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军人在行军途中经常患病,住宿时又没有粮食吃。在万里归乡的途中,奔波不息,至今还未回到自己的家乡。
蓬鬓哀吟长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在这生病之际,他头发蓬乱,在古城下哀吟,身上的刀箭伤口被寒风一吹,如刀割一般,实在令人难以忍受。
参考资料:
1、 许明善.唐宋边塞诗词选粹.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122-1232、 廖仲安.边塞诗派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01月第1版:142-1433、 刘凤泉.中国历代军旅诗三百首鉴赏.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287-2884、 王文金.新编千家诗之三·咏秋古诗百首.郑州:海燕出版社,1986:97-98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行多:指行路多,这里指行程长。有病:一作“无方”。
蓬鬓(bìn)哀吟长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chuāng)。
蓬鬓:散乱的头发。鬓,头发。吟:呻吟。长城:秦时修筑的古代军事工程,用来防止匈奴入侵。此处泛指古城墙。不堪:不能忍受。秋气:秋天的寒风。金疮:中医指刀箭等金属器械造成的伤口。
参考资料:
1、 许明善.唐宋边塞诗词选粹.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122-1232、 廖仲安.边塞诗派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01月第1版:142-1433、 刘凤泉.中国历代军旅诗三百首鉴赏.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287-2884、 王文金.新编千家诗之三·咏秋古诗百首.郑州:海燕出版社,1986:97-98此诗写一个伤病退伍在还乡途中的军人,从诗题看可能是以作者目睹的生活事件为依据。诗人用集中描画、加倍渲染的手法,着重塑造人物的形象。诗中的这个伤兵退伍后,他很快就发觉等待着他的仍是悲惨的命运。“行多”,已不免疲乏;加之“有病”,对赶路的人就越发难堪了。病不能行,便引出“住”意。然而住又谈何容易,离军即断了给养,长途跋涉中,干粮已尽。“无粮”的境况下多耽一天多受一天罪。第一句只短短七字,写出“病军人”的三重不堪,将其行住两难、进退无路的凄惨处境和盘托出,这就是“加倍”手法的妙用。第二句承上句“行”字,进一步写人物处境。分为两层。“万里还乡”是“病军人”的目的和希望。尽管家乡也不会有好运等着他,但狐死首丘,叶落归根,对于“病军人”不过是得愿死于乡里而已。虽然“行多”,但家乡远隔万里,未行之途必更多。就连死于乡里那种可怜的愿望怕也难以实现呢。这就使“未到乡”三字充满难言的悲愤、哀怨,令读者为之酸鼻。这里,“万里还乡”是不幸之幸,对于诗情是一纵;然而“未到乡”,又是“喜”尽悲来,对于诗情是一擒。由于这种擒纵之致,使诗句读来一唱三叹,低回不尽。
诗的前两句未直接写人物外貌。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然而由于加倍渲染与唱叹,人物形象已呼之欲出。在前两句铺垫的基础上,第三句进而刻画人物外貌,就更鲜明突出,有如雕像被安置在适当的环境中。“蓬鬓”二字,极生动地再现出一个疲病冻饿、受尽折磨的人物形象。“哀吟”直接是因为病饿的缘故,尤其是因为创伤发作的缘故。“病军人”负过伤(“金疮”),适逢“秋气”已至,气候变坏,于是旧伤复发。从这里又可知道其衣着的单薄、破敝,不能御寒。于是,第四句又写出了三重“不堪”。此外还有一层未曾明白写出而读者不难意会,那就是“病军人”常恐死于道路、弃骨他乡的内心绝望的痛苦。正由于有交加于身心两方面的痛苦,才使其“哀吟”令人不忍卒闻。这样一个“蓬鬓哀吟”的伤兵形象,作者巧妙地把他放在一个“古城”的背景下,其形容的憔悴,处境的孤凄,无异十倍加。使人感到他随时都可能像蚂蚁一样在城边死去。
这样,通过加倍手法,有人物刻划,也有背景的烘托,把“病军人”饥、寒、疲、病、伤的苦难集中展现,它客观上是对社会的控诉,也流露出诗人对笔下人物的深切同情。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95-696白田见楚老,歌咏徐安宜。
我在白田渡见到不少老人,他们都在歌颂你的事迹。
制锦不择地,操刀良在兹。
说你治理政务游刃有余,不挑三检四。
清风动百里,惠化闻京师。
全县都风闻你的清廉,朝廷也都知道你的治理业绩。
浮人若云归,耕种满郊岐。
外乡的人都来你县安居,到处开垦耕种。
川光净麦陇,日色明桑枝。
小麦田垄绿油油的犹如水浪,桑树在太阳的照耀下生机昂然。
讼息但长啸,宾来或解颐。
有人来打官司,你就大声吼叫制止;有宾客临门,你就欢笑个不停。
青橙拂户牖,白水流园池。
你自己在庭院种橘橙,门窗外摇曳,引来的清水浇灌园田。
游子滞安邑,怀恩未忍辞。
游荡在外的我,暂居在安邑,蒙受着你的关怀与恩爱,真不忍心跟你辞别。
翳君树桃李,岁晚托深期。
托您的荫蔽,希望你向朝廷推荐推荐。
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
客游千里追名之心早已厌倦,春天到来我一门心思要回家。
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
北园里的情景还是那么令人伤感,我又看见花飘花落乱纷飞。
参考资料:
1、 钟江南编著.唐宋诗词注释:广西民族出版社,2008.1: 第94页客心千里倦(juàn),春事一朝归。
倦:厌烦,疲倦。春事:春天的景物。
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
落花:落花的寓意很多,凋谢的花朵,人衰老飘零。
参考资料:
1、 钟江南编著.唐宋诗词注释:广西民族出版社,2008.1: 第94页前两句“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先透过春日已归而人犹滞留不归,把王勃为客在外的心神写得神伤情悴。“春事一朝归”是借由春日返回大地的迅速,来比喻为客羁留在外的时间一下子就过了一年。至于“客心千里倦”一句,则是用来强调远在千里为客的神伤情悴,“倦”字原来是厌倦之意,对于远在千里为客感到厌倦,所以觉得神伤情悴。长久因为远在千里作客不得归而神伤的情怀,在眼见春日一朝而归的情景对比下,心灵自然显得益加憔悴恍惚。
后两句“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则是写出春日重回,春花重开又谢,但是作者羁留在外为客的情况,根本没有改变。“重见落花飞”一句,充分把王勃心中为客,千里外度日如年的心思表达出来。此诗起笔壮阔而有劲,文字修辞平淡而情感深厚,意境的表达十分浑厚,已具有盛唐诗的雏形了。
这首《羁春》诗与作者另外一首诗作《山中》诗的韵脚完全相同,而且两诗抒写的都是客愁旅思,但写诗的季节不同,环境不同。因此,两诗的情虽同而景则异:《山中》诗用来烘托情意的是秋风起、黄叶飞的景色;《羁春》诗用来烘托情意的是春事了、落花飞的景色。两诗的写法也有不同之处,在这首《羁春》诗中,情与景却是交错出现、杂揉在一起。应当说,《羁春》诗的艺术成就是不及《山中》诗的。相比之下,《山中》诗的笔墨较劲健,意象较浑成,句格也较成熟;《羁春》诗则略嫌柔弱显露,而且是一首失粘的律绝。但是,两诗合参,彰显作者的羁旅之情。
参考资料:
1、 简恩定编著.唐诗选读: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10:第32页2、 陈邦炎撰.说诗百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2:第11页3、 陈邦炎著.唐人绝句鉴赏集: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年05月第1版:第9页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
秋意深沉,橡树结的果子早已熟透,一颗一颗散落在荒芜的山冈上。
伛偻黄发媪,拾之践晨霜。
一个驼背的,花白头发的老婆婆,一大清早就踩着冷冷的秋霜,在山坡上捡橡子。
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
老人家行动不便,手脚很不利索,整整一天,不过捡了一小筐。
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
我问她:“老妈妈,你捡这些橡子做什么用?”她回答:“回去晒干,再蒸一蒸,用来做过冬的粮食。”
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
老人一家在山前本来有几亩稻田,今年收成不错,沉甸甸的稻穗香气袭人!
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
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
小心的收割、舂米,官家来收秋粮时,全部拿出来,一点也没有私留。
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
可是,为什么明明一石多的大米,官家的称量出来竟然只有五斗!
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
这些贪官污吏狡黠无耻,罪大恶极!
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
他们拿官粮来放私债,等连本带利收回,又放到官家的粮仓里面。
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
一年又一年,他们就做着这样的无本生意!可怜老婆婆这样的人家还有多少?从冬天到来年,只有用难以下咽、毫无营养的橡子来欺骗自己的肚子。
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
我听说春秋时齐国有个虚伪的贵族,叫田成,他假装仁义,道貌岸然,最后还是当上了齐国的国王。
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
可是现在,有些人连这样的假仁假义也不愿意做了!看着老婆婆远去的消瘦的背影,不知不觉,眼泪流下来。
秋深橡子熟,散落榛(zhēn)芜冈。
橡子:橡树(又名栎树)的果实,苦涩难食。榛芜冈:草木丛杂的山冈。
伛(yǔ)偻(lǚ)黄发媪,拾之践晨霜。
伛偻:驼背弯腰的样子。黄发:指年老。
移时始盈掬(jū),尽日方满筐。
盈掬:满一捧。掬:一捧。尽日:一整天。
几曝(pù)复几蒸,用作三冬粮。
曝:晒。三冬:冬季的三个月。
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
袭人香:指稻香扑鼻。
细获又精舂(chōng),粒粒如玉珰。
细获:仔细地收割、拣选。精舂:精心地用杵臼捣去谷粒的皮壳。玉璫:玉制的耳坠。这里用以比米粒的晶莹洁白。
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
持之:拿它。之,指米。纳于官:交纳给官府。私室:指农民自己家里。无仓箱:犹言颗粒不存。仓箱:装米的器具。
如何一石(dàn)余,只作五斗量!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
不避赃:犹言公然贪赃。
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
农时:春耕播种时节。作私债:指贪官狡吏把官仓的粮食放私债进行盘剥。
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
诳饥肠:哄哄饥肠辘辘的肚子。诳:哄骗。
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
诈仁:假仁。
吁(xū)嗟(jiē)逢橡媪(ǎo),不觉泪沾裳。
吁嗟:感叹声。
此诗是作者《正乐府十篇》中的第二首。这首诗大致可分为三段。
从“秋深橡子熟”至“用作三冬粮”八句为第一段,写老媪拾橡子的艰辛及用途。前四句寥寥数笔,便点出时令、地点、人物、事件和具体活动时间,勾画了一幅孤凄悲楚的荒山拾橡图。“伛偻黄发”,状出老媪筋骨累断、膏脂枯干的形象;“践晨霜”则说明老媪动身之早,天气之寒。从人物形象和动作方面,读者可以看出统治者给人民所留下的种种创伤。五到八句写橡实的拾取、制作之难和它对老媪的“宝贵”作用。一个时辰方拾一捧,一天才可勉强盈筐,拾取橡实实在很难。榛芜冈上橡树丛生,橡子本来很多,老媪起早贪晚却收效甚微,这一方面说明老媪之年高体衰,另方面则暗示出抢拾橡子的决不只老媪一人,从而能以小显大地表现出饥馑遍天下的悲惨现实。
从“山前有熟稻”至“橡实诳饥肠”等十四句为第二段,是老媪的自述,主要写老媪被逼拾橡子的具体原因。“山前有熟稻”等四句,说明老媪以橡实“用作三冬粮”并非懒惰无收,相反,她家的田间所呈现的是稻涌金浪、香气袭人、米粒如玉的一派丰收景象。“持之纳于官”等六句,则写出了导致年丰民不足、老媪拾橡实的主要原因。向官府缴纳赋税犹可,但令人不堪忍受的是官府变本加厉地盘剥农民,他们竟用加倍大斗收进赋税。“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是对封建社会吏治的高度而形象的概括,写出了贪官污吏敢于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地向农民进行敲诈勒索的心理状态和恶迹。“农时作私债”等四句,是对上述原因的概括回答。“农时作私债”,写出了地主富户对农民的巧取;“农毕归官仓”,则写出了官府对农民的剥夺。正由于地主和官府沆瀣一气,巧取豪夺,所以才使得老媪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以致饿急了只好拿橡实来填饱自己的肚子。总之,这一段老媪拾橡子的具体原因的剖露,入木三分,把唐末统治者的凶残、狡诈和所行无忌的豺狼面目给活灵活现地勾画出来了。
最后四句为第三段,着重写诗人耳闻目睹这黑暗现实后内心的慨恨,并对老媪寄予了深厚的同情。
这首诗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很有特色。首先,诗歌在思想上颇具锋芒,作者把批判矛头直指上层统治者。诗人描绘老媪霜晨拾橡图并非目的,而借题发挥,暴露封建统治者残酷榨取民脂民膏以肥己的罪恶,才是诗人的本意。皮日休的超群处,正在于他善于踏着客观描写的跳板,凌空飞剑直下,通过“吾闻田成之,诈仁犹自王”二句的主观抒情,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君“王”。在最后一段里,作者运用田成子诈仁成就王业的典故与现实作比,在于说明:田成子主观上虽然假仁假义,刁买人心,但客观上老百姓到底还是从其大斗出、小斗入上得到了一点好处,他也因此而成就王业。而当世唐朝皇帝支持贪官狡吏恣意剥夺,是连表面上的假仁假义都做不到。这样的结尾因用典而趋之含蓄。
其次,赋的手法的运用也很有特色。“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皮日休在这首诗中落笔便直截了当地写橡媪被逼拾橡子的形象和促其行动的原因,不事假借,不用比兴,没有状物绘景,没有刻意求工,而只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浸泡在浓烈的诗情中,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充满感情地对事情加以层层敷陈。这里,可以说,事件是骨肉,情感是血液,骨肉血液有机配合,才使诗中的形象能站能行,能歌能泣,从而收到情景逼真、深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另外,语言质朴通俗,刚健有力,叙事明晰,情发有据,用典活泼,形象生动逼真。
参考资料:
1、 张燕瑾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84-1286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小小少年,小小和尚,名号怀素。你的草书堪称风格迥异,独步天下。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你用掉的墨水之多,简直就可以养北冰洋的鲸鱼。你用了那么多兔毫笔,难怪中山的兔子都被杀光了。
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
八九月这里天气正凉爽。酒徒诗人,高堂满座。
笺麻素绢排数箱,宣州石砚墨色光。
地上放着几箱白布和纸笺,都是别人请你书写的。桌子上摆放着宣州的石砚,放射着墨水的黑又亮的光芒。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我的小师傅喝醉以后就在绳床上小眯一会 。突然起身,须臾之间就横扫了几千张字。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如同疾风骤雨一样,飒飒惊魂。又像花飞雪飘飘扬扬,一片苍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有时候对着粉白的墙壁手不停笔,字大如斗。
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观看你书写的人一个个惶惶然如见鬼神。满眼只见龙飞凤舞巨蟒游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笔势左盘右收,左冲右突,如同漫天的闪电。也如同汉楚之间的战争来回拉锯。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湖南七郡多少名门大家。那家的屏风和粉壁没有珍藏你的笔墨?
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
什么王羲之什么张伯英,那也叫草圣?跟你一比就知道他们是浪得了几百年的虚名。
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我那位癫狂的酒友张旭,也号称草圣,他现在可是廉颇老矣,饭都吃不了了,现在凑不上草圣的名号了。我的小师傅的笔法不拘于古人的规矩。
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从古到今,万事到了极至的水平都要靠天生的才能。何必要像张旭一样,要观看公孙大娘《浑脱》剑舞才有所启发呢?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怀素(725—785,一说737—799):字藏真,本姓钱,出生于零陵。七岁到“书堂寺”为僧,后住东门外的“绿天庵”,自幼爱好书法,刻苦学习,经禅之余,勤练书法,因无钱买纸,特在寺旁种下许多芭蕉树,用蕉叶代纸练字。经长期精研苦练,秃笔成堆,埋于山下,人称“笔冢”。其冢傍有小池,常洗砚水变黑,名为“墨池”。他好饮酒,醉后每遇寺壁及衣带、器皿无不拿来书写,兴到运笔,情随笔转,意随字生。他曾几次外出游历,“竭见当代名公”,切磋书技。怀素以草书闻名于世,继承张旭笔法,而有所发展,“以狂继颠”,并称“颠张醉素”。永州现存怀素的作品有《瑞石帖》、《千字文》、《秋兴八首》等。
墨池飞出北溟(míng)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墨池:《法书要录》载:“弘农张芝善草书,改临学书,池水尽墨。”《太平寰宇记》:“墨池,王右军洗砚池也。”《方舆胜览》载:“绍兴府成珠寺本王羲之故宅,门外有二池,曰墨池、鹅池。”中山兔:《元和郡县志》载:中山在宣州水县东南十五里,出兔毫,为笔精妙。
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
笺(jiān)麻素绢(juàn)排数箱,宣州石砚(yàn)墨色光。
笺麻:唐代的纸。以五色染成,或用砑光,或用金银泥画花样来做成笺纸,纸以麻来作为材料,称为麻纸。绢素:丝织品的名称。在丝织品中,中等至下等者被称之为绢,绢中精白的织品被称之为素。
吾师醉后倚(yǐ)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绳床:原称胡床,又称交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胡床”是东汉时从域外传入中原一带的,《风俗通》中便有“灵帝好胡床”的记载。这种坐具的最大特点是可以交叉折叠。交椅就是在绳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飘风骤雨惊飒(sà)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怳(huǎng)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怳怳:隐隐约约,看不清楚的样子。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zhàng)书题遍。
七郡:湖南七郡指长沙郡、衡阳郡、桂阳郡、零陵郡、连山郡、江华郡、邵阳郡,此七郡皆在洞庭湖之南,所以说“湖南”。
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
王逸少:王羲之(303—379),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书法家。出身贵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其书法俊逸遒劲,独创圆转流利的风格,擅长隶、草、正、行各体,被奉为“书圣”。张伯英:张芝,字伯英,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善草书。他继承传统,精于草书技巧。凡是家中衣帛,他必定拿来练习书法。临池学习书法,池水全被染成墨色。韦仲将称他为草圣。
张颠(diān)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张颠:张旭,《旧唐书》载:吴郡张旭善写草书而且喜欢喝酒,每次醉后号呼狂走,索要毛笔挥洒写字,变化无穷,如有神功。时人称为“张颠”。
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浑脱舞:唐代舞名。长孙无忌以乌羊皮为浑脱毡帽,大家仿效,叫做赵公浑脱,后来演变为舞蹈。浑脱,指以全羊皮制成的物品。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说:“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乐府杂录》载:“开元(713—741)中有公孙大娘善舞剑器,僧怀素见之,草书遂长。盖准其顿挫之势也。”
此诗刻画了怀素酒后运笔挥洒的形态,如骤雨旋风,纵横恣肆,给人以龙腾虎跃,奔蛇走马的艺术享受。“草书天下称独步”,李白对怀素的书法评价极高。
此诗由于语言率直,与李白以往的诗风稍有差异,曾引起历代学者的怀疑和争论。宋代大学士苏东坡曾以“‘笺麻素绢排数箱’之句,村气可掬”为由,认定此诗非李白所作。与苏轼同时代的书法家朱长文则认为“此诗本藏真(怀素)自作,驾名太白者”。清人王琦“以一少年上人而故贬王逸少、张伯英以推奖之,大失毁誉之实。至张旭与太白既同酒中八仙之游,而作诗称诩有‘胸藏风云世莫知’之句,忽一旦而訾其‘老死不足数’,太白决不没分别至此。断为伪作,信不疑矣。”其实这些多为推测之语,尚不足断定此诗非李白所作。现代学者郭沫若先生则持相反意见,认为“李白与其他诗人每每有率直之句,这是不成其为理由的”。肯定了李白的诗作。
从这首诗的题材形式比较,此诗以乐府《杂曲歌辞》旧题形式写成。李白以诗歌著称于世,作诗近千首。一生最擅长以乐府歌行旧题作诗,而且以乐府旧题写诗成就最高。他诗歌的最大特点是浑然天成,不假雕饰,散发着浓厚的民歌气息。具体表现为语言的直率自然。此诗以乐府歌行旧题体裁形式写成,恰巧与李白擅长相符。而诗中的“笺麻素绢排数厢”句,正体现了他率真的一面。对苏轼的“村气可掬”是一个很好的回应
从这首诗的风格及表现手法比较,此诗豪迈,格调飘逸,想象丰富,音节错综,语言奔放,在民歌体中融入了齐梁体的某些表现手法,而以李白自身独具的俊逸之气将它们统一在一起,典型地表现了诗人“清水出芙蓉”的特色,符合李白的诗风特征。李白作诗喜用夸张之句,此诗中“须臾扫尽数千张”、“一行数字大如斗”与李白其它著名诗句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燕山雪花大如席”等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这首诗的创作状态分析,此诗是在一种醉态中写成。诗中“墨池飞出天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正是诗人醉态狂幻气质的表露。小小的墨池在诗人的醉眼里被幻化成苍茫的天海,书家狂书疾书的情景,似乎连中山兔都要杀完了。这种狂幻式的语言描写,与李白一生好酒、嗜酒、常在醉态之中“斗酒诗百篇”的状态有关。因此,这首诗的创作状况和李白大量写有酒的诗歌风格极其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