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即席奉女兄寿)

:
芍药斗新妆,杨柳飞轻雪。著意留连不放轻,已向东皇说。
况是谪仙家,自有长生诀。方士呼来借玉蟾,要吸杯中月。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李处全

李处全(1134-1189)约宋孝宗淳熙初前后在世[即约公元一一七四年前后在世]字粹伯,里居及生卒年俱不详。徐州丰县(今属江苏)人。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曾任殿中侍御史及袁州、处州等地方官。有少数词作表现了抗敌爱国的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处全工词,有晦庵词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69篇诗文

猜你喜欢

满江红·豫章滕王阁

: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飘泊。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著。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万里西风助我登上滕王阁,楚江波涛惊起,云层翻腾。远远望去好像船从树梢上驶过去,有时水鸟雀沙边飞落。晚上阴雨遮天,与唐时无异。

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飘泊。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著。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秋天来临、气蓑悲伤,自叹十年官场浮沉,多次落职乡居。唉,算了算了,不去说它了。天地之大,却没有我落脚之地。

参考资料:

1、 李晓丽.《国人必读宋词手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327页2、 伍心铭.《宋词三百首鉴赏》:时事出版社,2004年:第473页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téng)王高阁。正槛(jiàn)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何处征帆木(mù)(mò)去,有时野鸟沙边落。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正槛外:门外正是。楚山:指西山又名南昌山(今湖北省西部)。古时南昌属楚地,故称西山为楚山。。楚江:指赣江。作:起。木末:树梢。一作“林杪”。

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飘泊。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著(zhuó)。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紧:深,浓。秋意已深。休休莫莫:罢休,罢了。乾坤:指天地。着:安放。断送:逗引。角:号角。

参考资料:

1、 李晓丽.《国人必读宋词手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327页2、 伍心铭.《宋词三百首鉴赏》:时事出版社,2004年:第473页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飘泊。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著。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上片重在写景。“万里”用得极有气势,“吹”极为生动,写出了登临高阁时的兴致。这里引用了王勃的故事。传说他往南昌途中,水神曾助以神风,使他一夕行四百余里,民谚谓“时来风送滕王阁”。这个故事更表现了作者的兴致,还自然地将目前的登临与王勃当年联结了起来。“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槛外”写出了当时居高临下凭栏四望的感觉。楚山,指西山。楚江,指赣江。“云涨”、“涛作”,景象当时壮观,可以想见词人心潮的激荡。“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这是写登高远望时所看到的景象,征帆像行驶在树梢上,野鸟有时落在沙边。“有时”,二字极为传神。“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暮雨”说明其伫望之久。正当游目骋怀、沉入遐思时,雨雾扑帘而来,真是“珠帘暮卷西山雨”,与王勃当年所见情景如此相象,也不禁临风嗟叹了。

  下片重在抒情。“秋渐紧”四句均是由景人情。秋天是易使人感伤的季节,更何况词人此刻正处于官场失意、前途渺茫之际。看远方天水相接,渺渺茫茫,思及自己年过半百,依然漂泊未定,任谁能不伤感,故而“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现在,自己岁月无多,天下虽大,无奈奸臣当道,哪里是自己的容身之所。“乾坤虽大愁难着”。乾坤之大却安放不住、也安放不下他的“愁”。这里以固态体积状愁,既给人以形之大、又给人以质之重的感觉,想象奇特。上面都是登高临景惹起的对往事的回忆和无限慨叹,往事本不堪回首,但面对此景情不自禁,由此抒发出的郁闷不平之气,亦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临近黄昏,城头的号角又吹起来了,声声入耳,又勾引起迁客无尽的羁旅愁思这正与上片“暮雨”照应,角声混合着秋风、雨意,是多么萧条悲凉的感觉。这是一个倒装句。把“城头角”放在最后,又使人觉得他的无尽愁思似乎像那声声号角一样,在广阔的秋空中,久久回荡。这又变成一个以景结情的好句。“乾坤虽大愁难着”痛愤无比,结句哀思绵绵,刚柔相济,益显其沉痛悲郁。

  全文上片写登滕王阁览景,下片借景抒情,由近及远回首往事,十年来宦海沉浮,如流年似水,去日苦短,能有作为的岁月不多了。而社稷颠危,国难深重,有志难伸,内忧外患,充满胸间。临近黄昏,城头的号角更勾引起迁客无尽的羁旅愁思。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第1953-1954页2、 林力、肖剑.《宋词鉴赏大典 (上、中、下卷)》:长征出版社,1999年:第153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踏莎行·春暮

: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春色将尽,莺声燕语渐渐不闻,满地落花堆积,稀疏的青梅斜挂枝头,眼见到了春末夏初了。濛濛细雨中,一个消瘦的女子静静地独立在画阁外,眼前的屏风半掩着厅堂,惟见缕缕沉香从屏风后袅袅散来,更添了几分幽幽的心事。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遥想当年依依惜别时的深情约定啊。如今一别经年,依然杳无音讯,可晓得我这份断肠的思念吗?妆奁久未开,菱饰尘灰满,眼下竟然连照镜的心都懒了。只是落寞地倚在栏杆上,心下纵有万语千言,却又向谁人说起?惟有无语凝噎,暗自销魂罢了。天空灰蒙蒙的,黯然地衔着绵绵不尽的芳草,一如我的思念。

参考资料:

1、 史杰鹏.宋词三百首正宗.北京:华夏出版社,2014:112、 曾冬 张淑平.宋词素描(典藏版).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13

春色将阑(lán),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niǎo)
阑:残,尽,晚。红英:红花。屏山:指屏风。

密约沉沉,离情杳(yǎo)杳,菱花尘满慵(yōng)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密约:指男女之间互诉衷情,暗约佳期。沉沉:深沉。此指重大之事,即终身之事。杳杳:深远无边际。菱花:指菱花镜,亦泛指镜子。慵将照:懒得拿起镜子来照。慵:懒散。将:拿。销魂:形容极度伤心。

参考资料:

1、 史杰鹏.宋词三百首正宗.北京:华夏出版社,2014:112、 曾冬 张淑平.宋词素描(典藏版).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13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这是一首闺怨词,所表现的是一个闺中女子在暮春时节,倚楼而望,盼望离人归来的幽怨情思。全词语言细腻,深郁多情,既有全方位的场景描写,又有细致入微的景物刻画,移隋入景,情景交融,描绘了一幅清雅脱俗的仕女相思图。

  上片着力描写女主人公伤春自怜的孤寂心境。

  时序暮春,美好的春景很快就要残尽,黄莺的啼声日渐老涩,再也不是“莺初学啭尚羞簧”那么稚嫩清脆、悦耳动听。先前斗艳争妍、缤纷烂缦的红花,纷纷辞谢枝头,飘零殆尽。绿叶成阴的梅树上竟已悄悄结出了小小的青果。这是十分精彩的景物描写。“莺声”“红英”“青梅”,仅仅三项事物,由于极富春的特征,足以将无边春色展示具体。“色”与“声”,“青”与“红”,“老”与“小”,对照映衬,生动鲜明,炼字工巧,耐人寻味。“将阑”“渐老”“落尽”而“小”,更是次第分明,动感强烈,春事阑珊的衰残变化,足以惊心动魄。妙在虽不言情而情自见:春光易逝,无可奈何,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一旦有此感触,自然也应该是“春色恼人眠不得”(王安石《春夜》)了。

  户外如此触景生感,华美的厅堂里一片冷静,更无伊人相伴,只有迷茫密布的春雨下个不停,催促春光更快地消逝。画着山水图案的精美屏风,半开半掩,可无人有心肠去理睬它。香炉里燃了许久,即将燃尽的一缕余香,轻轻飘散,摇荡着,缭绕着,弥散在冷寂的画堂里,仿佛幽远的思绪一样连绵不绝。“半掩”“蒙蒙”“袅”“静”,用词精当,刻画入微,生动地展现出一个华丽精美然而冷落空虚的画堂环境,巧妙地折射出闺中独守、百无聊赖的郁郁情怀、沉沉幽怨,完美地构成了环境与心境的和谐统一。

  下片着力抒发女主人公伤别怀远的深沉离恨。

  闺中愈是孤寂,愈加怀念伊人。想当年,花前月下,海誓山盟,依依惜别,密约归期,千般叮咛,万般嘱咐,情意何等深沉。可谁知到如今望不到伊人寄来的音信,盼不见伊人归来的身影。“沉沉”“杳杳”,巧用叠字,突出离别情思的幽暗深远与辽阔无际。既然如此,谁还有心情去对镜梳妆,“菱花尘满”,细节突出。“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经·卫风·伯兮》)所以听凭菱花宝镜积满了灰尘,也懒心无肠地不去拂拭它了。思念伊人,情不能已,还是再到楼头去看看罢,说不定能盼望到伊人意外归来的行旌哩!可是事实无情,依然只有失望,沮丧之余,哑然无语。但见万里长空,一片阴沉,恰似闺中的心境;唯有芳草连天接地,一直延伸到伊人所在的远方。借景抒情,造语自然;芳草怀远,巧于用典。“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送别》)“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当离情别恨使人伤感至极时,真好像魂魄离体而去一般。凄惋之情,溢于言表;不尽之意,更在言外。

  总之,全词由描写景物起,又由景渲染情,将暮春时节一位闺中思妇怀念久别爱人的孤寂情怀抒写得委婉动人。上片写景,情由景生,景中有情;下片写情,寄情于景,以景结情。情景交融,意境浑然,于是情经景纬,织成天机云锦。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91-2922、 程帆 等.唐诗宋词鉴赏辞典.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27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更漏子·柳丝长

:
柳丝长,桃叶小。深院断无人到。红日淡,绿烟晴。流莺三两声。
雪香浓,檀晕少。枕上卧枝花好。春思重,晓妆迟。寻思残梦时。

柳丝长,桃叶小。深院断无人到。红日淡,绿烟晴。流莺三两声。
柳枝细长,桃树嫩叶小小,这静寂的深院啊,终日没有人到来。日光淡淡,浓绿的树丛笼罩着漠漠轻烟,几声黄莺啼叫划破了深院的沉寂。

雪香浓,檀晕少。枕上卧枝花好。春思重,晓妆迟。寻思残梦时。
雪白的肌肤透出浓浓芳香,眉旁妆晕消褪,只有枕头上枝梢叠压的绣花,依旧娇艳美丽。春日撩起的思绪沉重,晨无心梳妆,仍独自痴痴地寻思着清晨残梦的记忆。

参考资料:

1、 (唐)温庭筠等著;王建新整理,婉约词·豪放词,万卷出版公司,2009.09,第115页2、 兰世雄编注,婉约词,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第143页

柳丝长,桃叶小。深院断无人到。红日淡,绿烟晴。流莺三两声。
更漏子:词牌名,又名《付金钗》《独倚楼》《翻翠袖》等。此调有两体,四十六字者始于温庭筠,唐宋词最多。流莺:圆润婉转的莺鸣。

雪香浓,檀(tán)(yùn)少。枕上卧枝花好。春思重,晓妆迟。寻思残梦时。
雪香浓:雪白的肌肤透出浓香。檀晕少:妇女眉旁浅赭色的妆晕消褪了。残梦:残存的梦的记忆。

参考资料:

1、 (唐)温庭筠等著;王建新整理,婉约词·豪放词,万卷出版公司,2009.09,第115页2、 兰世雄编注,婉约词,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第143页
柳丝长,桃叶小。深院断无人到。红日淡,绿烟晴。流莺三两声。
雪香浓,檀晕少。枕上卧枝花好。春思重,晓妆迟。寻思残梦时。

  这首词表现了一个思妇在春雨之夜的孤寂境遇和愁苦思恋。词的上片描写庭院中的景物,下片转入居室内部,直接描写女子的外貌和内心。全词以闲雅的笔调和深婉的情致,抒写了春日闺思的情怀,创造出一种纯美的词境。

  上片写室外之景。首三句描写春雨绵绵洒在柳丝上,洒在花木丛中的情形。独处空闺的人是敏感的。外界的事物很容易触动其心绪,何况是在万籁俱寂的春夜。因此,当她听到从花木上掉下来的雨滴之声,犹误以为是远方传来的计时漏声。可以想象,思妇由于对远人的眷念时刻萦系在心,无法释然。故而心绪不宁,度日如年。那雨滴之声就像是放大了的漏声,对她来讲就格外地刺耳。柳丝、春雨等本是浓丽之景。但在这里只是用来暗示思妇凄凉的心境,增强对比的效果。

  “惊塞雁”三句则进一步渲染思妇的这种心理感觉。人忍受不了这夜雨之声的侵扰,那么物又如何呢。在思妇的想象中,即使征塞之大雁,宿城之乌鸦,甚至是画屏上之鹧鸪也必定会闻声而惊起,不安地抖动其翅翼。这几句是移情于物的写法,以惊飞的鸟来暗示思妇不安的心情。“画屏金鹧鸪”乍一看似突亍铿由室外移至室内,由听觉变成了视觉。其实,描写静止的鹧鸪慢慢变得灵动起来,这种错觉正好衬出思妇胸中难言之痛苦。

  下片转入居室内部,直接描写女子的外貌和内心。先写她被鸟声唤醒,尚未起床时的情况:“雪香浓”,言其肌肤洁白似雪,浓香馥郁;“檀晕少”是说经过了一夜睡眠,她脸上的脂粉已然淡却;“枕上卧枝花好”,是说女子起身离枕,露出了枕面上刺绣的斜枝花卉,并且以花比人,言其貌美。接下来,描写女子心事重重的慵懒之态。“春思重”是点题之笔,是闺情这类题目的核心所在,当寓含“悔教夫婿觅封侯”之意;“晓妆迟”,晨起无心梳妆,当寓含“谁适为容”之意;“寻思残梦时”,所梦为何,毋须明言,但引她寻思,必是好梦,然而,梦境虽好,奈其残破何,又奈其虚幻何!收束之句,委婉含蓄,韵致无穷,最见笔力。

  全词突出运用对比和反衬的手法。从全词来看,上片描绘春光美丽,下片却写闺中的女主人公脸色憔损,春思重重,迟迟不起。景与人的对照,形成强烈的矛盾和不和谐。这正反衬了女主人公“春思”的深重。从上片来看,外界是一幅有声有色充满生机的春景图,深院里却是“无人到”的冷冷清清的寂然无声的境界,也是一个鲜明的对照,反衬女主人公“春思”的深重。从下片来看,龙脑香所散发的香气制造了客观的温馨氛围,而女主人的主观却是“春思重”,“晓妆迟”而且脸上光色少了。主客观对照又是极不和谐,又反衬出“春思”的深重,所以尽管龙脑香浓,却提不起女主人公的精神来。

参考资料:

1、 王双启编著,晏几道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1,第209页2、 何绵山著,古代诗词鉴赏,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01月第1版,第30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昭君怨·牡丹

:
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独步。若比广陵花,太亏他。
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君莫说中州,怕花愁。

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独步。若比广陵花,太亏他。
在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中,我曾经见到过你。文章中说只有洛阳的姚黄才是独步天下的名花。(现在)与芍药和琼花相比,真是亏待了你。

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君莫说中州,怕花愁。
昔日你生长在花圃中,王侯将相争相观赏,如今花圃荆棘丛生,你与狐兔相伴。请不要说起中州的惨境,恐怕花也要哀愁。

参考资料:

1、 李晓丽编著.国人必读宋词手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03:第317页2、 杜茂功选注;王文超总编;王德俊副总编,.九都洛阳历史文化丛书 九都诗韵: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1.10:第346页3、 《线装经典》编委会编.宋词鉴赏辞典: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01:第304页

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yáo)黄独步。若比广陵花,太亏他。
洛阳旧谱:古代洛阳盛产牡丹,故“洛阳旧谱”指牡丹谱之类的书。姚黄:牡丹珍贵品种之一,被誉为花王,北宋时十分名贵。广陵花:指芍药和琼花。广陵:地名,在今扬州,古时以产芍药闻名。亏:委屈。

旧日王侯园圃(pǔ),今日荆榛(zhēn)狐兔。君莫说中州,怕花愁。
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旧时王侯的园圃长满了荆榛,狐狸、兔子乱窜。荆榛:荆棘;狐兔:暗喻敌兵。中州: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带,时在金人占领之下。

参考资料:

1、 李晓丽编著.国人必读宋词手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03:第317页2、 杜茂功选注;王文超总编;王德俊副总编,.九都洛阳历史文化丛书 九都诗韵: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1.10:第346页3、 《线装经典》编委会编.宋词鉴赏辞典: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01:第304页
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独步。若比广陵花,太亏他。
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君莫说中州,怕花愁。

  大多数词人写牡丹,多赞其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充满富贵气象。总之大都着重于一个喜字,而词人独辟蹊径,写牡丹的不幸命运,发之所未发,从而寄托词人忧国伤时之情。

  上片首二句“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独步”写牡丹的身世。姚黄魏紫在当时是牡丹中的名贵品种,这里单举姚黄,是以姚黄代名贵牡丹花种。“独步”二字,准确、简洁地说出这些牡丹的美丽和名贵。三、四句转写目前。芍药、琼花和牡丹都是天下名花,前二者虽经战火摧残,但仍近朝廷,常为词人咏歌。而牡丹命运独苦,沦落于敌人的铁蹄下,犹如昭君,成为朝廷孱弱的的牺牲品。这是对牡丹的同情,也是对朝廷当政者的怨愤。

  下片“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描绘了国破家亡后中州的惨象,同时也形象地表明了牡丹的处境。盛世繁华时姚黄魏紫,倾国倾城;山河破碎中的一片焦土,牡丹也就只剩下与荒烟衰草,荆榛狐兔相伴的命运了。词人的忧国之心,离黍之哀,也通过这些形象的描写,得到充分的表现。文字极为精炼,含义极为丰富。“君莫说中州,怕花愁”蕴含着词人极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怕人说中州的惨境,并非怯懦,而是更翻进一层,说明爱中州之深,言明光复中州之心的迫切,也说明未能渡江驱敌的愤恨心情。在堂堂男子汉空怀壮志、报国无门的南宋末年,词人那种不平静的心潮是不言而喻的。结句“怕花愁”,实则是自己愁不堪忍。而词人采用曲折写法,不仅能表现出惜花的深厚情意,而且也能引读者进入境界,仿佛与牡丹相对,见其愁态,而不能无动于衷。

  全词构思精妙,对比鲜明,感情深沉,达意委婉。虽是一首小词,却做到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并且结构严谨,层层相扣。借咏牡丹而生发出一个富有积极意义的主题来,是与词人的一腔爱国热情紧紧相连的。感时伤世,寄情于花,充分表现了对国家人民命运的时刻关注。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906页2、 金志奎著.宋词名家名作三百首诠释赏析:武汉出版社,2010.08:第526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我悄悄地倚栏凝望,雨已停歇,云已散去,目送着秋色消逝于天边。秋天的傍晚,景色萧瑟凄凉,真让人兴发宋玉悲秋之叹。轻风拂过水面,白蘋花渐渐衰残,凉月使露水凝住,梧桐树也禁不住月夜寒露的侵袭,叶子已片片枯黄。此情此景,不由人寂寞感伤。我的故朋旧友,不知你们都在何方?眼前所见只有一望无际的秋水,烟雾迷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文人的雅集,纵情的欢宴,如今仍历历在目,令人难忘。离别后辜负了多少风月时光,斗转星移,都只为你我相距遥远,天各一方。海是如此之遥,山是如此之遥,相逢相会不知何处何年?让人感到凄苦彷徨。想那双双飞去的燕子,难以靠它给故友传音送信;企盼故友归来,遥指天际苍茫,辨识归来航船,谁知过尽千帆皆不是,也是枉自空等企望。我默默伫立,黯然相望,只见斜阳已尽,孤雁哀鸣声仍在天际飘荡。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0-21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lán)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xiāo)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蘋(pín)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qiǎn)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雨收云断:雨停云散。萧疏:清冷疏散,稀稀落落。堪:可以。宋玉悲凉:指宋玉《九辩》,引申为悲秋。蘋花:一种夏秋间开小白花的浮萍。遣情伤:令人伤感。遣:使得。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lǚ)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àn)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文期酒会:文人们相约饮酒赋诗的聚会。期:约。几孤风月:辜负了多少美好的风光景色。几:多少回。孤:通“辜”,辜负。风月:美好的风光景色。屡变星霜:经过了好几年。星霜:星一年一周天,霜每年而降,因称一年为一星霜,亦以之喻年月也。潇湘:湘江的别称。这里指所思念的人居住的地方。暮天:傍晚时分。空:白白地。归航:返航的船。立尽斜阳:在傍晚西斜的太阳下立了很久,直到太阳落山。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0-21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这首词以抒情为主,把写景和叙事、忆旧和怀人、羁旅和离别、时间和空间,融汇为一个浑然的艺术整体,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望处雨收云断”,是写即目所见之景,可以看出远处天边风云变幻的痕迹,使清秋之景,显得更加疏朗。“凭阑悄悄”四字,写出了独自倚阑远望时的忧思。这种情怀,又落脚到“目送秋光”上。“悄悄”,忧愁的样子。面对向晚黄昏的萧疏秋景,很自然地会引起悲秋的感慨,想起千古悲秋之祖的诗人宋玉来。“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紧接上文,概括了这种感受。宋玉的悲秋情怀和身世感慨,这时都涌向柳永的心头,引起他的共鸣。他将万千的思绪按捺住,将视线由远及近,选取了最能表现秋天景物特征的东西,作精细的描写。“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两句,似乎是用特写镜头摄下的一幅很有诗意的画面:只见秋风轻轻地吹拂着水面,白苹花渐渐老了,秋天月寒露冷的时节,梧桐叶变黄了,正一叶叶地轻轻飘下。萧疏衰飒的秋夜,自然使人产生凄清沉寂之感。“轻”、“冷”二字,正写出了清秋季节的这种感受。“苹花渐老”,既是写眼前所见景物,也寄寓着词人寄迹江湖、华发渐增的感慨。“梧叶飘黄”的“黄”字用得好,突出了梧叶飘落的形象。“飘”者有声,“黄”者有色,“飘黄”二字,写得有声有色,“黄”字渲染了气氛,点缀了秋景。作者捕捉了最典型的水风、苹花、月露、梧叶等秋日景物,用“轻”、“老”、“冷”、“黄”四字烘托,交织成一幅冷清孤寂的秋光景物图,为下文抒情作了充分的铺垫。“遣情伤”一句,由上文的景物描写中来,由景及情,词中是一转折。景物描写之后,词人引出“故人何在,烟水茫茫”两句,既承上启下,又统摄全篇,为全词的主旨。“烟水茫茫”是迷蒙而不可尽见的景色,阔大而浑厚,同时也是因思念故人而产生的茫茫然的感情,这里情与景是交织一起的。这几句短促凝重,大笔濡染,声情跌宕,苍莽横绝,为全篇之精华。

  换头“难忘”二字唤起回忆,写怀念故人之情,波澜起伏,错落有致。词人回忆起与朋友一起时的“文期酒会”,那赏心乐事,至今难忘。分离之后,已经物换星移、秋光几度,不知有多少良辰美景因无心观赏而白白地过去了。“几孤”,“屡变”,言离别之久,旨加强别后的怅惘。“海阔山遥”句,又从回忆转到眼前的思念。“潇湘”这里指友人所之地,因不知故人何,故云“未知何处是潇湘”。

  “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写不能与思念中人相见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心情。眼前双双飞去的燕子是不能向故人传递消息的,以寓与友人欲通音讯,无人可托。盼友人归来,却又一次次的落空,故云“指暮天、空识归航”。这句词思念友人的深沉、诚挚的感情表现得娓娓入情。看到天际的归舟,疑是故人归来,但到头来却是一场误会,归舟只是空惹相思,好像嘲弄自己的痴情。一个“空”字,把急盼友人归来的心情写活了。它把思念友人之情推向了高潮和顶点。词人这里替对方着想,从对方着笔,从而折射出自己长年羁旅、怅惘不堪的留滞之情。

  “黯相望”以下,笔锋转回自身。词人用断鸿的哀鸣,来衬托自己的孤独怅惘,可谓妙合无垠,声情凄婉。“立尽斜阳”四字,画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他久久地伫立夕阳残照之中,如呆如痴,感情完全沉浸回忆与思念之中。“立尽”二字言凭栏伫立之久,念远怀人之深,从而使羁旅不堪之苦言外自现。

  柳永这首词层次分明,结构完整,脉络井然,有效地传达了诗人感情的律动。同时修辞上既不雕琢,又不轻率,而是俗中有雅,平中见奇,隽永有味,故能雅俗共赏。

参考资料:

1、 刘文忠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357-35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