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早秋偶兴

:
坐卧芙蓉花上头,清香长绕饮中浮。
金风玉露玻璃月,并作诗人富贵秋。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汪莘

汪莘(1155~1227)南宋诗人。字叔耕,号柳塘,休宁(今属安徽)人,布衣。隐居黄山,研究《周易》,旁及释、老。宋宁宗嘉定年间,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天变、人事、民穷、吏污等弊病,以及行师布阵的方法,没有得到答复。徐谊知建康时,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能成功。晚年筑室柳溪,自号方壶居士,与朱熹友善。\r\n  作品有《方壶存稿》 9卷,有明汪璨等刻本;又有《方壶集》4卷,有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 235篇诗文

猜你喜欢

江神子·黄昏犹是雨纤纤

:

公旧序云:大雪有怀朱康叔使君,亦知使君之念我也,作《江神子》以寄之。

黄昏犹是雨纤纤。晓开帘,欲平檐。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孤坐冻吟谁伴我?揩病目,捻衰髯。
使君留客醉厌厌。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

公旧序云:大雪有怀朱康叔使君,亦知使君之念我也,作《江神子》以寄之。

黄昏犹是雨纤纤。晓开帘,欲平檐。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孤坐冻吟谁伴我?揩病目,捻衰髯。
昨日黄昏时,天上飘洒的还是纤纤细雨,次日清晨醒来打开窗帘,却发现大雪差不多快要和屋檐齐平了。江阔天低,漫漫白雪把江边酒馆的酒旗都盖住了,寒冷中独自坐着吟咏诗词,有谁陪伴?擦擦昏花的眼睛,捋捋衰老的胡子。

使君留客醉厌厌。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
你可能正盛筵宴客,这如水晶盐般透明的雪,是为谁献上的美味?我手中拿着梅花,向东望去,想起陶潜。雪似故人,故人似雪,虽可爱,却又怕“有人嫌”。

参考资料:

1、 西坡.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的词与情:石油工业出版社,2012.06:第159页2、 叶嘉莹主编,.苏轼词新释辑评 中册:中国书店,2007.1:第651页

公旧序云:大雪有怀朱康叔使君,亦知使君之念我也,作《江神子》以寄之。
朱康叔使君:《宋史·孝义传》:朱寿昌字康叔,扬州天长(今江苏省天长县)人。东坡贬居黄州,与朱守书信往来甚密,成为至交。朱在西,苏在东。

黄昏犹是雨纤(xiān)纤。晓开帘,欲平檐。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孤坐冻吟谁伴我?揩病目,捻(niǎn)衰髯(rán)
雨纤纤:细雨长丝的样子。晓:早晨青帘:青布做的招子,指酒旗。燃衰髯:以手指掐搓衰老的胡须。形容作词时字斟句酌的样子。

使君留客醉厌(yàn)厌。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xián)
厌厌:指饮酒时欢乐、沉醉的样子。水晶:极言珍贵。甜:指美味。陶潜:这里东坡以陶潜自比,以江州刺史王宏比朱寿昌。隐喻朱使君邀东坡赴宴。

参考资料:

1、 西坡.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的词与情:石油工业出版社,2012.06:第159页2、 叶嘉莹主编,.苏轼词新释辑评 中册:中国书店,2007.1:第651页

公旧序云:大雪有怀朱康叔使朱,亦知使朱之念我也,作《江神子》以寄之。

黄昏犹是雨纤纤。晓开帘,欲平檐。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孤坐冻吟谁伴我?揩病目,捻衰髯。
使朱留客醉厌厌。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

  上片,写昨晚雨,今朝雪,天寒地冻,东坡倍觉衰病中孤独寂寞。开头三句,写昨夜的天气“雨纤纤”;今晨雪之厚“欲平檐”。第四、五句,进一步写雪境之大:“江阔天低”;雪势之猛:找不到酤酒“青帘”。写天气之急速变化,实写东坡的心情惴惴不安。最后三句,由写雪转入到写人,突出东坡“孤坐”之难,“谁伴我”之寂,“病目”之困,“衰髯”之态。只有边“揩”目,边“燃”须,边“吟”诗,才能度过这寂寞时光。作于同时的《浣溪沙·半夜银山上接苏》也有“冻吟谁伴撩髭须”,亦属此意的同义句。设身处地,将心比心,苏轼也不知朱守寿昌现在受冻如何。

  下片以自我心态反衬,抒发对挚友的深切思念之情。开头三句,点化引用了李白《题东溪公幽居》:“客到但知留一醉,盘中只有水晶盐。”这里以沉醉、晶盐般的美味来联想朱守可能正盛筵宴客,然而东坡自己不在席上,甚为孤苦。第四、五句进一步运用想象,写朱守“手把梅花”一枝举起,“东望”着我这黄州的陶潜。也许你还在请我入宴。我“知使朱之念我”。最后,以一个回环句,吐出了内心的压抑感和牢骚感:“雪似故人”,故“人似雪”,“虽可爱”,怕造门不前而返, “有人嫌”,推心置腹,刻骨铭心。

  全词,上片以“江阔天低”的雪景作为思念故人的典型环境,就是为下片的想象“使朱之念我”,“雪似故人人似雪”之情怀作铺垫的。由景到人,并以陶潜自比,独白作结,寓意十分深远,反映了东坡的独立人格和审美情趣。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苏轼词新释辑评 中册:中国书店,2007.1:第651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春 / 春晚

: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日日燕飞来。
暮春三月花败又花开,矮矮屋檐下燕子飞走又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只那眷恋春光的杜鹃鸟仍在夜半悲啼,不相信春风唤不回。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yán)日日燕飞来。
更:再,重。檐:屋檐。

子规夜半犹啼(tí)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子规:杜鹃鸟。啼血:形容鸟类啼叫的悲苦,一般指杜鹃鸟的啼叫。不信:虽则不信,然春去依旧。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这是一首写景的七言诗,表现了暮春时节的景象和诗人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写景为主,后两句由景生情,抒发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追求。花落了虽又重开,燕子离去了还会回来,然而那眷恋春光的杜鹃,却半夜三更还在悲啼,不相信东风是唤不回来的。 诗中的“落更开”描述了三月的花谢了又开,表现了春光未逝;“燕飞来”描述了低矮的屋檐下有燕子飞来飞去,表现了春光生机犹在写出了暮春景象:春光未逝,生机犹存的特点。

  后两句以拟人的手法来写了杜鹃鸟,塑造了一个执着的形象,借此表现自己留恋春天的情怀,字里行间充满凄凉的美感。东风就是指春风,子规,杜鹃鸟经常在暮春啼叫。诗人用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来表达竭尽全力留住美好时光的意思,既表达珍惜的心情,又显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态度。表现了自己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这首诗的子规(杜鹃)与以往大部分诗里借喻哀伤,凄切的含义较不相同,带有比较积极的意义。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虞美人·琵琶

:
定场贺老今何在,几度新声改。怨声坐使度声阑,俗耳只知繁手,不须弹。
断弦试问谁能晓,七岁文姬小。试教弹作辊雷声,应有开元遗老,泪纵横。

定场贺老今何在,几度新声改。怨声坐使旧声阑,俗耳只知繁手,不须弹。
唐天宝时的乐师贺老演奏雄风现在还在吗?当今的现实是一次又一次地把新声改了又改。令人发怨的新声自然迫使传统的乐曲衰落了,凡俗的听众们只认识手乱胡拨,不值得什么弹奏。

断弦试问谁能晓,七岁文姬小。试教弹作辊雷声,应有开元遗老,泪纵横。
断了弦,声音变了哪个懂得?只有七岁的蔡文姬知道断了哪根弦。假使有人弹出高级的辊雷的声调,当会激起开元遗老这辈音乐高师们的热泪纵横。

参考资料:

1、 (宋)苏轼著;唐玲玲注释.增订注释苏轼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1月:1392、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617-619

定场贺老今何在,几度新声改。怨声坐使旧声阑,俗耳只知繁(fán)手,不须弹。
定场:指贺老琴艺出众,镇得住场子。贺老:贺怀智,唐开元时期著名乐工,擅弹琵琶。新声改:改了的新声成为“俗耳”者乐声,较为低级。怨声:令人烦怨的新声。坐:自然,无故,渐渐。旧声:传统而高雅的乐调。阑:残,消失,衰落。俗耳:听惯尘世之声的耳朵,这里代指凡俗听众。繁手:手指繁捻而累举如梳齿也,极言弹奏手很杂乱。

断弦试问谁能晓,七岁文姬(jī)小。试教弹作辊(gǔn)雷声,应有开元遗老,泪纵横。
文姬:即蔡文姬汉末女诗人。试教:假使人。辊雷声:如炸雷般的声调。应有:应当会激起。开元:唐玄宗的年号(公元713 -741年)。遗老:经历过旧时而留恋旧时的人。

参考资料:

1、 (宋)苏轼著;唐玲玲注释.增订注释苏轼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1月:1392、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617-619
定场贺老今何在,几度新声改。怨声坐使旧声阑,俗耳只知繁手,不须弹。
断弦试问谁能晓,七岁文姬小。试教弹作辊雷声,应有开元遗老,泪纵横。

  上片,怀古伤今,嘲讽“俗耳”者们对传统乐曲的低级欣赏水平。“定场贺老今何在。”以发问的句式,感叹为群众喜闻乐听的圈场乐声到哪里去了?高级的琵琶演奏师贺老而今安在哉?“几度新声改,怨声坐使旧声阑”,进一步写传统的高雅“旧声”被改得面目全非了。这些所谓的“新声”而今成为“怨声”了。“今何在”写今非昔比,“几度”写改“新声”没有限度,“旧声阑”写传统乐曲衰落的命运。“俗耳只知繁手,不须弹”,“俗耳”者们占领了当时的乐坛,“繁手”乱拨,谈不上用什么演奏场了。“只知”、“不须”,无情地嘲笑了传统乐风日下,到了“无知”和“低微”的程度。

  下片,弃怨转赞,以古论今,优秀传统的乐曲是会永存的。“断弦试问谁能晓,七岁文姬小”,从辨声者的角度说,真正知音者幼如文姬。“试教弹作辊雷声,应有开元遗老,泪纵横”,进深一层,从欣赏者的角度说,真正知音者还有老如开元遗老。“试问”,实是不须问,知音者们谁都能晓,“试教”,实是不须教,高手一弹必然发出“辊雷”之声。“开元遗老”是传统乐曲的继承者和传授者,是民族极为宝贵的社会财富。“旧声”竟能使他们感动得“热泪纵横”,会为民族的传世经典乐曲而自豪。

  全词,名写琵琶,实有寓意。批判了“俗耳”、“繁手”的“新声”,肯定了“贺老”、“文姬”、“开元遗老”的“旧声”,是借以对变法重新作出自己的评判。“几度”“繁手”的新法改革,导致一些合理的政治策略和治国方略也一并“阑”败衰落,“贺老”、“文姬”、“开元遗老”式的苏轼们“怨声”载道?如若有此寓意,对弘扬传统治国之策不无借鉴意义,但一味反对变法则是不可取的,这也反映了苏轼思想的局限性。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617-61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即事

: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野径温暖铺着柔厚的碧草,山气晴净杂花更显得茂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一川清水曲曲折折无声流淌,数户村居高高低低依山而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午间静憩传来几声鸡鸣,访寻幽境又遇犬吠暮烟。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出游归来向人谈起此事,以为所经本是武陵桃源。

参考资料:

1、 李德身. 欧梅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8332、 郭预衡.文白对照唐宋八大家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15343、 顾易生.古典诗词今译与评析: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18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fán)
即事:以当前事物为题材写诗。径:小路。积:积聚,堆积,形容草丛茂盛。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qì)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憩:休息。鸡:一作“鸠”。荒寻:犹言寻幽。昏:黄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武陵源:即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的一处世外桃源,中有“鸡犬相闻”之语。武陵,郡名,郡治在今湖南常德。

参考资料:

1、 李德身. 欧梅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8332、 郭预衡.文白对照唐宋八大家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15343、 顾易生.古典诗词今译与评析: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18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这首诗描写山村午景,从日暖花繁的景象来看,正是春末或夏初时分,脚下的小路似乎也感到了节候的温暖,路上绿草如茵,满山的野花在阳光下更显得繁茂艳丽。首联由小径写到山色,徐徐展开,像是电影中由近到远地拉开了镜头,有一种身临其景,历历在目的印象。

  颔联以“纵横”、“高下”为对,工稳恰切,而且经纬交错,构成了一幅谐和匀称的画面:一道河水曲折流过,村中高高低低地散布着几户人家。自由宁静的气氛于言外可见。而“纵”与“横”、“高”与“下”,本身又各自对应,可见诗人烹字炼句的功夫;又以“一”与“数”相对,运用了数字的概念,遂令画面更加清晰可辨。

  颈联进一步表现了诗人炼句的技巧。《复斋漫录》卷上说,‘静憩鸡鸣午”是吸取唐人诗句“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的意思而来,其实未必可信,但指出了二者都是描绘午时鸡鸣的情景却是对的。鸡在正午休息的时候长鸣,可见其地的宁静安谧,而村民的悠闲恬适也从中可以想见。“荒寻犬吠嚣”一句说狗在荒野里东寻西找,看到了昏暗的阴处就叫个不停,寥寥五字就将生活中这个不为人注意的细节传神地表现出来,而且由此可以推知山村远离尘嚣,难得有生人过访。这两句造语极为洗炼,通过特殊的语言结构,将丰富的内容,熔铸在这极简净的十个字中。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卢纶《山中绝句》云:‘阳坡软草厚如织,因与鹿成相伴眠。’介甫只用五字,道尽此两句。如云‘眠分黄犊草’,岂不妙乎!”胡仔在此赞叹王安石的,正是他这种能“以少许胜多许”的语言表现能力,“荒寻犬吠昏”也是一例

  这首诗前六句所描绘的景物,直是一幅形象的桃源图。《桃花源记》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描写,正与“草如积”、“花更繁”的景色相似;“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又与此诗中间二联的意境一致。从这里可似看出诗人的匠心,虽然诗名《即事》,但决不是信笔写来的随意之作,他在景物的摄取,题材的剪裁上早已有成竹在胸,虽以平易语言写来,却可见到遣字造句、构思谋篇的精心安排。这种千锤百炼而以平淡出之的手法,正是诗家化境。韩愈称赞贾岛的诗说:“奸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苏东坡提倡“绚烂之极,归于平淡”,都是指的这种特点。王安石《题张司业诗》中说,张籍的诗“看似寻常最寄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实际上也道出了他自己作诗的甘苦。这首《即事》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尾联写自己的感受:诗人远足归来,向人谈起这番游历,就像亲身去了一次世外桃源。其中虽不言景,而景自在其中。同时,也可体会到诗人对桃源生活的向往。王安石另有《桃源行》一首,直接表达了他对陶洲明笔下的桃花源的赞美,与此诗所表现的感情正可相发明。

  这首诗语言简洁自然,清新流畅,注重全诗气势连贯,张弛有道,平缓有度,进退有法,作者似乎在不经意地吟咏,细处看却是淡静有味,从构图谋篇到遣词造句都颇具匠心,每一联都从不同的视角展示景物。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237-2382、 顾易生.古典诗词今译与评析: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1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好事近·雨后晓寒轻

:
雨后晓寒轻,花外早莺啼歇。
愁听隔溪残莺,正一声凄咽。
不堪西望去程赊,离肠万回结。
不似海棠阴下,按《凉州》时节。

雨后晓寒轻,花外早莺啼歇。
雨后拂晓,寒气依然很轻。花外的早莺,已经停止了啼声。

愁听隔溪残漏,正一声凄咽。
使人添愁的是隔溪对岸,传来更鼓的叮冬。一声声敲向心里,彷待是抽泣与哽咽交并。

不堪西望去程赊,离肠万回结。
怎能忍心西望,那遥远的征程。离别的情丝,跟愁肠一起盘结回萦。

不似海棠阴下,按《凉州》时节。
这和对坐海棠花阴之下,完全是两种不同情景。那时候演奏的是,《凉州》新曲,其乐融融。

参考资料:

1、 李清照著.漱玉词 插图本:万卷出版公司,2009年6月:第174页2、 陶尔夫.宋词今译:语文出版社,1995年7月:第103页

雨后晓寒轻,花外早莺啼歇。

愁听隔溪残漏,正一声凄咽(yè)
残漏:漏声将尽。残:阑也,垂尽之意。漏:古计时之器。凄咽:形容声音悲凉呜咽。

不堪西望去程赊(shē),离肠万回结。
去程:离去远行的路程。赊:远也。

不似海棠阴下,按《凉州》时节。
海棠阴下:一作“海棠花下”。按:按歌,谓依节拍唱歌。凉州:乐曲《凉州曲》。是唐代边塞之乐,当时属于新声,声情比较悲凉。

参考资料:

1、 李清照著.漱玉词 插图本:万卷出版公司,2009年6月:第174页2、 陶尔夫.宋词今译:语文出版社,1995年7月:第103页
雨后晓寒轻,花外早莺啼歇。
愁听隔溪残漏,正一声凄咽。
不堪西望去程赊,离肠万回结。
不似海棠阴下,按《凉州》时节。

  这首词围绕“愁听残漏”这一生活细节,展现了幽闺梦醒的思妇怀念远人的绵绵愁思和万转离肠。词的上片由写景到写人,下片着重表现思妇的心理活动。整首词熔抒情、叙事于一炉,用笔直中有曲。

  上片起首两句为景语,既点明初春时节、夜雨过后的节令、时间,又描绘出一派略带寒意、莺倦停啼的清寂气氛,为主人公布置了一个与情怀恰相契合的环境。“愁听”反接“早莺啼歇”,说明思妇醒来很早,因为她已经听过了早莺的歌唱,也许她的愁肠曾和着淅沥的夜雨声一起颤抖。天刚破晓,她就起身独坐,隔溪传来夜尽的更鼓声,更添无限孤寂凄恻之感。“正一声凄咽”与“愁听”相应,更鼓声染上了主人公的感情色彩,使她回想起和情人离别的情景,这就暗中为下片写怀远人作了铺垫。词的上片,由写景自然过渡到写人。

  词的下片进一步写内心活动:亲人西去,迢迢千里,分别时的缱绻、留恋、泪眼相看的情景无不历历目,直到如今,仍不堪回首,简直不敢注目西去路。然而,她毕竟又不由自主地了望亲人奔向他方的路衢。正因为“西望”,她才“不堪”,才惹起了“离肠万回结”,“不堪”二句,写出了左右为难的极端矛盾的心绪。“去程赊”说明与行人间隔之远,“万回结”极言离情愁苦之状,重笔渲染,已把别离苦写到极致。结拍二句宕开,追忆往日与亲人相处时令人难忘的一个生活场景,以反衬当日独处的悲凉,她想起了与亲人团聚之日,两人曾坐海棠花下,演奏《凉州曲》时,彼时的心情较之今朝,真有天壤之别了。

  《凉州曲》,为唐代边塞之乐,当时属于新声,声情是比较悲凉的。不过,那时两人都幸福地沉浸艺术境界之中,这时却是自己孤独地承受着现实的孤独的折磨,心中之苦不言而自现。

  朱熹曾将魏夫人与李清照并提,说是“本朝妇人能文者,唯魏夫人及李易安者。”清人陈廷焯也说:“魏夫人词笔颇有超迈处,虽非易安之敌,亦未易才也。”从包括此词内的魏夫人作品来看,这些评价是颇为中肯的。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