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竿行

:
山险惊摧輈,水险能覆舟。奈何平地不肯立,
走舟百尺高竿头。我不知尔是人耶复猱耶,
使我为尔长叹嗟。我闻孝子不许国,忠臣不爱家。
尔今轻命重黄金,忠孝两亏徒尔夸。始以险技悦君目,
终以贪心媚君禄。百尺高竿百度缘,一足参差一家哭。
险竿儿,听我语,更有险徒险于汝。重于权者失君恩,
落向天涯海边去。险竿儿,尔须知,险途欲往尔可思。
舟得不下下不得,我谓此辈险于险竿儿。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柳曾

生平无考。《全唐诗》收《险竿行》诗1首,出《文苑英华》卷三四八。 2篇诗文

猜你喜欢

河传·湖上

:
湖上。闲望。雨萧萧。烟浦花桥路遥。谢娘翠蛾愁不销。终朝。梦魂迷晚潮。
荡子天涯归棹远。春已晚。莺语空肠断。若耶溪,溪水西。柳堤。不闻郎马嘶。

湖上。闲望。雨萧萧。烟浦花桥路遥。谢娘翠蛾愁不销。终朝。梦魂迷晚潮。
闲望湖上,雨丝凄凄迷迷。那长堤花桥,远远地隐入烟浦雾里。美人相思生愁怨,愁思在翠眉间凝聚。终日盼着爱人归来,梦里还听那雨中晚潮阵阵,似乎在传递他的消息。

荡子天涯归棹远。春已晚。莺语空肠断。若耶溪,溪水西。柳堤。不闻郎马嘶。
浪子的归舟遥遥万千里,春光却又将逝去。听莺语声声,唱不尽断肠的心曲。若耶溪啊相思的溪,溪水西岸那洗纱女,天天看溪水空流,日日在柳堤寻觅,总不见郎君归来的踪迹。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全唐诗(下)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167 .2、 房开江 崔黎民 .花间集全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0 :88-90 .3、 陈如江 .花间词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7 :33-34 .4、 钱国莲 等 .花间词全集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2 :30 .

湖上。闲望。雨萧萧。烟浦(pǔ)花桥路遥。谢娘翠蛾(é)愁不销。终朝。梦魂迷晚潮。
萧萧:或写作“潇潇”,形容刮风下雨的状态。烟浦:云烟笼罩的水滨。谢娘:此指游春女。翠蛾:翠眉。蛾:一作“娥”。终朝:一整天。晚:一作“晓”。

荡子天涯归棹远。春已晚。莺(yīng)语空肠断。若耶(yē)溪,溪水西。柳堤。不闻郎马嘶(sī)
荡子:古代女子称自己远行不归或流荡忘返的丈夫。归棹:归舟,以棹代船。空肠断:一本作“肠空断”。若耶溪:水名,今浙江绍兴市若耶山下,传说西施曾在此处浣纱。此借指思妇住所。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全唐诗(下)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167 .2、 房开江 崔黎民 .花间集全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0 :88-90 .3、 陈如江 .花间词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7 :33-34 .4、 钱国莲 等 .花间词全集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2 :30 .
湖上。闲望。雨萧萧。烟浦花桥路遥。谢娘翠蛾愁不销。终朝。梦魂迷晚潮。
荡子天涯归棹远。春已晚。莺语空肠断。若耶溪,溪水西。柳堤。不闻郎马嘶。

  此词以湖上迷离雨景为背景,写荡子春晚不归、思妇惆怅之情。

  上片一开始就指明地点,是在湖上;“闲望”是一篇之主。关于“闲望”的内容,预先并未说破,而是逐步透露。她极目远眺,但见春雨潇潇,烟浦花桥隐约可见,那儿曾是两人游宴之处。如今远远望去,却是濛濛一片,什么都望不见,看不清,这些就是“闲望”时所见的景色。“翠蛾”句描绘思妇愁眉不展,相思难解,这是她“闲望”时所怀的愁情;这种愁情使她从早到晚心事重重,梦魂犹牵系于水上,盼行人客舟归来。一“迷”字很形象地描绘出这种心情。潮声本易使人联想起客舟和舟中之人,由潮及人,又直接勾起下片首句。

  下片叙述思妇闺怨。荡子漂泊天涯,归棹杳无音讯,思妇在湖上望断云山,也盼不到归舟远客,这里方始点出“闲望”的用意所在。春意阑珊,莺语如簧,只令人愁肠欲断,此是念及客舟去远时的失望之情。“若耶溪”本是西施浣纱之处,用来借指思妇住所;那儿长堤垂柳,依依拂水,昔日郎骑马来访,如今柳色依旧,伫立长堤,却听不到旧侣重来的马嘶之声。虽然内容已从湖上转到柳堤,但仍然归结到荡子迟迟未回。而且又与上面的“闲望”相互关联。湖、堤两处都无踪影,其失望为何如。

  此词情致缠绵,含意婉转,极尽低佪留连之致,思妇的身份、所处的环境以及盼望之心、失望之情,融合在景物描绘之中,通过逐步透露,间接道出,亦即以“含蓄”、“暗示”的方式来反映。

  在音律方面,此词也很有特色,可以说促节繁音,变化多端,与内容起伏很为一致,句法也随之长短参差不齐,有二、三、四、五、七字句,错杂用之,并且换韵频繁,曲折尽情,显得结构复杂而富于变化,想来演奏时悲管清瑟,抑扬婉转,必能丝丝入扣地表达出思妇内心的无限哀怨。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63-64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对酒春园作

:
投簪下山阁,携酒对河梁。
陕水牵长镜,高花送断香。
繁莺歌似曲,疏蝶舞成行。
自然催一醉,非但阅年光。

投簪下山阁,携酒对河梁。
丢了官,从官舍来到山阁;在山阁里我拿起酒对着一座桥来喝。

狭水牵长镜,高花送断香。
窄窄的水流,很像拉着一个长长的镜子;从高处落下来的花,送来了一阵一阵的香味。

繁莺歌似曲,疏蝶舞成行。
很多很多的黄莺鸟叫得像唱歌一样,有几个蝴蝶在这里很有次序地飞舞。

自然催一醉,非但阅年光。
这样美好的自然景色正催人多喝几杯,正叫人不要空空地盯着自己的年岁而还想有什么别的计较!

参考资料:

1、 聂文郁.王勃诗解.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127-1292、 倪木兴 选注.初唐四杰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33

投簪(zān)下山阁,携酒对河梁。
投簪:丢下固冠用的簪子。同“抽簪”,比喻弃官。山阁:依山而筑的楼阁。河梁:河上的桥梁。

狭水牵长镜,高花送断香。
长镜:长的镜子。形容狭长的水面。高花:高枝上的花。

繁莺(yīng)歌似曲,疏蝶舞成行。
断香:阵阵香气。

自然催一醉,非但阅年光。
阅:观赏。一作“惜”。年光:春光。

参考资料:

1、 聂文郁.王勃诗解.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127-1292、 倪木兴 选注.初唐四杰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33
投簪下山阁,携酒对河梁。
陕水牵长镜,高花送断香。
繁莺歌似曲,疏蝶舞成行。
自然催一醉,非但阅年光。

  这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诗,安排合理,描写细腻,充满情趣。

  首联叙述诗人迫不及待亟欲回归人自然和回归后的形象:“下山阁”、“携酒对河梁”。额联具体写诗人见到的美景,写河水、花香,这是静态描写。颈联写动态景物,写莺歌燕舞,有声有态。两联动静结合,抓住春天景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写出它们的勃勃生机,流露出诗人喜悦轻松的心情。如同谢朓诗句“香风蕊上发,好鸟叶间鸣”(《送江兵曹檀主簿朱孝廉还上国》)一样清新优美。尾联抒发诗人的陶醉之情,与首联呼应。

  诗人尤其擅长调用多种感觉从多方面描写春天的景物。额联从视觉、嗅觉两个角度写春水、花香,颇似宋代王安石诗中的意境“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挠各占春”(《北陂杏花》)。但“长镜”、“断香”充分展示出春水和花香的特点,比王安石的诗句写得更细腻传种,角度更新颖。颈联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写春天的莺歌燕舞,恰似杜甫诗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生机盎然,其乐融融。

  此诗笔致疏朗,色彩明丽,诗人的兴致、感触通过景物表现出来,情趣盎然,淋漓尽致。

参考资料:

1、 杨晓彩,姜剑云 解评.王勃集.山西:山西古藉出版社,2008:35-3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己亥岁感事

: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大片的水域江山都已绘入战图,百姓想要打柴割草度日而不得。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请你不要再提封侯的事情了,一位将军的功成名就要牺牲多少士卒生命!

(zé)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qiáo)苏。
泽国:水乡。樵苏:指日常生计。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麻平晚行

: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
高低寻戍道,远近听泉声。
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
千里羁旅,多时离家,我禁不住回望故土,倦怠了游山玩水的兴致。

高低寻戍道,远近听泉声。
在山中寻找高高低低的戍道,远远近近可以听到泉水的声音。

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山涧旁的草色丰富让人眼花,枝丫上的花朵繁多的让人叫不出名字。

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但是即使在平麻,我的愁思何时才能停止。只有清肃的晚风和青猿凄厉的啼叫。

参考资料:

1、 注释译文来源:《人民文学》 08年15期 《平麻晚行》诗校正与注解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
怀土:怀恋故土。

高低寻戍(shù)道,远近听泉声。
戍:防守边疆。

(jiàn)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涧:夹在两山间的水沟。

(jī)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羁心:亦作羇心,犹旅思,羁旅的愁思。

参考资料:

1、 注释译文来源:《人民文学》 08年15期 《平麻晚行》诗校正与注解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
高低寻戍道,远近听泉声。
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怀土和倦游情这样的词是典型的羁旅思乡的象征。连续三首诗,诗人多次运用百年和千里这样的时间和空间交织进行的搭配,使得愁绪不仅仅弥漫在纸页上,更是充斥在整个空间里,并且随着第四维时间的推移更加的浓重。仿佛我们回到了那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看到诗人的衣带正飘动,感觉到诗人的思绪刚刚开始。百年,和千里,又运用的夸张的手法,洪造得了氛围。

  戍道就是为了防守边疆而修的战道。王勃是非常渴望从戎报国的。在《滕王阁》中,他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柳宗元的《小石潭纪》中一段极其别致的描写:“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于是伐竹取道”。然而在此诗中,无论是心中的渴望还是自然的美景都无法吸引诗人,高低错落如何,远近鸣环又如何。作者在这里追对它们作了粗略的带过。

  涧叶繁密到无法细分颜色,山花也无法辨名。照理说,已经是迷花倚石的境界了。然而,即使见到了仙境般的景色,这种景色,现在仅仅作为诗人羁心的反衬了。诗中,一个才分色和一个不辨名,是不着一色,而写尽风流。其妙处类似于希腊神话中,征战十年怨声连连的士兵看到海伦之后,心甘情愿的留学卖命。(呵呵,跑题了)。

  面对如此美景,诗人只道,我的愁思到哪里才会结束。言下之义就是还乡。独在异乡,那种孤独和凄凉,日暮都会浮现和膨胀。柳宗元的小石潭竟然让他凄神寒骨。所谓的“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竟然变成“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参考资料:

1、 注释译文来源:《人民文学》 08年15期 《平麻晚行》诗校正与注解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

: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
奔狐将迸雉,扫尽古丘陵。

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清。
他日题麟阁,唯应独不名。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身佩雕羽制成的金仆姑好箭,旌旗上扎成燕尾蝥弧多鲜艳。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大将军威严地屹立发号施令,千军万马一呼百应动地惊天。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林中昏暗风吹草动令人惊,将军夜中搭箭拉弓显神勇。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天明寻找昨晚射的白羽箭,箭头深深插入巨大石块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死寂之夜,乌云遮月。天边惊起一群大雁。原来敌军首领趁着夜色,悄悄逃跑。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正想要率领轻骑一路追杀,纷纷大雪,已经洒满了将士的弓刀。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在野外天幕下摆设劳军盛宴,边疆兄弟民族都来祝贺我军凯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喝醉酒后还穿着金甲起舞,欢腾的擂鼓声震动了周围的山川。

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
逐猎前将军把箭弓调整到最佳,并召唤猎鹰前来助阵。将军威风凛凛英姿焕发的一亮相,周边均感受到将军玉树临风颇具出世之能的威风。

奔狐将迸雉,扫尽古丘陵。
逐猎者把胡飞乱窜的野鸡们赶得惊跳逃窜,猎手们把那些狼狈窜跳的猎物在这片古老的丘陵地带上一扫而光。

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清。
我就像挺拔而立的七叶莲,虽然独立孤行,但胸怀坦荡,品格高洁。

他日题麟阁,唯应独不名。
有一天能够功成名就,提名麒麟阁的话,也不借此沽名钓誉。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75-276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9-703、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40-142

(jiù)(líng)金仆姑,燕尾绣蝥(máo)弧。
鹫翎:箭尾羽毛。金仆姑:神箭名。燕尾:旗的两角叉开,若燕尾状。蝥弧:旗名。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独立:犹言屹立。扬新令:扬旗下达新指令。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惊风:突然被风吹动。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石棱:石头的棱角。也指多棱的山石。

月黑雁飞高,单(chán)(yú)夜遁逃。
月黑:没有月光。单于: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遁:逃走。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将:率领。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逐:追赶。弓刀:像弓一样弯曲的军刀。

野幕敞琼(qióng)(yán),羌(qiāng)戎贺劳旋。
野幕:野外帐篷。敞:开。琼筵:美宴。羌戎:此泛指少数民族。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雷鼓:大鼓,以声大如雷,故称。

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
出世:一作“百中”。

奔狐将迸雉,扫尽古丘陵。
奔狐:一作“奔猨”。

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yú)清。

他日题麟阁,唯应独不名。
唯应独不名:一作“谁知独有名”。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75-276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9-703、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40-142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蝥共一呼。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
奔狐将迸雉,扫尽古丘陵。

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清。
他日题麟阁,唯应独不名。

  《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景象。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全系五绝,虽然受和诗的限制,但他却善于运用这种诗体。这种诗体本不必须遵用诗律,五七言皆可,但卢纶凭他出色的文才,以六首精巧的五绝组成了这部如画的佳作。这六首诗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

  组诗的第一首,歌咏边塞景物,描写将军发号时的壮观场面。前两句用严整的对仗,精心刻划出将军威猛而又矫健的形象。“鹫翎金仆姑”,是写将军的佩箭。“金仆姑”,箭名,《左传》:“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箭用金做成,可见其坚锐。并且用一种大型猛禽“鹫” 的羽毛(“翎”)来做箭羽,既美观好看,发射起来又迅疾有力,威力无穷。“燕尾绣蝥弧”,是写将军手执的旗臶。“绣蝥弧”,一种军中用作指挥的旗臶,《左传》:“颖考叔取郑之旗蝥弧以先登。”这种象燕子尾巴形状的指挥旗,是绣制而成的,在将军手中显得十分精美。这两句没有直接写将军的形貌,只是从他身上惹人注目的佩箭、旗臶落笔,而将军的矫健身影已经屹立在读者面前。诗中特意指出勇猛的“鹫”和轻捷的“燕”这两种飞禽,借以象征人物的精神状态。通过这两句的描写、衬托,一位威武而又精明干练的军事将领的形象,跃然纸上。 后两句写发布新令。将军岿然独立,只将指挥令旗轻轻一扬,那肃立在他面前的千蝥军士,就齐声发出呼喊,雄壮的呐喊之声响彻云天、震动四野,显示出了豪壮的军威。“独立”二字,使前两句中已经出现的将军形象更加挺拔、高大,并且与后面的“千蝥”形成极为悬殊的数字对比,以表明将军带兵之多,军事地位之显要,进一步刻划了威武形象。那令旗轻轻一扬,就“千蝥共一呼”,在整齐而雄壮的呐喊声中,“千蝥”而“一”,充分体现出军队纪律的严明,以及将军平时对军队的严格训练,显示出了无坚不摧、无攻不克的战斗力。这一句看似平平叙述,但却笔力千钧,使这位将军的形象更为丰满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五言绝句中,像这首诗这样描写场面如此壮阔,声势如此浩大的作品,并不多见。前两句对仗工整,在严整中收敛力量;后两句改为散句,将内敛的力量忽然一放,气势不禁奔涌而出。这一敛一放,在极少的文字中,包孕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显示出强大的力量。

  组诗的第二首,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通过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将军的勇武。诗的取材,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据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就有这样一次富于戏剧性的经历:“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次句即续写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 “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平明”),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臵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

  组诗的第三首。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这样的景是难于刻画的:“月黑”,则茫无所见;“雁飞高”,则无迹可寻。雁飞而且高。是由声音觉察到的。这样的景,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正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寥寥五字,既交待了时间,又烘托了战斗前的紧张气氛,直接逼出下句“单于夜遁逃”来。单于本是古匈奴的君主,这里借指敌军统帅。敌军在夜间行动,应当有各种可能。然而诗人但谓“单于夜遁逃”。读诗至此,顿觉一股豪迈之情扑面而来。敌人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夜色的掩护仓惶逃遁。诗句语气肯定,判断明确,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我军必胜的信念,足令读者为之振奋,于上句造成的神秘气氛中,发一惊采。敌酋遁去,我军纵兵追擒,这是自然的发展。“欲将轻骑逐”,是追兵将发而未发。不用大军而仅派“轻骑”,绝不仅仅因为快捷,同时也还显示厂一种高度的自信。仿佛敌人已是瓮中之鳖,只须少量“轻骑”追剿。便可手到擒来。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虽然站立不过片刻.而大雪竟落满弓刀。“大雪满弓刀”一句,又发惊采,将全诗意境推向高潮。在茫茫的夜色中,在洁白的雪地上,一支轻骑兵正在集结,雪花顷刻便落满了他们全身,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象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早就满怀着必胜的信心。这是一幅非常动人的画图:在静谴中蕴藏着呐喊,在昏暗中酝酿着闪电。虽然是在漆黑的夜间,勇士们被白雪勾画出的英姿仍然是“焕尔触目”。“离首即尾、离尾即首”虽然是绝句的难点,但诗人倘能大胆剪裁,巧妙构思,抓住典型环境与典型场景,完全能够写出精采的佳作。

  组诗的第四首,描写边防将士取得重大胜利后,边地兄弟民族在蝥帐前设宴劳军的场面,气氛热烈融洽,同时也描绘了将士“醉和金甲舞”的欢乐神态,赞颂了边地人民和守边将士团结一心,保卫国家安宁与统一的豪迈气概,也说明了将士们的得到兄弟民族的支持的。此诗取材典型,剪裁大胆,洋溢着民族间和睦团结的气氛。全诗语言精炼含蓄,情态活跃鲜明,写得慷慨而豪迈,爽朗而明快。

  组诗的第五首,描述的是将士们利用战事顺利边关稍靖的时机乘兴逐猎的情景。字面上是说边关将士在敌人遁逃后,利用暂时的战事稍歇进行狩猎,其实饱含了诗人对将士们豪情满怀的钦佩、颂扬和祝福。

  组诗的第六首,则是颂扬了将士们只为保疆安民,不求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怀。由于诗中多有双关,古今后人对此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或说七叶莲喻淡泊功名,或说七叶莲象征特立独行,莫衷一是。

  卢纶所和张仆射原诗今已不传,而和诗竟流诵千古,可见它的价值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胡震亨《唐音癸笺》卷七谓:“大历十才子,并工五言诗。卢郎中(纶)辞情捷丽,所作尤工。”又说:“卢诗开朗,不作举止,陡发惊采,焕尔触目。”组诗语言凝练,构思巧妙,细吟全诗,军蝥之生活,守边之艰苦,胜利之欢腾,无不历历在目,令人感奋。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75-276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9-703、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40-1424、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96-69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