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辞。采莲曲

:
浅渚荷花繁,深塘菱叶疏。独往方自得,耻叶淇上姝。
广江无术阡,大泽绝方隅。浪中海童语,流下鲛人居。
春雁时隐舟,新荷复满湖。采采乘日暮,不思贤与愚。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储光羲

储光羲

储光羲(约706—763)唐代官员,润州延陵人,祖籍兖州。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诗人之一。开元十四年(726年)举进士,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安宣、下邽等地县尉。因仕途失意,遂隐居终南山。后复出任太祝,世称储太祝,官至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叛军攻陷长安,被俘,迫受伪职。乱平,自归朝廷请罪,被系下狱,有《狱中贻姚张薛李郑柳诸公》诗,后贬谪岭南。江南储氏多为光羲公后裔,尊称为“江南储氏之祖”。 156篇诗文

猜你喜欢

宫娃歌

:
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
象口吹香毾覴暖,七星挂城闻漏板。
寒入罘罳殿影昏,彩鸾帘额著霜痕。
啼蛄吊月钩阑下,屈膝铜铺锁阿甄。
梦入家门上沙渚,天河落处长洲路。
愿君光明如太阳,放妾骑鱼撇波去。

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
高悬的灯烛透过细薄的纱罩放光明,花房的宫女们深夜里捣制红守宫。

象口吹香毾覴暖,七星挂城闻漏板。
香炉的象口中喷着香气,地毯暖烘烘,北斗七星挂在城头,漏板声声报深更。

寒入罘罳殿影昏,彩鸾帘额著霜痕。
寒气侵入殿前网罩,宫殿的暗影昏蒙蒙,绣着彩鸾的门帘横额,沾满了霜痕层层。

啼蛄吊月钩阑下,屈膝铜铺锁阿甄。
蝼蛄对着月光在曲栏下哀鸣,失意的宫女被牢牢关锁在大院深宫。

梦入家门上沙渚,天河落处长洲路。
宫女梦中走进了沙洲上的家门,天河落处的长洲上留下了她的倩影。

愿君光明如太阳,放妾骑鱼撇波去。
“希望君王能像太阳那样光明,放我走吧,跨鱼破浪我也马上起程!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01-102

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
蜡光:烛光。照纱空:烛光射过薄薄的灯纱,透明通亮。花房:宫女的居室。红守宫:宫中妇女们化妆用的一种颜料。

象口房香毾(tà)(dēng)暖,七星挂城闻漏板。
象口:象形香炉的出烟口。毾覴:细密的地毯。七星:北斗七星。漏板:古代报时辰的铜板。

寒入罘(fú)(sī)殿影昏,彩鸾帘额著(zhuó)霜痕。
罘罳:古代设在门外或城角上的网状建筑,用以守望和防御。彩鸾帘额:绣着彩色鸾鸟的门帘上的横额。著:沾着。

啼蛄(gū)吊月钩阑下,屈膝铜铺锁阿甄(zhēn)
啼蛄吊月:蝼蛄在月光下悲鸣。钩阑:弯曲钩错的栏杆。屈膝:门帘上的环扣。铜铺:铜制的铺首。阿甄:魏文帝曹丕的皇后,清姿丽貌,初入宫时得宠,后被谗言失意,幽禁宫中。泛指失宠的宫女。

梦入家门上沙渚,天河落处长洲路。
沙渚:水中的小陆地。天河落处:银河落下的地方,比喻家乡十分遥远。长洲:县名,唐朝时属于苏州,代指宫女的故乡。

愿君光明如太阳,放妾骑鱼撇波去。
君:指皇帝。妾:宫女自称。骑鱼撇波:骑鱼破浪,形容宫女思乡情切,等不及坐船。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01-102
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
象口房香毾覴暖,七星挂城闻漏板。
寒入罘罳殿影昏,彩鸾帘额著霜痕。
啼蛄吊月钩阑下,屈膝铜铺锁阿甄。
梦入家门上沙渚,天河落处长洲路。
愿君光明如太阳,放妾骑鱼撇波去。

  “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开篇便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场面。时间是秋夜,地点是宫中花房。歌咏的对象——宫娃,正在花房持杵夜捣红守宫。宫娃在宫中杂役甚多,然诗人只选择其“捣红守宫”,极富象征性将宫娃们不幸的处境披露出来了。守宫,宫娃们一生只能厮守宫中,过着幽禁森严的生活。她们的青春和生命如同蜡烛,在漫漫长夜中渐渐消逝,那滴滴蜡珠,仿佛是她们伤心的眼泪。

  夜色越来越浓了,北斗七星已斜挂城头,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得报时的漏板声间或传来。宫娃长夜不寐,顾影自怜,心底时时生出一片悲凉。

  “寒入罘罳殿影昏,彩鸾帘额著霜痕。”寒气透进户网,殿影漫入浓雾中,依稀难辨,连绣着彩鸾的帘头上也沾满了清霜。此联虽为景语,却是情语。这里诗人着意描出“寒”、“霜”二字,以景衬情,道出宫娃身心俱寒,伤神刺骨的痛苦感受。

  如果说诗的前六句以浓墨渲染出秋夜的浓重和寒冷,以此暗寓宫娃凄苦的处境和悲凉的心境,那么,诗的后六句则径直揭示出宫娃深宫生活的幽闭、压抑与孤独,昭示出她们向往自由的强烈的生的企盼。

  “啼蛄吊月”是一个境界:漫漫秋夜,月下蝼蛄嘶鸣,嘘唏如泣,幽咽如吊,使人不忍卒听。诗人巧借自然界中的昆虫做比,进一步隐喻、铺陈宫娃之孤独与悲苦。

  “屈膝铜铺锁阿甄”,又是一个境界:深宫大院,壁垒森严。有形无形的铰链铜锁隔绝了宫娃与外面世界的联系。“锁”,这里是禁锢宫娃自由与生命的象征。后宫成为宫娃们生活的一所牢狱。“阿甄”,这里诗人是借甄氏喻失意幽旷的宫娃。的确,在森森后宫,宫娃们的荣辱富贵,全系于君王一时之恩遇与喜怒。有幸运者,如白居易《长恨歌》“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而暂时得意的杨玉环;有失意者,如司马相如《长门赋》中“魂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被汉武帝遗弃的陈阿娇;有遗憾者,如王安石《明妃曲》里“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而被迫远嫁匈奴的王昭君;亦有终生不得幸遇者,如杜牧《阿房宫赋》:“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的众多宫女。然而宫娃们的命运,大都像白居易笔下“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的“上阳白发人”。她们年青貌美时选入宫中,从此与亲人再不得相见。耿耿残灯,萧萧暗雨,陪伴她们度过多少岁岁月月,直至满头白发。既便宫娃中幸运者,如曹雪芹笔下的贾元春,荣至贵妃,然而在省亲时也忍不住向自己的亲人倾出腹中的辛酸,称宫中是“不得见人的去处”。万恶的封建制度,不知葬送掉多少妇女的青春和幸福,临此绝境,她们不能不从内心深处发出生的呐喊。

  “梦入家门上沙渚,天河落处长洲路。”宫娃们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家乡,思念着自己的亲人。可是,这只是她们的痴想。家乡的路途是那样遥远,仿佛是在“天河落处”,而宫中的制度又是那样森严,谁也不敢迈出宫门一步。也许,只有在梦中,她们才能返回家门,享受与骨肉团聚的短暂欢乐。诗句至此,写得最为动情。人非游雁,都有家园;人非草木,都有亲情。深墙大院,铜铺金锁,可以锁住她们的身子,可是锁不住她们对亲人的思念、对自由的企盼。

  “愿君光明如太阳,放妾骑鱼撇波去。”宫娃终于压抑不住内心骚动的激情,勇敢地喊出久已埋在心底的愿望:离开宫中,回到自己的世界里去。宫娃的要求是正当的,口气亦极为谦卑,但她们“请去”的意志却是十分坚强的。“骑鱼撇波”句,淋漓尽致地描摹出宫娃欲从宫中脱身的急切心情。然而,这显然又是宫娃的一片痴想。封建帝王视宫娃为宫中玩物,不会管她们幸福与否。盼望光明如太阳的君王出现,无异于西望日出,是根本不可能的,最后只能是一种“无望的期望”。诗人写出这样一种情状,尤其震撼人心。

  在艺术表现方法上,这首诗亦颇有可称道之处。比兴的运用,情与景的交融,且不必论,单是构思之巧妙,便足以称奇了。诗人为表现宫娃这一形象,妙造出“三境”:环境、梦境与心境。秋夜漫漫,帘额著霜,啼蛄吊月,铜铺锁宫,描绘的是宫娃凄冷、幽闭的生活环境。“梦入家门”,“天河落处”,描绘的是宫娃幽远、缥缈的梦境。而大梦初醒,幻影依稀,恍中情不自禁地直道出“放妾骑鱼撇波去”的热切渴望,则将宫娃强烈思归,不甘寂灭的心境和盘托出了。当然,环境、梦境与心境是互相映衬、互为因果的,它们共同构成诗的意境。随着画面的拓展,感情的渲泄,这意境也就愈转愈深,愈转愈明。特别是诗的结句,豁然开朗,仿佛于重重阴霾中透露出一抹亮色,读者至此,那沉重而挹郁之气方稍许得到些释放。赞其章法,这可称之为“跌宕生姿”。

参考资料:

1、 王克俭 .李贺诗选.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4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江畔独步寻花

: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来到黄师塔前江水的东岸,温暖的春天使人困倦,只想倚着春风小憩。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一株无主的桃花开得正盛,究竟是爱深红还是更爱浅红呢?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55-556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63-1653、 邓魁英 聂石樵.杜甫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94-1964、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085、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786、 韩成武.杜甫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82-384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yǐ)微风。
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独步:独自散步。塔:墓地。

桃花一簇(cù)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一簇:一丛,无主:没有主人。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55-556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63-1653、 邓魁英 聂石樵.杜甫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94-1964、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085、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786、 韩成武.杜甫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82-384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诗题为独步寻花,组诗的第五首则写到黄师塔前看花。“黄师塔前江水东”,写具体的地点。“春光懒困倚微风”则写自己的倦态,春暖人易懒倦,所以倚风小息。但这为的是更好地看花,看那“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里叠用爱字,爱深红,爱浅红,爱这爱那,应接不暇,但又是紧跟着“开无主”三字来的。“开无主”就是自由自在地开,尽量地开,大开特开,所以下句承接起来更显出绚烂绮丽,诗也如锦似绣。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782、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76-27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右溪记

: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小溪向南流几十步的距离,就汇入营溪。江水拍打着两岸,岸边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无法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状态。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居民游览的胜地,喜好清净的人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设置道州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而惋惜!于是疏通水道,开挖乱石,去除荒草杂树,建起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为“右溪”。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

参考资料:

1、 程金城,徐宏勋 等.大学人文导读.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5年:14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qiàn)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huí)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南:向南。合:汇合。营溪:谓营水,源出今湖南宁远,西北流经道县,北至零陵入湘水,湘江上游的较大支流。抵:击拍。悉皆:都是。悉,全。敧嵌: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攲”,倾斜。盘屈,怪石随着溪岸弯曲曲折的样子。不可名状:无法形容它们的状态。名,形容。状,(它们的)状态。洄:水回旋而流。悬,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形容被石遏制而造石成的急流。注,形容水急如灌注一般。佳木:美丽的树木。佳,美好。垂阴:投下阴影。相荫:彼此遮蔽荫护。荫,遮蔽。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yì)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pái)(huái)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wú)(huì),俾(bǐ)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bì)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逸民退士:指不仕的隐者和归隐的官宦。人间:与前文“山野”对称,谓世俗社会,主要相对隐逸而言,指仕宦于朝。都邑:都会城镇。邑,县城。胜境:风景优美的境地。静者:喜欢清静的人,谓仁人。置州:谓唐朝设置道州。唐高祖武德四年(612年)设置南营州,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改为道州,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设江华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称道州。已来:同“以来”。为之怅然:为它景色优美却无人知晓而惋惜。之,指右溪“无人赏爱”。怅然,惆怅抱憾的样子。乃:于是。疏凿芜秽:疏通水道,开挖乱石,去除荒草杂树。芜秽,杂草积土。俾:使。为,修筑。亭宇,亭子房屋。兼之:并且在这里种植。裨:补助,增添。形胜,优美的风景。命:命名。铭:铭文,指作者为右溪所作的铭文。作者的《阳华志铭》、《五如石铭》、《浯溪铭》等其它同类作品,大多以铭文为主,前有小序。则本篇当同其例,应有铭文,此记属序。但铭文已佚,后人为拟题作“记”。彰示来者:告诉后来的游人。来者,后来的游者。

参考资料:

1、 程金城,徐宏勋 等.大学人文导读.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5年:14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此文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描写小溪的环境清幽秀美;第二层感叹小溪不为人所赏识,作者修葺之后将其命名为“右溪”。这篇散文着重描写了右溪的自然风光,记叙了对它整修的过程。行文流畅简洁,文笔隽永淡雅,风格纯真自然,状物记事,层次分明,仅用一百余字,便把右溪的自然情趣描绘得历历在目。文章感慨于道州(今湖南道县)城边一条无名小溪,这里石奇泉清、草木葱郁,环境优美异常,但长期不为人所知。因无人赏爱而芜秽冷落,作者借此寄托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身世愤忿,以及因坎坷遭遇而爱惜才用的情怀。

  从开头至“垂阴相荫”是第一部分,描叙小溪的地理位置和周围景色。文章开头交代小溪的地理位置,语气冷静,笔调平实;接着细致地描绘小溪周围的“怪石”“佳木”“异竹”等景色,赞誉之情包含其中,令读者不胜向往,文气渐起;正当作者设想这条清秀的溪流若在山野,便可给隐逸之士带来愉悦;若在闹市,就能成为游览胜地时。

  从“此溪若在山野”到“为之怅然”是第二部分,感叹小溪的位不适宜与受人冷落,以及小溪的疏整经过和命名由来。“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小溪的不为人知另作者“为之怅然”。然而,作者接着又记叙“疏凿芜秽”“植松与桂,兼之香草”的整治过程,小溪从此将告别寂寞凄清的境遇,成为名胜之地,令人为之一振。文章短短百余字,却写得一波三折、纡徐委曲,使其具有抑扬顿挫之美,而避免了直叙的平淡无味。

  《右溪记》一文的写景部分,尽管着墨无多,但作者抓住景物的基本特征,既有具体描绘,又传示空间布局整体性的和谐,从而营造了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意境。整个环境以小溪为中心物象,兼以岸石、竹木,三者各具风姿、自成一趣。作者写石,不写其排列的错落有致,却突出其形状的“欹嵌盘曲”,以其怪异造成幽峭感,以其不整齐与相抵的流水互为映衬,化静为动。作者写水,不写其涓涓细流,却突出水波冲击岩石的迂回激荡,使溪水富有动势。描写竹树,不表现其枝繁叶茂,却写其浓荫相叠,营造出色彩光亮的幽暗感。作者把这些充满动感而又奇峭的景物融为一体,赋予环境鲜明的特征:宁静而有生气,和美又觉幽渺。使自然的清幽奇巧充分展现于峻洁清疏的文字之中。

  此文又因作者感情的流注而别具韵味。作者对右溪不仅作了观赏性的描绘,还进一步为其久不为人重视的遭遇而慨叹不已。此景无论置于山野或是都邑都会受到青睐,在这里却遭受冷遇。作者以为与此景相称的人物当是“逸民退士”或清心静欲者,这是作者对右溪美景特有的体悟,它与上文的描写文字相辅相成,突出景色清幽宁静的特征。与作者的慨叹相呼应的,是其自我形象的出现。此景无人赏爱,唯独他怅然徘徊流连。这一略觉寂寞而沉郁的意态,与环境气氛相应和,作者形象和客观景色融为一体,构成一幅透着淡淡的怅意而带有幽幽的美感的图画。

  这篇文章的优美,还源于句式结构和所写之景的有机结合。文中写景皆为四字句,作者在组合语句时,采用一物一态的方式描绘出一幅幅图景。石、水、竹木,分别以“欹嵌盘曲”“洄悬激注”“垂阴相荫”等节律明快的四言短句,使句式与景物的动态动势极为吻合,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作者元结以右溪无人赏识、任使芜秽的遭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慨叹,明显地流露出抑郁不平之气。元结疏通右溪,建造亭宇,种上象征高洁的松桂和香草,这表现出他对美的追求,更反映了他淡泊名利、爱好天然的性格。文章借右溪无人赏爱,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前半部分集中写景,后半部分偏重议论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形神具备,是一篇独立的游记。因此,《右溪记》不仅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而且也蕴含着作者鲜明的个性特征。

  元结在《右溪记》中的感慨和不平虽不及柳宗元山水游记所流露的那样强烈,但元结笔下的右溪泉石,与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钴姆小丘、小石城山,实际运用的是同一种笔法。高步瀛《唐宋文举要》甲编卷一引清吴先生的话说:“次山放恣山水,实开子厚先声,文字幽眇芳洁,亦能自成境趣。”

  《右溪记》文笔简练,开头即以清丽的语言,寥寥数笔,勾勒出怪石嶙峋、泉佳林幽的右溪美景。文章虽短,却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写溪,突出其小;写石,突出其怪;写水,突出其湍急、清激;写木竹,突出其“垂阴”。正面写溪、写水,又通过写石、写树竹从侧面烘托溪水。这一层重在描写。第二层写由小溪引起的感慨,以议论为主,兼以抒情,将作者隐士的襟怀与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表现俱足,使写景的志趣得以体现。写对小溪的修葺和美化,用的是记叙手法,而命名和刻石的来由则用诠释说明的方法。各种表达手法综合运用,达到了高度统一。

参考资料:

1、 周成华 等.唐朝文学观止.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356-3572、 程帆 等.古文鉴赏辞典.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10513、 张绍民.牵着灵魂去旅行:与史上游记名家的心灵对话.北京:西苑出版社,2012年:73-7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休洗红

:
休洗红,洗多红色浅。
卿卿骋少年,昨日殷桥见。
封侯早归来,莫作弦上箭。

休洗红,洗多红色浅。
不要洗红衣啊,一洗再洗,红色会变浅。

卿卿骋少年,昨日殷桥见。
亲爱的人儿骑上马,放辔驰骋要趁少年;昨日送你出征,与你相别在桥畔。

封侯早归来,莫作弦上箭。
封侯之日早早归来,不要作那弦上的箭!

参考资料:

1、 闵泽平.李贺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522、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 主编;冯浩菲,徐传武 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李贺诗选译 修订版.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年:232-2333、 李小梅 选注.唐代情诗精萃.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06月第1版:153-1544、 滕学钦疏 译.李贺诗歌全集简疏今译.北京:中国书店,2010年:273

休洗红,洗多红色浅。
休洗红:乐府古题。乐府古辞有《休洗红》二首。

(qīng)卿骋(chěng)少年,昨日殷(yīn)桥见。
卿卿:男女的爱称。这里用来称呼所爱恋的男子。骋少年:放荡不羁的青年。骋,矜夸。殷桥:桥因洗红而赤。

封侯早归来,莫作弦上箭。
弦上箭:比喻一去不复返。

参考资料:

1、 闵泽平.李贺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522、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 主编;冯浩菲,徐传武 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李贺诗选译 修订版.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年:232-2333、 李小梅 选注.唐代情诗精萃.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06月第1版:153-1544、 滕学钦疏 译.李贺诗歌全集简疏今译.北京:中国书店,2010年:273
休洗红,洗多红色浅。
卿卿骋少年,昨日殷桥见。
封侯早归来,莫作弦上箭。

  此诗纯是民歌体的一首诗,题目即由乐府古辞《休洗红二首》而来,而且从音调、字句上都仿拟《休洗红二首》的第一首(休洗红,洗多红色淡。不惜故缝衣,记得初按茜。 人寿百年能几何?后来新妇今为婆。),承用其岁月易逝、红颜易老之义而以“休洗红”起兴,转而以少妇送别的口吻,最后以喻作结,嘱咐恋人功成名就后早日归来,不要一去不返,久负芳容,语浅而情深。

  “休洗红,洗多红色浅。”红纱绢洗得次数太多,难免褪色;红颜相思太久,自然憔悴。此处用比兴的手法说明岁月消磨,红颜易老,要珍惜青春时光。

  “封侯早归来,莫作弦上箭”以女子口吻写其送别之际嘱托男子功成名就后及时归来,不要如离弦之箭一去不返,使自己独守空闺,坐愁红颜老。这两句纯属生气灌注的活泼口语,语意浅近如话,比喻新颖贴切,晓畅自然,通俗易懂。

  全诗使用了比兴手法,节奏明快,言短情长,语重心长,在叮嘱的话语中,既有嘱托,更有深切的期盼,深深地揭示出少女对情人深切的爱情,感情纯真,极富意趣。但全篇都是女郎送别的口气,虽然想象丰富,具有一定的独创性,但摹拟仿制的痕迹也还是比较明显的。

参考资料:

1、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 主编;冯浩菲,徐传武 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李贺诗选译 修订版.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年:232-2332、 李小梅 选注.唐代情诗精萃.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06月第1版:153-1543、 滕学钦疏 译.李贺诗歌全集简疏今译.北京:中国书店,2010年:2734、 傅经顺.李贺传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06月第1版:805、 杨鸿儒 编著.爱情诗评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年01月第1版:1766、 闵泽平 编著.李贺全集.武汉:崇文书局,2015年:5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峨眉山月歌

: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参考资料:

1、 熊礼汇.李白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8-9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07-308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qiāng)江水流。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夜:今夜。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参考资料:

1、 熊礼汇.李白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8-9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07-308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前两句是说,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别明亮。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境。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后两句是说,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容易受到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是超越时空。但这首诗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出现了五个地名,共计十二个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人们不但不感到重复,而且认为是绝唱,其原因就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江行的经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它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有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在句中的位置也有不同,所以读起来就觉得不着痕迹,自然入妙。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75-27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