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粉上依稀有泪痕

:
粉上依稀有泪痕,郡庭花落欲黄昏,远情深恨与谁论?
记得去年寒食日,延秋门外卓金轮,日斜人散暗销魂。

粉上依稀有泪痕,郡(jùn)(tíng)花落欲黄昏,远情深恨与谁论?
郡庭:郡斋之庭。

记得去年寒食日,延秋门外卓金轮,日斜人散暗销魂。
延秋门:长安禁苑中宫庭24所,西面二门,南曰延秋门,北曰元武门。卓:立也。 金轮:车轮。

粉上依稀有泪痕,郡庭花落欲黄昏,远情深恨与谁论?
记得去年寒食日,延秋门外卓金轮,日斜人散暗销魂。
  此词写闺中怀人。又是落花满庭,夕阳斜照的时候了,而心上人却一去不归。远情深恨,无人可诉说。回想起来,不觉愁思百结,令人销魂。全词写得孤寂冷落。词中含蓄委婉地表露了离别相思之情。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注释

郡庭:郡斋之庭。
延秋门:长安禁苑中宫庭24所,西面二门,南曰延秋门,北曰元武门。
卓:立也。 金轮:车轮。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简析

  此词写闺中怀人。又是落花满庭,夕阳斜照的时候了,而心上人却一去不归。远情深恨,无人可诉说。回想起来,不觉愁思百结,令人销魂。全词写得孤寂冷落。词中含蓄委婉地表露了离别相思之情。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薛昭蕴

薛昭蕴

薛昭蕴,字澄州,河中宝鼎(今山西荣河县)人。王衍时,官至侍郎。擅诗词,才华出众。《北梦琐言》:薛澄州昭蕴即保逊之子也。恃才傲物,亦有父风。每入朝省,弄笏而行,旁若无人。好唱《浣溪沙》词。 15篇诗文

猜你喜欢

西施滩

: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奸臣伯嚭使吴国走向灭亡,却反而让西施承担这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想当年浣纱春水滚滚,声声好像在为西施述说身世的不平。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二)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18-119 .2、 尚作恩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86-288 .

宰嚭(pǐ)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宰嚭:即伯嚭。春秋时,吴国太宰,又称太宰嚭。在吴国与越国的争战中,吴王夫差打败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及群臣,勾践贿赂了伯嚭获得了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陷:落得,这里指承担。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浣:洗。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二)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18-119 .2、 尚作恩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86-288 .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西施是春秋时代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这首是不同于一般的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而是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奸臣伯嚭使吴国灭亡,恶名却推在西施身上。

  上联平平道来,旨在澄清历史事实。据《史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越王勾践因此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后来终于灭掉吴国。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想当年浣纱春水滚滚,声声好似为美女不平。

  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的结合起来。诗人在为西施辩诬的同时,很自然地把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春天到了,江河水涨,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的奔流,好像在为她所蒙上的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但是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是诗人的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这“似有”二字,选用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感叹。这一联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议论,在议论中渗透感情。这首诗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将理智和感情自然的糅合在一起,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二)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18-119 .2、 尚作恩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86-288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晚春

: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草树 一作:草木)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草树 一作:草木)
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离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吐艳争芳,霎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道随风飘洒,好似片片雪花。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63-464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草树 一作:草木)
不久归:将结束。

杨花榆(yú)(jiá)无才思,惟解(jiě)漫天作雪飞。
杨花:指柳絮。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花呈白色,随风飘落。才思:才华和能力。解:知道。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63-464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草树 一作:草木)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这里,似乎只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其实,它还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荚杨花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了。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说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再细加揣摩,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色。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钱钟联《集释》系此诗于元和十一年。注引朱彝尊《批韩诗》云:"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却是如此。"的确,仅就描写暮春景色而言,此诗可谓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诗题又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写乃春游郊外所见。诗人全用拟人手法,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凑热闹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或"斗"或"解",活泼有趣。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

  然而“无才思”三字颇怪异,遂引起后人诸多猜测。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如果说此诗真有寓意,就应当是其中所含的一种生活哲理。从韩愈生平为人来看,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元和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山人物,颇具胆力。他能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此处或并非存心托讽,而是观杨花飞舞而忽有所感触,随寄一点幽默的情趣。诗的妙处也在这里。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可能有不同的领悟。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02-80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东山吟

:
携妓东土山,怅然悲谢安。
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古坟荒草寒。
白鸡梦后三百岁,洒酒浇君同所欢。
酣来自作青海舞,秋风吹落紫绮冠。
彼亦一时,此亦一时,浩浩洪流之咏何必奇?

携安东土山,怅然悲谢安。
我携手美丽的安女,来到东山古谢安的墓地,为其祭奠,怅然伤悲。

我安今朝如花月,他安古坟荒草寒。
我带来的美安如鲜花明月一样恬美可亲,谢安当年亲近的美安早已是荒草覆盖的土坟中的寒土。

白鸡梦后三百岁,洒酒浇君同所欢。
至从谢安梦见白鸡已有三百年了,我在你的墓前为你洒酒,咱们一起痛饮欢乐。

酣来自作青海舞,秋风吹落紫绮冠。
喝到酒酣兴起的时候,我还为你献上即兴编排的青海舞,秋风吹落了我漂亮的紫色帽。

彼亦一时,此亦一时,浩浩洪流之咏何必奇?
你当年风光一时,我也一时风光,时光的洪流滚滚向前,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携安东土山,怅(chàng)然悲谢安。
东土:在晋唐时期代指会稽(绍兴)一带。山即会稽东山。

我安今朝如花月,他安古坟荒草寒。

白鸡梦后三百岁,洒酒浇君同所欢。
“白鸡”句:谓谢安死后三百年。浇:洒酒于地,以示祭奠。

(hān)来自作青海舞,秋风吹落紫绮(qǐ)冠。
青海舞:应是舞蹈名,来历不详。紫绮冠:紫色花纹的帽子。

彼亦一时,此亦一时,浩浩洪流之咏何必奇?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浪淘沙·滩头细草接疏林

:
滩头细草接疏林,浪恶罾舡半欲沉。
宿鹭眠鸥飞旧浦,去年沙觜是江心。

滩头细草接疏林,浪恶罾舡半欲沉。
滩头的细草连接着稀疏的林木,渔船在恶浪里欲沉欲浮。

宿鹭眠鸥飞旧浦,去年沙觜是江心。
沙鸥白鹭在江上飞来飞去,还在寻找宿眠的旧浦。岂知去年的江岸,今年已成沙洲江渚。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35-362、 钱国莲 等.花间词全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34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101-1024、 陈如江.花间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39-40

滩头细草接疏林,浪恶罾(zēng)(chuán)半欲沉。
浪恶:形容浪翻腾很猛。罾舡:渔船。罾,鱼网。

宿鹭(lù)眠鸥飞旧浦,去年沙觜(zuǐ)是江心。
宿鹭眠鸥:这里指欲睡的水鸟。鸥,一作“洲”。飞:一作“非”。沙觜:谓岸沙与水相接处。觜,嘴。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35-362、 钱国莲 等.花间词全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34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101-1024、 陈如江.花间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39-40
滩头细草接疏林,浪恶罾舡半欲沉。
宿鹭眠鸥飞旧浦,去年沙觜是江心。

  《浪淘沙》是较早的词调之一,形式与七言绝句同,内容则多借江水流沙以抒发人生感慨,属于“本意”(调名等于词题)一类。皇甫松此词抒写人世沧桑之感,表现得相当蕴藉。

  首句写沙滩远景:滩头细草茸茸,遥接岸上一派疏林。细草初生,可见是春天,也约略暗示那是一带新沙。次句写滩边近景:春潮带雨,挟泥沙而俱下,水昏流急,是扳臀罾捕鱼的好时节。但由于波浪险恶,罾船时时有被弄翻的危险。两句一远一近,一静一动,通过细草、疏林、荒滩、罾船、浪涛等景物,展现出一幅生动的荒沙野水的图画,虽然没有一字点出时间,却能表达一种暮色苍茫之景。正因为如此,三句写到“宿鹭眠鸥”就显得非常自然。大江有小口别通为“浦”。浦口沙头,乃水鸟栖息之所。三句初似客观写景,而联系末句读来,“旧浦”二字则大有意味。今之“沙嘴”乃“去年”之“江心”,可见“旧浦”实为新沙。沙嘴虽新,转瞬已目之为泪,言外便有余意。按散文语法,末句应为“沙嘴去年是江心”。这里语序倒置,不仅音韵和婉协律,而“沙嘴是江心”的造语也更有奇警,言外之意更显。

  偌大感慨,词中并未直接道出,而是系之于咏风浪之恶,沙沉之快。而写沙沉之快也未直说,却通过飞鸟归宿,认新沙为旧浦来表现。手法纡曲,读来颇有情致。前三句均为形象画面,末句略就桑田沧海之意一点,但点而未破,读者却不难参悟其中遥深的感慨,也就觉得那人世沧桑的大道理被它“一语破尽”。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35-3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羁春

:
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
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

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
客游千里追名之心早已厌倦,春天到来我一门心思要回家。

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
北园里的情景还是那么令人伤感,我又看见花飘花落乱纷飞。

参考资料:

1、 钟江南编著.唐宋诗词注释:广西民族出版社,2008.1: 第94页

客心千里倦(juàn),春事一朝归。
倦:厌烦,疲倦。春事:春天的景物。

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
落花:落花的寓意很多,凋谢的花朵,人衰老飘零。

参考资料:

1、 钟江南编著.唐宋诗词注释:广西民族出版社,2008.1: 第94页
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
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

  前两句“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先透过春日已归而人犹滞留不归,把王勃为客在外的心神写得神伤情悴。“春事一朝归”是借由春日返回大地的迅速,来比喻为客羁留在外的时间一下子就过了一年。至于“客心千里倦”一句,则是用来强调远在千里为客的神伤情悴,“倦”字原来是厌倦之意,对于远在千里为客感到厌倦,所以觉得神伤情悴。长久因为远在千里作客不得归而神伤的情怀,在眼见春日一朝而归的情景对比下,心灵自然显得益加憔悴恍惚。

  后两句“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则是写出春日重回,春花重开又谢,但是作者羁留在外为客的情况,根本没有改变。“重见落花飞”一句,充分把王勃心中为客,千里外度日如年的心思表达出来。此诗起笔壮阔而有劲,文字修辞平淡而情感深厚,意境的表达十分浑厚,已具有盛唐诗的雏形了。

  这首《羁春》诗与作者另外一首诗作《山中》诗的韵脚完全相同,而且两诗抒写的都是客愁旅思,但写诗的季节不同,环境不同。因此,两诗的情虽同而景则异:《山中》诗用来烘托情意的是秋风起、黄叶飞的景色;《羁春》诗用来烘托情意的是春事了、落花飞的景色。两诗的写法也有不同之处,在这首《羁春》诗中,情与景却是交错出现、杂揉在一起。应当说,《羁春》诗的艺术成就是不及《山中》诗的。相比之下,《山中》诗的笔墨较劲健,意象较浑成,句格也较成熟;《羁春》诗则略嫌柔弱显露,而且是一首失粘的律绝。但是,两诗合参,彰显作者的羁旅之情。

参考资料:

1、 简恩定编著.唐诗选读: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10:第32页2、 陈邦炎撰.说诗百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2:第11页3、 陈邦炎著.唐人绝句鉴赏集: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年05月第1版:第9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