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石泛溟渤,独啸长风还。
谢安泛舟于沧海,乘长风独啸而还。
逸韵动海上,高情出还间。
清闲脱俗之韵致惊动海上,崇高的情怀远出还间。
灵异可并迹,澹然与世闲。
倾心于探究神奇怪异之事,心境淡泊以闲适来处世。
我来五松下,置酒穷跻攀。
我来到五松之下,设置酒宴登山历览。
征古绝遗老,因名五松山。
向年老历练的老者征求往古之事,因此命名此山为五松山。
五松何清幽,胜境美沃洲。
五松山景致清幽,佳妙之处胜过沃洲山。
萧飒鸣洞壑,终年风雨秋。
风声萧瑟鸣于洞壑,一年四季如沐秋风秋雨。
响入百泉去,听如三峡流。
山上百泉流出音声宏大,听来恰似三峡的巨流。
剪竹扫天花,且从傲吏游。
剪下细竹扫去天界仙花,我且与高傲的官吏一同游赏。
龙堂若可憩,吾欲归精修。
龙堂精舍如果可以休憩,我打算归入其中精城修行。
参考资料:
1、 朱世英.古还笔下的安徽胜迹.合肥市:安徽还民出版社,1982年:245页2、 詹福瑞.李白诗全译.石家庄市:河北还民出版社,1997年:754页安石泛溟(míng)渤,独啸长风还。
安石:晋人谢安字。谢安官至尚书仆射。卒赠太傅,谥文靖。溟渤:大海。啸:摄口发出长而清悦的声音。
逸韵(yùn)动海上,高情出人间。
逸韵:高雅的风韵。
灵异可并迹,澹(dàn)然与世闲。
灵异:神异。澹然:恬静,安定。
我来五松下,置酒穷跻(jī)攀。
跻攀:登攀。
征古绝遗老,因名五松山。
征古:征信往古。遗老:指年老历练的人。
五松何清幽,胜境美沃(wò)洲。
清幽:风景秀丽而幽静。美沃洲:美过沃洲。即比沃洲还要美。沃洲:即浙江沃洲山。
萧飒鸣洞壑,终年风雨秋。
响入百泉去,听如三峡流。
剪竹扫天花,且从傲吏(lì)游。
天花:天上的花卉。傲吏:高傲的官吏。
龙堂若可憩,吾欲归精修。
龙堂:精舍名,在五松山上。精修:精诚修身。
参考资料:
1、 朱世英.古人笔下的安徽胜迹.合肥市: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年:245页2、 詹福瑞.李白诗全译.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754页这首诗的开头写谢安泛海:“安石泛溟渤,独啸长风还。逸韵动海上,高情出人间。”谢安,字安石,是东晋政治家。四十才出仕,后来位至宰相。前秦符坚军南侵,江东大震,谢安派谢玄、谢石大破符坚军于淝水。他早年隐居东山(在浙江上虞县西南),曾经和友人一道泛海。李白常以谢安自许,希望能象他那样以过人的才智,做一番济世安民的事业。他写谢安泛海,取他从海上回来的那个场面:“独啸长风还。”抓住独啸和长风这两个典型细节,丝毫不加刻画,只用了五个字,而海上风正急,巨浪翻腾,谢安归来时具有慷慨的豪气的形象,就生动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李白对谢安是怀着崇敬的感情的。“逸韵动海上,高情出人间”,表现谢安的高超的风度和感情,并给予很高的赞扬。《世说新语》(卷三)对谢安的泛海有很生动的记载。“逸韵动海上”,使我们想起这本书中描写谢安在海上遇着风浪的光景:“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按:指谢安)神情方正,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悦,犹去不止。”当海上风起浪涌,谢安表现出来与人迥然不同的超逸豪放的凤度使海船上的人都为之感动。“高情出人间”,李白赞扬谢安的高尚的感情超出于人间之上。也使读者想起《世说新语》的记载:“既风转急,浪涌,诸人皆渲动不坐。公徐然曰:‘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还。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灵异可并迹,澹然与世闲”,这两句对谢安早年隐居不仕,颇有所感触。“灵异可并迹”,隐喻以谢安之才,如能出仕,就可以取得很高的地位。可是朝廷屡次征召,他都不肯去。“澹然与世闲”,他是那样安静地过着闲散的生活,正如《中兴书》所说:“安先后居会稽,与支道林、王羲之、许询共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谈说属文,未尝有处世意也。”李白对谢安辞官不就,澹然隐居的态度,是很赞赏的,他自己就喜爱隐居的生活,他说过:“云游三十年,好闲复爱仙。”(《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
下面几句写游五松山:“我来五松下,置酒穷跻攀。征古绝遗老,因名五松山。”这是很平淡的叙述。五松山可能原来没有通用的山名,李白才向经历世变的高龄老人征询。从这两句诗看来,五松山不是山的本名,而是李白给他命的名。“五松何清幽,胜境美沃洲”,五松山上满山都是松树,显得很清幽。松树特别引人爱赏的是风中的松声。诗人用了四句描写五松山的松声,精工别致。
“萧飒听洞壑,终年风雨秋。”这是写风较小时的松声。“响入百泉去”,描写风较大时的松声。“听如三峡流”,是写风势很大或很急耐的松声。李白观察松声很细致深入,绘影绘声地显示在各种不同的风中的松声及其形态的特点,并传出它们的神态。
“剪竹扫天花,且从傲吏游”,纪述同游者。傲吏是傲岸,不驯的官吏,指常赞府。李白自己有反权贵、轻王侯的傲岸不屈的性格,常赞府在这方面大概也有相近之处。
“龙堂若可憩,吾当归精修”,龙堂精舍在五松山,精舍是学舍,集中生徒讲学之所。李白以当回龙堂精舍来精修学业结束全诗。这并非应酬之词,他非常勤奋好学,学识渊博,见到山中精舍很安静,舍外风景清幽,心里不觉兴起回来精修的念头。他年轻时候,曾在家乡的匡山读书,杜甫在怀念他的诗里也曾说:“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总的来说,这首诗为五松山纪游,诗写游山,先写风景,诗中“灵异”二字使五松胜境在诗中兀然而出,秀色可餐;后写心情,“逸韵”、“高情”、两组词让诗人对五松山的喜爱之情从诗行中流溢而出。使此诗在构章建篇上独具特色。
参考资料:
1、 铜陵市政协文史委员会.铜陵文史资料 第4辑 铜都历代诗粹 .铜陵市:铜陵市地方志办公室,1991年:5-7页2、 送绪连.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486-488页眼意心期卒未休,暗中终拟约秦楼。
两个人心意相通,最终也没有断了情思,私下里约定在闺房相见。
光阴负我难相遇,情绪牵人不自由。
可是造化弄人我们没有相遇,心情不自觉地忧郁起来。
遥夜定嫌香蔽膝,闷时应弄玉搔头。
在漫长的夜晚里,肯定对蔽膝的香气不满,烦闷的时候只该拨弄头上的玉簪。
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
樱桃树上的花谢了的时候梨花又开了,这个时节两个人各自肝肠寸断,无处排解。
眼意心期卒(zú)未休,暗中终拟约秦楼。
眼意心期:形容双方愿望一致,精神互相沟通。卒:终了。秦楼:指代烟花之地,但在诗词中一般指良家女子的闺楼。
光阴负我难相遇,情绪牵人不自由。
遥夜定嫌香蔽(bì)膝,闷时应弄玉搔头。
遥夜:长夜。嫌:不满。蔽膝:围于衣服前面的大巾,用以蔽护膝盖。玉搔头:即玉簪。
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我栖身的这地方过于偏僻,很少有人来,我年老多病,需要搀扶难以多拜,请您担待。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我老朽之人哪有名动天下的文章,你远来看我,车马停在江边,让我感谢又感慨。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尊贵的你屈尊停留这破草房整日,让我很不自在,只能用粗茶淡饭招待你,我这腐儒没钱没能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你要是真的不嫌这野外没有好酒好菜,以后高兴时还可以来看看我的小园里芍药花开。
参考资料:
1、 胡光舟,周满江主编,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4),文本人民出版社,1990.07,第182页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152页3、 夏松凉,杜诗鉴赏,辽宁教育出版社,1986年03月第1版,第283页4、 龚笃清选注.杜甫诗精选精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03幽栖(qī)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幽栖:独居。经过:这里指来访的人。人扶:由人搀扶。再:二次。此句表客气尊重。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文章:这里指诗歌,杜诗中习用。漫劳:劳驾您。江干:江边,杜甫住处。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lì)腐儒(rú)餐。
竟日:全天。淹留:停留。佳客:尊贵的客人。百年:犹言终身,一生。粗粝:即糙米。这里是形容茶饭的粗劣。腐儒:迂腐寒酸的儒生,作者常用自指。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野外:郊外,指自己住处。供给:茶点酒菜。乘兴:有兴致。药栏:药圃栏杆。这里借指药圃中的花药。
参考资料:
1、 胡光舟,周满江主编,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4),文本人民出版社,1990.07,第182页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152页3、 夏松凉,杜诗鉴赏,辽宁教育出版社,1986年03月第1版,第283页4、 龚笃清选注.杜甫诗精选精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03“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先写延客之状。草堂初建,居幽而地僻,很少造访之人。忽闻通报,有贵客来临,只得循礼恭迎。但“老病人扶”,“再拜”起伏,实感艰“难”。诗中明显表现出年迈多病,不胜应酬之苦的不悦。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写惊讶之情。从上句看,此宾当是耳闻杜甫文名,特通报相访的。“岂有”、“漫劳”四字,在这里起了宾主对称作用。“我岂有文名,您徒劳过访”,运用散文的笔调,驭律诗的对法,傲岸之态可掬,嘲讽之意自见,很能体现杜甫七律诗的特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写款待之事。上句易“宾”为“客”, 既避免与诗题相重复,也为了平仄协调。言下之意:你这位“佳客”,入门就“坐”,“淹留”“竟日”,我虽不能盛馔相饷,也算尽礼了。“百年”意同一生。下句说:我一生食“粗粝”,身为“腐儒”,款待不周,还望多多包涵。在自谦中实含自伤之意。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特致歉意,兼邀贵客重来。诗人说:如果不嫌“野外”“供给”菲薄,还望“乘兴”再“来看”花。这是客套话,也有送客之意。嘲讽之意,隐约可见了。
此诗诗题虽突出“宾”字,但在写法上,却处处以宾主对举,实际上突出的是诗人自己。从强调“幽栖”少客,迎“宾”为“难”到表明“岂有”文名,漫劳垂访,到如果不嫌简慢,还望重来看花,虽始终以宾主对言,却随处传达出主人公的简傲自负神态。“岂有文章惊海内”,“ 百年粗粝腐儒餐”,在杜甫笔下,一为自谦之辞,一为自伤之语,也是诗人自慨平生的深刻写照。
参考资料:
1、 费振刚主编,少陵诗传(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07,第19页2、 王新龙编著,杜甫文集 1,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08,第118页烟深水阔,音信无由达。唯有碧天云外月,偏照悬悬离别。
无边烟水把你我隔开,些须音信早巳断绝。唯有碧天云边明月,偏照着我俩遥遥的离别。
尽日感事伤怀,愁眉似锁难开。夜夜长留半被,待君魂梦归来。
整天感怀往事伤心,愁眉象铁锁难以打开。夜夜留着半边锦被,等待你的梦魂归来。
参考资料:
1、 夏征农 等.《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第1525页2、 俞陛云等.《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5页烟深水阔,音信无由达。唯有碧天云外月,偏照唯(xuán)唯离别。
清平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后用作词牌。唯唯:遥远。
尽日感事伤怀,愁眉似锁难开。夜夜长留半被,待君魂(hún)梦归来。
尽日:整天。被:棉被。待:等候,逗留,迟延。
参考资料:
1、 夏征农 等.《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第1525页2、 俞陛云等.《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5页《清平乐》“词语浅薄”,甚而疑为后人伪托。这首词表面上抒写了一位思妇离别之苦,实际上通过女主人公的内心描写,塑造出一位热情、大胆,对生活充满强烈追求的可爱的妇女形象。诗人借梦中相聚,一方面把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赤裸裸的地暴露出来,另一方面也表达出了对思妇的这种不可扼杀的爱情的歌颂和赞美。
上阕用环境衬托写愁苦心情。“烟深水阔”,音信也无;碧天明月,乐景哀情,一个“偏”字,迁愁于月,烦心之至,愁苦之至。“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正与此同。窦娥临刑,怨地怨天,都是怨极的表现。“唯有碧天云外月,偏照悬悬离别。”唯碧天云边明月,偏照着我俩遥遥的离别。“悬悬”惦记昼夜悬悬思恋。
下阕用表情行动写愁苦与盼归。“愁眉似锁难开”是表情、心情;“夜夜长留半被,待君梦魂归来。”是行动,是切盼,更是痴情。难得词人奇思异想,把思妇情思写得深而再深。迁愁怨于明月,留半被待魂归,奇想幽深,构成此词的特色艺术。“夜夜长留半被”,晚上孤独等候,睡了留着半边锦被。“待君魂梦归来”,希望在入睡的梦灵魂相遇。直接抒发了思妇的愁苦和思念,百转千回。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274页2、 蒋景明.李白笔下的妇女之歌[J].邵阳师专学报.1994(3) 28-29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
我扬帆行舟黄河上,秋水汇积远接天涯。
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
水天相接处忽然裂开豁口,现出繁华的城邑万户千家。
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
顺流前行又有城镇闪入眼中,宛然可见郊野的桑麻。
回瞻旧乡国,渺漫连云霞。
回头瞻望我的故乡京洛,只见洪波浩渺远连云霞。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0-31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
大河:即黄河。积水:指积聚的水。
天波忽开拆,郡(jùn)邑(yì)千万家。
天波,指天空的云气,形容极为高远。拆,裂,开。郡邑,当指唐河北道博州治所聊城县(今山东聊城东北)。
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
城市:即指清河。宛然:真切貌,清晰貌。桑麻:桑树与苎麻。植桑饲蚕取茧和植麻取其纤维,同为古代农业解决衣着的最重要的经济活动。
回瞻旧乡国,渺(miǎo)漫连云霞。
回瞻:犹回望。旧乡国:故乡,指京洛。渺漫:一作“淼漫”,水流广远的样子。连云霞:与天空之云霞相连,形容水波浩淼。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0-31此诗描绘的是黄河下游的景致。作者行舟河上,视野开阔,所以诗中多从大处着墨,写出深沉、壮观、气势磅礴的景象。诗歌开篇两句就写出“积水穷天涯”的浩荡气势,表现出黄河的雄壮和开阔的景象。“天波忽开拆”两句写从水天一色开拆的缝中,看见“郡邑千万家”,然后看见城市,接着是城外的农田,读之令人如见如闻。这两句不仅气势雄浑,意境壮美,而且准确地捕捉住诗人坐船时特有的运动感受,落笔自然而有奇致。五六两句写作者沿河所见的盛况。“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一方面说明盛唐时期人口多、集市经济兴盛的状况,另一方面桑麻繁盛也构成了平原以东地带城乡风景的一大特色。结尾两句描写作者回首时,只看见河水连天,看不见故乡了,由此抒思乡之情,情景交融,发人遐思,言已尽而意未穷。
这首诗写出黄河下游的积水淼浩,波光连天,崔嵬峥嵘,黛色葱郁,一派廓大气势,显示出王维前期山水诗歌的明朗风格。诗人看山,是黛色葱郁,气势宏大,仿若一个绿色巨人屹立于天地之间, 崔嵬峥嵘;看水,是波光连天,浩洁瀚瀚,一望无际,又或像一条劈开山峡的巨龙,一泻千里,如此廓大气势,令人心胸开阔。
从思想境界看,此诗表现出来的是作者对客观世界的“静观”,即在社会之外看社会,人生之外看人生,景观之外看景观,充分体现了王维山水诗的深邃、幽静等特点。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0-312、 梁志刚.王维的心态特征与诗歌创作[J].前沿,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