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幸洛水饯王公归国诗
圣主应期运,至德敷彝伦。神道垂大教,玄化被无垠。
钦若崇古制,建侯屏四邻。皇舆回羽盖,高会洛水滨。
临川讲妙艺,纵酒钓潜鳞。八音以迭奏,兰羞备时珍。
古人亦有言,为国不患贫。与蒙庙庭施,幸得厕太钧。
群僚荷恩泽,朱颜感献春。赋诗尽下情,至感畅人神。
长流无舍逝,白日入西津。奉辞慕华辇,侍卫路无因。
驰情系帷幄,乃心恋轨尘。

圣主应期运,至德敷彝伦。神道垂大教,玄化被无垠。
钦若崇古制,建侯屏四邻。皇舆回羽盖,高会洛水滨。
临川讲妙艺,纵酒钓潜鳞。八音以迭奏,兰羞备时珍。
古人亦有言,为国不患贫。与蒙庙庭施,幸得厕太钧。
群僚荷恩泽,朱颜感献春。赋诗尽下情,至感畅人神。
长流无舍逝,白日入西津。奉辞慕华辇,侍卫路无因。
驰情系帷幄,乃心恋轨尘。
何年顾虎头,满壁画沧洲。
玄武禅师屋的壁画不知是顾恺之什么时候绘制的,壁画里全是玄武山中的妙境。
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海流。
只见红日当空,峰峦和树木笼罩着一层霭霭岚气,蓝天下滚滚江水向大海奔流而去。
锡飞常近鹤,杯渡不惊鸥。
宝志寺与白鹤观隔江而立。大概高僧就是用木杯渡江来去的吧,那仙风道骨的轻盈飘忽似乎连水上嬉戏的鸥鸟也不会被惊起。
似得庐山路,真随惠远游。
走在上山的路上浑似行走在庐山之中,连我这俗尘凡者也不禁好似有了心随惠远高僧超然物外的感受了。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6:388-399何年顾虎头,满壁画沧洲。
玄武禅师屋:是一佛寺,故址在今四川省中江县。玄武禅师是一位和尚的法号。顾虎头:晋代画家顾恺之。壁:一作“座”。沧洲:滨水的地方。古称隐士所居之地。一作“瀛洲”。
赤(chì)日石林气,青天江海流。
红日;烈日。江海:一作“江水”。
锡(xī)飞常近鹤,杯渡不惊鸥(ōu)。
锡飞常近鹤:这是一个典故。梁时,僧侣宝志与白鹤道人都想隐居山中,二人皆有灵通,因此梁武帝令他们各用物记下他们要的地方。道人放出鹤,志公则挥锡杖并飞入云中。当鹤飞至山时,锡杖已先立于山上。梁武帝以其各自停立之地让他们筑屋居住。杯渡不惊鸥:这是画面上画的另一个典故。昔有高僧乘木杯渡海而来,于是称他为杯渡禅师。
似得庐山路,真随惠远游。
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耸立于鄱阳湖、长江之滨。又名匡山、匡庐。惠远:东晋时高僧,住庐山。惠,应作“慧”。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6:388-399此诗主要是赞美玄武禅师壁画的精美生动,从侧面说明了禅师的高雅情趣,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学陶渊明归隐的心愿。全诗着力表现画中事物对观画者的感染力,用典贴切,艺术独到。
首联借用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来赞美壁画作者的大手笔,说这满壁幽美的山水画,不知是顾恺之何年所绘,起得很不平常。顾恺之素以人物画、佛教画著称,诗人借用他当与此有关。壁画的内容画的是沧州,这里指的是神仙居住的方外境界。
颔联两句才以精炼的语言具体地再现出壁画的内容。在壁画所显示的仙境里,红日当空,峰峦和树木笼罩着一层霭霭岚气;蓝天下,大江滚滚,入海而来。这两句写出了画中的山水,完成了上面的“沧州”画意。寥寥十字就描绘了一幅青天赤日、江海奔流、石林山岚的雄浑图景,概括力表现力都很高。
颈联两句用典,乃是就画中的山中鹤和水边鸥而想起的古代高行得道的人的故事。因为要切合寺院中的壁画这一特点,所以连用《高僧传》中两个典故而毫不显得堆砌。本来画中或许只有景物鹤和鸥,可是在诗人丰富的想象之中,似乎这些飞禽是神仙高人们的伴侣,这些神仙高人虽在画上没有出现,而诗人却无处不暗示着他们的仙迹往来。这里,诗人的想象、用典达到了及其纯熟自然的境界。
尾联两句是作者观看壁画时的联想。诗人对着壁画,想象这是在庐山,当年惠远公在这里扎下草庐,避开乱世而独自修身养性,同时诗人回顾自己身处的现实境地,真想像当年的陶渊明一样,抛开尘世而随着惠远公游仙访道去。这里表现了一种消极出世的思想。这是因为当时杜甫因兵乱避居梓州,寄人篱下,生活窘困,前途渺茫,所以产生归隐山林的思想。
这首诗用到了很多和宗教有关的传说典故,将玄武庙中的顾恺之壁画描绘得精彩纷呈,用文字将名家之作刻画得栩栩如生。这首作品时以用典方式表现了这座庙宇的特点。这处庙宇的特点一是年代久远,二是临水而建,三是幽深寂静,四是多有隐者高人居住,这些特点全凭一墙壁画为证。光是这些素材,还不足以看不出此诗主题的最精彩处,加上一个“题玄武禅师屋壁”的题目,全诗的艺术效果就有了独到的地方。
杜甫的题画诗,一般不直接赞美画的逼真,而是将花当作活生生的现实,强调画中事物对观画者的感染力,这首诗与另一首《画鹰》都是如此。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6:388-399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楼,
暮春时满眼是异乡的草木,晚景中看到那渡津的关楼。
伯夷在首阳,欲往无轻舟。
伯夷曾住过的首阳山,想去瞻仰却没有过河的轻舟。
遂登关城望,下见洪河流,
于是登上了潼关城头眺望,俯瞰着黄河滔滔奔流。
自从巨灵开,流血千万秋。
自从黄河把大山分开,从此此地征战不休,血流成河。
行行潘生赋,赫赫曹公谋,
潘岳在此作下行行名赋,赫赫曹公于此显奇谋。
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
大河上经历了多少往事,如今只见一片凄凉笼罩着空空的河洲。
参考资料:
1、 阮堂明 解评.岑参集.太原:山西古藉出版社,2010:1-52、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30-132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jīn)楼,
别乡树:指岑参在长安的居处。津楼:指风陵津楼。
伯夷在首阳,欲往无轻舟。
伯夷:商末士君子。首阳山:即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县南。首阳山与华山为黄河所隔。
遂(suì)登关城望,下见洪河流,
关城:指潼关城墙。洪河:指黄河。
自从巨灵开,流血千万秋。
巨灵:指河神,此处指黄河。流血:言自古以来此地征战不休,鲜血染红了黄河水。一作“流尽”。
行行潘生赋(fù),赫(hè)赫曹公谋,
潘生:指西晋文人潘岳。他曾西来长安,作《西征赋》。曹公:即三国曹操,曹操曾西征韩遂、马超,过关斩将,立下赫赫战功。
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
参考资料:
1、 阮堂明 解评.岑参集.太原:山西古藉出版社,2010:1-52、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30-132“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楼,伯夷在首阳,欲往无轻舟”此四句写诗人于暮春离开长安,东归途中的所见所感。西去的夕阳徘徊在津楼上久久不下,漫漫归程缥缈在前方,使游子产生一种无所归依感,商末“不食周粟,饿死首阳”的伯夷、叔齐二君子忽然浮现在眼前,多想一睹他们的高风亮节、铮铮铁骨,可在对岸的首阳山无轻舟可济,只能望洋兴叹,空发幽情。
“遂登关城望,下见洪河流,自从巨灵开,流血千万秋。”此四句写关城落照中,诗人往登城楼,高处远望,但见奔流不息的黄河水卷夹着沉重的人类历史伤痕,吞噬着无数英魂的悲咽和哀叹,滔滔东流去。
“行行潘生赋,赫赫曹公谋。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此四句写诗人睹奔流不息的黄河水发思古之幽情,仰慕千古流传的潘岳之赋,缅怀赫赫战功的曹公。自古多为兵家征战之地的潼关,因为有了这份历史的厚重,诗人落寞无聊赖的心绪也变得更加凄凉怅惘。
诗人献书阙下,对策落第,心绪不佳。东归途中,登高远望,睹奔流万年的黄河水,思古人征战杀伐的累累战绩,叹自己茫然无着的仕途。语言平易浅近,脱口而出,有自然天成的浑圆美,亦可见出岑参早年艺术功底尚不深湛,有偏于浅近平淡之感。诗写一种愁绪,而寄怀于思古之幽情,篇终“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从怀古转到诗人,含蓄浑涵,耐人寻味,直有阮籍《咏怀诗》之深婉不迫、蕴藉思深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阮堂明 解评.岑参集.太原:山西古藉出版社,2010:1-5庾肩吾于梁时,尝作宫体谣引,以应和皇子。及国势沦败,肩吾先潜难会稽,后始还家。仆意其必有遗文,今无得焉,故作还自会稽歌以补其悲。
野粉椒壁黄,湿萤满梁殿。
台城应教人,秋衾梦铜辇。
吴霜点归鬓,身与塘蒲晚。
脉脉辞金鱼,羁臣守迍贱。
庾肩吾于梁时,尝作宫体谣引,以应和皇子。及国势沦败,肩吾先潜难会稽,后始还家。仆意其必有遗文,今无得焉,故作还自会稽歌以补其悲。
庾肩吾在梁朝时,曾经作《宫体谣引》,用来奉命与皇子唱和。到了梁朝国势衰败,庾肩吾先是在会稽避难,后来才回家。我认为他一定会留下文章,现在却没有发现,因此作《还自会稽歌》来补写他的悲情。
野粉椒壁黄,湿萤满梁殿。
块块霉斑把皇宫的墙壁弄得暗黄,成群的萤虫飞绕在梁国宫殿周旁。
台城应教人,秋衾梦铜辇。
他曾经是皇宫随侍奉命作诗的宠臣,如今却在秋寒被窝里把太子车辇梦想。
吴霜点归鬓,身与塘蒲晚。
这位归来者的鬓发,点缀有吴地的寒霜,他的身躯将与秋塘蒲草一样衰老枯黄。
脉脉辞金鱼,羁臣守迍贱。
含情脉脉地辞别那京都皇宫,流亡的臣子厮守在贫困低贱的家乡。
参考资料:
1、 吴企明 编选.李贺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81-1842、 闵泽平.李贺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332-3343、 徐传武.李贺诗集译注.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8-10庾(yǔ)肩吾于梁时,尝作宫体谣引,以应和皇子。及国势沦败,肩吾先潜难会稽(jī),后始还家。仆意其必有遗文,今无得焉,故作还自会稽歌以补其悲。
庾肩吾:字子慎,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世居江陵(今属湖北)。善诗,辞采甚美。萧纲当太子时,任东宫通事舍人。纲即位,任度支尚书。宫体谣引:诗篇名,今不传。应和皇子:奉命与皇子唱和诗歌。皇子,指萧纲,他未被立太子之前,封为晋安王。国势沦败:这里指侯景叛乱,梁朝都城陷落等事件。
野粉椒壁黄,湿萤(yíng)满梁殿。
椒壁:古代皇后居住的宫殿,常用椒和泥涂在壁上,温和芳香。湿萤:萤生于潮湿的地方,故名。
台城应教人,秋衾梦铜辇(niǎn)。
台城:即朝廷所在地禁城。梁朝台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应教:臣子与诸位王子唱和诗作,称为“应教”。铜辇:太子所乘坐的车。
吴霜点归鬓(bìn),身与塘蒲晚。
塘蒲:一作“蒲塘”。
脉脉辞金鱼,羁(jī)臣守迍(zhūn)贱。
金鱼:宫门上鱼形锁钥。此处代指皇宫。羁臣:放逐到外地的官员。迍贱:政治上遇到困厄危难,处于贱辱的地位。迍,通“屯”。
参考资料:
1、 吴企明 编选.李贺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81-1842、 闵泽平.李贺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332-3343、 徐传武.李贺诗集译注.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8-10庾肩吾于梁时,尝作宫体谣引,以应和皇子。及国势沦败,肩吾先潜难会稽,后始还家。仆意其必有遗文,今无得焉,故作还自会稽歌以补其悲。
野粉椒壁黄,湿萤满梁殿。
台城应教人,秋衾梦铜辇。
吴霜点归鬓,身与塘蒲晚。
脉脉辞金鱼,羁臣守迍贱。
诗前小序,交代诗人为庾肩吾补作《宫体谣引》的缘由,说明诗篇抒写庾肩吾“潜难会稽”后的悲伤感受。
诗的开头两句描写宫廷荒凉的情景,壁上的椒粉已经发黄,成为野粉,宫殿里飞满湿萤,已经荒废,一派凄凉景象,正是“国势沦败”的艺术写照。三四句梦忆东宫生活,我本是台城里和皇子唱和诗歌的人,现在秋夜里还常梦见太子的车辇。诗的后半首,叙述肩吾愁苦衰老的近况,表达出甘守屯贱的意愿。“吴霜”,应会稽地望,“塘蒲”,点身已衰老,回想起离开宫门时,依恋不舍,怀念君德,甘愿遭受危难贫贱,“心如砥柱”,绝不变心。全诗不言悲而悲意充溢字里行间。
诗人探寻梁代庾肩吾的前事,应是叹恨那些曾任东宫官而后遭贬斥的人。诗人生活的时代,曾震惊朝野而备受大家关注的事件,便是永贞革新,革新运动参与者之中,确有人曾任太子李诵的东宫官。诗人叹恨他们事业受挫败,命运困厄,不胜感伤,便运用“离绝远去笔墨畦径间”的诗句,抒发悲叹他们不幸遭际的情思。诗人不能无言,又不敢明言,便寓今托古,比物征事,从而形成长吉诗诡异独特的风貌。
杜牧为李贺诗集作叙,以此诗与《金铜仙人辞汉歌》为例,赞叹道:“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古今未尝经道者。”这篇叙是诠解《还自会稽歌》的指导思想。李贺能从二百多年前的庚肩吾“潜难会稽”这件在别人看来极平凡的小事中,塑造了一个流落失意、但又不失刚劲之气的“羁臣”形象,并借以抒发了自己对世事多变的感伤和困顿潦倒中的悲愤之情,构思新颖,立意奇特。杜牧把李贺的这类诗作誉之为“古今未尝经道者”,评价是很高的。杜牧在叙中还说:“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径间,亦殊不能知之。”但结合庾肩吾的遭遇和李贺的身世,还是能看出些端倪的。
这首诗写得含蓄深沉。庾肩吾是宫体诗的代表作家,但不能说这首摹想庾氏情事的作品就是继承了宫体诗的传统,也不能据此诗而说李贺对宫体诗作者的怀念和向往。李贺不过是借和晚年的庾肩吾“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处境,来抒发自己的忧愤罢了。
参考资料:
1、 吴企明 编选.李贺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81-1842、 徐传武.李贺诗集译注.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8-10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我亲自种植黄柑二百株,春天到来时枝叶青翠,城西北隅一派碧绿。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我像屈原一样喜爱这天生的美树,不学李衡那样把柑树当作木奴来谋利。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多少年才能闻到那像喷雪般白色的花香?又是谁来摘下那像垂珠般的果实呢?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如果让我等到柑树成林的那一天,它的美味还能够让我这个老叟滋养受益。
参考资料:
1、 王松龄 杨立扬 等.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45-462、 吴汝煜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24-926手种黄柑(gān)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yú)。
黄甘:即黄柑。柑的一种。汉司马相如《上林赋》郭璞注:“黄甘,橘属而味精。”城隅:城角。多指城根偏僻空旷处。《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jīng)州利木奴。
楚客:指战国时楚国大诗人屈原。屈原爱橘,曾作《橘颂》,对桔树的美质作了热情的赞颂。皇树:即橘树。木奴:指柑橘的果实。唐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绿粽新菱实,金丸小木奴。”“不学”句:说的是李衡种柑谋利的事。据《水经注·沅水》载,三国时荆州人李衡为吴丹阳太守,曾遣人于武陵(今湖南常德县)龙阳洲种柑千株,临死时对他的儿子说:我在州里有千头木奴,可以足用。他把柑树当作奴仆一样,可以谋利,所以称为“木奴”。这句话是从反面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喷雪:形容白花怒绽。垂珠:悬挂的珠串。这里比喻柑果。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坐待:渐渐地等待。宋苏轼《滕县时同年西园》诗:“人皆种榆柳,坐待十亩阴。”滋味:美味。《吕氏春秋·适音》:“口之情欲滋味。”
参考资料:
1、 王松龄 杨立扬 等.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45-462、 吴汝煜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24-926苏东坡曾说柳宗元的诗歌“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卷二),能做到“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此诗正是这样一首好诗。
诗题点明写作时间是在贬官柳州时期。诗的内容是抒发种柑树的感想。开头用叙事语泛泛写来:“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首句特别点明“手种”和株数,可见诗人对柑树的喜爱和重视。次句用“新”字来形容柑叶的嫩绿,用“遍”字来形容柑叶的繁盛,不仅状物候时态,融和骀荡,如在目前,而且把诗人逐树观赏、遍览城隅的兴致暗暗点出。
关于自己对柑橘树怀有如此深情的原因,诗人这样说:“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原来他爱柑橘是因为读“楚客”屈原的《橘颂》引起了雅兴,而不是像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那样,想通过种橘来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事见《太平御览》果部三引《襄阳记》)心交古贤,寄情橘树,悠然自得,不慕荣利,诗人的心地是很淡泊的。然而透过外表的淡泊,正可以窥见诗人内心的波澜。屈原当年爱橘、怜橘,认为橘树具有“闭心自慎,终不过失”和“秉德无私”的品质,曾作颂以自勉。今天自己秉德无私,却远谪炎荒,此情此心,无人可表。只有这些不会说话的柑橘树,才是自己的知音。这一联的对偶用反对而不用正对,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分别灌注到两个含意相反的典故中去,既做到形式上的对称,又做到内容上的婉转曲达,并能引起内在的对比联想,读来令人感到深文蕴蔚,余味曲包。
接着,诗人从幼小的柑树,远想到它的开花结实:“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几岁”、“何人”都上承“怜”字来。“怜”之深,所以望之切。由于柑树已经成了诗人身边唯一的知音,所以愈写他对于柑树的怜深望切,就愈能表现出他的高情逸致,表现出他在尽力忘怀世情。这一联用“喷雪”形容柑树开花,下一个“闻”字,把“喷雪”奇观与柑橘花飘香一笔写出,渲染出一种热闹的气氛;用“垂珠”形容累累硕果,展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但这毕竟出于想象。从想象回到现实,热闹的气氛恰恰反衬出眼前的孤寂。他不禁向自己的心灵发问道:这幼小的柑橘树究竟要过多久才能开花?将来由谁来摘它的果实?言外之意是:难道自己真的要在这里呆到柑橘开花结果的一天吗?
尾联本可以顺势直道胸臆,抒发感慨,然而诗人仍以平缓的语调故作达观语:“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字面的意思是说:如果让我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的。但这是托词,实际上的意思是感伤自己迁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清人姚鼐说:“结句自伤迁谪之久,恐见甘之成林也。而托词反平缓,故佳。”(《唐宋诗举要》卷五引)
这首诗的整个语调都是平缓的,而在平缓的语调后面,却隐藏着诗人一颗不平静的心。这是形成“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的重要原因。其妙处,借用欧阳修的话来说,叫做:“初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全诗言淡意远,韵味深厚。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925-926页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白发垂到了肩膀一尺之长,已经在异乡过了三十五个端阳了。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小孩子见了很高兴又很惊讶,却问哪个方向是故乡?
鹤(hè)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鹤发:指白发。尺:量词,旧时长度单位。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同州端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长期离乡背井,而今返里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开头就写刻画了一个白发老人的形象,略写了端午节的气氛。然后就写到小孩子见到自己的喜悦,想要尽快回到自己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