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令·春欲尽

:
春欲尽,日迟迟,牡丹时。罗幌卷,翠帘垂。彩笺书,红粉泪,两心知。
人不在,燕空归,负佳期。香烬落,枕函欹。月分明,花淡薄,惹相思。

春欲尽,日迟迟,牡丹时。罗幌卷,翠帘垂。彩笺书,红粉泪,两心知。
春天就要结束了,天还是长长的难熬,牡丹又绽开了她的娇娆。罗帐高高地卷着,翠绿的绣帘垂地轻飘。我重读了旧时的书信,红粉脸上泪痕条条,你和我的相爱,我们相互知晓。

人不在,燕空归,负佳期。香烬落,枕函欹。月分明,花淡薄,惹相思。
你不在我的眼前,我就像春燕空归旧巢,白白地空守佳节良宵。香炷的灰烬又落了,相思的无眠揉约了枕套。今夜的月光分外的亮,月光下只见花儿稀少。明月更惹起我对你的思念,愿这相思如月在你床前照耀。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812、 钱国莲 等.花间词全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123-124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73-3754、 陈如江.花间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133-134

春欲尽,日迟迟,牡丹时。罗幌(huǎng)卷,翠帘垂。彩笺(jiān)书,红粉泪,两心知。
迟迟:日长而天暖。罗幌:罗绸制的帷幕。幌,帷幔。翠帘:绿色的帘幕。翠,一作“绣”。红粉:这里指粉红的脸颊。

人不在,燕空归,负佳期。香烬(jìn)落,枕函欹(qī)。月分明,花淡薄,惹相思。
空归:空空归来。负:辜负。枕函:枕套子。欹:倾斜貌。淡薄:稀疏,稀少。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812、 钱国莲 等.花间词全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123-124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73-3754、 陈如江.花间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133-134
春欲尽,日迟迟,牡丹时。罗幌卷,翠帘垂。彩笺书,红粉泪,两心知。
人不在,燕空归,负佳期。香烬落,枕函欹。月分明,花淡薄,惹相思。

  旧体诗、词大体上有齐言与长短句之别。但词中也有少数齐言者,这首词基本上一句一意,句子间不免省略叙写与过渡的词语,出现若干空白。这就需要比勘揣摹,发挥联想,方能对词意有充分的体味。

  此词的题材是最常见的暮春思妇之闺怨。但用《三字令》这一特殊词调,在表现上显得格外别致。

  “春欲尽,日迟迟,牡丹时。”三句,是说暮春的白昼一日长似一日,正是牡丹花开的时候。遣词上容易使读者联想到《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和白居易“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买花》)等诗句。然而此词的女主人公在这样绵长的春日,却无心参加赏花士女之行列,独自闷闷在家。“罗幌卷,翠帘垂。”就表现出这样的意态,同时词意就自然由外景描写转入闺房之内。一“卷”一“垂”,又正好暗示女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她深锁春光而犯愁,原来她正看这一封信——彩笺书,流着泪。从“两心知”一句看,这信与其是她自己写就的情书,无宁看作是远方寄来的尺素。否则,便应是“忆君君不知”了。然而,书来正意味着人不来。那人一去或许经年,须知“红粉”楼中正计日。

  过片紧承此意,“人不在”三字,形容女子的孤单;“燕空归”,似乎暗示来信徒增幽怨,又有以双飞燕反衬孤独处境之意。想必来信中有许多托词,但不能改变一个铁的事实:“负佳期”。想当初离别,必有盟誓“两心知”。而到今日,又苦留后约将人误。这里词语虽简单,怨思却甚深。“香烬落”,极见境之清寥;“枕函欹”,又极见人之无聊。此时心情,知之者其唯“枕函”乎!以下写景,又由室内推移室外,时间已由上片的白昼推移到夜晚。“月分明,花澹薄”,这是花好月圆之夜。花的“澹薄”是沐浴月光之故。但这花好月圆,却不能慰藉孤栖者的愁怀,反而徒增感伤。以景写哀,倍增其哀。同一美好之花、月,分形以“澹薄”、“分明”的对比词语,拨换字面,颇增情致。

  这词在歌筳演唱该是很富情味的。它出句短促而整齐,断而不见、乱,真有明珠走盘之清脆感、节奏感。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45-24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天就要结束了,天还是长长的难熬,牡丹又绽开了她的娇娆。罗帐高高地卷着,翠绿的绣帘垂地轻飘。我重读了旧时的书信,红粉脸上泪痕条条,你和我的相爱,我们相互知晓。
你不在我的眼前,我就像春燕空归旧巢,白白地空守佳节良宵。香炷的灰烬又落了,相思的无眠揉约了枕套。今夜的月光分外的亮,月光下只见花儿稀少。明月更惹起我对你的思念,愿这相思如月在你床前照耀。

注释
迟迟:日长而天暖。《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采蘩祁祁。”朱熹注:“迟迟,日长而暄也。”
罗幌:罗绸制的帷幕。幌,帷幔。杜甫《月夜》:“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翠帘:绿色的帘幕。翠,一作“绣”。
红粉:这里指粉红的脸颊。
空归:空空归来。
负:辜负。
枕函:枕套子。欹:倾斜貌。
淡薄:稀疏,稀少。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812、 钱国莲 等.花间词全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123-124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73-3754、 陈如江.花间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133-13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旧体诗、词大体上有齐言与长短句之别。但词中也有少数齐言者,这首词基本上一句一意,句子间不免省略叙写与过渡的词语,出现若干空白。这就需要比勘揣摹,发挥联想,方能对词意有充分的体味。

  此词的题材是最常见的暮春思妇之闺怨。但用《三字令》这一特殊词调,在表现上显得格外别致。

  “春欲尽,日迟迟,牡丹时。”三句,是说暮春的白昼一日长似一日,正是牡丹花开的时候。遣词上容易使读者联想到《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和白居易“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买花》)等诗句。然而此词的女主人公在这样绵长的春日,却无心参加赏花士女之行列,独自闷闷在家。“罗幌卷,翠帘垂。”就表现出这样的意态,同时词意就自然由外景描写转入闺房之内。一“卷”一“垂”,又正好暗示女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她深锁春光而犯愁,原来她正看这一封信——彩笺书,流着泪。从“两心知”一句看,这信与其是她自己写就的情书,无宁看作是远方寄来的尺素。否则,便应是“忆君君不知”了。然而,书来正意味着人不来。那人一去或许经年,须知“红粉”楼中正计日。

  过片紧承此意,“人不在”三字,形容女子的孤单;“燕空归”,似乎暗示来信徒增幽怨,又有以双飞燕反衬孤独处境之意。想必来信中有许多托词,但不能改变一个铁的事实:“负佳期”。想当初离别,必有盟誓“两心知”。而到今日,又苦留后约将人误。这里词语虽简单,怨思却甚深。“香烬落”,极见境之清寥;“枕函欹”,又极见人之无聊。此时心情,知之者其唯“枕函”乎!以下写景,又由室内推移室外,时间已由上片的白昼推移到夜晚。“月分明,花澹薄”,这是花好月圆之夜。花的“澹薄”是沐浴月光之故。但这花好月圆,却不能慰藉孤栖者的愁怀,反而徒增感伤。以景写哀,倍增其哀。同一美好之花、月,分形以“澹薄”、“分明”的对比词语,拨换字面,颇增情致。

  这词在歌筳演唱该是很富情味的。它出句短促而整齐,断而不见、乱,真有明珠走盘之清脆感、节奏感。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45-24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欧阳炯

欧阳炯

欧阳炯(896-971)益州(今四川成都人),在后蜀任职为中书舍人。据《宣和画谱》载,他事孟昶时历任翰林学士、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随孟昶降宋后,授为散骑常侍,工诗文,特别长于词,又善长笛,是花间派重要作家。 47篇诗文

猜你喜欢

秋宿湘江遇雨

: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湘江上阴云笼罩,使人心情郁闷。深夜里徘徊江岸,想起刘琨的远大抱负。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秋风吹动,万里芙蓉花摇曳生姿。暮雨洗尘,千村的薜荔枝苍翠可爱。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乡思难耐,看见橘柚更令人悲叹。羁旅他乡,如被弃的山野之人无人看重。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就是打鱼人和我相见,也不与我说一句话。自管吹着长笛回岛去了。

参考资料:

1、 肃静,阿华.《中国名胜风光诗词选》.北京:中国书店,1992:3602、 秦似.《唐诗新选》.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10443、 蓝光中.《历代诗歌选读·下卷》.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344、 郑春山,李学文.《千古绝唱:中国古典文学赏析·卷四》.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9:26365、 赵丽雅.《唐诗鉴赏解析》.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1:11116、 杨佐义.《全唐诗精选译注(下)》.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750-751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kūn)
锁:束缚,封住。梦魂:梦乡之魂,指思乡之情。刘琨:晋朝人,少怀壮志,与祖逖相互激励,常闻鸡鸣而起来舞剑,准备为国家作一番事业。后来常用这个故事以表示胸怀壮志。

秋风万里芙蓉(róng)国,暮雨千家薜荔(lì)村。
芙蓉国:湖南省内因广种荷花,故有芙蓉国之称。薜荔:又名木莲,一种常绿蔓生植物,多生于田野间。古人把它看香草。屈原《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乡思不堪悲橘(jú)(yòu),旅游谁肯重王孙。
橘、柚:这两种水果都盛产于南方,在秋冬成熟。橘一向被称为“嘉树”。旅游:离家旅行在外。王孙:本意是贵族子弟,有时也指隐士,这里是作者自指。《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岛门:岛上。

参考资料:

1、 肃静,阿华.《中国名胜风光诗词选》.北京:中国书店,1992:3602、 秦似.《唐诗新选》.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10443、 蓝光中.《历代诗歌选读·下卷》.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344、 郑春山,李学文.《千古绝唱:中国古典文学赏析·卷四》.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9:26365、 赵丽雅.《唐诗鉴赏解析》.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1:11116、 杨佐义.《全唐诗精选译注(下)》.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750-751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这首诗通过描写湘江秋雨的苍茫、寂寥景色,抒发诗人的怀才不遇之感,语意极为沉痛、悲凉。

  诗歌一开篇便起得雄浑壮阔。“湘上阴云锁梦魂”,这一句不但形象地描绘出暴雨将至之时的那种风急浪高、阴云密布的景色,而且点明题意,交代因雨受阻、夜宿湘江的缘由。一个“锁”字,流露出诗人被迫困于此地的无奈和怅惘。不过,由于整句取景壮阔,无奈怅惘之中并无衰飒之气,反倒更加激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所以接下来的“江边深夜舞刘琨”一句,诗人即用刘琨闻鸡起舞的故事,表明自己奋发振作、立志救时的抱负和决心。

  颔联则转为描写湘江的秋雨景色。“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这两句既对仗工整,又写景壮丽。秋风暮雨之中,诗人眺望远方,只见湘江两岸,满目所见,尽是花枝繁密的芙蓉和随风摇曳的薜荔,煞是美丽。描写“芙蓉”的诗句最早见于中唐柳宗元《芙蓉亭》:“新亭俯朱槛,嘉木开芙蓉。”名之以“芙蓉国”和“薜荔村”,本已极言其多、其盛,再加上“万里”和“千家”的修饰语,则显得更加幅员辽阔,展现出一片广阔无边的花海和绿色原野,面对这样的壮丽景色,诗人的心境也不由得更加开阔了。

  颈联由写景转入抒情。其中“乡思不堪悲橘柚”一句,主要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和生不逢时之悲。橘树生长于南方,一旦移植到北方栽种,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的变化,结出的果实味道就会有所不同,所以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之说。湖南地处南方,故盛产橘柚,何况眼下又是橘柚成熟的季节,湘江两岸必定是金黄一片、硕果累累。诗人见此情景,对于橘树的适得其所,不禁心向往之。相形之下,自己滞留此地,已是身不由己,再加上生不逢时、有志难骋的遭遇,不觉更加凄苦、悲凉。于是,只能将满腹辛酸化为一声“旅游谁肯重王孙”的呼喊。“王孙”语出淮南小山《楚辞·招隐士》,意为隐居的贤士,后来也用来称呼游子,此处则二意并存,借指诗人自己。诗人怀抱经世之才和救世之志,然而却始终不被重视,只能到处漂泊,这其中的苦楚却无人明白。

  尾联则以写景作结。“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两句,暗用屈原与渔父之事。屈原虽然不被世人理解,但是尚有渔父与之对话,而自己竟然连屈原都不如,一种世无知音的悲愤溢于言表,令人感慨万千。

  此诗写景抒情,章法严密。一方面情景分明,二者相问写来;另一方面又能融情人景,表现出由雄壮到悲愤的巨大变化,因此极易打动人心。

参考资料:

1、 乐云.《唐宋诗鉴赏全典》.武汉:崇文书局,2011:66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

:
永夜抛人何处去?绝来音。香阁掩,眉敛,月将沉。
争忍不相寻?怨孤衾。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永夜抛人何处去?绝来音。香阁掩,眉敛,月将沉。
漫漫长夜你撇下我去了哪里啊?没有一点音讯。香阁门紧紧关上,眉儿紧紧皱起,月亮就要西沉。

争忍不相寻?怨孤衾。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怎么忍心不苦苦追寻你啊?怨恨这孤眠独寝。只有换我的心,变作你的心,你才会知道这相思有多么深。

参考资料:

1、 吴熊和,沈松勤选注 .唐五代词三百首 :岳麓书社 ,1994.04. :162 .2、 亦冬译注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唐五代词选译 修订版 :凤凰出版社 ,2011.05. :150 .

永夜抛人何处去?绝来音。香阁掩,眉敛,月将沉。
永夜:长夜。眉敛:指皱眉愁苦之状。

争忍不相寻?怨孤衾(qīn)。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争忍:怎忍。孤衾:喻独宿。

参考资料:

1、 吴熊和,沈松勤选注 .唐五代词三百首 :岳麓书社 ,1994.04. :162 .2、 亦冬译注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唐五代词选译 修订版 :凤凰出版社 ,2011.05. :150 .
永夜抛人何处去?绝来音。香阁掩,眉敛,月将沉。
争忍不相寻?怨孤衾。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这是一首单调小令。开头五句,奏的是感情音响的主旋律——怨。“永夜”两句,就悬想负心人行踪着笔。“长夜漫漫,负心人啊,你抛下我到哪里去了?”自问还复自答:“音信已绝,奈何!”着一“绝”字,点出薄悻者之寡信绝情。“香阁掩”三句,就闺中人己方情况着笔,从环境描写(闺门紧闭)、表情描写(眉头紧皱)、时间推移(斜月将落、长夜将尽)这三个方面,写出了终宵坐候之难耐。这两笔归结到一点——对薄悻者之怨。

  “争忍”句以下写心池又起新澜。“争忍”两句是第一个浪头,特点是思之不已,爱怨兼发。“叫我怎忍心不苦苦追寻啊?”这一句心灵独白,表明她怨中有爱,情丝难解。但稍加推究,闺门紧闭,室内一目了然,无物可寻。“寻”这一动作,正好显示她已陷于身难自主迷离恍惚的精神状态。等到她头脑稍为清醒,又得面对令人心碎的现实——孤衾独处,因而“怨”字又重上心头。“换我心”三句是第二个浪头,特点是情之所钟,忽发痴语。清王士禛《花草蒙拾》曾指出:“顾太尉‘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自是透骨情语。徐山民‘妾心移得在君心,方知人恨深’全袭此。”徐山民句中之“移”字,倒也深得顾词“换”字之真谛。换心者,移心之谓也。主人公是多么希望把自己的一颗心移置在对方的心腔里,以取得对方对自己思念之深的理解啊。就事论事,移心之说似属无理,而主人公发此痴想,却正好显示其爱之深,其情之真,此即所谓“无理而有情”。当然尽管如此,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将是难以避免的。这一点,明汤显祖在《花间集》评本中曾一语道破:“若到换心田地,换与他也未必好。”但作品的思想倾向性却十分明朗,同情完全放在被折磨被损害的弱女子这一边,这也就从侧面鞭挞了薄悻之徒。

  顾夐此词,以善作情语著称。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把此词作为“有专作情语而绝妙者”的显例之一,并且说:“此等词,求之古今人词中,曾不多见。”足见评价之高。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南乡子·烟漠漠

: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烟雾苍茫,风雨凄迷。岸边的花儿已凋谢,只听得鹧鸪声声啼。远方的来客乘着一叶扁舟靠近荒野渡口。这种地方最容易引发阵阵乡愁。看江上潮水已退水面平静,时间已到暮春时候。

参考资料:

1、 (后蜀)赵崇祚.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76-177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zhè)(gū)啼。远客扁(piān)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南乡子: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原为单调,有二十七字、二十八字、三十字各体,平仄换韵。漠漠:烟雾迷蒙的样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凄凄:寒凉貌。《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鹧鸪:鸟名。形似雌雉,头如鹑,胸前有白圆点,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纹。足黄褐色。以谷粒、豆类和其他植物种子为主食,兼食昆虫。为中国南方留鸟。古人谐其鸣声为“行不得也哥哥”,诗文中常用以表示思念故乡。扁舟:小船。临野渡:靠近荒野渡口处。水平:水面平静。

参考资料:

1、 (后蜀)赵崇祚.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76-177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这首《南乡子》,是一幅着墨不多的水墨画,一片江乡暮春景色,却被作者弄得满纸春愁。说起来,烟当然漠漠,而雨却未见得人人都觉得凄凄。以愁眼看世界,雨不免凄凄。至于岸花零落,当然是自然现象,但斯时也故有斯落也。它自落它的,根本不买任何人的账,看落花泛乡愁的人,即使给他看花开,他也只会看到“愁”。有人说,这是点明时间,却没有想到乡愁与时间全不相干,没有任何人可以证明,乡愁只能在某个时间段才会产生。作者只是把他无处发泄的思乡之情,像喷泉一样喷射,谁碰上也免不了变成“愁根恨苗”。作者的感情,使这些烟枝雨叶改变了它们的本来面目。只有这样,才能从这些被扭曲了的事物身上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感情。

  此词给读者的是“愁云恨雨,满目凄清”的感觉,而拆碎下来,却是烟、雨、落花与鹧鸪的叫声而已。但就在开头这十三个字里,却使人觉得这些碎玉零珠滚滚而来,既是互相连贯,又能互相配合。说到底,这都是作者那条感情丝线上悬挂的琼瑶,它们是由感情组织在一起的。

  这首词属于“单调小令”,但它有个特色,那就是前十三字用平韵,后十七字换仄韵。从韵脚的改变,使人产生一种分了上下片的错觉。实际上这首词在行文方面也的确如此。前十三字,以比兴见作者情思;后十七字,用叙述方式说明上文的情思是自己的乡愁。在韵脚上似断,而在文字和内容上却一气呵成。

  野渡扁舟,水平潮退,是不得不思乡处,客路风雨,又值春意阑珊,又是不得不思乡之时。野渡凄寂无人,不堪鹧鸪之啼也。前后照应,结构完整,字少思深,平易感人。

参考资料:

1、 孙艺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22-22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即使身盖罗织的锦被也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愉。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不该独自一人登楼凭栏远望,引起对故国的无尽思念和感慨。离开容易再见故土就难了。过去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参考资料:

1、 湖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网.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帘外雨潺(chán)潺,春意阑(lán)珊。罗衾(qīn)不耐五更(gēng)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shǎng)贪欢。
潺潺:形容雨声。阑珊:衰残。一作“将阑”。罗衾:绸被子。不耐:受不了。一作“不暖”。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一晌:一会儿,片刻。一作“饷”。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凭栏:靠着栏杆。江山:指南唐河山。

参考资料:

1、 湖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网.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此词基调低沉悲怆,透露出李煜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暮春时分,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帘外,是潺潺不断的雨,洒扫着寂寞零落的残春。囚居之人,独自流年,已是无言的况味;落花时节,风雨飘零;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象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却加倍地感到痛苦。

  过片三句自为呼应。说“独自莫凭栏”,是因为“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别时容易见时难”,是当时常用的语言。《颜氏家训·风操》有“别易会难”之句,曹丕《燕歌行》中也说“别日何易会日难”。然而作者所说的“别”,并不仅仅指亲友之间,而主要是与故国“无限江山”分别;至于“见时难”,即指亡国以后,不可能见到故土的悲哀之感,这也就是他不敢凭栏的原因。在另一首《虞美人》词中,他说:“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眼前绿竹眉月,还一似当年,但故人、故土,不可复见,“凭栏”只能引起内心无限痛楚,这和“独自莫凭栏”意思相仿。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所有春天都会谢幕,有的人聚散随缘,不悲不喜;有的人心境黯淡,落寞惆怅。人世间,没有几人能够真正做到得失随缘,心无增减。春花凋落,秋月无言,总有人凄凄惨惨。其实,人们所感伤的,还是匆匆来去的人生。春天去了还会再来;年华却是去而无声,永不回来。至于李煜,他心中的滋味更是难言。水流花谢,两处无情,自然会让他悲凉;江山如画,只是曾经,更让他极度痛苦。水流花落,春去人逝,这不仅是此词的结束,也几乎是他生命的结束。

  这首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正如李煜后期词反映了他亡国以后囚居生涯中的危苦心情,确实是“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且能以白描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具有撼动读者心灵的惊人艺术魅力。此词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参考资料:

1、 潘君昭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47-14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在鲜花盛开,淡月朦胧,轻雾迷蒙的良宵,正好可以与你相见。手提着绣鞋,光着袜子一步步迈上香阶。在堂屋的南畔我终于见到了你呀!依偎在你的怀里,身体仍止不住的发颤。你可知道我出来见你一次是多么的不容易,你要好好怜惜。

参考资料:

1、 詹幼馨.南唐二主词研究:武汉出版社,1992:29-352、 杨敏如.南唐二主词新释集评:中国书局,2003:36-413、 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43-144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chǎn)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zì)意怜。
暗:一作“黯”。笼轻雾:笼罩着薄薄的晨雾。笼,一作“飞”;一作“水”。今朝:今夜,一作“今宵”。郎边:一作“侬边”。刬:《全唐诗》及《南唐书》中均作“衩”。刬,只,仅,犹言“光着”。刬袜,只穿着袜子着地。唐《醉公子》词中有:“刬袜下香阶,冤家今夜醉。”步:这里作动词用,意为走过。香阶:台阶的美称,即飘散香气的台阶。手提:一作“手携”。金缕鞋:指鞋面用金线绣成的鞋。缕,线。画堂:古代宫中绘饰华丽的殿堂,这里也泛指华丽的堂屋。南畔:南边。一向:一作“一晌。”一向,同一晌,即一时,刹时间。偎:紧紧地贴着,紧挨着。一作“畏”。颤:由于心情激动而身体发抖。奴:一作“好”。奴,古代妇女自称的谦词,也作奴家。出来:一作“去来”。教君:让君,让你。一作“教郎”;一作“从君”。恣意:任意,放纵。恣,放纵,无拘束。怜:爱怜,疼爱。

参考资料:

1、 詹幼馨.南唐二主词研究:武汉出版社,1992:29-352、 杨敏如.南唐二主词新释集评:中国书局,2003:36-413、 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43-144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这是一首描写男女欢爱的词,写的是一个繁花盛开、月光淡淡的夜晚,一个少女与情人幽会的情形。

  上句以夜景铺垫,黯淡的月,迷离的雾,给半夜悄然赴约,生怕被人发觉的女主人公一点方便,暗影中的明艳花朵象征着偷情的少女的娇媚和青春。女人呼男子为“郎”,说明她的心已然相许了。如今主动前去践约,恐怕曾经多次犹豫才有今天的决心的。下面原该接续下片的幽会场面,词人却做了一个颠倒的结构:他把女人行动的一来一去、幽会的一首一尾,这两个画面捏在一起,作为上片,因为它们描摹的都是女人的单独行动。第一个是淡月轻雾中女子潜来的画面。第二个则是幽会事毕,女于仓皇离去的画面。“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女人何等慌张,因来不及穿鞋,光着袜底便跑了。一双手还提着鞋子。这个画面虽涉狠裹,但生动传神,饶有情致。少女初次偷情,上片是这等行为,下片是那样心态。一方面因做错了事而害怕,害羞;一方面因偷情成功,激动而有幸福感。

  下片写幽会的中心,更加精彩:“画堂西畔见,一向偎人颤。”女人走到践约之处——画堂西畔,一眼瞥见等待她的情郎,便扑过去,紧相偎倚,身子微颤着,好一会儿享受着难得的欢乐。词人用了一个“一向”,一个“颤”,描摹女子的情态,可谓大胆的暴露,狎昵的极度。

  末二句描摹女子的言语,更是写实之笔:“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越礼偷情,幽会不易,感郎挚爱,今来就郎。“任你恣意爱怜吧,我只珍惜这幸福的一刻!”女子如此毫无忌讳地吐露爱情,真令男子销魂无限。只有后主之情和他的笔,才会把本人的风流韵事传写得如此淋漓尽致。

  从这首词看,李煜是如何擅长写人物。他以白描手法,认真细致地描摹人物的行动、情态和语言,毫无雕饰和做作。只凭画面和形象,便做成了艺术品。不过如此狎昵的猥褒的内容,不足为法。和古代《诗经》、《汉乐府》五代诗词向等描摹妇女的热烈坦率的爱情、反叛坚定的性格的那些名著,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李煜的这首词,极俚,极真,也极动人,用浅显的语言呈现出深远的意境,虽无意于感人,而能动人情思,达到了王国维所说“专作情语而绝妙”的境地。

参考资料:

1、 詹幼馨.南唐二主词研究:武汉出版社,1992:29-352、 杨敏如.南唐二主词新释集评:中国书局,2003:36-413、 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43-14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