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长安城百千家的分布像围棋的棋盘一样,十二条大街把城市分隔得像整齐的菜畦。
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
远远的可以辨认出百官上早朝时所持灯火,宛如天空一道星宿直达大明宫。
参考资料:
1、 师长泰注评. 白居易诗选评[M]. 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273-274.2、 廖仲安主编;王新霞,王军编著. 新选分类唐诗三百首[M].北京: 语文出版社,1997,171.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qí)。
观音台:指唐长安乐游原上观音寺(后改名青龙寺)内的高台。观音,佛教大乘菩萨之一,从梵文本译为“观世音”,因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略称“观音”。局:棋盘。菜畦:菜田中划分的方形小区。
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xiù)五门西。
入朝火:官员早朝时所执之灯火。一条星宿:形容百官所执灯火,宛如天空一道星宿。五门:当指长安大明宫正门丹凤门。
参考资料:
1、 师长泰注评. 白居易诗选评[M]. 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273-274.2、 廖仲安主编;王新霞,王军编著. 新选分类唐诗三百首[M].北京: 语文出版社,1997,171.此诗前二句用“围棋局”“菜畦”作喻,描画长安城整饬、匀称的布局,笔直、宽敞的街道;后两句笔锋转向唐都政治活动的中心即大明宫,写早朝情景,以“一条星宿”为喻,写出火把之多,官员之众,仪礼之盛。此诗的描写具体生动,言简而意丰。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两先写天亮后所见,从鸟瞰的角度写长安的全貌与特点。唐代首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宏伟的城市之一。它按照事先设计的规划施工修建,将全城分为宫城、皇城、坊里(即住宅区)三部分。宫城是皇宫所在地;皇城则是朝廷官员办公之处,城内的南北七街、东西五街排列着尚书省、御史台等各级官署;围绕宫城、皇城的一百一十四坊,以承天门为界,东西各占一半,南北十四条大街、东西十一条大街穿插在坊市中间,将城市分割为一块块的小方格,方格内分布着千百家居民、住户。“围棋局”、“种菜畦”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长安城纵横交错、整齐划一的建筑格局。作者之所以未按时间顺序描述,目的是从全局上突出长安建筑的独特,气魄的雄伟,让它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两句写拂晓前所见,选择百官上朝途中的一个场面,反映了京城的独特风貌。古代百官早朝时,必须在天亮前就赶到宫门,等候皇帝上殿。唐代自高宗以后,举行国家大典和接见百官的地方,由太极宫移至大明宫。作者在台上看到,远处百官上早朝时的灯笼、火把,像天空一条蜿蜒的恒星,向着大明宫的西门移动、伸展。这些微小、闪烁的火光,在黑夜中,与天上的星星相互辉映,增加了京城的神秘与宁静,而星宿的比喻,又与地上的天廷(即朝廷)有几分联系,显示出首都的尊严。一早一晚,一总一分,长安城的万千气象就尽集其了。
这首诗描绘了长安城内皇宫衙署、市民住宅,布局规整,不相混杂的风貌。
参考资料:
1、 鲍思陶 郇玉华等主编. 中国名胜诗联精鉴[M]. 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2,651-652.2、 汪旭编著. 唐诗全解[M]. 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5,113.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犹未还。
茨菰叶烂时我们分别在西湾,如今莲子花开还不见你回还。
妾梦不离江水上,人传郎在凤凰山。
我的梦离不开那江上的流水,人们传说你已经到了凤凰山。
参考资料:
1、 刘克智.唐诗学习指南.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874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91-392茨(cí)菰(gū)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犹未还。
茨菰:植物名,即慈姑,生在水田里,地下有球茎,可以吃。茨:一作“茈”。西湾:地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瓜洲镇附近。一说泛指江边的某个地方。莲子花开:即荷花开放。莲子花,即荷花。开:一作“新”。还(huán):回来。
妾梦不离江水上,人传郎在凤凰山。
妾:旧时女子自称。水上:一作“上水”。人传:人们传说。凤凰山:山名,有多处。此处难以确指。
参考资料:
1、 刘克智.唐诗学习指南.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874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91-392《全唐诗》中收张潮诗五首,其中《长干行》还可能是李白或李益的。张潮的几首诗,除了一首《采莲词》是写采莲女的生活,其余都是抒写商妇的思想感情。从这些诗的内容和形式来看,都不难发现深受南方民歌的影响。
这首诗的第一联:“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不见还”。“茨菰叶烂”的时间当在秋末冬初。“莲子花开”的时间当是第二年的夏天。去年茨菰叶烂的时候在西湾送别,眼下又已是荷花盛开了,可盼望的人儿还没有回家。也可能他曾经相许在“莲子花开”之前返家的。这是先回忆分别的时间、地点,再由此说到现在不见人归。说来简单,可诗人却描绘得有情有景,相思绵绵。前者暗示出一个水枯叶烂、寒风萧萧的景象,它衬托出别离的凄楚;后者点染出满池荷花、红绿相映、生机勃勃的画面,反衬出孤居的寂寞难耐。笔法细腻含情。
“茨菰叶烂”、“莲子花开”这两个镜头交替的寓意,从时间上看就是要表现出一个“久”字。“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久而不归,思念之苦,自不待言。“白日寻思夜梦频”,诗的第三句就转到写“梦”。由久别而思,由思而梦,感情的脉络自然而清晰。同时,诗的第三句又回应了第一句,“别西湾”,暗示了对方是沿江而去,所以这“梦”也就“不离江上水”。“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这当是“妾梦不离江上水”的另一个原因。
按照一般写法,接下去可能就要写梦中或梦后的情景,可是诗人撇开了这个内容,凌空飞来一笔──“人传郎在凤凰山”。出人意表,而且还妙在诗也就戛然而止。至于这个消息传来之后,她是喜是忧,是乐是愁,诗人却不置一词,让读者去体会。首先,这个消息的到来,说明了自己是不知人已去,空有梦相随,往日多少个“不离江上水”的“梦”,原来是一场“空”;其次,这个消息还意味着“他”时而在水,时而在山,行踪不定,又不寄语,往后便是梦中也无处寻觅,那难言难诉之苦,隐隐怨艾之意,尽在不言之中。可谓结得巧妙,妙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余情不尽。
这首诗上下两联各以意对,而又不斤斤于语言的对仗,第三句是一、二句的自然延伸和照应,第四句又突乎其来,似断不断,把诗推向一个更为凄楚、失望的意境。它明快而蕴含,语浅而情深,深得民歌的神髓。
参考资料:
1、 赵其钧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68-6692、 杨辇宗.爱情诗注析.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330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在山谷中回响,渔梁渡口处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鹿门山在月光映照下山树渐渐显现出来,好似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相对的山岩和松间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居的人在此来来去去。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8-292、 江龙.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130-1313、 杨永胜.唐诗宋词元曲大鉴赏:外文出版社,2012:264、 吴兆基.唐诗三百首:三秦出版社,2007:535、 聂巧平.崇文国学经典文库·唐诗三百首:崇文书局,2012:42-43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昼已昏:天色已黄昏。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喧:吵闹。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余:我。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qī)隐处。
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拒绝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岩扉(fēi)松径长寂寥(liáo),惟有幽人自来去。
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8-292、 江龙.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130-1313、 杨永胜.唐诗宋词元曲大鉴赏:外文出版社,2012:264、 吴兆基.唐诗三百首:三秦出版社,2007:535、 聂巧平.崇文国学经典文库·唐诗三百首:崇文书局,2012:42-43这是一首写景抒怀诗。一二句写鱼梁洲渡头日暮十分喧闹,并以此衬托衬托诗人沉静和洒脱超俗的胸怀。三四句写人们归家,诗人去鹿门,写出了世人与诗人不同的归途。五六句写月光照耀,夜登鹿门山的情景,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最后两句写庞公隐居之所,岩壁门外,松径寂寥,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绝,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第二联,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中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中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0-812、 余恕诚.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8-293、 江龙.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130-131刃血攻聊已越年,竟凭儒术罢戈鋋。
当年的“聊城之战”整整持续了一年齐军都未攻下,最后竟然只用攻心之术就大败燕军。
田单漫逞烧牛计,一箭终输鲁仲连。
田单使用“火牛阵”抵御齐军攻打,最后却因鲁仲连的一封劝降书而军心涣散,不得不撤兵。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刃血攻聊已越年,竟凭儒术罢戈(gē)鋋(chán)。
刃血攻聊:指战国时期破燕复齐战争的最后一场战役“聊城之战”。已越年:聊城之战中,由于守聊燕军拼死抵抗,齐军久攻不下,战争持续一年之久。儒术:指鲁仲连采取攻心战术通过和平方式使燕军投降。
田单漫逞(chěng)烧牛计,一箭终输鲁仲连。
田田单:齐国将领,破燕复齐战争的军事统帅。烧牛计:指破燕复齐的经典战役“火牛阵”。 一箭:鲁仲连把劝降书绑在箭上射进聊城,瓦解守聊燕军的士气,使之最终放弃聊城撤兵。鲁仲连: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贤士。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农历六月初七的时候,江边树上的蝉开始鸣叫了。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躲在石楠树茂密的树叶里,在傍晚的时候叫上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蝉这一叫让我忽觉自己鬓角已白,也回不去以前的家了。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秋风还没开始吹,悲伤的情绪就已从心底泛起。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
回想以前还在东宫任职时,总是在槐花树下听蝉鸣。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现在无限的愁绪,就像白云覆盖城市,让人透不过气来。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石楠:蔷薇目、蔷薇科、石楠属木本植物,常绿乔木类。
一催衰鬓(bìn)色,再动故园情。
鬓: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耳际之发。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yè),宫槐花下听。
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代指太子所居的东宫。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pén)城。
湓城:瑞昌市西清湓山。清湓山有井,形如盆,因号湓水,城曰湓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