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

:
不嗟白发曾游此,不叹征帆无了期。
尽日凭阑谁会我,只悲不见韩垂诗。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李建勋

李建勋[公元八七二年左右至九五二年]字致尧,广陵人。(全唐诗作陇西人。此从唐才子传)约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卒于周太祖广顺二年,年约八十一岁。少好学能属文,尢工诗。南唐主李昪镇金陵,用为副使,预禅代之策,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昪元五年,(公元九四一年)放还私第。嗣主璟,召拜司空。以司徒致仕,赐号钟山公,年已八十。时宋齐丘隐居洪州西山,建勋常往造谒致敬。后归高安别墅,一夕,无病而终。建勋著有钟山集二十卷,《唐才子传》传于世。 94篇诗文

猜你喜欢

宿扬州

:
江横渡阔烟波晚,潮过金陵落叶秋。嘹唳过鸿经楚泽,
浅深红树见扬州。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今日市朝风俗变,不须开口问迷楼。

江横渡阔烟波晚,潮过金陵落叶秋。
傍晚的烟波笼罩在宽阔的江面,路过金陵已经是落叶纷纷的深秋时节。

嘹唳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
叫声高亢的塞北大雁飞过楚地湖泽,深深浅浅的红树中间依稀看到了扬州城。

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夜晚石桥上灯火阑珊好似星光闪烁的银河,城外河中游船上的桅杆就像天上星斗。

今日市朝风俗变,不须开口问迷楼。
今日市场朝廷风俗已不似以往繁华,已不需开口询问当年的迷楼在何处。

江横渡阔烟波晚,潮过金陵落叶秋。
扬州:即今江苏省扬州市。江横渡阔:表现了江面的阔大。烟波晚:傍晚的烟波。

(liáo)(lì)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
嘹唳:雁叫声。塞鸿:从塞北飞来的鸿雁,雁于秋深南飞。楚泽:指扬州一带的湖泊,古代楚地包括湘鄂江浙一带地区。

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qiáng)近斗牛。
水郭:江水绕扬州城而过,所以叫“水郭”。樯:帆船上挂风帆的桅杆。斗牛:星宿名,即斗宿、牛宿,这里泛指天上星斗。

今日市朝风俗变,不须开口问迷楼。
市朝:交易买卖的场所叫市,官府治事的处所叫朝,市朝风俗变指扬州的社会风气已经改变。迷楼:隋炀帝下扬州时兴建的宫室。遗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平山堂附近。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闻雁

: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归家的思绪无穷无尽。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在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里,独坐楼中书房听那北来的雁叫声。

参考资料:

1、 汪正楚.中华唐诗传世名作一千首.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226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043、 赵海丽 于红景 赵永枫.中国教育文言文全解.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2008:121

故园渺(miǎo)何处,归思方悠哉。
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眇:仔细地察看。方:刚开始。悠:远。

淮南秋雨夜,高斋(zhāi)闻雁来。
淮南:作者所在地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位于淮河南岸)。高斋:楼阁上的书房。闻雁:听到北来的雁叫声。

参考资料:

1、 汪正楚.中华唐诗传世名作一千首.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226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043、 赵海丽 于红景 赵永枫.中国教育文言文全解.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2008:121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这首诗是诗人韦应物在秋雨之夜、归思正深之际,听到自远而近的雁叫声,有感而作。此诗描写了由远飞的大雁引起游子对故土的怀念,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情。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凄切古澹。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首二句言诗人雨夜思归。秋天的雨夜漫长而又寂寥,诗人独坐在高斋之中,孤灯长伴,孤影为侣,静静地听着外面渐渐沥沥的秋雨。窗外一片漆黑,只有雨打梧桐的声音。孤清的夜,深秋的凄寒,还有空寂的高斋,在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之中,诗人不免要触动羁旅他乡、远游为宦的思乡情思。诗人的家乡在长安,而此时却在远离家乡两千余里的滁州为官,“眇”字反映诗人内心的无奈情态,因为云山阻隔、归路迢递,即使在白天登楼引颈也无法看到故园,更何况是暗夜沉沉。故园的渺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方悠”二字表明清寂的氛围,加深了思乡之愁。“哉”是诗人久恩难平的叹息,这个长长的叹息,道尽了无尽思念的深渊。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这两句言闻雁而归思愈浓。“淮南”与第一句的“故园”相对,由思念中的故园回到今天为宦的淮南,落笔高妙。“秋雨”交待独坐时的清凉环境,“夜”既是表明时间很晚,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从侧面显露诗人贬谪滁州的苦痛如同黑夜一般。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控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又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撩动诗人无尽的乡愁,使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悲怆万分。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下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结尾。

  沈德潜《说诗晬语》云:“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古澹”很好地概括了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在这首诗中,体现了诗人古澹的艺术风格。整首诗是一幅清淡的思乡图,清冷的夜晚,清凄的秋风,清寒的秋雨,清寂的高斋和清孤的人影,构成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

  此诗结构巧夺天工,含蓄委婉,先写“故园”,后写“淮南”,先托出“悠”思,后衬以“雁”鸣,就是在这样巧妙的安排中,使诗歌很短,但人的情思却句句深入,层层递进。另外,诗歌的情思表面触发的是乡愁,但结合诗人被贬滁州的事实。还可以从诗歌中体会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这种情绪又完美地融入到萧瑟凄清的秋声秋意之中。

参考资料:

1、 谢真元.唐诗300首鉴赏 汉英对照.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29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浑将军出塞

:
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
子孙相承在朝野,至今部曲燕支下。
控弦尽用阴山儿,登阵常骑大宛马。
银鞍玉勒绣蝥弧,每逐嫖姚破骨都。
李广从来先将士,卫青未肯学孙吴。
传有沙场千万骑,昨日边庭羽书至。
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
意气能甘万里去,辛勤判作一年行。
黄云白草无前后,朝建旌旄夕刁斗。
塞下应多侠少年,关西不见春杨柳。
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
远别无轻绕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诗。

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
将军您出身尊贵,而且麾下兵力强盛,您的祖上汉朝时已经是浑邪王。

子孙相承在朝野,至今部曲燕支下。
您家世代在朝中都蒙受皇恩,现在您的部属在燕支山一带。

控弦尽用阴山儿,登阵常骑大宛马。
您的士兵都是阴山一带的健儿,出战时常坐骑好马。

银鞍玉勒绣蝥弧,每逐嫖姚破骨都。
您的战马佩着银饰的马鞍,勒着镶玉的肚带,军中飘拂着精美的蝥弧旗。屡次追随哥舒翰将军击溃突厥军队。

李广从来先将士,卫青未肯学孙吴。
您在战场上像李广那样身先士卒,在谋划方略上和霍去病一样,虽不学孙子、吴起的兵法,也能措置得宜,曲尽其妙。

传有沙场千万骑,昨日边庭羽书至。
据说边境又有千万敌人的骑兵入侵,昨天边塞上告急文书已经到了。

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
城头上画角之声响起,匣中的宝刀日夜在鸣叫。

意气能甘万里去,辛勤判作一年行。
浑将军意气风发,决定出征万里以外;努力作战,准备了出行一年的计划。

黄云白草无前后,朝建旌旄夕刁斗。
军队前进,扬起的尘土与白草相掩映;早上高举旌旗,夜里则击刁斗传令。

塞下应多侠少年,关西不见春杨柳。
边塞上有很多侠义少年,关外春天可见不到杨柳。

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
从军应该选谁呢?击响宝剑高声歌唱正在这个时候。

远别无轻绕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诗。
您将远行,我和您分别,请别轻视我的送别之情,希望您早日平定侵略者,以便及早给朝廷献上获胜捷报的诗歌。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01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0-111

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yé)王。
浑将军:即浑释之,曾为右武卫大将军,其祖先是曾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浑邪王:据《史记·匈奴列传》所载:“浑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降汉。”

子孙相承在朝野,至今部曲燕(yān)支下。
燕支:山名,也作焉支山,在今甘肃山丹东。

控弦尽用阴山儿,登阵常骑大宛马。
控弦:引弓,意指士兵。阴山:在内蒙古东部。登阵:一作“临阵”。大宛马:古大宛国多宝马,故用以名好马。

银鞍玉勒绣蝥(máo)弧,每逐嫖(piáo)(yáo)破骨都。
蝥弧:旗名。逐:跟随。嫖姚:这里指哥舒翰。骨都:本为匈奴王名,这里指突厥将领。

李广从来先将士,卫青未肯学孙吴。
卫青:据史载应是霍去病,因二人同时,故多有误引。

传有沙场千万骑,昨日边庭羽书至。
羽书:泛指军事报文。

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
画角:古代管乐器,出自西羌。

意气能甘万里去,辛勤判作一年行。
甘:决意。判:拼。判作:一作“动作”。

黄云白草无前后,朝建旌旄夕刁斗。

塞下应多侠少年,关西不见春杨柳。
关西:玉门关以西。

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hān)歌当此时。

远别无轻绕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诗。
绕朝:春秋时秦国大夫。仲宣:三国文学家王粲字。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01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0-111
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
子孙相承在朝野,至今部曲燕支下。
控弦尽用阴山儿,登阵常骑大宛马。
银鞍玉勒绣蝥弧,每逐嫖姚破骨都。
李广从来先将士,卫青未肯学孙吴。
传有沙场千万骑,昨日边庭羽书至。
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
意气能甘万里去,辛勤判作一年行。
黄云白草无前后,朝建旌旄夕刁斗。
塞下应多侠少年,关西不见春杨柳。
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
远别无轻绕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诗。

  浑将军祖先即汉代匈奴浑邪王。因此开始二句:“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就从浑将军的祖先写起:远在汉代,他们就是归顺中原政权的部落首领,族贵兵强,屡建战功,高居王位。起调高远雄浑,豪气笼罩全篇。“子孙相承”以下四句,由“族贵兵强”生发开来,依次展示出浑将军家族传统的发扬光大:“子孙相承”,遍布朝野;“部曲”精锐,驰骋“燕支”。率擅长骑射的“阴山儿”箭无虚发;骑一日千里的“大宛马”所向披靡。开篇六句概括、勾勒浑氏家族显贵、英勇的雄壮气势,为下文造声势、作铺垫。

  “银鞍玉勒绣蝥弧”以下四句,将焦点聚集到了浑将军身上。但,诗人并不正面直接刻画,而是以烘云托月的手法,渲染出浑将军的忠勇义烈和赫赫战功。“银鞍”一句,先以物写人。马具精良,军旗猎猎,显示出浑将军高昂的志气。后面三句,每句以一历史上的名将形象来烘托浑将军。“嫖姚”指汉代名将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大破匈奴(此喻哥舒翰)。“骨都”指匈奴左右骨都使。句首用一“每”字,表明浑将军经常随哥舒翰出征,战功累累。此外,又以李广的体恤将士,身先士卒,卫青的不泥于古人兵法,以方略为贵,托出浑将军的优秀品质和用兵的灵活。以上十句可作为第一层,诗人从“族贵兵强”、战功卓著等方面,把浑将军的形象勾勒得高大雄武。

  “传有沙场千万骑”以下为第二层,形势急转。当敌人又气势汹汹地向边境发动了侵略战争,“羽书”飞至,形势危急时,浑将军又毅然奔赴疆场,奋战不息。塞外的生活艰苦清寂,时而传来几声哀厉高亢的画角声,更增添了几分凄严肃穆的气氛。而诗人却以“宝刀”切望为国杀敌而昼夜鸣叫这一兀傲奇警的夸张想象,再一次形象揭示出浑将军忠勇义烈的英雄本色。“意气”二句,诗笔又从正面直探心曲,传达出浑将军豪迈的“意气”:只要能为国杀敌,确保边疆,就是转战“万里”,“辛勤”经年,也算不了什么。继而诗人再以“黄云”连绵、衰草遍地的广漠边塞;“旌旗”朝飞、“刁斗”夜鸣的军旅生活;春风不度,杨柳绝迹的“关西”艰苦环境,反衬出众多“侠少年”藐视一切艰难困苦、勇赴国难的牺牲精神。这众多的英雄形象,如众星捧月一般,使浑将军叱咤风云、驰骋万里的风貌更加光彩照人。

  最后四句为第三层,回应题目的“送”字,寄寓自己的殷切希望。“从军借问”二句用王粲《从军诗》之意,颂扬浑将军所从之主帅哥舒翰的“神武”。正因为如此,才不致久劳师于外,故麾下当“击剑酣歌”,以示庆幸。据《左传·文公十三年》,有晋人士会返晋,绕朝赠之以策的记载。“策”字这里语含双关,也有“策谋”之意,意思是希望浑将军不要忘记自己临行时所献的破敌之策。“仲宣诗”即王粲所作之《从军诗》,本颂扬曹操西征张鲁的胜利,此喻报捷之诗,期望浑将军早奏凯歌,建立功业。诗人连用两典,结语悠远。杜甫说高适“篇终接混茫”,这首诗就是一例。

  在这首诗中,高适以高远雄浑的起调,整散相间的句式,不停转换的韵律,多角度、多侧面塑造了浑将军这样一个忠勇爱国的名将形象,使其诗歌具有雄壮豪放的鲜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03-20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

:
寓居湘岸四无邻,世网难婴每自珍。
莳药网庭延国老,开樽虚室值贤人。
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网绿筠。
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

寓居湘岸四无邻,世网难婴每自珍。
住在湘江岸边四周没有邻居,世俗的尘网无法束缚总令人珍重。

莳药闲庭延国老,开樽虚室值贤人。
空闲的庭院种上芍药邀请国老,打开陈年老酒清扫厅堂接待贤人。

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
清泉浅浅地回漩在石上傍依着高高的柳树,小路婉转在垂下的藤条间隔的绿竹中。

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
上路偏偏又遭到鹅儿戏弄,出门却见鸥鸟自由飞翔相爱相亲。

寓居湘岸四无邻,世网难婴(yīng)每自珍。
婴:缠绕,羁绊。

莳药闲庭延国老,开樽(zūn)虚室值贤人。
延:邀请。樽(罇):酒杯,引申为盛酒的器皿。值:当值,引申为接待。

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yún)
筠:竹子的表皮。引申为竹子的别称。

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
闻道:闻,布达。闻道,声闻于路,即上路。五禽戏:古代一种体育治疗法。五禽:指鸡、鸭、鹅、鸽、鹑五种家禽,五禽中鹅追赶人。诗中以五禽代鹅既写丰足,暗寓自己的衷曲。

寓居湘岸四无邻,世网难婴每自珍。
莳药闲庭延国老,开樽虚室值贤人。
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
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写的是跟随刺史崔敏自郊外回来应邀造访居住在城郊的卢少府一事。诗用白描手法,描写了几个生动场景,形象地描绘了楚南的朴实民风,体现了诗人“民利民自利”的社会观,表达了诗人谪居南荒悲愤而凄凉的心境。

  诗的开篇便点明郊居的地方是在湘江岸边,孤零零的没有邻居,世俗的尘网难以束缚,人人自珍自重。永州地处偏荒,人口稀少,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九记载,永州“元和初仅有户八百九十四”,环境宁静,但也冷清。诗的后六句描绘了卢少府城郊住处的安静祥和的景致:莳芍傍柳,正是夏月;泉回路转,垂藤绿竹,环境清幽。主人十分热忱,设筵开樽,虚室以待。楚南民风有陈年老酒专待贵客的习俗,此风至今犹存。“国老”、“贤人”来了,打开陈年老酒,倾尽家有招待客人。出门碰上的是鹅儿戏客,看到的是鸥鸟相爱相亲。在这幅极具楚南风情的画卷中,既有淙淙的泉水、依依的杨柳、浅浅的卵石、垂挂的藤蔓、深绿的竹林,又有鹅儿的欢鸣、鸥鸟的爱语,还有陈年老酒的芳香,更有主客对饮时的笑语欢声。环境幽静,气氛祥和。

  柳宗元从“生人之意”为动力的历史发展观出发,曾提出“民利民自利”的政治主张。在《晋问》中曾为封建社会描述了一幅理想的图画:人们按照常规生活,得到自己需要的物资,人人按照社会的规范规范自己方便自己;社会上的物资可以自由流通;长幼亲戚和乐共处,每个人都把敬老爱幼看作是自己的责任,用不着感恩戴德;没有兵灾刑罚之苦,也没有追税逃役之难。这实在是《礼记·礼运》中设计的“小康”社会的具体化。诗人笔下的郊居生活,人的感情是淳朴真诚,自然景物是清幽活泼,正是这种理想社会的缩影。

  然而理想与现实是矛盾着的,因而诗中描写得愈和乐,就愈能衬托出诗人谪居南荒的孤凄、心境的悲凉与不平。本诗白描叙事,而意蕴深远。句句祥和,字字清泪。首联“无邻”,幽静中透视着诗人的孤独;“世网”里显出诗人的惶恐与无奈,明是羡慕别人,暗里悲怆自己。颔联一“莳”一“开”,一“延”一“值”,民风淳朴,反衬出官场的险恶。颈联的“回”与“转”,写的是幽清的景物,咏的却是诗人的九折愁肠;“依”与“间”,雅静里寄托诗人的无限希望。最是尾联自然高妙,是写实,更是写意,语意双关。从写实看,上路偏偏被鹅儿们戏弄,诗人调皮的语气中突出了丰足、和乐。但“闻道”又可以作懂得了道义,有了渊博的知识解。懂得了道义,反倒落得个听猿猱哀鸣、众鸟啾号的境遇。鸥鸟尚能相亲,自己却过着“囚拘圜土”的生活,这是怎样的不公?联想到《惩咎赋》“既明乎天讨兮;又幽栗乎鬼责”的语意,自然美景忽然化作诗人的诉说,不平的呐喊,抒发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之情。

  诗平中见奇,乐中怀哀。正如苏轼评柳诗所说:“而其美常在于酸醎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也。”(《诗人玉屑卷之十五·柳曹仪》)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人还荆州

:
草色随骢马,悠悠同出秦。
水传云梦晓,山接洞庭春。
帆影连三峡,猿声近四邻。
青门一分手,难见杜陵人。

草色随骢马,悠悠同出秦。
你骑着青骢马,沿着长满青草的小路,从秦地出发,一路远去。

水传云梦晓,山接洞庭春。
眼前的流水,宛如涌动着云梦楚地的晨意,身旁的山川,仿佛绵延着洞庭湖畔的春色。

帆影连三峡,猿声近四邻。
你的小船仿佛已经走到了三峡,凄清的猿叫声从四面传来将你包围。

青门一分手,难见杜陵人。
唉,你这一走,想再见我恐怕就很难了!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