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落梅风

:
眉间恨,心上苦,口难言把脚尖儿分付。乌靴上半痕鞋下土,忍轻将袖梢儿挪去。

楼台小,风味佳,动新愁雨初风乍。知不知对春思念他,倚阑干海棠花下。

新秋夜,微醉时,月明中倚阑独自。吟成几联肠断诗,说不尽满怀心事。

鸾凤配,莺燕约,感萧娘肯怜才貌。除琴剑又别无珍共宝。则一片至诚心要也不要?

风流士,年少客,花无名帽檐羞带。新来颇觉略分外,相思病等闲不害。

乾坤内,山共水,论风流古杭为最。北高峰离不得三二里,回头看镂金铺翠。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周文质

周文质(?-1334),元代文学家。字仲彬,建德(今属浙江)人,后居杭州。与钟嗣成相交二十余年,两人情深意笃,形影不离,故《录鬼簿》对他有详细的记载:“体貌清癯,学问渊博,资性工巧,文笔新奇。家世儒业,俯就路吏。善丹青,能歌舞,明曲调,谐音律。性尚豪侠,好事敬客善绘画,谐音律。所作杂剧今知有四种。现仅《苏武还乡》(或称《苏武还朝》)存有残曲。散曲存有小令四十三首,套数五套,多男女相思之作。 19篇诗文

猜你喜欢

蟾宫曲·怀古

:

问从来谁是英雄?一个农夫,一个渔翁。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飞熊。霸业成空,遗恨无穷。蜀道寒云,渭水秋风。

问从来谁是英雄?一个农夫,一个渔翁。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飞熊。霸业成空,遗恨无穷。蜀道寒云,渭水秋风。
请问古往今来谁是真正的英雄,一个是三国的农夫诸葛亮,一个是周朝的渔翁姜太公。一个隐居南阳,一个栖身东海海滨,都是一举成功。诸葛亮名成八阵图,姜太公梦兆飞熊并写下《六韬》兵书。但转眼霸业都成空,带来无穷的遗恨。如今只看到蜀道上的寒云,渭水上的秋风。

参考资料:

1、 蔡践.《元曲全鉴 典藏版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5:226页2、 许海山.《中国历代诗词曲赋大观 》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450页
问从来谁是英雄?一个农夫,一个渔翁。晦(huì)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tāo)书功在飞熊。霸业成空,遗恨无穷。蜀道寒云,渭(wèi)水秋风。
一位农夫:指诸葛亮。因为他曾经“躬耕南阳”。一个渔翁:指姜太公,因为他曾经钓于渭水。晦迹: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踪迹,即隐居。南阳:今属河南,是诸葛亮隐居的地方。卧龙:指诸葛亮。六韬书:相传为姜太公所著的一部兵书。分文、武、虎、豹、龙、犬六韬。飞熊:周文王得姜太公的梦兆。蜀道寒云:极言蜀道之险峻。渭水秋风:言在羁旅中过生活。渭水:姜太公曾垂钓于渭水边。

参考资料:

1、 蔡践.《元曲全鉴 典藏版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5:226页2、 许海山.《中国历代诗词曲赋大观 》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450页

问从来谁是英雄?一个农夫,一个渔翁。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飞熊。霸业成空,遗恨无穷。蜀道寒云,渭水秋风。

  查德卿的这首《蟾宫曲·怀古》抒发的是怀古咏史之意。作者在开篇第一句就写出了自己的疑问,他问道“问从来谁是英雄?”,紧接着他便在曲中写到一个农夫,一个渔翁。”查德卿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回答了自己的问题,在此处点明了怀古的对象,同时也做出了评价。

  “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南阳,东海是两处地点,分别承接“农夫”与“渔翁”,诸葛亮在未出山之前,曾经在南阳过着隐居的生活,而姜太公也曾经在渭水之滨垂钓,同样过着悠闲恬淡的日子。

  “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飞熊。”则是说明诸葛亮和吕尚的丰功伟绩,进一步表现他们两个作为英雄所做出的功绩。

  “霸业成空,遗恨无穷。蜀道寒云,渭水秋风。”这句由追寻历史转为了对历史的感慨,说诸葛亮、吕尚所建的“霸业”终究是一场空,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消逝了。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塞鸿秋·代人作

:
 战西风几点宾鸿至,感起我南朝千古伤感事。展花笺欲写几句知感事,空教我停霜毫半晌无才思。往常得兴时,一扫无瑕疵。今日个病厌厌刚写下两个相思字。
战西风几点宾鸿至,感起我南朝千古伤心事。展花笺欲写几句知心事,空教我停霜毫半晌无才思。往常得兴时,一扫无瑕疵。今日个病厌厌刚写下两个相思字。
迎着西风,疏疏落落飞来北雁几只,这让我回想起有关南朝兴亡的悠久往事。铺开华美的信纸,想写几句知心的话语,却只是停住笔尖半天也没有什么奇妙的才思。往日兴致高时,写文章都是一挥而就毫无瑕疵,今天却病恹恹的萎蘼不振,才刚写下“相思”两个字。

参考资料:

1、 王星琦.元曲三百首注评.南京:凤凰出版社,2015:1032、 滕 森.元曲三百首彩图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1143、 曾永义.黑暗时代的自由颂——元人散曲.北京:线装书局,2012:212-2144、 李雁 吴冰沁.元散曲经典品读.北京:蓝天出版社,2015:60-62
战西风几点宾鸿至,感起我南朝千古伤心事。展花笺(jiān)欲写几句知心事,空教我停霜毫半晌无才思。往常得兴时,一扫无瑕(xiá)(cī)。今日个病厌(yàn)厌刚写下两个相思字。
正宫:宫调名。十二宫调之一。塞鸿秋:曲牌名。全曲七句,押六个仄声韵。战西风:迎着西风。宾鸿:即鸿雁,大雁。大雁秋则南来,春则北往,过往如宾,故曰“宾鸿”。 南朝:指中国历史上宋、齐、梁、陈四朝,它们都是建都在南方的建康(今南京市)。吴花笺:精致华美的纸,多供题咏书札之用。霜毫:白兔毛做的、色白如霜的毛笔。一扫无瑕疵:一挥而就,没有毛病。瑕疵,玉上的斑点,引申为缺点或毛病。病厌厌:即“病恹恹”,病得精神萎靡不振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王星琦.元曲三百首注评.南京:凤凰出版社,2015:1032、 滕 森.元曲三百首彩图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1143、 曾永义.黑暗时代的自由颂——元人散曲.北京:线装书局,2012:212-2144、 李雁 吴冰沁.元散曲经典品读.北京:蓝天出版社,2015:60-62
 战西风几点宾鸿至,感起我南朝千古伤心事。展花笺欲写几句知心事,空教我停霜毫半晌无才思。往常得兴时,一扫无瑕疵。今日个病厌厌刚写下两个相思字。

  这首曲子描摹一个失恋者给恋人写情书的情景。作者用两三句话就勾勒出失恋者少情没绪的典型神态,手法新颖别致。

  曲子首句按照诗曲见景生情、托物寄兴的习惯思路,先形象地勾画出一幅萧瑟凄凉的深秋雁空图,为下文抒写作情感铺垫。领头字“战”,既可解为寒战、抖索,也可解为挣扎、抗争。“战”字总领全篇,营造出一派秋日肃杀之气。西风也好,鸿雁也好,全由这“战”字的点染,涂上灰冷的色调,赋以情感的分量。

  次句写萧瑟秋景所激起的悲秋心绪,“感起我南朝千古伤心事”。但作品却故意不直说“伤心事”的具体内涵,而采用了欲擒故纵、跌宕起伏的表达方式。先是“展花笺欲写几句知心事”,打算向知心的人儿写信,这就使人想到主人公之所以见雁伤心,必定与雁能传书的因素有关,其“伤心事”也必然包含在“知心事”中。“欲写”,信纸也已经铺好了,但其结果是来了个“停霜毫”,一字都没写出来。这就产生了全曲的第一层波折。

  主人公自言“半晌无才思”,看来此时写信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曲中偏偏又出现第五、六句对“往常得兴时”的补叙。“一扫无瑕疵”,生动地描绘了往常行文作曲文思敏捷的程度,与上句“停霜毫半晌无才思”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今昔的这种反差,就形成了第二层波折。

  末句又从“往常”返回到“今日”,花笺上终于勉强写了,但只有两个字:“相思。”“病厌厌”与“得兴时”,“两个相思字”与“一扫无瑕疵”的鲜明对照,又构成了第三层波折。“今日个病厌厌刚写下两个相思字”,说明前时的“伤心”,正是深深的离恨与苦苦的相思。

  全曲处处曲笔,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显示了主人公相思成愁的心境。大量运用的衬字,则应合了她“病恹恹”的相思绵情。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435-4362、 滕 森.元曲三百首彩图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1143、 李雁 吴冰沁.元散曲经典品读.北京:蓝天出版社,2015:60-624、 李汉秋 李永祜.元曲精品.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36-3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殿前欢·拍栏杆

:
拍阑干。雾花吹鬓海风寒。浩歌惊得浮云散。细数青山,指蓬莱一望间。纱巾岸,鹤背骑来惯。举头长啸,直上天坛。
拍阑干。雾花吹鬓海风寒。浩歌惊得浮云散。细数青山,指蓬莱一望间。纱巾岸,鹤背骑来惯。举头长啸,直上天坛。
拍着栏杆,强劲而湿润的海风带着如雾的水气迎面扑来,吹得鬓发飘展。放声歌唱,歌声冲天,惊得浮云四散。细细查数重重青山,蓬莱仙境在一指相望间。带着纱巾像古人王乔那般遨游云空,抬头仰天长啸,直上那高高天坛。

参考资料:

1、 张为才.国学启蒙经典10·元曲三百首.青岛:青岛出版社,2009:44
拍阑(lán)干。雾花吹鬓(bìn)海风寒。浩歌惊得浮云散。细数青山,指蓬莱(lái)一望间。纱巾岸,鹤背骑来惯。举头长啸,直上天坛。
殿前欢:曲牌名,小令兼用。又名“小妇孩儿”、“凤将雏”、“凤引雏”、“燕引雏”。江山第一楼:指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的多景楼,有“江山第一楼”之称。蓬莱:是传说中海上的仙山,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纱巾岸:纱巾,即头巾。岸,此指露额。把纱巾掀起露出前额,表示态度洒脱。鹤背骑:骑鹤背,此指骑鹤升仙,是化用“王乔骑鹤”的典故。天坛:王屋山主峰不天坛,相传为黄帝祈天求雨处,唐代司马祯在此修行得道。

参考资料:

1、 张为才.国学启蒙经典10·元曲三百首.青岛:青岛出版社,2009:44
拍阑干。雾花吹鬓海风寒。浩歌惊得浮云散。细数青山,指蓬莱一望间。纱巾岸,鹤背骑来惯。举头长啸,直上天坛。

  这首曲开头三句写出一种旷远的境界,进入全曲主题。“拍阑干。雾花吹鬓海风寒。”作者站在多景楼上手扶着阑干,顿时诗兴大发。这两句直接切人了“登楼咏叹”的主题,且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气势十分恢弘,开篇立意不凡,故明代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评价乔吉称:“乔梦符之词,如神鳌鼓浪,若天号跨神鳌,噗沫于大洋,波涛汹涌,截断众流之势。”其言不谬。宋代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有言:“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乔吉此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论语·述而》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中国古代的诗文之中,“浮云”多指那些功名利禄、不足挂心的俗事。乔吉性格骄傲不逊,不肯入俗流,“浩歌惊得浮云散”便充分展现了其藐视现实、孤傲自诩的性格特点。从此处开始,作者的思绪便发生了转折,开始进入一个虚幻的世界,也暗含着作者的理想和追求。

  接四句写作者对神仙般生活的无限向往。“细数青山,指蓬莱一望问。纱巾岸,鹤背骑来惯。”“细数青山”,暗用“买山”之典,本意指归隐,作者在这里则借纠表达超脱情怀。“一望问”谓作者之心境实与仙境一脉相通。求超脱是元代文人一种普遍的心境,乔吉《满庭芳·渔父词》有“回首是蓬莱”之句,乃是此心境更明确的表露,可作此句的注脚。而“鹤背骑来惯”则是诗人正以王乔自喻。一“惯”字,下得极洒脱,表现了超脱尘俗之念,遨游于无羁无绊的天地问乃是作者一贯追求的人生至境。表达作者对那种如同神仙般自由生活的钦羡。

  末二句写作者感觉自己直上天坛,得道成仙。作者以“举头长啸,直上天坛”把这种仙境推向全曲的归结,收束了全篇。它与“浩歌惊得浮云散”在意脉上相呼应:摆脱了人间“寒”气,摆脱了“浮云”的缠绕,诗人的身心便似乎进了“天坛”。从“举头长啸”四字中可以深刻感受到作者心中无法释怀的愤懑之情,正因为如此,他才想要摆脱世俗的烦心之事,到达自由之境。

  全曲充满了一种与前代“登楼”之作所不同的意趣,正是这个总格调的典型体现。所以曲子深沉,但不悲切;慷慨,但不凄凉。从此曲的酣畅豪爽中,体验到一种渴望自由的生命之力。然而,乔吉的这种豪放之情,也让人感到一丝“雾花吹鬓海风寒”的冷气。

参考资料:

1、 赵义山.元曲鉴赏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5002、 陈思思、于湘婉.元曲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5253、 傅德岷、余曲等.元曲名篇赏析.四川:巴蜀书社,2012:15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水仙子·渡瓜洲

:
渚莲花脱锦衣收,风蓼青雕红穗秋,堤柳绿减长条瘦。系行人来去愁,别离情今古悠悠。南徐城下,西津渡口,北固山头。
渚莲花脱锦衣收,风蓼青雕红穗秋,堤柳绿减长条瘦。系行人来去愁,别离情今古悠悠。南徐城下,西津渡口,北固山头。
小洲边的野荷,花瓣脱落,粲绿的荷叶也已委靡。风中的秋蓼不再青葱,暗红色的穗花一派凄凄。堤岸的杨柳减了翠色,只留下几乎光秃的长条细细。这一切,同渡江行人的旅愁系结在一起。古往今来,离情别恨最是难以摆脱和忘记。镇江城下,西津渡口,北固山头:一路上我都惆怅不已。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水仙子·渡瓜洲
(zhǔ)莲花脱锦衣收,风蓼(liǎo)青雕红穗(suì)秋,堤柳蓼减长条瘦。系行人来去愁,别离情今古悠悠。南徐城下,西津渡口,北固山头。
瓜洲:在江苏邗江县南之运河入长江处,与镇江隔岸相对,为著名的古渡口。蓼:植物名,生水边,开鞭穗状小花。南徐:今江苏镇江市丹徒县。西津渡:一名金陵渡,在镇江城西蒜山下的长江边。北固:山名,在镇江市内长江岸上,为著名的古要塞与名胜地。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水仙子·渡瓜洲
渚莲花脱锦衣收,风蓼青雕红穗秋,堤柳绿减长条瘦。系行人来去愁,别离情今古悠悠。南徐城下,西津渡口,北固山头。

  长江素称天堑,横渡决无今日交通之便捷。所以古人渡江之时,无不心潮澎湃,产生各种各样不可名状的愁情。作者此时是从北岸的瓜洲渡往对岸,自然也不例外。

  不过,该篇同同类作品渡江伊始即心绪联翩的通常作法不同,它选择表现的区段是“近岸”与“上岸”的部分。起首三句鼎足对,分写了洲渚、江滩、堤岸,虽也是由远及近,却已是渡行的结束,且所着笔描绘的,是举目所见的由植物所呈现的萧瑟秋景。这就使该曲有别于以表现大江江面为主的渡江之作,不以雄奇险豪为目的,而更多了一种冷落衰凉的旅愁情味。

  “堤柳绿减长条瘦”,是“渚莲”、“风蓼”萧索风景的延伸,也是此时距诗人最近的感受对象。作者遂以此为过渡,生发出离情别意的感慨。“今古悠悠”是从时间着笔,而继后的三处镇江地名则从空间入手,两相综合,便将别离之恨从秋景的细部拓展弥漫开来,有一种触目皆愁、挥之不去的意味。行程已经结束,而“别离情”却紧萦心头,这就写出了“渡瓜洲”的心绪。可见起首三句的景语,虽然局面不大,却有赋中见兴的效果。赵善庆所作散曲多为写景小令,而其笔下景语多近寒瘦,有孟郊、贾岛的风格。这在元散曲中虽不多见,却也别具一种特色。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水仙子·渡瓜洲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小桃红·玉箫声断凤凰楼

:
玉箫声断凤凰楼,憔悴人别后。留得啼痕悴罗袖。去来休,楼前风景浑依旧。当初只恨,无情烟柳,不解系行舟。
玉箫声断凤凰楼,憔悴人别后。留得啼痕满罗袖。去来休,楼前风景浑依旧。当初只恨,无情烟柳,不解系行舟。
在她居住的小楼上,再不闻玉箫吹响。自从与心上人分手后,她已憔悴得不成模样,衣袖上留下了泪痕千行。她在楼上走来走去,楼外依然是旧时的风光。那如烟如织的柳树,最惹起她的怨伤:只恨当初它们太冷漠无情,不懂得把他的坐船牢牢系住,让他不能启程。

参考资料:

1、 饶少平.历代艳体诗歌精华.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4642、 鲁文忠.元曲三百首.内蒙古: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0:5
玉箫声断凤凰(huáng)楼,憔(qiáo)(cuì)人别后。留得啼痕悴罗袖。去来休,楼前风景浑依旧。当初只恨,无情烟柳,不解系行舟。
小桃红:越调曲牌名,多用来抒情写意。句式为七、五、七、三、七、四、四、五,共八句。玉箫声断:据刘向《列仙传》载,秦时有一萧史,擅长吹箫,其箫声甚至能将孔雀、白鹤等吸引过来。当时,秦穆公女儿弄玉也喜欢吹箫,与其结为夫妇。秦穆公建造了凤凰楼给他们居住。婚后,二人每日吹箫,竟将凤凰都吸引了过来。后来二人皆随凤凰而去。凤凰楼:女子闺楼,对女子居楼的美称。休:语末助词,无义。浑:全然。不解:不懂。

参考资料:

1、 饶少平.历代艳体诗歌精华.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4642、 鲁文忠.元曲三百首.内蒙古: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0:5
玉箫声断凤凰楼,憔悴人别后。留得啼痕满罗袖。去来休,楼前风景浑依旧。当初只恨,无情烟柳,不解系行舟。

  前三句既以玉箫声断喻与恋人的分别,也以凤凰双栖、弄玉萧史的美满婚姻反衬自己的孤独。首句“玉箫声断凤凰楼”,可看做写实,但联系其中暗含的典故,更能体味作者用此句作为开篇的深意。“玉箫声断”这一典故,其中隐含着“人去楼空”的惆怅意味。曲中的女主人公并未如弄玉一般,与丈夫一起随凤凰仙去,从“憔悴人别后”一句即可看出,“玉箫声”其实是指代女子的心上人。“留得”紧接“别后”二字,文字上衔接得很细密,情感上则造成一种回环和转折。人既已离去,留下来的只是女子的空守、苦盼,以及“啼痕满罗袖”。作者没有直接写女子如何想念,而是通过袖上泪痕这个细节,将她的黯然神伤,以及难以自制的思念和孤独表现出来。

  最后几句女子又迁恨于烟柳无情,不知当初留系行舟,不让其离去,更道出了女子的无奈痴情。“去来休,楼前风景浑依旧”,这两句以人的“去来”与“风景”的“依旧”进行对比,这就使“离别”的主题得到了深化。风景不解人心,不管人间如何生离死别,它都只是一如既往地存在着,所以才使古往今来许多人发出“物是人非”的沉重慨叹。这首曲子中的女主人公也不例外。楼前浑然不变的景色,使她一次又一次地忆起离别之前和离别之时的情形,不断重温着伤心往事。女子记起心上人当初离开时,江岸边的“无情烟柳”兀自苍翠,却不懂得伸出青青枝条,留住远行人的脚步。一个“恨”字,点出女主人公的怨情和无奈。她不说恨自己留不住情人,只将这种悔恨托付于“烟柳”。这一方面是因为青翠如初的烟柳引起了她的离愁;另一方面,将人的心思投射于“无情”之物,也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短短数句,写得景物凄迷,深致有情。

  此曲构思独特,角度新颖层层展开,把一个“情”字表现得极为丰富、深刻。旧地重游、物是人非,最令人伤感,作者把当前的景和以前的情巧妙地联结在一起,以追忆的方式抒发对恋人的深情。

参考资料:

1、 陈思思、于湘婉.元曲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52、 钱仲联.爱情词与散曲鉴赏辞典.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5173、 文菁.中国古典爱情诗词阅读辞典.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45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