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春风中的排排杨柳树,沿着护城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要分别的人儿太多。
参考资料:
1、 万事慎,万士志编校.《近体诗苑》.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03:571-5722、 邓妍丽编.小学生阅读文库·中国古典文化精粹 唐诗 (注音版):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10月:743、 禹田编绘.《300首经典古诗词中的趣味故事 清荷卷》:同心出版社,2007.1:148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yù)河。
青青:指杨柳的颜色。御河:指京城护城河。
近来攀(pān)折苦,应为别离多。
攀折: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苦:辛苦,这里指折柳不方便。别离:离别,分别。
参考资料:
1、 万事慎,万士志编校.《近体诗苑》.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03:571-5722、 邓妍丽编.小学生阅读文库·中国古典文化精粹 唐诗 (注音版):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10月:743、 禹田编绘.《300首经典古诗词中的趣味故事 清荷卷》:同心出版社,2007.1:148“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写景,不仅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还渲染出浓厚的离别情绪。“东门”点名了送别的地点在长安青门,“青青”表明杨柳的颜色已经很绿,表明时间是在暮春时节。“杨柳”是送别的代名词,于是一见杨柳,就让人想到离别。绿色的杨柳树夹杂在御河两岸,看似恬静的环境反衬出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不舍。且首句是远望所见,第二句是近观所见。在远与近的距离感中,诗人送友的踽踽长街的身影得以体现,衬托出舍不得惜别却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这两句是抒情,通过侧面描写出送别人多。一个“苦”字,既是攀折杨柳而不便之苦,也是离别的愁苦。至于诗人自己折了杨柳没有却只字未提,更衬托出了诗人的送别的深情。后两句看似平淡,仔细咀嚼,意味深长,诗人折或者不折杨柳,内心的悲楚恐怕都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这首送别诗短小精悍,言浅意深,依依惜别之意,跃然纸上。纵观全诗,字字未提送别却字字点题,其中的描写言简意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主编.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05:78背江楼,临海月,城上角声呜咽。堤柳动,岛烟昏,两行征雁分。
背倚江边楼阁,面对海上新月,听城头角号声呜咽。长堤在柳的舞姿中轻轻摇动,小岛在暮烟里渐渐隐没,两行雁群纷飞似离别。
京口路,归帆渡,正是芳菲欲度。银烛尽,玉绳低,一声村落鸡。
在那京口渡头,他的归帆已上路,正是花落春暮的时候。守着燃尽的银烛,看天边渐渐低垂的北斗,听村落一声鸡鸣似把晨曲奏。
参考资料:
1、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29-30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32-343、 刘学锴.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211-213背江楼,临海月,城上角声呜咽。堤(dī)柳动,岛烟昏,两行征雁分。
更漏子:词牌名。又名“付金钗”“独倚楼”“翻翠袖”“无漏子”。双调四十六字,前片两仄韵,两平韵,后片三仄韵,两平韵。角声:号角之声。角,古乐器名。岛烟昏:谓水中洲岛夜雾朦胧。
京口路,归帆渡,正是芳菲欲度。银烛(zhú)尽,玉绳低,一声村落鸡。
京口:今江苏镇江。鄂本、汤本均作“西陵”。度:雪本作“渡”,误。玉绳:星名,北斗第五星(玉衡)的北边两星。张衡《西京赋》:“上飞闼而仰眺,正睹瑶光与玉绳。”
参考资料:
1、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29-30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32-343、 刘学锴.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211-213关于此词的主旨,历代学者看法有很大分歧。许多学者认为是写闺中女子的怀远深情。开头三句,女主人公倚楼望远,眼见海月初升,耳听城上角声呜咽。这里暗写一个“思”字;“角声呜咽”,烘托出愁情。接着三句,触景生情,由近而远分别写到堤柳拂动,烟岛朦胧,征雁两行,层次井然,景中寓情,尤其是“两行征雁飞”一句,寓当初分手情景,写此时悠悠离情,蕴籍含蓄,颇为人称道。
下片镜头变换,转写游子欲归,以从对方写来的方法来升华思妇的感情。换头三句,从虚处落笔,以虚写实,更见主人公此时离愁之深,相思之苦。“路”“渡”等词,显示了游子思归的心意,日夜兼程,特别是“正是芳菲欲度”句,点明时候已经是暮春,良辰美景难再。末三句亦写从夜到晓,是游子所见所闻,从银烛孤照到村落鸡啼,表明旅途的广阔与清凄,也写出了游子的孤寂与思亲情绪。最后以景结情,韵味深长。
整首词写主人公的怀远深情,沿着由夜到晓的时间流程,通过其所见、所闻、所感,从景象中透出,从旁处托出,层次分明,意境深沉。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此词属于羁旅行役词,纯为基于个人行旅生活体验的自我抒情之作,而非类型化的代言体。全篇境界开阔,格调清新,与闺情词不同。
参考资料:
1、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29-30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32-343、 刘学锴.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211-213绰绰下云烟,微收皓腕鲜。
夜风生碧柱,春水咽红弦。
翠佩轻犹触,莺枝涩未迁。
芳音何更妙,清月共婵娟。
绰绰下云烟,微收皓腕鲜。
绰约风姿,好像天上仙子一样,从云端翩然而至,手腕的洁白如凝脂。
夜风生碧柱,春水咽红弦。
似乎习习的夜风是从筝上而来,春水呜咽流动的感觉也好像是从筝是发出的。
翠佩轻犹触,莺枝涩未迁。
好似玉佩轻轻敲击发出的声响,也好像留宿在枝头未飞走的黄莺的啼鸣。
芳音何更妙,清月共婵娟。
哪里还有比这更美妙的声音啊?天上一轮明月洒下清辉,无论在在何处都共同分享着同一轮明月。
绰(chuò)绰下云烟,微收皓(hào)腕鲜。
绰绰:风姿绰约的样子。下云烟:从烟雾缥缈中而来。下:可以解释为从什么地方来的意思。微收:是写弹筝时候手腕的动作。鲜:应该是嫩的意思。
夜风生碧柱,春水咽红弦。
生:解释为生发;咽:呜咽,指发出的声音。碧柱和红弦:是古筝上的部件。
翠佩轻犹触,莺(yīng)枝涩未迁。
芳音何更妙,清月共婵(chán)娟。
婵娟:月亮。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这一年暮春,长安城中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原来是到了牡丹盛开的时节,长安城里的名门大户纷纷相随前去买花。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牡丹花的价钱贵贱不一,价钱多少以花的品种来定。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这里的牡丹有的枝繁叶茂,鲜红欲滴,小小的束花,要付五捆白绢的价钱。
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
它们被精心呵护着,主人还给张上了帷幕,筑起了樊篱。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辛勤浇灌之余还培上了最肥沃的土,因此花的颜色还和以前一样鲜艳。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家家习以为俗,更没有人认为是错的。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有一个老农无意中也来到了买花的地方。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目睹此情景,不由得低头长叹,然而此叹又有谁在意呢: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这一丛深色的牡丹花价钱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一年的赋税了。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1041页 .2、 吴大奎 马秀娟 .元稹白居易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年10月版 :第190-191页 .3、 龚克昌 彭重光 .白居易诗文选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6月版 :第89-90页 .4、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62-363页 .帝城春欲暮,喧(xuān)喧车马度。
帝城:皇帝居住的城市,指长安。喧喧:喧闹嘈杂的声音。度:过。
共道牡丹时,相马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chóu)直看花数。
无常价:没有一定的价钱。酬直:指买花付钱。直:通“值”。
灼(zhuó)灼百朵红,戋(jiān)戋五束素。
灼灼:色彩鲜艳的样子。戋戋:细小,微少的样子;一说“委积貌”。五束素:五捆白绢,形容白花的姿态;一说指花的价钱。
上张幄(wò)幕庇,旁织巴篱护。
幄幕:篷帐帘幕。一作“帷幄”。织:编。巴:一作“笆”。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移来:从市上买来移栽。一作“迁来”。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习为俗:长期习惯成为风俗。迷不悟:迷恋于赏花,不知道这是奢侈浪费的事情。
有一田舍翁(wēng),偶来买花处。
田舍翁:农夫。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喻:知道,了解。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深色花:指红牡丹。中人:即中户,中等人家。唐代按户口征收赋税,分为上中下三等。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1041页 .2、 吴大奎 马秀娟 .元稹白居易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年10月版 :第190-191页 .3、 龚克昌 彭重光 .白居易诗文选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6月版 :第89-90页 .4、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62-363页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四百二十五。下面是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霍松林先生对此诗是赏析。
与白居易同时的李肇在《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执金召铺宫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值数万者。”这首诗,通过对“京城贵游”买牡丹花的描写,揭露了社会矛盾的某些本质方面,表现了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主题。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从买花处所发现了一位别人视而不见的“田舍翁”,从而触发了他的灵感,完成了独创性的艺术构思。
全诗分两大段。“人人迷不悟”以上十四句,写京城贵游买花;以下六句,写田舍翁看买花。
京城的春季将要过去,大街小巷来来往往奔驰着喧闹不已的车马。都说是牡丹盛开的时节,呼朋引伴、争先恐后地赶去买花。一开头用“帝城”点地点,用“春欲暮”点时间。“春欲暮”之时,农村中青黄不接,农事又加倍繁忙,而皇帝及其臣僚所在的长安城中,却“喧喧车马度”,忙于“买花”。“喧喧”,属于听觉:“车马度”,属于视觉。以“喧喧”状“车马度”,其男颠女狂、笑语欢呼的情景与车马杂沓、填街咽巷的画面同时展现,真可谓声态并作。下面的“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是对“喧喧”的补充描写。借车中马上人同声相告的“喧喧”之声点题,用笔相当灵妙。
这四句写“买花去”的场面,为下面写以高价买花与精心移花作好了铺垫。接着便是这些驱车走马的富贵闲人为买花、移花而挥金如土。“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戋戋”,委积貌,形容二十五匹帛堆积起来的庞大体积。古代以五匹为一束。“五束素”,即二十五匹帛。《新唐书·食货志》:“自初定"两税"时钱轻货重,······绢匹为钱三千二百。”当时正行“两税法”,一匹绢为三千二百,那么“五束素”便为钱八万。一株开了百朵花的红牡丹,竟售价八万,其昂贵的确惊人。那么“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其珍惜无异珠宝,也就不言而喻了。
家家以弄花为习俗,人人执迷不悟。以上只作客观描绘,直到“人人迷不悟”,才表露了作者的倾向性;然而那“迷不悟”的确切含义是什么,仍有待于进一步点明。白居易的有些讽谕诗,往往在结尾抽象地讲道理、发议论。这首诗却避免了这种情况。当他目睹这些狂热的买花者挥金如土,发出“人人迷不悟”的感慨之时,忽然发现了一位从啼饥号寒的农村“偶来买花处”的“田舍翁”,看见他在“低头”,听见他在“长叹”。这种极其鲜明、强烈的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本质。在热闹喧哗的买花场景中,诗人不失时机地摄下了“低头独长叹”的特写镜头,并以极其鲜明强烈的对比,从“低头”的表情与“长叹”的声音中挖掘出全部潜台词:仅仅买一丛“灼灼百朵红”的深色花,就要挥霍掉十户中等人家的税粮!揭示了当时社会“富贵闲人一束花,十户田家一年粮”的贫富差距。最后这一警句使读者恍然大“悟”:那位看买花的“田舍翁”,倒是买花钱的实际负担者!推而广之,这些“高贵”的买花者,衣食住行,都是来源于从劳动人民身上榨取的“赋税”。诗人借助“田舍翁”的一声“长叹”,尖锐地反映了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敢用自己的诗歌创作谱写人民的心声,这是十分可贵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859-860页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篱笆外面不知是谁家没有系好船只,小船被春风吹动,一直漂进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玩耍的小童看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有客人来,急忙跑去打开柴门。
参考资料:
1、 杨大中编,唐宋绝句五百首,东北大学出版社,2016.09,第310页2、 冯亦鹤,汤克友主编,小学古诗文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12,第127页篱(lí)外谁家不系(xì)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溪居:溪边村舍。即事:对眼前的事物、情景有所感触而创作。系:栓,捆绑。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疑:怀疑,以为。柴门:木制的门,诗中泛指家门。去却:却是助词,去却意思为去掉;关:这里指关闭柴门的栓卡、钩环之类。
参考资料:
1、 杨大中编,唐宋绝句五百首,东北大学出版社,2016.09,第310页2、 冯亦鹤,汤克友主编,小学古诗文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12,第127页这首诗写诗人偶然遇见的一件日常小事。此诗的头两句是写,作者无意中发现,不知是哪一家的“不系船”随风飘进了钓鱼湾;后两句是写,一位小童正在宅前屋后玩耍,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以为是有客人来。全诗朴素自然,平淡疏野,诗味浓郁,意境悠远。读罢使人感受到水乡宁静、优美的景色,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一个春日,诗人也许是在湾边垂钓,或许是在欣赏春景,忽然看见一只小船随着上涨的春水,顺着风势,悠悠荡荡飘进钓鱼湾来。诗人暗想,一定是哪一家粗心,劳作完毕忘了把船系上。诗人在此仅用两笔即勾勒出溪居生活的恬静平和、生意盎然。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船不系,随流飘荡本是一件普通不过的小事,诗人并没有太多地在意。然而,正在室前屋后玩耍的一位小童却注意到了。他看到飘进来的船儿,以为是客人来了,赶快跑回家,急急忙忙打开柴扉,迎接客人。“疑”“急”二字,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儿童好奇、兴奋、粗心、急切的心理。
在诗人笔下,水边的小村,掩闭的柴门,疏落的篱笆,飘荡的小船,构成一幅宁静、优美、富有农村生活气息的图画。诗人还捕捉了这幅图画中一刹那间发生的一件生活小事,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从诗人的描写中,读者仿佛体味到了诗人的悠然自得,领略到了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所谓“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即既有大人的成熟与老练,又有儿童天真、可爱的童心。有了这样的“赤子之心”,才能观察到人人熟视无睹的生活小事,才能写出人人眼中所有笔下所无的妙趣。以这样的心情去面对普通、烦琐的日常生活,才能坦然旷达,心胸开阔。
参考资料:
1、 李敬一主编,休闲唐诗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2015.04,第508-5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