆的劳苦形象,更刻画了行者一往无前的气概,以其随身装束之色彩,传出士卒昂扬奋发之神态,从而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气势豪雄的千里行军图;“树色”碧绿,中间用一“引”字,使穿“青袍”之白少府和碧绿之“树色”妙合无垠,给人以满眼生机,以及白少府义气慷慨之奕奕神采。“随”、“引”二字,使诗歌具流走之势,紧扣行军特点。“赤”、“青”二色,亮丽鲜明,颇具青春气息。可谓达到人境浑一,诗画交融之境界。

  尾联不直接表达唐军必胜的信念,而以“谁断单于臂”之反诘顿起,再以“今年太白高”作答,显示唐军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之势,这里自然表现出高适此时的一腔豪情。语言响亮有力,用典浑化无迹,此种虚处传神,使诗歌含蕴更为深厚。

  全诗的首联写白少府告别亲友带兵轮换到西北边地驻防时登临六盘山头,远离故乡直指河西临洮。颔联写自己作为守边官吏,烦劳地方官员为了关山战事辛苦带兵换防,实在是问心有愧,对不住人家。颈联却笔锋一转,语气豪迈:奔赴边关的将士们,军容齐整,红色箭羽紧随其身,在绿色的原野上青色战袍着身,格外耀眼夺目。言外之意是赞许白少府带兵有方,军势威猛。尾联诗人豪气冲天,尽显盛唐军人的气象:谁能砍断匈奴单于的臂膀,今年的太白星高悬,必有敌人进犯边境,杀敌报国,正等待着英武的军人和将士。

参考资料:

1、 余正松.边塞诗选:凤凰出版社,2012:2242、 匡扶.甘肃历代诗文词曲鉴赏辞典:敦煌文艺出版社,1994:1203、 邵永杰.陇头歌 历代六盘山诗词选萃:宁夏人民出版社,2013:8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落叶

:
陈绿向参差,初红已重叠。
中庭初扫地,绕树三两叶。

陈绿向参差,初红已重叠。
落叶参差不齐排列,微红叶子层层相积。

中庭初扫地,绕树三两叶。
庭院中才开始打扫,零散落叶环绕大树。

参考资料:

1、 全唐诗:卷301_15:扬州:扬州诗局刻本:清代

陈绿向参(cēn)(cī),初红已重叠。
参差: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重叠:相同的东西层层相积。形容多。

中庭初扫地,绕树三两叶。

参考资料:

1、 全唐诗:卷301_15:扬州:扬州诗局刻本:清代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行路难·其三

: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不要学许由用颍水洗耳,不要学伯夷和叔齐隐居收养采薇而食。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在世上活着贵在韬光养晦,为什么要隐居清高自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我看自古以来的贤达之人,功绩告成之后不自行隐退都死于非命。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伍子胥被吴王弃于吴江之上,屈原最终抱石自沉汨罗江中。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陆机如此雄才大略也无法自保,李斯以自己悲惨的结局为苦。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陆机)是否还能听见华亭的别墅间的鹤唳?(李斯)是否还能在上蔡东门牵鹰打猎?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你不知道吴中的张翰是个旷达之人,因见秋风起而想起江东故都。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生时有一杯酒就应尽情欢乐,何须在意身后千年的虚名?

有耳莫洗颍(yǐng)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jué)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yǔn)身。

子胥(xū)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lì)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前四句言人生须含光混世,不务虚名。中八句列举功成不退而殒身者,以为求功恋位者诫。最后赞成张翰唯求适意的人生态度。一篇之意三层而两折。言虚名无益,是不否定事功之意。而功成则须及时退身,一为避祸,二求适意自由。这是李白人生哲学的基调。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时人贵其旷达。”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