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
垂钓在春天的绿水湾,春已深杏花盛开纷繁。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潭水澄澈疑心水清浅,荷叶摇动才知鱼游散。
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
直到日暮等待知心人,系上小船停靠绿杨岸。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29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
春深:春意浓郁。秦乱:纷繁的样子。
潭(tán)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
情人:志同道合的人。维舟:系船停泊。维:系。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29这首诗写一个青年小伙子,以“垂钓”作掩护,在风光宜人的钓鱼湾,焦急地等待着情人的到来。这首清新的小诗,将春天、春水、春花、春树与青春融为一体,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意图。
一二句写暮春季节钓鱼湾的动人景色。点缀在绿荫中的几树红杏,花满枝头,不胜繁丽。这时,暮色渐浓,那小伙子驾着一叶扁舟,来到了钓鱼湾。他把船缆轻轻地系在杨树桩上以后,就开始“垂钓”了。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管他怎样摆弄钓杆,故作镇静,还是掩饰不了内心的忐忑不安。杏花的纷纷繁繁,正好衬托了他此刻急切的神情。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进一步写小伙子的内心活动。这一联富有民歌风味的诗句,包孕着耐人寻思的双关情意:表面上是说他在垂钓时,俯首碧潭,水清见底,因而怀疑水浅会没有鱼来上钩;蓦然见到荷叶摇晃,才得知水中的鱼受惊游散了。实际上是暗喻小伙子这次约会成败难卜,“疑水浅”无鱼,是担心路程多阻,姑娘兴许来不成了。一见“荷动”,又误以为姑娘轻划小船践约来了,眼前不觉一亮;谁知细看之下,却原来是水底鱼散,心头又不免一沉,失望怅惘之情不觉在潜滋暗长。这里,刻划小伙子在爱情的期待中那种既充满憧憬欢乐、又略带担心疑惧的十分微妙的心理变化,真可谓丝丝入扣,惟妙惟肖。
前四句明明写垂钓情景,而却偏说是写爱情,这并不是附会。因为诗的最后两句点明:“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诗人不把这两句点明爱情的诗,开门见山地放到篇首,这就是诗的结构艺术之妙,如果把最后两句放到篇首,诗来气脉尽露,一览无余;再没有委婉的情致。而且这样一来,那一联双关句,势必成为结尾,使语意骤然中断,漫无着落,不能收住全诗。这样结尾,从全诗意脉结构来看,却极尽山回路转、云谲雾诡、变化腾挪之妙。它使前面钓“垂钓”,一下子变成含情的活动,也使“疑”、“知”等心理描写,和爱情联系起来,从而具备了双关的特色。
诗就在袅袅的余情、浓郁的春光中结束了。在夕阳的反照下,绿柳依依,扁舟轻荡,那小伙子时而低头整理着钓丝,时而深情凝望着远处闪闪的波光—他心上的情人。“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这简直是一幅永恒的图画,一个最具美感的镜头,将深深印在读者的脑海中。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97-398页
)
紫骝行且嘶,双翻碧玉蹄。
枣红色的骏马一边奔驰一边鸣叫着,它那碧玉般的蹄子上下翻飞。
临流不肯渡,似惜锦障泥。
来到河边它不肯渡水,好像在怜惜身上披着的锦缎障泥。
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
与吐蕃接壤的白雪戍是那么的遥远,黄云海戍迷离不见。
挥鞭万里去,安得念春闺。
挥动马鞭奔赴万里之外,怎能贪恋家室的温馨呢。
紫骝(liú)行且嘶,双翻碧玉蹄。
紫骝:暗红色的马。双翻碧玉蹄:此句来自沈佺期的诗“四蹄碧玉片”。
临流不肯渡,似惜锦障(zhàng)泥。
障泥:披在马鞍旁以挡溅起的尘泥的马具。
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
挥鞭(biān)万里去,安得念春闺。
念:又作“恋”。
)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便即 一作:即便)
撩开门帘,只见一轮新月悬挂夜空,双手合在胸前,深深地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裙带 一作:罗带)
对着新月细语喃喃,旁人难以听清,只有微微的寒风,吹起那盈盈纤柔的裙带。
参考资料:
1、 范晓燕.《唐诗三百首赏译》:南方出版社,2005.6:第196页2、 张浩逊,孙祖洁,过伟忠.古小诗精华: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01:第46页3、 崔钟雷.唐诗三百首:吉林美术出版社,2011.06:第244页4、 海豚传媒.《念唐诗》: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01:第41页5、 杨鸿儒.爱情诗评译:华文出版社,2001年01月:第112页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便即 一作:即便)
开帘:撩开门帘。即:立即。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qún)带。 (裙带 一作:罗带)
细语:指少女对月喃喃细语,悄悄倾诉心里的话。古代有月下老人主管人间婚姻的传说。
参考资料:
1、 范晓燕.《唐诗三百首赏译》:南方出版社,2005.6:第196页2、 张浩逊,孙祖洁,过伟忠.古小诗精华: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01:第46页3、 崔钟雷.唐诗三百首:吉林美术出版社,2011.06:第244页4、 海豚传媒.《念唐诗》: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01:第41页5、 杨鸿儒.爱情诗评译:华文出版社,2001年01月:第112页“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两句写闺中女子开帘见月,立刻下阶便拜,写出她的急切而微妙的心理。开帘一句,揣摩语气,开帘前似未有拜月之意,然开帘一见新月,即便于阶前随地而拜,如此不拘形式,可知其长期以来积有许多心事,许多言语,无可诉说之人,无奈而托之明月。以此无奈之情,正见其拜月之诚,因诚,固也无须兴师动众讲究什么拜月仪式。
“便即”二字,于虚处传神,为语气、神态、感情之转折处,自是欣赏全诗的关键所在:一以见人物的急切神态,二以示人物的微妙心理。这两句三个字特别传神,“见”呈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惊喜与心田的忽然开朗,“下”是“见”后的自然动作,由心情使然,会让人觉得是敏捷地走下台阶,而神色开悦可喜。刚下台阶神速下拜, “拜”既体现了诚和信,又见到了内心的迫切。这两句以三个动作来表情,也为下两句作铺垫。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两句刻画她感情专注而又不想让外人知道的娇羞神态。“细语”二字,维妙维肖地状出少女娇嫩含羞的神态。少女内心隐秘,本不欲人闻,故于无人处,以细声细语出之,诗人亦不闻也。其实,少女内心隐秘,非愁怨即祈望,直书反失之浅露。现只传其含情低诉,只传其心绪悠远,诗情更醇,韵味更浓。庭院无人,临风拜月,其虔诚之心,其真纯之情,其可怜惜之态,令人神往。即其于凛冽寒风之中,发此内心隐秘之喃喃细语,已置读者于似闻不闻、似解不解之间,而以隐约不清之细语,配以风中飘动之罗带,似纯属客观描写,不涉及人物内心,但人物内心之思绪荡漾,却从罗带中断续飘出,使人情思萦绕,如月下花影,拂之不去。后两句呕心吐血,刻意描绘,而笔锋落处,却又轻如蝶翅。
此诗纯用白描勾勒人物,通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将人物一片虔诚纯真之情烘托而出,读之余音袅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表面看,似即写作者之所见所闻,又全用素描手法,只以线条勾勒轮廓:隐秘处仍归隐秘,细节处只写细节。通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人物一片虔诚纯真的高尚情感跃然纸上,沁人肌髓。这正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655-656页2、 张浩逊,孙祖洁,过伟忠.古小诗精华: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01:第46页
)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
插着羽毛的征兵文书疾如流星,朝廷调兵的虎符发到了州城。
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
紧急救边喧呼声震动四野,惊得夜鸟群起乱叫。
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
皇帝在宫中像白日一样高照天下,三公大臣运筹帷握,各司其职。
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
天地皆循大道,自然运行,天下清平,四海安宁。
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
请问现在为什么这样紧急调兵?回答说是要在楚地征兵。
渡泸及五月,将赴云南征。
准备五月即渡泸水,将赴云南征讨南诏。
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
所征的士卒懦怯而不能战斗,再加上南方炎热,难以远行。
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
征夫们哭着与家人告别悲啼之声使日月为之惨淡无光。
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
泪尽而泣之以血,被征发的士卒与亲人都哭得肠断心裂,声音嘶哑。
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
他们与南诏作战简直是像驱困兽以偿猛虎,送穷之鱼去喂长鲸。
千去不一还,投躯岂全身?
有去无回,无人全生。
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乎!
多么希望大唐能像舜一样修德以召远人,手舞干戚,跳一个象征性的舞蹈,便能使有苗臣服。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53羽檄(xí)如流星,虎符合专城;
羽檄:古代军中的紧急文书因用鸟羽插之,以示紧急,故称“羽檄”。虎符:古代调兵之符信。多为虎形,一剖为二,一半留京师,一半给地方将帅,必须二者相合方能发兵。专城:古代州牧、太守称专城。
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
白日曜(yào)紫微,三公运权衡;
白日:谓帝王。紫微:星名,象征朝廷。三公:唐时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权衡:权柄。
天地皆得一,澹(dàn)然四海清。
“天地”句:语出《老子》:“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
楚征兵:泛言南方征集士卒。
渡泸及五月,将赴云南征。
“渡泸”句:古以泸水多瘴气,五月才能过渡。泸,泸水,即今云南境内的金沙江。
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
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
长号:放声大哭。严亲:古称父为“严父”,这里指父母双亲。惨光晶:形容日月惨淡,失去了光辉。
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
两无声:指征夫及其亲人皆泣不成声。
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jīng);
“困兽”二句:喻南诏军似猛虎、奔鲸,而唐军似困兽与穷鱼。
千去不一还,投躯岂全身?
如何舞干戚(qī),一使有苗乎!
干:盾牌。戚,大斧。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53此诗的开篇四句,便直接了当地表现战事,渲染了全国各地被紧张、恐慌的气氛所笼罩着,人们都在惊惧不安。“羽檄”,指上插羽毛的征调军队的文书,表示紧急;“虎符”,是朝廷调兵遣将的凭据,以铜刻作虎形,劈为两半,调兵时需二者验合。说“羽檄”像城空里的流星一样快速地飞来,可见急上加急;说“虎符”在各州各郡一个个地合着。更见征调之多、频繁不已,边疆告急,形势紧张的情况则不言而喻了。继之“喧呼”一句,紧承前两句诗意,写出催迫应边之状。是谁在“喧呼”呢?诗中并没交代,但不难体会,这里既有传檄人的呼声,也有调兵长官的命令、嘈嘈嚷嚷,一片慌乱,以至连林中的鸟雀在深城中为之惊动都鸣叫不已,则人之被惊扰不宁可以想见了。这几句诗,尽管没有描写刀光剑影相互拼杀的战斗场面,没有具体叙述官吏随便抓兵拉夫的情景,但却把紧张慌乱形势下,人们的惊恐之状和难以承受的心理负担和盘托出,起势有力,文辞奇挺,扣人心弦。
接着,犹如影、视镜头转换一般,“白日”以下四句诗,又展示了一幅升平安宁的画图。“白日”象征皇帝,“紫微”比喻朝廷;“三公”指太尉、司徒、司空,为朝臣中官位最高的,故合称“三公”。他们掌握着国家的命运,按道理说应该把天下治理得清明太平,借用老子的话就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即天下统一、四方安定。这里在颂扬以往承平的景象之中,暗暗谴责了当权者,通过前后鲜明的对照,对于征南诏的发动者策划者给予了讽刺,诗人和广大人民反对不义之战的思想自然地渗透其中,意蕴深刻、耐人寻味。
“借问此为何?答言楚征兵”。这两句是对以上诗意的具体说明,意思是:国家原来很安定。现在为什么陷入一片惊慌混乱之中呢?这完全是因为南侵而大肆征兵造成的。古时以“楚”泛指南方,“楚征兵”,即征讨南方的军队。这里运用问答的形式,不仅在句式上显得灵活变化,而且在前后意思的构架上也起到了勾联纽结的作用,可谓匠心独运。“渡泸及五月”,这个“泸”指金沙江,古时称“泸水”,相传江边多瘴气,以三、四月间最为厉害,五月以后稍好些,诸葛亮的《出师表》有“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句。“将赴云南征”,这不仅是诗人的叙述,也表达了士兵的心情,他们听说要渡过泸水,去遥远的云南打仗,心头紧缩,都感到有去无回,很少有生还的希望。写到这里,诗人对统治者这样的穷兵黩武,而不顾惜人民的生命,感到异常愤概,充满不平之气,于是议论道:“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意思是说,他们都是被抓来的百姓,没有经过阵势,是难以上战场的,更何况去边陲之地的云南呢?把李唐王朝驱民于死地的罪恶深刻地揭露出来了。
从“长号”到“心摧”四句,具体地描写了出征战士被迫离家时的悲惨情景。被抓去充军的人们,临行前和他们的父母、亲人告别,这是生的分离,也是死的作别,彼此号大哭,哭得日月无光,天昏地暗,直到哭尽了泪水,流出了血水,心肝摧断,两无声息。诗中连用“长号”、“惨”、“泣尽”、“心摧”,充满感情色彩,从听觉视觉上造成强烈效果,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展现了这种生离死别惨绝人寰的悲剧。
“困兽”四句,又是议论,以“困兽”、“穷鱼”喻没有战斗力的“怯卒”、以“猛虎”、“奔鲸”喻凶悍强大的敌人。在这样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势下,进行着扩边的战争,其结果是注定要失败的,众多的应征士卒,也只能白白地送死,“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葬身于沙场之上,成为统治者进行不义之战的牺牲品。这几句通过形象的比喻,适当的夸饰,对当权者的罪行给予了批判和控诉,也体现出诗人对广大人民的深切同情,闪烁着人道主义思想的光辉。
诗的结末两句,内容上又发展到一个深的层次,进一步地揭示了诗的主旨,表达了个人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干”是盾牌,“戚”是大斧,以这两种兵器用在误乐上,表示行德政而不用征伐。“有苗”,古代部族名,传说舜时有苗叛乱,大禹建议用武力去征服他们,舜不同意,于是修明德政,三年以后,他举行了一次操舞盾牌、大斧的演习,有苗氏便归服了。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正是暗讥“当国之臣不能敷文德以来远人”(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动辄诉诸于武力,更加明确地表达了偃武修文、实现清明政治的美好愿望。显然这里的意思与“白日”以下四句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相互呼应的。在结构上如此巧妙的安排,前后勾联、浑然一体,亦可见诗人艺术构思上的独到之处。
李白诗歌向以浪漫主义著称于世,这首诗在运用传说、夸张及想象方面,虽也体现出来了这些特点,但基本上是以写实为主的。叙的是实事,写的是实景,抒的是实情,并运用对比、问答手法,将描写、议论、抒情等巧妙地融合起来,达到了精湛的程度,这一点可以说是他的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26-29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09-211
)
林卧愁春尽,搴帷览物华。
我高卧在山林,揭开帐子欣赏山中的自然美景。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忽然梅道士派人送来书信,邀我去他那里赴宴。
金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
房里炼丹炉刚刚点起火,屋外桃花正灼灼盛开。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如果说饮此酒能永葆青春,那我一定一醉方休。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82、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87-188林卧愁春尽,搴帷览物华。
梅道士:生平不详。孟浩然有《寻梅道士》《梅道士水亭》等诗,可见梅道士当是隐居近邻。林卧:林下高卧,指隐居。搴帷:一作“开轩”。物华:自然风光。
忽逢青鸟使,邀(yāo)入赤松家。
青鸟:据《汉武故事》载,西王母欲见汉武帝,先有青鸟飞来,后以青鸟比喻使者。《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 ,三青鸟居之。”郭璞注:“三青鸟主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栖息于此山也。”这里指梅道士派人来请诗人赴宴。赤松: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名。《列仙传》谓:“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往往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时复为雨师,今之雨师本是焉。”《汉书·张良传》:“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游耳。”这里指梅道士。
金灶初(zào)开火,仙桃正发花。
金灶:指道家炼丹的丹炉。王勃《秋日仙游观赠道士》:“雾浓金灶静,云暗玉坛空。”仙桃:《汉武帝内传》称西王母曾以玉盘承仙桃送汉武帝:“又命侍女更索桃果。须臾,以玉盘盛仙桃七颗,大如鸭卵,形圆青色,以呈王母。母以四颗与帝,三颗自食。桃味甘美,口有盈味。”这里借指梅道士家的桃树。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童颜:像儿童一样的容颜。驻:保持.流霞:仙酒名。王充《论衡》:河东项曼斯好道,去乡三年而反,曰:“去时,有数仙人将上天,离月数里而止,月之旁甚寒凄怆。饥欲食,辄饮我流霞一杯,每饮辄数月不饥。”这里借指梅道士宴上的酒。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82、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87-188诗写梅道士邀饮过程,抒发隐逸情趣。诗人以隐士身份而宴于梅道士山房,因而借用了“金灶”、“仙桃”、“驻颜”、“流霞”等仙道术语和运用“青鸟”、“赤松子”等典故,描述了道士山房的景物,赋予游仙韵味,流露了向道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