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晓 其四

:

鸿雁何时来,肃肃楚天晓。悲鸣向江南,江北稻粱少。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章甫

(1045—1106)建州浦城人,徙居苏州,字端叔。神宗熙宁三年进士。调临川尉,移知寿春。进所著《孟子解义》,除应天府国子监教授,改著作佐郎。元丰中知山阴县,监左藏北库。哲宗朝通判宿州,复除开封府提举常平等事。徽宗即位,知虔州。崇宁初为都官郎中,时立元祐党籍,乃上言元祐臣僚因国事获罪,不应刻名著籍,禁锢子孙。坐忤宰相曾布,降官知泰州。后提举舒州灵仙观以卒。 571篇诗文

猜你喜欢

蝶恋花·禹庙兰亭今古路

:
禹庙兰亭今古路。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鹦鹉杯深君莫诉。他时相遇知何处。
冉冉年华留不住。镜里朱颜,毕竟消磨去。一句丁宁君记取。神仙须是闲人做。

禹庙兰亭今古路。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鹦鹉杯深君莫诉。他时相遇知何处。
通往禹庙、兰亭的路,从古到今只有一条。一夜寒霜,使湖边的树林像染过一样。请您不要说酒杯太深,这一次分别,又不知在何方才能相逢。

冉冉年华留不住。镜里朱颜,毕竟消磨去。一句丁宁君记取。神仙须是闲人做。
时光飞逝,美好年华难以留住,镜里的年轻容颜,很快就老去了。只有一句话要记住:“只有闲人才能当神仙。”

(yǔ)庙兰亭今古路。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鹦(yīng)(wǔ)杯深君莫诉。他时相遇知何处。

(rǎn)冉年华留不住。镜里朱颜,毕竟消磨去。一句丁宁君记取。神仙须是闲人做。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人月圆·小桃枝上春风早

:
小桃枝上春风早,初试薄罗衣。年年乐事,试灯竞处,人月圆时。
禁街箫鼓,寒轻夜永,纤手重携。更阑人散,千门笑语,声在帘帏。

小桃枝上春风早,初试薄罗衣。年年乐事,华灯竞处,人月圆时。
春风轻柔,小桃上指枝头,脱却厚重冬装,换上新春的罗衣。每年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华美的灯相互竞美的地方,人月两团圆。

禁街箫鼓,寒轻夜永,纤手重携。更阑人散,千门笑语,声在帘帏。
御街上箫鼓沸腾,漫长的夜晚寒气四处弥漫,与所爱恋的美人重逢,手携手漫游。夜色将尽,游人渐散,欢声笑语流溢的千门万户,笑声在帘幕后。

参考资料:

1、 萧希凤注.《宋词三百首简注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27页

小桃枝上春风早,初试薄罗衣。年年乐事,华灯竞处,人月圆时。
小桃:上元前后开花的一种桃树。罗衣:用丝织品制的春杉。华灯:彩饰华美的灯。人月圆时:指人间的团聚和月亮圆满的时候。

禁街箫鼓,寒轻夜永,纤(xiān)手重携。更阑人散,千门笑语,声在帘帏(wéi)
禁街:即御街。禁:古时称皇帝居住的地方。夜永:夜长。纤手:女人纤细的手。更阑:夜深。帏:帷幕。

参考资料:

1、 萧希凤注.《宋词三百首简注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27页
小桃枝上春风早,初试薄罗衣。年年乐事,试灯竞处,人月圆时。
禁街箫鼓,寒轻夜永,纤手重携。更阑人散,千门笑语,声在帘帏。

  该词上片第一句“小桃枝上春风早”,起笔便以花期点明节令。紧接着下句就写自己对早春的切身感受。“初试薄罗衣。”这句大意是说脱却冬装,新着春衫,感到浑身的轻快,满心的喜悦。此刻,词人所喜悦的何止于此,下边纵笔直出本意。“年年乐事,试灯竞处,人月圆时”,寥寥几笔,不但试灯似海、夜明如昼、游人如云、皓月当空,境界全出,而且极高妙地表现了词人自己喜悦之满怀。词人如此喜悦的心怀,也只有遇到这盛大的境界可以充分表现。“人月圆时”,这句话完整地描写出人间天上的美满景象,也包含着词人自己与所爱之人欢会的一份莫大喜悦。虽然“年年乐事”,透露出自己此乐只是一年一度,但将自己此乐融入了全人间的欢乐,词境便阔大,意趣也高远。上片通过描绘试灯似海极从视觉角度写元宵之盛。

  下片第一句“禁街箫鼓,寒轻夜永,纤手重携。”此处箫鼓沸腾则突出元宵听觉感受之盛。热烈的节日气氛,融化了正月料峭的春寒。欢闹的人群,沉浸于金吾不禁的良宵。词人笔调,带有浪漫色彩。在美好的环境里,词人与所爱恋的美人重逢,手携手漫游欢乐的海洋里。这三句从满街箫鼓写到纤手重携,词人仍然是把一己的欢乐融入人间的欢乐来写的。“更阑人散”说的是夜色将尽,游人渐散,似乎元宵欢乐也到了尽头。然而不然。“千门笑语,声在帘帏”,这两句最后再度把元宵之欢乐推向新境。结笔三句用的是“扫处即生”的手法。扫处即生法,一般是用词的开端,如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即是显例。此词用之于结笔,更见别致。这三句一收一纵、一阖一开,深刻有力地表现了人们包括词人自己此夕欢乐之无极。欢声笑语流溢的千门万户,其中也有词人与情人约会的那一处。所以,结笔是把一己之欢乐融入了人间欢乐。

  这首词的上片写观灯的盛况,下片写节日的欢腾与喜悦。全词情景交融,含蓄蕴藉,生动地表现了节日气氛。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42-124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寇准读书

: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起初,张咏在成都做官,听说寇准做了宰相,就对自己的同僚下属说:“寇准是少见的人才,可惜他知识学问不够啊。”等到寇准出使到陕西的时候,恰好张咏从成都被罢官回来,寇准隆重设宴,准备酒食款待张咏。张咏将要离开的时候,寇准把他一直送到郊外,寇准问他:“您有什么话要教导我吗?”张咏慢慢地说:“《霍光传》不能不去看啊。”寇准没有领会到他的意思,回去以后拿出《霍光传》来看,看到里面有“不学无术”这句话的时候,才明白过来。笑着说:“这是张先生在说我啊。”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liáo)属曰:“寇(kòu)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huò)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yù)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谓:对……说。严:敬重。供帐:举行宴请。及:到了......的时候。还:返回。具:备办。待:接待。将:将要。郊:城外,野外。闻:听说。适:恰好。自:从。去:离开。谕:明白。徐:慢慢地。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霍光传》:载于《汉书》,传末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1、寇准具有宽容大度、谦虚谨慎、不耻下问、有自知之明 等品质。
2、寇准宽厚
3、张咏足智多谋,敢于指出别人的缺点与不足,说话注意方式,不会正面指出其不妥之处,语气委婉得体。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汝坟贫女

:

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
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
郡吏来何暴,县官不敢抗。
督遣勿稽留,龙钟去携杖。
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
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
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
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
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
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
汝水边贫苦人家的女儿,一边走一边哭声音凄凉悲伤。

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
她说家中上有老父,除了她这女儿再没丁壮。

郡吏来何暴,县官不敢抗。
郡中的官吏下来态度强暴,县官那里敢表示违抗。

督遣勿稽留,龙钟去携杖。
催逼严厉不允许片刻担搁,老迈的父亲扶着拐杖上路忙。

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
临走时再三拜托四邻,希望对弱女多多相帮。

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
刚才听到同乡人回来,向他们打听父亲下落时心里疑虑不安。

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
果然在寒冷的雨中,父亲冻死在河边堤上。

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
我这瘦弱的女子没人依靠,父亲的尸体也无力安葬。

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
生女儿比不上男子,我虽活着有什么事可以承当?

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摸着胸顿足高呼上天,我是活是死真是两难!

参考资料:

1、 程千帆,沈祖棻注评.古诗今选:凤凰出版社,2010.04:第414页2、 聂石樵选注.宋代诗文选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8:第27页3、 李梦生选编.宋诗三百首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05月第1版:第35页

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
汝坟:河南省汝河岸边。《诗经·周南》有《汝坟》诗,以妇女的口吻诉说“王室如毁”,此诗也写妇女的哭诉。此诗题下作者原注:“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再点弓手:第二次征集弓箭手。道死:死在路上。壤河:疑即河南省的禳河,流经鲁山县入沙河。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
行哭:即哭。行,从事,做。

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
丁:成年的男子。壮:壮年人。

郡吏来何暴,县官不敢抗。

督遣勿稽留,龙钟去携杖。
督:督促。遣:遣派。稽留:停留。龙钟:老年人行动迟缓、衰惫的样子。去携杖:老人拄着手杖去充乡兵。

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
依傍:依靠。这两句是说老父临行时,女儿殷勤地恳求四邻一同应征的人予以照顾。

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
适:刚才。闾里:乡里。闾里归,指同乡应征回来的人。疑:迟疑。强:勉强。是说想打听一下父亲的消息,又怕凶多吉少,所以迟疑不敢问。

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

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
弱质:柔弱的身体。贫女自谓。

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
何所当:活着有什么用?当,抵当。

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拊膺:捶胸。膺,即胸。奈向:犹言活下去呢?还是一死完事呢?奈,犹何。

参考资料:

1、 程千帆,沈祖棻注评.古诗今选:凤凰出版社,2010.04:第414页2、 聂石樵选注.宋代诗文选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8:第27页3、 李梦生选编.宋诗三百首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05月第1版:第35页

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
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
郡吏来何暴,县官不敢抗。
督遣勿稽留,龙钟去携杖。
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
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
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
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
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
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诗里通过汝河边上一位贫家女子的悲怆控诉,描叙了一个由于征集乡乒,致使贫民家破人亡的典型事例,反映宋仁宗时期人民在兵役中所遭受的苦难。和另一首《田家语》是作于同一年的姊妹篇。

  起笔两句入题:“汝坟贫家女,行哭声凄怆。”这个诗题《汝坟贫女》定得很有意义,《诗经·周南》中,就有一篇《汝坟》诗,“汝坟”,指汝河堤岸边上。那首诗,用一位妇女的口气描写乱世,说丈夫虽然供役在外,但父母离得很近,仍然有个依靠。这一篇取《汝坟》旧题,也用一位女子的口吻来描叙,但这位妇女的遭遇却更加悲惨。作者从她走着哭着的凄怆声音,引入下文悲酸的诉说。诗从第三句“自言有老父”到末句“生死将奈向”,全是贫女控诉的话语。这段话可分为三小段。第一小段由“自言有老父”,至“幸愿相依傍”八句,诉说老父被迫应征的情况。前四句诉说家中孤苦,没有丁壮,老父年迈无依。郡吏征集弓手,强迫老父应征,县官虽知实情,却不敢违抗。后四句诉说老父被督遣上路,符令紧迫,不许稽留,老人只得拄着拐杖应役。在老父上路之时,贫女殷殷地嘱托同行的乡邻,恳求他们照顾年迈的父亲。按照当时诏书“三丁籍一”的规定,这家本不在征集之内,但是官吏们取媚上司,多方搜集丁口,以致超过兵役年龄的老人,也被搜索入役。《田家语》诗中所写的“搜素稚与艾,唯存跛无目”,与这里所说的情况相同。

  第二小段由“适闻闾里归”至“僵死壤河上”四句,诉说老父出征之后,隔了一段时日,闾里有人从戍所回来。贫女前来问讯,怀疑她父亲还在勉强撑持,但回答的是她父亲已在寒雨中僵冻而死,露尸在壤河边上。

  第三小段由“弱质无以托”至结尾句“生死将奈向”六句,叙说老父死后,贫女弱质,孤苦无依,老父的尸体运到村里,也无力安葬。只好捶胸痛哭,呼天抢地,悲痛自己是个女儿,不如男子,虽然活在世上,却没有什么用,就连自己是生是死,也不知如何了结。

  全诗语言质朴,字字悲辛,纯用自诉口气,真挚感人。诗里写的,仅仅是在兵役中被折磨而死的一个实例,但这个事例,是成千成百事例中的一个,很有代表性。它道出了当年兵役过滥,使人民遭受苦难的悲惨实况。诗的小序说:“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可见当时无辜的人民,未遭外患,先受内殃,所造成的社会悲剧是十分惨痛的。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临江仙·疾愈登望湖楼赠项长官

:
多病休文都瘦损,不堪金带垂腰。望湖楼上暗香飘。和风春弄袖,明月夜闻箫。
酒醒梦回清漏永,隐床无限更潮。佳人不见董娇饶。徘徊花上月,空度可怜宵。

多病休文都瘦损,不堪金带垂腰。望湖楼上暗香飘。和风春弄袖,明月夜闻箫。
休文体弱多病身体虚弱,连垂腰的金带都不堪佩系了。望湖楼上正飘散着花香,春天和煦微风吹拂着衣袖,眼望着皓月当空,耳听着悠扬箫声。

酒醒梦回清漏永,隐床无限更潮。佳人不见董娇饶。徘徊花上月,空度可怜宵。
酒醉睡去,又从梦中惊醒,正听见漏壶的长流滴水发出清脆而单调的声响,倚在床上似乎感到了无比潮湿。身边的侍酒美人不见了,内心的空虚好像花上的月亮,正在天际空自徘徊,自己竟是空度良宵。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013-1016

多病休文都瘦损,不堪金带垂腰。望湖楼堪暗香飘。和风春弄袖,明月夜闻箫。
休文:即梁朝文学家沈约,字休文,体弱多病。金带:高官服饰。暗香:此处泛指花香。弄:玩弄,引申为戏耍。

酒醒梦回清漏永,隐床无限更潮。佳人不见董娇饶(ráo)。徘(pái)(huái)花堪月,空度可怜宵。
清漏: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又名“漏壶”、“漏刻”。永:长。隐床:倚床。潮:微湿,发潮。董娇饶:“饶”,一作“娆”。“饶”,通“娆”。这里指佳人美女。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013-1016
多病休文都瘦损,不堪金带垂腰。望湖楼上暗香飘。和风春弄袖,明月夜闻箫。
酒醒梦回清漏永,隐床无限更潮。佳人不见董娇饶。徘徊花上月,空度可怜宵。

  上片写词人刚刚病愈,身体尚瘦损虚弱,夜晚登上望湖楼。“多病休文都瘦损,不堪金带垂腰。”因为梁朝文学家沈约体弱多病,这里词人以休文自比,说自己已衰弱到连垂腰的金带都不堪佩系了。金带是指翰林学士服饰,故此时词人正穿着官服登楼,其腰间佩系着金带服饰。这两句埋下后面心境变化的依据。“望湖楼上暗香飘。和风春弄袖,明月夜闻箫。”这是词人在楼上所见所闻,词人大病初愈登高望远,顿感浑身轻快惬意,精神为之抖擞。

  下片则转入了心绪孤寂的抒发。“酒醒梦回清漏永,隐床无限更潮。”这两句写词人在望湖楼上与友人同僚对月畅饮,酒醒梦回,听见漏壶的声响,感到床上潮湿。其实,漏壶滴水,与卧床潮湿并无干系,这是一种艺术通感描写,听觉与感觉的相互贯通,却真实而生动地透露出词人此时此地的心绪顿然不适。于是,词人一阵孤寂感霎时涌上心头:“佳人不见董娇饶,徘徊花上月,空度可怜宵。”“可怜宵”,指可爱、可惜的夜宵。词章显示出词人此时的虚度光阴的哀怨心境,词人似乎感到心绪不定,前途未卜,而与词首的“多病瘦损”处境相互关含。结尾三句,实推衍出词人这位孤寂老人,正在人生旅途上疲惫衰弱地行进着。故词中的“徘徊”、“空度”,应是全词的词眼。

  全词的妙处在于含蓄蕴藉、藏锋不露,给人以种种联想的启迪。词中的花丛暗香、和煦春风、皓月当空、箫声悠扬,组合成一幅清丽的春夜图。如此美景,引发出词人虚度光阴的感叹。词人的仕途坎坷、环境乖赛、人事艰险、国事日非等种种心理悲哀,正仍在脑海中索绕。这些心理悲哀,词人并没有正面标出,却通过“酒醒梦回清漏永、隐床无限更潮”及“佳人不见董娇饶,徘徊花上月,空度可怜宵”等空寂画面委婉透出,艺术手法高超。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013-101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