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

:
蒙公虏生人,北筑秦氏冤。祸兴萧墙内,万里防祸根。
城成六国亡,宫阙启千门。生人半为土,何用空中原。
奈何家天下,骨肉尚无恩。投沙拥海水,安得久不翻。
乘高惨人魂,寒日易黄昏。枯骨贯朽铁,砂中如有言。
万古骊山下,徒悲野火燔。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鲍溶

鲍溶

鲍溶,字德源,生卒年、籍贯不详,元和四年进士,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晚唐诗人、诗论家张为著《诗人主客图》,尊鲍溶为“博解宏拔主”.将他与“广大教化主”白居易、“高古奥逸主”孟云卿、“清奇雅正主”李益、“清奇僻苦主”盂郊、“瑰奇美丽主”武元衡并列。为“六主”之一。宋代欧阳修、曾巩等对他的诗歌也颇为欣赏。 151篇诗文

猜你喜欢

蕃女怨·万枝香雪开已遍

:
万枝香雪开已遍,细雨双燕。钿蝉筝,金雀扇,画梁相见。雁门消息不归来,又飞回。
万枝香雪开已遍,细雨双燕。钿蝉筝,金雀扇,画梁相见。雁门消息不归来,又飞回。
雪白馨香的梨花,在万千枝头开遍。细细的春雨里,飞来一双春燕。只有扇面上无语的金雀,古筝上默默的金蝉,与梁上双燕相见。他远征雁门一去无消息,春燕也不忍这孤寂难堪,才飞来,又飞还。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662、 钱国莲 等.花间词全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31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92-934、 陈如江.花间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34-355、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5
万枝香雪开已遍,细雨双燕。钿(diàn)蝉筝,金雀扇,画梁相见。雁门消息不归来,又飞回。
香雪:指春天白色的花朵,杏花或梨花均可。钿蝉筝:镶嵌着金蝉的筝。钿,镶嵌,一作“细”。金雀扇:绘有金雀的扇子。画梁:彩绘的屋梁,此处指燕栖的地方。雁门:即雁门关,在今山西代县,古为戍守重地,这里泛指边塞。消息:指远征夫君的音信。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662、 钱国莲 等.花间词全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31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92-934、 陈如江.花间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34-355、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5
万枝香雪开已遍,细雨双燕。钿蝉筝,金雀扇,画梁相见。雁门消息不归来,又飞回。

  这首《蕃女怨》写来并不见一点“蕃”味,仍是一般的思妇词。这首词写飞燕双双还巢,引发了思妇的离愁别恨。女子在杏花(香雪)开放的日子里,于细雨中看到旧时双燕又嬉戏于梁间,于是想到她远征在边塞的丈夫。

  “万枝香雪开已遍,细雨双燕”,写一个春天已经来临,浓郁的春意,自然反衬出思妇的寂寞。“钿蝉筝,金雀扇,画梁相见”意在突出女主人公的青春美丽,加强怀念之情。思妇正当难耐寂寞,一会儿拨弄着镶嵌着金蝉的筝,一会儿把玩着画着金雀的扇子的时候,旧日的燕子双双飞回到画梁上的旧巢。思妇为此受到极大的触动,于是发出深深的慨叹:“雁门消息不归来,又飞回。”这对燕子去年还在梁上的时候女主人公就盼着丈夫回家,此时燕子去了又飞回,而征人一点消息都没有。如此,词中的杏花闹春与空闺寂守,燕燕双飞与人影独立,燕子还巢与人不归家等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思妇之怨也就是从这几重对比中体现出来的。

  在温词中,此首属于较为浅直的作品,辞藻不算艳丽,含义也还显豁。但是仍具有某些深曲之作的特点:只客观地提供精美的物象情态,而隐去它们之间的表面联系,留下大片想象余地。像“钿蝉筝”、“金雀扇”、“画梁相见”三者之间就省略了许多话,而这些物象情态的关系,很容易领悟出来,所以反而显得浅而不露,短而味永。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登庐山五老峰

: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五老峰坐落于庐山的东南,耸立如青天削出,就像一朵盛开的金色莲花。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登上峰顶可以揽取九江的秀丽景色,我将在这里巢居于云松。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784 .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五老峰:庐山东南部相连的五座山峰,形状如五位老人并肩而立,山势险峻,是庐山胜景之一。李白曾在此地筑舍读书。芙蓉:莲花。

九江秀色可揽(lǎn)结,吾将此地巢(cháo)云松。
九江:长江自江西九江而分九派,故称。九江在庐山北面。揽结:采集、收取。巢云松:隐居。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784 .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李白的七绝《望庐山瀑布水》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登庐山五老峰》也是一首吟咏庐山美景的佳作,描写庐山的另一个风景点——五老峰。

  首句就是“庐山东南五老峰”,开门见山,紧扣诗题,交待了五老峰的地理位置,点明是在庐山的东南面。然而,第二句就出奇了。人们都说五老峰形似五老人,而在李白的眼里,阳光照射下的五老峰,金碧辉煌,就如同盛开着的金色芙蓉花一般。而这种山势形状,原本是天工造化,自然形成的,但李白却偏偏说它是由青山削成的。这一“削”字下得极妙,它不仅相当生动地刻画出了五老峰的险峻陡直,同时也表明诗人是由下往上仰视五老峰的。

  庐山南邻九江,如登上庐山小天池等景点向南远眺,就可望见九江、长江一带的秀丽景色。而五老峰本身就在庐山的东南面,靠得更近,也就更容易看清楚。原本是九江风光全在山下,尽收眼底之意,却被诗人说成“可揽结”,似乎可以随手采取到一样。所以这“揽结”二字又显得出奇了。倘若五老峰离九江不近,被其它山峰所挡,如果它不陡直,而是平坡斜面,也就无所谓“揽结”了。因此,首句所交待的“东南”方向和地理位置,次句以“削”摹写五老峰的陡直山势,是为伏笔一样,与此句的“揽结”完全照应了起来。

  五老峰地处庐山的东南面,风光优美,山势又如此险峻,九江的秀丽风光又可尽收眼底,山上又有着白云青松,这一切都触动了诗人的出世思想,使他不忍离去,故而说:“吾将此地巢云松。”后来,李白果然在五老峰的青松白云之中隐居了一段时间。这首诗既反映了诗人对五老峰风光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的出世思想。而这出世的思想则全是由末句告诉读者的,前面的三句全成了一种铺写。如果说次句是诗人由下往上仰视,那么第三句则是由上往下俯视,这一上一下,一仰一俯,正是写法上的变换,从而将五老峰的山色特点也都写活了。其中“削”、“揽结”等字词的运用,不乏想象和夸张的趣味,体现了李白诗歌一贯所具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 :162-163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和袭美木兰后池三咏·白莲

:
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素雅之花常常要被艳花欺,白莲花总应生长在瑶池里。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月儿明风儿清花儿要凋谢,只有恨却无情谁人了解你?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81-822、 尚作恩.晚唐诗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86-188

素蘤(huā)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蘤:“花”的古体字。此花:指白莲。端合:真应该。端,一作“真”。瑶池:传说中的仙境,相传为西王母所居,《穆天子传》有“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的话。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duò)时。
欲堕时:指白莲将要凋谢的时候。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81-822、 尚作恩.晚唐诗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86-188
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称莲花为“花之君子”,说它“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说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并且对其作了具体介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这些描写,形象而具体地写出了莲花的特点,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主要寓于对莲花的描写之中。《白莲》这首诗却不同,这首诗虽然是以“白莲”为题,以莲花为吟咏对象,但诗人没有对白莲作具体描绘,而是抓住白莲颜色的特点,借题发挥,直述诗人自己的看法,抒发自己的感情。

  诗的第一句:“素花多蒙别艳欺”便明显地指向人事。有不少人轻视乃至鄙弃素色的花卉,而专门喜欢那些妖艳的花朵。封建社会的上层社会也是这样,一些朴实无华,不善于表现自己的人往往被忽视,被埋没,被欺凌,而一些华而不实的家伙则往往得到封建统治者的欣赏与重用。这句诗明显地指向了这一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诗的第二句就更明显了,瑶池是传说中的神仙世界,是无比高雅神圣的地方。诗人说白莲应该在这样的地方占据一个位置,这明显地是在说那些有才能的人应该在人类社会上得到自已应得到的地位。这里当然也不能排除诗人有自况的意思。可是,在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被摧残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使诗人感到愤怒,也使诗人感到悲哀,因此在此诗的最后两句,诗人塑造了在晓月清风之中即将凋谢的白莲这一形象,让人们注意,向人们提出了问题。这就又一次把矛头指向了封建社会,控诉封建统治者摧残与埋没人才。这首诗就是这样通过对白莲的吟咏,揭露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合理现象,为被埋没、被摧残的人才鸣不平,为他们发出呼呼的。这首诗诗主要运用象征的手法,议论与描写结合得十分巧妙,语言也通俗易懂,概括力强。

  《白莲》一诗从“素花多蒙别艳欺”一句生发新意;然而它并没有黏滞于色彩的描写,更没有着意于形状刻画,而是写出了花的精神。“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白莲好像无情,但却有恨,在天欲晓而残月尚在,凉爽的晨风吹着,无人知觉的时候,这正是白莲的花瓣将要坠落的时候。这样的想象和描写是既适合作者心目中的白莲的性格的特点,而且又很有情致和余味的。因为有诗的感觉和想象的诗人写诗,并不是仅仅打一个比喻,借题发挥,发一点个人的牢骚,而是对他所歌咏的对象,总是感到了诗意,感到了有动人的地方,然后才可能写出可以打动人的真正的诗来。最后两句,诗人从不即不离的空际着笔,把花写得若隐若现,栩栩如生。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81-822、 尚作恩.晚唐诗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86-18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吾富有钱时

:
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
吾若脱衣裳,与吾叠袍袄。
吾出经求去,送吾即上道。
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
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
邂逅暂时贫,看吾即貌哨。
人有七贫时,七富还相报。
图财不顾人,且看来时道。

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
当我境况富裕,有很多钱的时候,妻子儿女都待我非常好。

吾若脱衣裳,与吾叠袍袄。
如果我脱下衣裳,他们就会争着帮我把它们叠好。

吾出经求去,送吾即上道。
我如果出门去经营求财,他们就会殷勤地送我,直到大路上。

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
我带着钱进入家门,他们见到我马上满脸堆笑。

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
像白鸽一样盘旋在我的周围,像鹦鹉一样一呼百诺。


邂逅暂时贫,看吾即貌哨。
有时我偶然暂时贫穷,他们看到我就不给我好脸色看。

人有七贫时,七富还相报。
人有多次贫困的时候,也还有多次富裕的时候以相报偿。

图财不顾人,且看来时道。
如果只图钱财而不顾念亲人,那就等着看来时的报应吧。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6

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
妇儿:妻子、儿女。

吾若脱衣裳,与吾叠袍袄。

吾出经求去,送吾即上道。
经求:经营求财。

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
将:携。

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


(xiè)(hòu)暂时贫,看吾即貌哨。
邂逅:不期而至,此处为一旦、偶然的意思。貌哨:脸色难看。

人有七贫时,七富还相报。
七:虚指多次。

图财不顾人,且看来时道。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6
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
吾若脱衣裳,与吾叠袍袄。
吾出经求去,送吾即上道。
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
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
邂逅暂时贫,看吾即貌哨。
人有七贫时,七富还相报。
图财不顾人,且看来时道。

  这是一首慨叹人情冷暖的诗作。表面上看,全篇既没有精彩的警句,也很少有环境氛围的艺术描绘,似乎是平平淡淡、语不惊人;实际上它以“直说”见长,指事状物,浅切形象;信口信手,率然成章;言近旨远,发人深省,别具一种淡而有味的诗趣。

  全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步步围绕主题,写得颇有情致。首段六句,作者以概述的笔调,指出妻室儿女态度好坏的关键在于一个“钱”字。拥有钱财时,一切都好,妻室儿女也显得十分殷勤。假如要脱衣服,很快就会有人把脱下的袍袄折叠得整整齐齐;假如离家出外经商,还要一直送到大路旁边。诗人在这里选取习见的生活现象,以凝炼的笔触,不加修饰地叙写出各种场景,给人以平凡而生动的感觉。

  接着,作者利用贴切的比喻,进一步刻画出金钱引起的种种媚态:“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当携带金钱回到家中时,他们一个个笑脸相迎,像白鸽那样盘旋在周围,又好似学舌的鹦鹉在耳边喋喋不休。人们向来把鸽子当成嫌贫爱富的鸟类,而鹦鹉则被视作多嘴饶舌、献媚逢迎的形象。因此诗人用“白鸽”、“鹦鹉”来比喻见钱眼开的贪财者。

  最后六句,概括全篇主旨,也是王梵志对世情险薄的愤激之语。句中的“邂逅”、“貌哨”,皆为唐人口语。这几句诗中,作者直率地警告那些庸俗的贪财者,如果只为贪图钱财,而毫不顾及人的情义,那就要看看来时的报应了。这里,诗人率直地写下了他的愤激之情。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明显的特点是:以锐敏的观察力捕捉生活中某些不大为人重视的动作和事理,运用通俗凝炼的语言,设想奇巧的对比描写,着墨不多,无意于渲染,但是那种贪钱者的丑态便跃然纸上。与此同时,诗人的不平之气也豁然而出。作者利用比较娴熟的驾驭民间语言的能力,出语自然,质直素朴,言近旨远,从而开创唐代以俗语俚词入诗的通俗诗派,为唐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参考资料:

1、 张锡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登峨眉山

: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
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
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
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
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
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
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蜀国有很多仙山,但都难以与绵邈的峨眉相匹敌。

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
试登此峨眉山周游观览,其绝特奇异的风光景致哪里能全部领略。

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
青苍的山峰展列于天际,色彩斑烂如同出自画中。

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
飘然登上峰顶赏玩紫霞,恰如真得到了修道成仙之术。

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
我在云间吹奏玉箫,在山石上弹起宝瑟。

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
我平生素有修道学仙的愿望,自此以后将结束世俗之乐。

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
我的脸上似已充满烟霞之气,尘世之牵累忽然间已消失。

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
倘若遇上仙人骑羊子,就与他相互携手凌跨白日。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764-765 .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miǎo)难匹。
邈:渺茫绵远。

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
周流:周游。绝怪:绝特怪异。

青冥(míng)倚天开,彩错疑画出。
青冥:青而暗昧的样子。

(líng)然紫霞赏,果得锦囊(náng)术。
泠然:轻举貌。锦囊术:成仙之术。

云间吟琼(qióng)箫,石上弄宝瑟。
琼箫:即玉箫,箫的美你。

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
微尚:指学道求仙之愿。

烟容如在颜,尘累(léi)忽相失。
烟容:古时以仙人托身云烟,因而称仙人为烟容。此处烟容即指脸上的烟霞之气。尘累:尘世之烦扰。

(tǎng)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
骑羊子:即葛由。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764-765 .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周流试登览,绝难安可悉?
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
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
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
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
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
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

  此诗为五言古体,全篇十六句可分四段,每段四句。用入声质韵,一韵到底。四段的首句,皆用平声字作结,在音调上有振音激响的作用。虽是一首五言古诗,但在结构层次上是非常严整的。

  首段“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周流试登览,绝难安可悉?”四句突出峨眉山在蜀中尤为名胜,无与伦比,为登览游山,伏下线索。接着写初到名山、亲历奇景。“周流”说登览游赏当遍及峨眉古迹名区。“试登览”即初次登临。“绝难”指峨眉山岩壑幽深,群峰险难,阴晴变化,景象万千。“安可悉”极言峨眉山深邃,林泉胜迹,难以尽觅。

  第二段首二句“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具体写峨眉山之高峻磅礴,秀丽无俦,奇光异彩,分列杂陈。让人感到一登峨眉山,顿入清境,仿佛置身于图画之中。后二句“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进一步写登山以后的感受。言登临峨眉山,沉浸于丹霞翠霭之间,心与天和,似能参天地之奥秘,赏宇宙之奇观,得到了仙家的锦囊之术。

  第三段“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接着描述诗人在这样的山光掩映,云霞飘拂的景象下面,欢快无极。弄琼箫于云霄,响彻群峰;弹宝瑟于石上,声动林泉。怡情于物外,乃得偿平生之夙愿。“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说明诗人早已绝情荣利,不慕纷华,在漫游峨眉,饱览山光之际,快慰平生,欢情已偿。

  末段前二句“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云烟万态,晴光霞影,呈于眉睫之前,大略指峨眉山顶的“佛光奇景”。在晴光的折射之下,人影呈现于云影光环之间,不禁有羽化登仙之感,尘世百虑因而涤尽。末二句“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骑羊子”,指峨眉山传说中的仙人葛由,传说他骑着自己刻的木羊入山成仙。诗人说:假如得遇骑羊子葛由,亦当与之携手仙去,上凌白日,辞谢人间。

  陆文华《诗酒李太白》中说,此诗极写峨眉之雄奇无匹,真令人有人间仙境之感,这就难难诗人会飘飘然有出世之思了。他甚至幻想能遇到仙人葛由,跟着他登上绝顶,得到成仙。当然,当时的李白实际上并不想出世,他有着远大的抱负,正想干一番经国济世的大业,峨眉奇景只是暂时淡化了他的现实功利心。不过,由此也不难看出,名山之游对李白超功利审美情趣的形成有着不容低估的影响。

  此诗写寻仙访道,虽然是受时代环境的影响,更多的则是李白追求纯真善美,反对虚伪丑恶的表现。

参考资料:

1、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6-10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