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杂歌 蚕丝歌

:
春蚕不应老。
昼夜常怀丝。
何惜微躯尽。
缠绵自有时。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鲍令晖

鲍令晖

鲍令晖,南朝女文学家,东海(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南桥镇)人,是著名文学家鲍照之妹,出身贫寒,但能诗文。鲍令晖是南朝宋、齐两代唯一留下著作的女文学家。曾有《香茗赋集》传世,今已散佚。另有留传下来:《拟青青河畔草》、《客从远方来》、《古意赠今人》、《代葛沙门妻郭小玉诗》等。 32篇诗文

猜你喜欢

梁鸿尚节

:

  (梁鸿)家贫而尚节,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他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他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鸿,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

  (选自南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三》

(梁鸿)家贫而尚节,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他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他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鸿,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
  梁鸿虽然家庭贫困,然而他推崇礼节,广泛阅读(书本),没有不通晓的(事情)。并且他不死记硬背章句。读完书,就到上林苑放猪,曾经不小心留下火种,蔓延到别人的房屋。梁鸿就寻访被烧到的人家,问他损失的财物,用自己全部的猪作赔偿还给房屋主人。但房屋主人还认为得到的补偿很少,梁鸿说:“我没有别的财富,愿意让自己留下做事。”主人同意了。(梁鸿)于是勤奋做工,从早到晚从不松懈。邻家老人们见梁鸿不是一般人,于是就一同责备批评那家主人,并且称赞梁鸿是忠厚的人。因此,(主人)开始敬佩梁鸿,把猪还给他,梁鸿没有接受,返回自己的家乡 。
(梁鸿)家贫而尚节,博览无不通。而不节章句。学毕,乃牧豕(shǐ)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他舍。鸿(hóng)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节少。鸿曰:“无他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节执勤,不懈(xiè)朝夕。邻家耆(qí)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鸿,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
  而:表顺连,不译。尚:崇尚、推崇。览:阅览。通:通晓。延:蔓延。不节章句:节,著述;不死记硬背一章一句。毕:此指读书结束。上林苑:古宫苑,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其主:其,其中。犹:还。牧:放养牲畜。舍:房屋,住所。去:离开。恒:平常,普通。责让:责备批评。豕:猪。偿:偿还。许:允许,同意。他:别的。因:于是。见:看见。还:归还。执勤:执守做工。懈:松懈。耆老:老人,耆,老。曾误遗火:曾经不小心留下火种。愿以身居作:愿意让自己留下做事。悉推豕偿之:了解后把自己的猪作赔偿还给房屋主人。称鸿长者:称赞梁鸿是忠厚的人。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咏长信宫中草诗

:

委翠似知节,含芳如有情。
全由履迹少,并欲上阶生。

委翠似知节,含芳如有情。
园中已经色衰翠减的青草好似知晓节令一般,阵风吹过,枯草丛中飘来阵阵余香,它们仍希望有情之人来亲近自己。

全由履迹少,并欲上阶生。
履迹日日如此稀少,以致于中庭的草儿蔓延滋长,简直要向石阶延伸过来了。

委翠似知节,含芳如有情。
知节:知道时节。

全由履(lǚ)迹少,并欲上阶生。
履迹:足迹。

委翠似知节,含芳如有情。
全由履迹少,并欲上阶生。

  这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宫怨诗。汉成帝的妃子班婕妤德容兼备,初时颇得宠幸,便成帝后来移情于另一淫而妒的妃子赵飞燕,班婕妤被迫离开皇帝,自请迁往长信宫,与太后同住,在那里度过了寂寞而凄凉的岁月。班婕妤的遭遇在宫廷妇女当中具有代表性,因而成为历代诗人反复歌咏的一个题材。但本诗的构思却非同凡响。诗人不是泛泛地歌咏其事,而是抓住长信宫中草这一小小的景物,即小见大,即物见人,在这一习见的题材上翻出令人难忘的新意。

  “委翠似知节,含芳如有情”深秋季节,当班婕妤在长信宫庭院中漫步之时,她看见本来的满园青草如今都已色衰翠减,一片枯黄。这些草儿仿佛知晓节令一般,当秋风渐紧、严霜频降临之时,便收敛了它的翠色。但阵风吹过,枯草丛中飘来阵阵余香,似乎这些微小的生物,并不甘心自己的青春的消陨,还希望有情之人来亲近自己的芳泽。这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是一种移情之笔。小草“知节”而“委翠”,与班婕妤见成帝宠爱赵飞燕而自请迁长信宫以避祸,不是很相似吗?小草虽然枯萎,却依然“含芳如有情”,与班婕妤的气质高洁,和她虽备受冷落,却不忘对成帝的一片旧情,不是颇为相似吗?当人们咏读这些诗句,对小草致以深切同情的时候,便自然而然会对导致小草凋零的恶劣气候产生憎恶之感。严霜、寒风扼杀了小草的生机,而帝王的喜新厌旧,使班婕妤这类宫廷女子的青春与生命过早凋零,不也像风霜一般的残酷逼人吗?不过,小草随“委翠”却仍“有情”,因为宫廷中的女子,除了期待皇帝的眷顾,别无出路;从诗人来说,则是遵循了“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诗教。

  正因为“有情”,因此班婕妤对成帝虽心怀怨尤,却依然没有绝望。据 《汉书.外戚传》,班婕妤在长信宫曾作赋自悼,中有“潜玄宫兮幽以清,应门闭兮禁闼扃。华殿尘兮玉阶苔,中庭萋兮绿草生。......神眇眇兮密靓处,君不御兮谁为荣?俯视兮丹墀,思君兮履綦。仰视兮云屋,双涕兮横流。”只因不忘旧情,因此每日俯瞰殿前石阶,祈盼看到成帝履迹。本诗的后二句,应当是从这里化生出来的:履迹日日如此稀少,以致于中庭的草儿蔓延滋长,简直要向石阶延伸过来了。这无声的生长着的小草,正是含有无限哀怨的班婕妤的象征。在这里,诗人不着一个怨字,而巧妙地给无感情的小草赋予感情,使女主人公的满腔愁怨,表现得更为深婉,从而也更能令读者为之低回感叹、黯然神伤。

  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曾经谈到过比喻之多边。以这首小诗而论:前二句以草比喻女子气质之高洁以及命运之不幸;后二句则隐以草比女子无尽之愁思。虽同为长信宫中之草,但前后寓意所指不同,这就使得这首短短的小诗,亦包含了相当丰富且耐人寻味的寓意。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子夜四时歌·渊冰厚三尺

: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
深潭里的水结了三尺厚的冰,洁白的雪覆盖了千里大地。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尽管如此寒冷,我的心仍然像松柏一样坚贞不变,你的心又像什么呢?

(yuān)冰厚三尺,素雪覆(fù)千里。
渊冰:深水潭里的冰。素雪:白雪。覆:掩盖。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君:您。 指她的爱人。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所谓“子夜四时歌”,就是用《子夜歌》的曲调咏唱春、夏、秋、冬四季。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子夜四时歌》共选编了75首,其中春歌、夏歌各20首,秋歌18首,冬歌 17首。本篇是《冬歌》中的第一首。这首民歌借岁寒而不凋的松柏形象,表白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同时也流露出对对方情移意变的隐忧。语言清丽,情感细腻,充分体现了南北朝民歌的婉约之美。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这两句诗是以冰雪来衬托抒情主人公感情的深厚。我们都知道,江南的冰雪是极其容易消融的,有如塞北之花一样脆弱。可是作品为什么要用江南的“雪”来比喻忠贞之爱情呢?当我们读到后两句的时候才明白,抒情主人公是要借助于冰雪突出,借助于极度的寒冷衬托松柏在冰雪之中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那才是象征抒情主人公爱情忠贞不渝之所在。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这两句诗是以耐寒的松柏喻托抒情主人公爱情的坚贞。我们先来看看“我心如松柏”,原来抒情主人公是用冰雪下的松柏比喻爱情之忠贞,也就是说自己的爱情经受严峻的考验,依然矢志不渝。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体会到爱情力量的伟大。而民歌在表现出女子坚贞的同时又发出疑问:“君情复何似?”意思就是说,我的心如同冰天雪地里傲然挺立的松柏一样,坚贞不渝,可是你又怎么样?是否也和我一样?读到这里,我们就不难领悟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看来作品是站在女主人公的立场上来写的,有同情的态度,也有责问的语气。

  全诗仅四句,却连着翻进了两层意思,显得波浪迭出,诗意绝不平浅。看来,就算是冬歌,唱在江南少女口中,依然有着水乡的曲折,与那产于冰雪之地的北方民歌的质直全无二致。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芳树

:
芳树千株发,摇荡三阳时。
气软来风易,枝繁度鸟迟。
春至花如锦,夏近叶成帷。
欲寄边城客,路远谁能持。

芳树千株发,摇荡三阳时。
春来时,千株树木都竞相发出新芽,在夏日照耀下随风摇荡。

气软来风易,枝繁度鸟迟。
夏日易多风,枝叶繁茂常易阻隔鸟儿远飞的脚步。

春至花如锦,夏近叶成帷。
春来花似锦,夏日即将来临,叶子繁茂如同帷幕低垂。

欲寄边城客,路远谁能持。
远在他乡的游子想寄平安到家中,只是路途如此遥远,怕无法到达。

芳树千株(zhū)发,摇荡三阳时。
摇荡:这里形容风中起舞的美妙姿态。三阳:太阳高照的日子,这里指炎炎夏日。

气软来风易,枝繁度鸟迟。

春至花如锦,夏近叶成帷(wéi)
帷:帷帐,帷幕。

欲寄边城客,路远谁能持。

芳树千株发,摇荡三阳时。
气软来风易,枝繁度鸟迟。
春至花如锦,夏近叶成帷。
欲寄边城客,路远谁能持。
  这首诗是借季节的变迁而抒发自己久居在外、无法归乡的苦闷之情。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鹦鹉灭火

: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鹦鹉自念,此山虽乐,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禽兽依依不舍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心急如焚,遂入水沾羽,飞而洒之。

  天神言:“汝虽有好意,然何足道也?”对曰:“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居是山,禽兽善待,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

  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鹦鹉自念,此山虽乐,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禽兽依依不舍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心急如焚,遂入水沾羽,飞而洒之。
  有鹦鹉飞到其它山栖息, 山中的飞禽走兽都喜欢它。 鹦鹉想: 在这山虽然快乐,但不是我长时间居住的地方, 就离开了。好几个月后, 山中起大火, 鹦鹉远远地看见, 心里急得像在焚烧,于是用水沾湿羽毛,飞过去洒向山。

  天神言:“汝虽有好意,然何足道也?”对曰:“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居是山,禽兽善待,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
  天神说:“你虽然有好的心意,但又有什么用呢?”鹦鹉回答:“我虽然知道一点点的水不能救它们。但是我曾经寄居在这座山, 飞禽走兽友好地对待我如同兄弟, 我只是不忍心看见它们被大火烧死罢了!”

  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
  天上的神赞扬它的行为, 立即为它熄灭了大火。

  有鹦(yīng)(wǔ)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zhé)相爱。鹦鹉自念,禽山虽乐,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禽兽依依不舍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心急如焚,遂入水沾羽,飞而洒之。
  集:栖息 ,停留。念:想。皆:都。去:离开 。然何足道也:但是怎么能够灭火呢?足:能够。然:但是,然而。侨居:寄居,寄住。志:愿望;指灭火的心意 。见:看见 。

  天神言:“汝(rǔ)虽有好意,然何足道也?”对曰:“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qiáo)居是山,禽兽善待,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
  虽:即使 。是:这 。善:好的。尝:曾经。皆:都 。对:答。即:就。他山:别的山头。相:互相。相爱:喜欢它。遥:远远地。足:值得 。汝:你。

  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
  嘉:赞美,嘉奖。为:给……做事。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鹦鹉自念,此山虽乐,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禽兽依依不舍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心急如焚,遂入水沾羽,飞而洒之。

  天神言:“汝虽有好意,然何足道也?”对曰:“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居是山,禽兽善待,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

  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

  1.帮助他人,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显示一片诚心。有人捐一元钱帮助病重的同学,有人出五十万支援受灾的百姓,各尽其力,这“义”的分量是相当的。

  2.尽心尽力去做看似无用的事情,而以诚心感动了他人并得到帮助。

  3.人要有毅力, 不管这股力量是多么的微小, 持之以恒的应对 ,一定会有回报的 。

  4.一个人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一件艰巨的任务是不容易的,如果有贵人相助就简单得多,但是贵人(天神)并不是随意帮助别人的,所谓天助自助者,自己不努力,是不能寄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如果所从事的任务是基于一项伟大的情操,则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大家一起共襄盛举。

  5.我们要知恩图报,不要忘恩负义。

  6.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善待亲人,善待友人,善待路人……你会收获更多。

  7动物也有灵性,它们就像人一样,也是通感情的,所以我一向都尊重每一个生命.总觉得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它们的眼下,而它们对我们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包容,一次又一次的忍让.其实它们才是自然中最伟大的,而并非人类最伟大.

  8 有时候人会被感官所迷惑,但动物却很少出现这中情况.因为它们真正的用上了心去感受世界,用真心去爱护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所以"神"才会被它们所感动,所以大自然报复的往往也只是不爱护它的人类...

  9.对待朋友要真心真意我觉得我们确实应该反思,我们所做的究竟是对是错,是过错还是真的让大自然觉得幸福...

  10.这个故事跟愚公移山有点像,但更加入了感人的友谊。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