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雨期王将军不至

:
天雨萧萧滞茅屋,空山无以慰幽独。锐头将军来何迟,
令我心中苦不足。数看黄雾乱玄云,时听严风折乔木。
泉源泠泠杂猿狖,泥泞漠漠饥鸿鹄。岁暮穷阴耿未已,
人生会面难再得。忆尔腰下铁丝箭,射杀林中雪色鹿。
前者坐皮因问毛,知子历险人马劳。异兽如飞星宿落,
应弦不碍苍山高。安得突骑只五千,崒然眉骨皆尔曹。
走平乱世相催促,一豁明主正郁陶。忆昔范增碎玉斗,
未使吴兵著白袍。昏昏阊阖闭氛祲,十月荆南雷怒号。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1115篇诗文

猜你喜欢

麻平晚行

: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
高低寻戍道,远近听泉声。
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
千里羁旅,多时离家,我禁不住回望故土,倦怠了游山玩水的兴致。

高低寻戍道,远近听泉声。
在山中寻找高高低低的戍道,远远近近可以听到泉水的声音。

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山涧旁的草色丰富让人眼花,枝丫上的花朵繁多的让人叫不出名字。

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但是即使在平麻,我的愁思何时才能停止。只有清肃的晚风和青猿凄厉的啼叫。

参考资料:

1、 注释译文来源:《人民文学》 08年15期 《平麻晚行》诗校正与注解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
怀土:怀恋故土。

高低寻戍(shù)道,远近听泉声。
戍:防守边疆。

(jiàn)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涧:夹在两山间的水沟。

(jī)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羁心:亦作羇心,犹旅思,羁旅的愁思。

参考资料:

1、 注释译文来源:《人民文学》 08年15期 《平麻晚行》诗校正与注解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
高低寻戍道,远近听泉声。
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怀土和倦游情这样的词是典型的羁旅思乡的象征。连续三首诗,诗人多次运用百年和千里这样的时间和空间交织进行的搭配,使得愁绪不仅仅弥漫在纸页上,更是充斥在整个空间里,并且随着第四维时间的推移更加的浓重。仿佛我们回到了那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看到诗人的衣带正飘动,感觉到诗人的思绪刚刚开始。百年,和千里,又运用的夸张的手法,洪造得了氛围。

  戍道就是为了防守边疆而修的战道。王勃是非常渴望从戎报国的。在《滕王阁》中,他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柳宗元的《小石潭纪》中一段极其别致的描写:“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于是伐竹取道”。然而在此诗中,无论是心中的渴望还是自然的美景都无法吸引诗人,高低错落如何,远近鸣环又如何。作者在这里追对它们作了粗略的带过。

  涧叶繁密到无法细分颜色,山花也无法辨名。照理说,已经是迷花倚石的境界了。然而,即使见到了仙境般的景色,这种景色,现在仅仅作为诗人羁心的反衬了。诗中,一个才分色和一个不辨名,是不着一色,而写尽风流。其妙处类似于希腊神话中,征战十年怨声连连的士兵看到海伦之后,心甘情愿的留学卖命。(呵呵,跑题了)。

  面对如此美景,诗人只道,我的愁思到哪里才会结束。言下之义就是还乡。独在异乡,那种孤独和凄凉,日暮都会浮现和膨胀。柳宗元的小石潭竟然让他凄神寒骨。所谓的“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竟然变成“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参考资料:

1、 注释译文来源:《人民文学》 08年15期 《平麻晚行》诗校正与注解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自常州还江阴途中作

:
处处空篱落,江村不忍看。
无人花色惨,多雨鸟声寒。
黄霸初临郡,陶潜未罢官。
乘春务征伐,谁肯问凋残。

处处空篱落,江村不忍看。
从常州回江阴的路上,所到之处到处都是空荡荡的篱笆院落,颓败的江村景象让人触目惊心。

无人花色惨,多雨鸟声寒。
因为少有人迹,路边的野花看上去颜色惨淡;频繁的春雨,使鸟鸣听上去也满含寒意。

黄霸初临郡,陶潜未罢官。
上官才刚刚上任,我也还没有辞官而去。

乘春务征伐,谁肯问凋残。
今年春天,首要的任务是平息战乱,谁还有心来关心民生的凋敝、江村的残破?

处处空篱(lí)落,江村不忍看。

无人花色惨,多雨鸟声寒。

黄霸初临郡,陶潜未罢官。

乘春务征伐,谁肯问凋(diāo)残。
春务:春季的农事。

处处空篱落,江村不忍看。
无人花色惨,多雨鸟声寒。
黄霸初临郡,陶潜未罢官。
乘春务征伐,谁肯问凋残。

  当去年夏天,李嘉祐还在哀叹自己命运多蹇,考虑要不要辞官而去的时候,一场突然而来的战事打破了平淡的生活,刘展军队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席卷过江阴大地,李嘉祐没有经历安史之乱,面对战争他有点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应对判断,开始的时候甚至都分不清谁是谁非,江阴的老百姓出逃的出逃,被征兵的征兵,作为文官的李嘉祐似乎对这一切也无能为力,只能坚守江阴,等待时局的稳定。

  好在战乱来得快去得也快,但是战争对江阴的伤害短时间却无法恢复。上元二年春,李嘉祐去常州谒见新任常州刺史,回来的路上,看到满目疮痍的江村,心情应该是无比沉重的,一句“谁肯问凋残”,表达了李嘉祐对民生的关怀,也让他的诗名好了不少。

  首联“处处空篱落,江村不忍看”,前句是直接看到的,后句说不忍看,却偏还要看,江村的残破避无可避,直击人心。

  颔联是本诗的精华所在,可见诗人遣词造句的功力。前句是视觉的感受,花色本不会因为战争而有所改变,但在诗人看来,人民的悲惨境遇却通过花色反映了出来,赋予的花色别样的意味。后句是听觉的感受,虽然写的是声音,却同样赋予了鸟鸣声以感情色彩,一个寒字,反映了诗人当时的心情。

  颈联和尾联隐约地表达了乱后初定,诗人意图收拾残局,重新经营民生的愿望。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局的无奈和彷徨。不过李嘉祐并没有机会重整江阴了,因为当年春天,他就升官去当台州刺史了。

  此后,江南到大历年间,才渐渐从刘展之乱中恢复过来,《旧唐书》卷185下《萧定传》载:“大历中,有司条天下牧守课绩,唯定(润州刺史萧定)与常州刺史萧复、濠州刺史张镒为理行第一。其勤农桑,均赋税,逋亡归复,户口增加,定又冠焉。”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书院二小松

: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两株小松为这普通的小院增添了一抹幽趣之色,小松初生的枝叶如堆烟般挂在松树上。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从此静静的书窗外便有了松声竹韵,如古琴般悦耳,在读书之余更添了一份清幽。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241-1242页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lín)
秋烟:特指植物,比绿树、绿草等聚于一处,遥看之下,如堆烟。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241-1242页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或将苍松联想为飞龙,或赋贞松以比君子,这类诗篇数量不少。而李群玉的这首诗,却别开生面,是其中富于独创性而颇具情味的一首。

  第一句是运用绝句中“明起”的手法,从题目的本意说起,不旁逸斜出而直入诗题。句中的“一双”,点明题目中的“二小松”。这一句,有如我国国画中的写意画,着重在表现两株小松的神韵。诗人用“幽色”的虚摹以引起人们的想象,以“出凡尘”极言它们的风神超迈,不同凡俗。如果说这一句是意笔,或者说虚写,那么,第二句就是工笔,是实写。“数粒秋烟”,以“秋烟”比况小松初生的稚嫩而翠绿的针叶,这种比喻是十分新颖而传神的,前人似乎没有这样用过;而以“粒”这样的量词来状写秋烟,新奇别致,也是李群玉的创笔,和李贺的“远望齐州九点烟”的“点”字、有同一机杼之妙。张揖《广雅》:“松多节皮,极粗厚,远望如龙鳞。”诗中的“二尺鳞”,一方面如实形容松树的外表,其中的“二尺”又照应前面的“数粒”,切定题目,不浮不泛,点明并非巨松而是“小松”。首二句,诗人扣紧题目中的“二小松”着笔,写来情味丰盈,以下就要将“二小松”置于“书院”的典型环境中来点染了。

  在诗人们的笔下,松树有远离尘俗的天籁,如储光羲《石子松》诗的“冬春无异色,朝暮有清风”,如顾况《千松岭》诗的“终日吟天风,有时天籁止。问渠何旨意,恐落凡人耳”。“从此静窗闻细韵”,李群玉诗的第三句可能从前人诗句中得到过启发,但又别开生面。庭院里的两株小松,自然不会松涛澎湃,天籁高吟,而只能细韵轻送了。“细韵”一词,在小松的外表、神韵之外,又写出它特有的声音,仍然紧扣题旨,而且和“静窗”动静对照,交相映发。“琴声长伴读书人”,结句的“琴声”紧承第三句的“细韵”,并且将它具象化。“长伴读书人”,既充分地抒发了诗人对小松爱怜、赞美的情感,同时也不着痕迹地补足了题目中的“书院”二字。这样,四句诗脉络一贯,句连意圆,构成了一个新颖而和谐的艺术整体。

  松树是诗歌中经常歌咏的题材,容易写得落套,而此诗却能翻出新意,别具情味,这就有赖于诗人独到的感受和写新绘异的艺术功力了。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241-1242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酬朱庆馀

: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版本一)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版本二)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一个刚刚经过修饰打扮,从清澈明净,风景优美的鉴湖中走出来的采菱女。采菱女自己也知道自己长得漂亮,但因过分爱美,却又自我思量起来。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版本一)
尽管有许多别的姑娘身上穿着齐地出产的精美绸缎做成的衣服,却并不值得世人看重,唯有这采菱女的一曲歌才值千金。

参考资料:

1、 赵彩娟,郁慧娟,温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补选》: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46页2、 刘士林.《床前明月光:唐诗阅读笔记,》:济南出版社,2005年05月:第204页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越女:越国美女,西施。出镜心:出现任明镜中,意即揽镜自照。更:又。沉吟:犹豫不决。

齐纨(wán)未是人间贵,一曲菱(líng)歌敌万金。(版本一)
齐纨:齐地出产的细绢。菱歌:采菱所唱的歌。敌:通“抵”,比得上。

参考资料:

1、 赵彩娟,郁慧娟,温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补选》: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46页2、 刘士林.《床前明月光:唐诗阅读笔记,》:济南出版社,2005年05月:第204页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版本一)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版本二)

  “越女新妆出镜心”,越地出美女,而朱庆馀恰好又是越州人,这简直是天缘巧合,作者把朱庆馀比做一个刚刚经过修饰打扮,从清澈明净,风景优美的鉴湖中走出来的采菱女。这一句,表面上说越女天生丽质,再加上精心的妆饰打扮,自然更加美艳动人,实际上是说朱庆馀有良好的先天素质,再加上后天的刻苦学习,自然是德才兼备,文质彬彬。

  “自知明艳更沉吟”,表面上是说采菱女自己也知道自己长得漂亮,但因过分爱美,却又自我思量起来,实则是说朱庆馀虽然自己也知道自己的文章不错,但还没有足够的信心,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得到考官的赏识。诗的后两句,紧扣“更沉吟”三个字,针对朱庆馀的疑虑,作了肯定的回答,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

  “齐纨未足人间贵”,这句表面是说,尽管有许多别的姑娘身上穿着齐地出产的精美绸缎做成的衣服,却并不值得世人看重。“齐纨”,在这里比喻表面的、花哨的东西。整句是说,表面的华而不实的东西并不值得看重,言外之意是,朱庆馀并不是一个华而不实、徒有其表的人,便自然引出最后一句“一曲菱歌敌万金”。

  “一曲菱歌敌万金”,《采菱》是古曲,是高雅的曲子,在这里意指真才实学。一益高雅的《采菱曲》比万金都有价值。同时也是告诉朱庆余你的文章很有价值,我很欣赏,金榜题名没有问题。结合后两句,作者除回答了朱庆余的疑问以外,还肯定了朱庆余的德行文章.告诉朱庆馀:在我眼里你不是一个徒有其表、华而不实的人。我很欣赏你。

  该诗表达含蓄蕴藉,趣味横生,当人们透过它的字面意思而体味到它的内在含义的时候,往往不由自主地发出会心的微笑。结构上,全诗四句,浑然一体,结构谨严。前两句针对朱庆馀的原诗,首先肯定了朱庆馀的人品文章,指出他虽自负才华但仍信心不足;三四两句紧扣“更沉吟”三字,一方面回答了朱庆馀的疑问,另一方面对朱庆馀的文章作了高度评价。

参考资料:

1、 刘士林.《床前明月光:唐诗阅读笔记,》:济南出版社,2005年05月:第204页2、 陶文鹏.《唐诗鉴赏》: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302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于十八应四子举落第还嵩山

:
吾祖吹橐籥,天人信森罗。
归根复太素,群动熙元和。
炎炎四真人,摛辩若涛波。
交流无时寂,杨墨日成科。
夫子闻洛诵,夸才才固多。
为金好踊跃,久客方蹉跎。
道可束卖之,五宝溢山河。
劝君还嵩丘,开酌盼庭柯。
三花如未落,乘兴一来过。

吾祖吹橐籥,天人信森罗。
我家祖宗认为天地就像牛皮风箱,仙人一定有很多,森森罗列。

归根复太素,群动熙罗和。
清净即宇宙最原始状态,是为归根,静生动,则动植物从罗和化生出来。

炎炎四真人,摛辩若涛波。
名声卓著的庄子文子列子庚桑子四个真人,执笔为文,铺陈翰藻若波涛汹涌。

交流无时寂,杨墨日成科。
天地交流无时休寂,杨朱与墨翟的学说也成为法律承认的科目。

夫子闻洛诵,夸才才固多。
反复吟颂孔夫子的学说,口才若悬河海口。

为金好踊跃,久客方蹉跎。
能铸莫邪剑的金属性质活跃,长期为客不被赏识,心情必然蹉跎。

道可束卖之,五宝溢山河。
道,是不可以捆绑出售的,那是满溢山河的金银铜铁玉五宝。

劝君还嵩丘,开酌盼庭柯。
我劝你还是回归嵩山,手把酒杯看着自家的枝条早开花,管他官家的草长不长!

三花如未落,乘兴一来过。
如果嵩山的贝多树开的三季花儿未落,我哪天乘兴去看。

吾祖吹橐(tuó)(yuè),天人信森罗。
橐籥:亦作“橐爚”。古代冶炼时用以鼓风吹火的装置,犹今之风箱。

归根复太素,群动熙元和。

炎炎四真人,摛(chī)辩若涛波。
摛辩:铺陈辩论。

交流无时寂,杨墨日成科。
杨墨:战国时杨朱与墨翟的并称。

夫子闻洛诵,夸才才固多。

为金好踊跃,久客方蹉(cuō)(tuó)
为金好踊跃,久客方蹉跎:出自《庄子·大宗师篇》:“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必为镆铘。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

道可束卖之,五宝溢山河。

劝君还嵩丘,开酌盼庭柯。

三花如未落,乘兴一来过。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