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庙祼地歌辞

:
清庙既祼,郁鬯推礼。大哉孝思,严恭祖祢。
龙衮以祭,鸾刀思启。发德朱弦,升歌丹陛。
遥享粢盛,堂斟况齐。降福穰穰,来仪济济。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陈叔达

陈叔达

陈叔达(?-635年),字子聪,吴兴(今浙江长兴)人,唐朝宰相,陈宣帝第十七子,陈后主异母弟。陈叔达出身于陈朝皇室,曾授侍中,封义阳王。陈亡入隋,历任内史舍人、绛郡通守,后归降唐高祖,担任丞相府主簿,封汉东郡公。唐朝建立后,陈叔达历任黄门侍郎、纳言、侍中、礼部尚书,进拜江国公。玄武门之变时曾建议唐高祖立唐太宗为太子,晚年以散职归第。贞观九年(635年),陈叔达病逝,追赠户部尚书,初谥缪,后改为忠。 12篇诗文

猜你喜欢

洛阳女儿行

: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祗是熏香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
洛阳有一位女子住在我家对门,正当十五六的芳年容颜非常美丽。

良人可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
她的丈夫骑一匹青白相间的骏马,马具镶嵌着珍贵的美可。她的婢女捧上黄金的盘子,里面盛着烹制精细的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她家彩绘朱漆的楼阁一幢幢遥遥相望,红桃绿柳在廊檐下排列成行。

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她乘坐的车子是用七种香木做成,绫罗的帷幔装在车上。仆从们举着羽毛的扇子,把她迎回绣着九花图案的彩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她的丈夫青春年少正得志,骄奢更胜过石季伦。

自怜碧可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他亲自教授心爱的姬妾学习舞蹈,名贵的珊瑚树随随便便就送给别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
他们彻夜寻欢作乐,窗上现出曙光才熄去灯火,灯花的碎屑片片落在雕镂的窗棱。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祗是熏香坐。
她成天嬉戏游玩,竟没有温习歌曲的空暇,打扮得整整齐齐,只是熏着香成天闲话。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相识的全是城中的豪门大户,日夜来往的都是些贵戚之家。

谁怜越女颜如可,贫贱江头自浣纱。
有谁怜惜貌美如可的越女,身处贫贱,只好在江头独自洗纱。

参考资料:

1、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152-1542、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40-1423、 张国伟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162-1644、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05-1065、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三):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3-6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
才可:恰好。容颜:一作“颜容”。十五余:十五六岁。梁简文帝《怨歌行》:“十五颇有余。”

良人玉勒乘骢(cōng)马,侍女金盘脍(kuài)鲤鱼。
良人:古代妻对夫的尊称。玉勒:玉饰的马衔。骢马:青白色的马。脍鲤鱼:切细的鲤鱼肉。脍:把鱼、肉切成薄片。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帷(wéi)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zhàng)
罗帷:丝织的帘帐。七香车:旧注以为以七种香木为车。宝扇:古代贵妇出行时遮蔽之具,用鸟羽编成。九华帐:鲜艳的花罗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shē)剧季伦。
狂夫:犹拙夫,古代妇女自称其夫的谦词。剧:戏弄,意谓可轻视石崇。季伦:晋石崇字季伦,家甚豪富。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怜:爱怜。碧玉:《乐府诗集》以为刘宋汝南王妾名。这里指洛阳女儿。

春窗曙(shǔ)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
曙:天明。九微灯:汉武帝供王母使用的灯,这里指平常的灯火。片片:指灯花。花琐:指雕花的连环形窗格。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祗(zhī)是熏(xūn)香坐。
曾无:从无。理:温习。熏香:用香料熏衣服。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赵李家: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婕妤李平。这里泛指贵戚之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huàn)纱。
越女:指春秋时期越国美女西施。越,这里指今浙东。

参考资料:

1、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152-1542、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40-1423、 张国伟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162-1644、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05-1065、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三):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3-6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祗是熏香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在封建社会中,有一种很普遍的社会现象:小家女子一旦嫁给豪门阔少,便由贫贱之身一跃而为身价百倍的贵妇人,恃宠享乐。娇贵异常;而不遇之女,即使美颜如玉,亦不免终生沦于贫贱境地。此诗所写,盖为此而发,而其所蕴含的意义却超越了诗中所写事实本身,从而使这首诗的诗意具有了很大约外延性。或谓伤君子不遇,或谓讥刺依附权贵的封建官僚,或谓慨叹人生贵贱的偶然性,都能讲得通。

  全诗可分为两部分。前十八句为第一部分,构成了这首诗的主体,塑造了因遇而骤得富贵的“洛阳女儿”这一艺术形象。开头两句对“洛阳女儿”略作介绍。以冷语发端,自含鄙夷之意。下面两句说她的丈夫骑着宝玉络头、毛色青白相间的高头大马,她的侍女为她献上满盈金盘的鲤鱼片。一为侧笔映衬,二为正面描写,一虚一买,“洛阳女儿”的身价和地位显示出来了。一个普通的小家女子,朝夕之间竟身价百倍,原因就是嫁给了一位颇有身份的“良人”。遇者则贵、不遇者则贩的人生感慨,暗暗含在其中。“画阁”以下四句,写“洛阳女儿”住在红桃绿柳竟相掩映的画阁朱楼,出门坐的是用罗帷遮护的七香车,回来的时候,用宝扇遮面,被接入九华帐里。至此,“洛阳女儿”的饮食起居已见一斑。“狂夫富贵在青春”到“不惜珊瑚持与人”,连续驱使典故,插入对其丈夫的描写;结构上照应上文“良人”一句,将诗意补足。其夫正当青春年华,身享荣华富贵,意气骄奢,甚于晋代巨富石崇;丈夫亲自教她跳舞,其怜爱之情,一如刘宋汝南王之干爱妾碧玉。“不惜珊瑚持与人”,用石崇与王恺斗富一事,将“良人”骄奢豪富之态现于纸上。这里所描写的是“狂夫”之相,但细玩诗意,却是借“狂夫”之相,以形“洛阳女儿”的娇贵之态,貌似游离实则还是为写“洛阳女儿”而驱使笔墨的。随后,顺接上面的“自怜碧玉亲教舞”句意,迤逦而下,正面描写“洛阳女儿”在九微灯约光晕里,在雕花的连环形窗下,通宵达旦,歌舞不休。这里特别点染了灯花燃尽而扑窗乱飞的一个细节,暗示“洛阳女儿”通宵沉醉于狂歌狂舞中,直到天亮,九微灯才熄灭,这里以九微灯入诗,无异是把“洛阳女儿”与王母同化为一体了,从而为“洛阳女儿”披上了一层高贵的外衣。其富贵之相,借典故婉然传出。“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熏香坐”,写“洛阳女儿”戏乐已毕,无暇练习曲子;打扮好了,依炉熏香而坐。“坐”字,仿佛见其慵懒之态和空虚无聊的贵族生活。下面又拓开一层,写“洛阳女儿”出入贵戚之家,奔走权门之内,虽语不涉讽,但讽意存焉。

  诗的最后两句为第二部分。诗人把笔锋猛地一转,描绘出一幅貌似孤立实则与上文融浃为一的越女浣纱的画面。美颇如玉的越国女子西施,在她未遇之时,身处贫贱地位,只好在江边漂洗罗纱。“谁怜”二字,一贯到底,造成快速的节奏和奔流的诗意,表达了诗人对不遇者的深切同情。其中也不乏感愤不平之气。

  全诗描写了两种人物形象,一贵一贱,一奢靡,一穷困,各成独立的画面,却又相反相成地统一于全诗中。写法上,前一部分以繁笔铺张扬厉,穷形尽相;后一部分以简笔淡然点染,意到即止。一繁一简,繁简各宜。诗中有讽刺,有同情,有慨叹,而这又深深地隐蔽在文字背后。

参考资料:

1、 张国伟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162-1642、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05-106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三):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3-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秋日山中寄李处士

:
吾辈道何穷,寒山细雨中。
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
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
升平犹可用,应不废为公。

吾辈道何穷,寒山细雨中。
我辈的大道怎么会走到尽头,就像寒山还在细雨中巍然耸立一样。

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
孩子们都对读书有一种惰性,贪玩得把树上的果实都快摘完了。

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
我们的言论要牵涉到国计民生的世事,文章要能体现国风的标准。

升平犹可用,应不废为公。
(我辈的学识)在太平丰足之世还是有用的,不应该(因为乱世而)丢掉报国之心。

参考资料:

1、 叶森槐.杜荀鹤诗选:黄山书社,1988年:第41页2、 萧枫.唐诗 8:现状书局,2005:第2425页

吾辈道何穷,寒山细雨中。

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

言论关时务,篇(piān)章见国风。
关时务:牵涉到国计民生的世事。关:牵连,涉及。

升平犹可用,应不废为公。
升平:太平丰足之世。废:废弃。

参考资料:

1、 叶森槐.杜荀鹤诗选:黄山书社,1988年:第41页2、 萧枫.唐诗 8:现状书局,2005:第2425页
吾辈道何穷,寒山细雨中。
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
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
升平犹可用,应不废为公。

  首联以“吾辈”开头,“吾辈”即是“我们”,开篇便点明诗作主体,先入为主,给予读者一种对诗歌的认同感。接下来所书的“道何穷”便体现了“吾辈”的现状,若说这一句只是平平无奇,那么接下来第二句的“寒山细雨”则是将第一句中朴实的语言一下子升华,“吾辈”之道正是如处“寒山细雨”之中,凄冷悲凉,却又屹立不倒,诗人用客观景象来对“道”的形势作出一种生动的描述。

  颔联则是列举了几个常见的意象,如“儿童”,“果栗树”,但就是这样普普通通的意象,却最富有代表性。“儿童”是国家未来之希望,却从小将大道放之一旁,不以读书为业,反而去玩耍嬉戏,荒废时间,就连“果栗树”也即将被他们摘空。诗人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这些意象列举出来,而是通过这种写实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大道深深地担忧。

  颈联则是以教育式的语气来为读者提出要求。两句工整相对,“言论”对“篇章”,“时务”对“国风”,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期望。杜荀鹤正是在这两句诗中明确向读者宣告了自己创作诗歌的根本目的,表明了他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的鲜明态度。杜荀鹤将自己的诗集名为《唐风集》,其用意,即以“唐风”继“国风”,用他那“主箴刺”之文,来讽谕和裨补社会的弊废阙失。

  尾联则是对颈联内容的一种补充,颈联提出了具体要求,尾联则是为达到这个要求坚定信心。“犹”,是“还,仍然”的意思,在这里,这个字用的恰到好处,世人都以为学识毫无作用,可诗人诗风在这个“犹”字上一转,立刻体现出一种警示的语气,他要提醒世人,他们的想法是荒谬的。体现了诗人对自己想法的肯定,对实现目标充满信心,用呼告的语气告诫人们不要荒废学问,因为学问在这个太平年代是有很大用武之地的。“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道理”。古之人,不言文学则罢,言文学则必要把“道”摆在首位,体现出强烈的政治功利观和用世精神。这种心态,也可说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已凝冻在诗歌里,难以剔除,成为表达上必有的一种“程式”。反之,缺失了倒觉得极不舒服,便是所谓“离经叛道”吧。故哪怕是言不由衷,心不在焉,用来作点缀,装饰,也是不可或缺的。这首诗便体现出这样一种“教化加牢骚”的程式。

参考资料:

1、 肖占鹏.隋唐五代文艺理论汇编评注(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256页2、 萧枫.唐诗 8:现状书局,2005:第242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
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
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
长长的渭水东流不休,什么时候能流到雍州?

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请带上我的两行热泪,向着遥远的故乡奔流!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40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75-177

(wèi)水东流去,何时到雍(yōng)州?
渭水:源出渭州鸟鼠山,东流至陕西境入黄河。秦川:今陕西中部地区,此处指长安。雍州:唐初改隋之京兆郡为雍州,治所在长安。唐代开元元年,复改雍州为京兆府。此处借指长安。

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凭:请求。故园:指诗人在长安的高冠别业。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40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75-177
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
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这首诗中的感情是“思秦川”,即思乡,而触发这种感情的缘由则是“见渭水”。全诗通过写渭水来寄托自己的情思。

  诗的一开始就以“渭水东流去”点出题目“见渭水”;而“东流”又暗含诗人“西行”之意。因渭水东流,经过自己的家乡秦川一带,对于远离家乡的诗人来说,自然要触动对家乡的思念,故有第二句“思秦川”——“何时到雍州”。这句不直写自己思乡,而是通过流水来写,不直说自己何时归故乡,而说渭水“何时到雍州”,语意极委婉。而且,这里不用直陈语气,却用反问语气,与白居易《亿江南》词中“何时更重游”,与韦庄《浣溪沙》词中“几时携手入长安”等等诗句一样,都表现出一种痴情的期待和盼望,从而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为深沉。通过这种委婉深沉的含蓄的语气把“思秦川”的“思”传达出来。“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两句承接上文,以自己的所为写“思”。诗人本不能返回故乡,却将两行热泪洒向河水,让河水带回故乡。寄去的是热泪,寄托的却是深情。如果说“渭水东流去”的“流”,仅仅是水流,是诗人之所见,是触起乡思的一个外界因素,那么,“寄向故园流”的“流”就不只是水流,它所流去的已不只是河从而是诗人的一片深情,因而就已不只是所“见”,而是所“思”了。诗人急切地询问“何时到雍州”的原因在这里也就找到了答案,即诗人要让河水带去自己对故乡的怀念。

  全诗写西行途中因“见”而“思”的一个片断,看来很偶然,但出于诗人内心情思十分深厚,任何事物部可以触发它;而每经触发,它都会十分强烈地奔泻出来,因而又是必然的。诗中就是通过这一刹那所思表现了对故因的一片深情。这首诗的语言朴素自然,不假修饰,是从诗人心中流出,显得极为真挚深沉。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40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75-17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长相思三首

: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啼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日啼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
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花馀床。
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闻余香。
香亦竟不灭,人亦竟不来。
相思黄叶落,白露湿青苔。

长相思,在长安。
日日夜夜地思念啊,我思念的人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秋夜里纺织娘在井栏啼鸣,微霜浸透了竹席分外清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孤灯昏暗暗思情无限浓烈,卷起窗帘望明月仰天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亲爱的人相隔在九天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上面有长空一片渺渺茫茫,下面有清水卷起万丈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天长地远日夜跋涉多艰苦,梦魂也难飞越这重重关山。

长相思,摧心肝。
日日夜夜地思念啊,相思之情痛断心肝。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日色将尽花儿如含着烟雾,月光如水心中愁闷难安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刚停止弹拨凤凰柱的赵瑟,又拿起蜀琴拨动那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只可惜曲虽有意无人相传,但愿它随着春风飞向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
思念你隔着远天不能相见。

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过去那双顾盼生辉的眼睛,今天已成泪水奔淌的清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假如不相信我曾多么痛苦,请回来明镜里看憔悴容颜。

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花馀床。
美人在时,有鲜花满堂;美人去后,只剩下这寂寞的空床。

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闻余香。
床上卷起不睡的锦绣袭被,至今三年犹存昙香。

香亦竟不灭,人亦竟不来。
香气是经久不润了,而人竟也有去无回。

相思黄叶落,白露湿青苔。
这黄叶飘髦更增添了多少相思?露水都已沾湿了门外的青苔。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49-50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42-143 .3、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965-966 .4、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71-72 .

长相思,在长安。
长相思:属乐府《杂曲歌辞》,常以“长相思”三字开头和结尾。

(luò)(wěi)秋啼金井阑(lán),微霜凄凄簟(diàn)色寒。
络纬:昆虫名,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金井阑:精美的井栏。簟:供坐卧用的竹席。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wéi)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lù)水之波澜。
渌:清澈。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关山难:关山难渡。

长相思,摧心肝。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欲素:一作“如素”。素:洁白的绢。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shǔ)琴欲奏鸳(yuān)(yāng)弦。
赵瑟:一作弦乐器,相传古代赵国人善奏瑟。蜀琴:一作弦乐器,古人诗中以蜀琴喻佳琴。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燕然:山名,即杭爱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此处泛指塞北。

忆君迢(tiáo)迢隔青天。

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横波:指眼波流盼生辉的样子。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花馀(yú)床。

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闻余香。
卷不寝:一作“更不卷”。闻余:一作“犹闻”。

香亦竟不灭,人亦竟不来。

相思黄叶落,白露湿青苔。
落:一作“尽”。湿:一作“点”。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49-50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42-143 .3、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965-966 .4、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71-72 .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啼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日啼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
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花馀床。
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闻余香。
香亦竟不灭,人亦竟不来。
相思黄叶落,白露湿青苔。

  其一

  这首诗大致可分两段。第一段从篇首至“美人如花隔云端”,写诗中人“在长安”的相思苦情。诗中描绘的是一个孤栖幽独者的形象。他(或她)居处非不华贵──这从“金井阑”可以窥见,但内心却感到寂寞和空虚。作者是通过环境气氛层层渲染的手法,来表现这一人物的感情的。先写所闻──阶下纺织娘凄切地鸣叫。虫鸣则岁时将晚,孤栖者的落寞之感可知。其次写肌肤所感,正是“霜送晓寒侵被”时候,他更不能成眠了。“微霜凄凄”当是通过逼人寒气感觉到的。而“簟啼寒”更暗示出其人已不眠而起。眼前是“罗帐灯昏”,益增愁思。一个“孤”字不仅写灯,也是人物心理写照,从而引起一番思念。“思欲绝”(犹言想煞人)可见其情之苦。于是进而写卷帷所见,那是一轮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呵,诗人心中想起什么呢,他发出了无可奈何的一声长叹。这就逼出诗中关键的一语:“美人如花隔云端。”“长相思”的题意到此方才具体表明。这个为诗中人想念的如花美人似乎很近,近在眼前;却到底很远,远隔云端。与月儿一样,可望而不可即。由此可知他何以要“空长叹”了。值得注意的是,这句是诗中唯一的单句(独立句),给读者的印象也就特别突出,可见这一形象正是诗人要强调的。

  以下直到篇末便是第二段,紧承“美人如花隔云端”句,写一场梦游式的追求。这颇类屈原《离骚》中那“求女”的一幕。在诗人浪漫的幻想中,诗中人梦魂飞扬,要去寻找他所思念的人儿。然而“天长地远”,上有幽远难极的高天,下有波澜动荡的渌水,还有重重关山,尽管追求不已,还是“两处茫茫皆不见”。这里,诗人的想象诚然奇妙飞动,而诗句的音情也配合极好。“青冥”与“高天”本是一回事,写“波澜”似亦不必兼用“渌水”,写成“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颇有犯复之嫌。然而,如径作“上有高天,下有波澜”(歌行中可杂用短句),却大为减啼,怎么读也不够味。而原来带“之”字、有重复的诗句却显得音调曼长好听,且能形成咏叹的语感,正《诗大序》所谓“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即拉长声调歌唱),能传达无限感慨。这种句式,为李白特别乐用,它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句中“之难”、“之日”、“之水”从文意看不必有,而从音情上看断不可无,而音情于诗是至关紧要的。再看下两句,从语意看,词序似应作:天长路远关山难(度),梦魂不到(所以)魂飞苦。写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不仅是为趁韵,且运用连珠格形式,通过绵延不断之声音以状关山迢递之愁情,可谓辞清意婉,十分动人。由于这个追求是没有结果的,于是诗以沉重的一叹作结:“长相思,摧心肝!”“长相思”三字回应篇首,而“摧心肝”则是“思欲绝”在情绪上进一步的发展。结句短促有力,给人以执着之感,诗情虽则悲恸,但绝无萎靡之态。

  此诗形式匀称,“美人如花隔云端”这个独立句把全诗分为篇幅均衡的两部分。前面由两个三言句发端,四个七言句拓展;后面由四个七言句叙写,两个三言句作结。全诗从“长相思”展开抒情,又于“长相思”一语收拢。在形式上颇具对称整饬之美,韵律感极强,大有助于抒情。诗中反复抒写的似乎只是男女相思,把这种相思苦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美人如花隔云端”就不象实际生活的写照,而显有托兴意味。何况我国古典诗歌又具有以“美人”喻所追求的理想人物的传统,如《楚辞》“恐美人之迟暮”。而“长安”这个特定地点更暗示这里是一种政治的托寓,表明此诗的意旨在抒写诗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就此而言,此诗诗意又深含于形象之中,隐然不露,具备一种蕴藉的风度。

  其二

  此诗首句“日啼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开篇造境,渲染了愁苦迷蒙的相思气氛,暮啼低沉烟雾缭绕的景物特征使人感到一种深深的压抑之感,奠定了整首诗的悲凉调子。夕阳斜暮,渐渐西沉,几簇花丛在低沉的暮啼里显得朦朦胧胧,如被烟雾缠绕。这种如烟似梦的感知显然部分来源于思妇的眼睛,来源于思妇被相思愁绪紧紧包裹的内心。牵肠挂肚的相思使思妇所观所感的一切都带上了浓重的忧郁啼彩,不独花朵,也非烟雾使然。黑夜拉开帷幕,思妇却没有进入梦乡,对丈夫切切的思念使她辗转反侧无法成眠。更可恼的,是那一轮明月,依旧发出如绢如素光洁皎然的光辉,透过孤独的窗棂,搅得多情人心绪难宁。在这句诗中,代表着团圆的明月,因其特定情境而被诗人塑造成一个冷漠的、不解离人情怀的形象。北宋晏殊《蝶恋花》有“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也是这个意思。面对月啼如水良辰美景,思妇却只能让他虚设,想起从前种种,一颗心久久不得平静。虽然思念只是徒劳,却也心甘情愿,无心睡眠。“日”与“月”在交替,白昼与黑夜在轮回,思妇的相思也像波浪中的小船,翻腾不息,相思之苦,也只有思妇最为明了。诗人用“愁”字把这种感情明白地表达出来。

  接下来诗人描写了无法安睡的思妇,只好在月下弹一曲哀伤凄美的琴瑟,在回忆和期待中与心上人夫唱妇随。是有“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两句,琴瑟合鸣,鸳鸯凤凰都是用来喻指夫妻美满之意,诗人在这里互文见义,旨在表达思妇望夫心切而又无法排解的愁绪。琴瑟都作为传情达意之物,至于“蜀琴”,更被人传说与司马相如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有所关联。但如今琴瑟独鸣,凤凰曲难成,原本以为可以白头到老长相厮守的一对鸳鸯,竟然也天各一方,思妇的伤情可想而知。就连这思君念君为君弹奏的一首相思之曲,也无法令心上人听到,关山重重,天遥地远,纵有动听的音符,又弹于谁听呢?

  紧承这个疑问,作者继续写出,“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曲中真意,绮丽动人,但此情此曲,却无人为我传递,思妇惆怅抱憾也于事无补。只有忽发奇想,托明日和煦的春风飞往燕然,送到夫君的手里,带去我的相思。燕然山远在塞北边疆,就算把相思曲寄到又能如何呢?范仲淹有诗云“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可做此诗的一个补充。只要边疆未靖,那么重逢之念便是惘然。只是思妇的一点聊胜于无的假想罢了。但不管怎样,诗人的奇特想象仍然令人惊叹,思妇情之真、情之切,也令人为之唏嘘。

  “忆君迢迢隔青天”独立成句,又承上启下,以青天的夸张比喻两人相隔万里,从而引出下文思妇回到现实,顾影自怜独自凄凉的描写。

  这四句诗可以看作是同一个情形的表达,思妇揽镜自照,发现自己容颜憔悴,不禁悲从中来无法断绝。“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是唐时名句,形象而巧妙、夸张而令人信服地写出了相思成空的思妇的哀伤之状。曾经清澈如水明眸善睐的双眼,而今却成了流泪不止的两眼清泉,如此的想象和夸张让思妇的形象更具灵动的啼彩,艺术之美感也更加深入人心。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得人憔悴”一样,令人为之动容。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一句则深得含蓄隽永之妙,以思妇的口吻直抒对丈夫的思念,与前一句相得益彰。思妇不关心自己的容颜憔悴,也不担心自己双眼如泪泉,反而殷殷的希望,丈夫能够早日出现,哪怕他不相信自己切肤入骨的思念也无所谓,只要他早日归来,断肠人也就心满意足了。所谓“不信”云云,无须深究,只是夫妻俩的窃窃私语,取镜相照,更是带有了闺房亲密的意味,显然,在诗人奇特的构思中,在思妇恍惚的思念中,一切又都进入了想象。

  其三

  这首诗一题为《赠远》,一题为《闺情》,而《全唐诗》卷二十五把它与前两首收在一起,题为《杂曲歌辞·长相思三首》。

  这首诗开头“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馀空床”两句诗,是写美人“在时”和“去后”心灵的巨大落差。美人在时,鸟语花香,满堂生辉;美人去后,花儿凋落,只留下一张空空的床。这里并不是说满堂真的有花儿盛开,而是因为有了美人的存在,心灵的花儿缤纷烂漫,姹紫嫣红。有美一人在我堂,满室生辉留余香。因为屋子里有美人的身影,有美人的言笑,有美人的步态,一切便鲜活起来,灵动起来,也便有了流动的气韵和啼彩。只因美人在侧,花是艳的,天是蓝的,风是柔的,雨是润的。而今,物是人非,只有一张空闲着的床,再也不想去触碰。

  诗人不言他物,只选择一张空床,来突出美人离去后的孤独寂寞,是很具匠心的。看到床,他想到了什么呢?他大概想到曾经的床笫之欢,想到了美人的冰肌玉骨,想到了美人的温柔缠绵,想到了美人的娇羞软语吧。美人在怀时,他度过了多少个销魂的夜晚。良宵苦短,日高庸起,那相爱相守的一幕幕,而今,都化作了梦。美人在时,越是幸福快乐,她离去后就越是孤苦和思念。

  美人离开后,床上的绣被也被卷了起来,三年后还能闻到美人的余香。香气缭绕不绝,而美人还没有回来。多少相思,多少难眠之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实不是那香气真的还在,那是相思者思念至极的嗅觉错乱。被搁置了三年的空床,被卷起了三年的绣被,不可能会还留有香气。

  花和床本是无情物,但一旦与自己喜欢的人有关,便涂抹上了感情啼彩。所以,杜甫才会有“感时花溅泪”。《诗经·邶风·静女》中,那个年轻的男子等着心仪的女子,没有等着,抓耳挠腮之际,摆弄着女子送他的荑草,欣喜地吟唱到:“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在他的眼里,荑草美得出奇,但这并不是荑草真的很美,而是美人送给他的,饱含着爱意。

参考资料:

1、 裴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45-348 .2、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54-255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奉和咏风应魏王教

:
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长袖轻飘,大家起舞蹁跹,共歌一曲,歌声绕梁,经久不息。风吹动树枝,影子随之摇动,和风将花香吹送到远方。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