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三十六赞 其三十二 拚命三郎石秀

:

石秀拚命,志在金宝。大似河鲀,腹果一饱。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龚开

宋淮阴人,字圣予,号翠岩,一号龟城叟。尝与陆秀夫同居广陵幕府。理宗景定间为两淮制置司监官。宋亡不仕。家甚贫,坐无几席。精于经术,工诗文、古隶,善画人物、山水。 57篇诗文

猜你喜欢

白石郎曲

:
白石郎,临江居。
前导江伯后从鱼。
积石如玉,列松如翠。
郎艳独绝,世无其二。

白石郎,临江居。
白石郎,临江居住。

前导江伯后从鱼。
前面有江伯引导,后头有鱼群跟从。

积石如玉,列松如翠。
像玉一般的石头堆垒,似翡翠般翠绿的松树排列成行。

郎艳独绝,世无其二。
白石郎的美艳天下独绝,世界上像他这样的再没有第二个。

白石郎,临江居。
白石郎:白石郎君。传说中的水神。

前导江伯后从鱼。
前导:前面引导。后从:后面跟从。

积石如玉,列松如翠。
积石:积聚在一起的石块。列松:排列的松树。翠:翡翠。

郎艳独绝,世无其二。
艳:美艳。独绝:独一无二;无与伦比。世无其二:世上没有第二个。

白石郎,临江居。
前导江伯后从鱼。
积石如玉,列松如翠。
郎艳独绝,世无其二。

  前两句可看作是比兴,后两句是形容了一位言语难以描述的美男:石块相垒成的玉山,挺立的青翠苍松。玉的内涵、和松的气质,常和美男相联系。这里,用二者来与男神的美貌相比拟。他的绝代风华,世上再没有谁能相比。关键在于一个独绝。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长相思·桥如虹

:
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天教称放翁。
侧船篷,使江风。蟹舍参差渔市东。到时闻暮钟。

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天教称放翁。
水乡的虹桥,水面开阔,水天相映。一叶扁舟在烟雨中自由出没,是“天”让我称“放翁”,放纵于山水之中。

侧船篷,使江风。蟹舍参差渔市东。到时闻暮钟。
侧放船篷,让江风驱使而动,渔市东侧渔民茅棚高低不齐的排列着。等到傍晚的时候,只听远处晚钟悠悠。

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天教称放翁。
桥如虹:指虹桥,一作红桥。距三山别业约二里。一叶:指小船。称放翁:陆游自号放翁。

侧船篷,使江风。蟹(xiè)舍参差渔市东。到时闻暮钟。
侧船篷:船篷侧放,作帆使用。蟹舍:搭在湖中或江上的小茅屋,渔家暂时居住。参差:高低不齐。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江阴浮远堂

: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登上君山俯视大江奔腾向东流;站在浮远堂前,纵目万里,满怀着无尽忧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最痛苦的是眼前没有一座山来遮断我的视线;淮南大地,一望无边,都是中原神州。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470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67-268

横冈下瞰()kàn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江阴:今属江苏。浮远堂:堂名浮远,取苏轼《同王胜之游蒋山》诗中“江远欲浮天”意。堂北临大江,南望城市,为登临胜地。横冈:指浮远堂所在的君山。一名瞰江山,突起平野,俯视长江。瞰:向下看,俯视。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huái)南极目尽神州。
淮南:指今江苏、安徽省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之地。南宋与金议和,划淮为界。故由长江南岸的江阴北望中原,要从淮南看过去。极目:穷尽眼力。神州:指全国。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470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67-268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戴复古由于长期浪游江湖,一生未仕,被称为江湖诗派的代表。他的诗很多写游历江湖的闲适,曾以“贾岛形模元自瘦,杜陵言语不妨村”(《望江南·自嘲》)概括自己的诗风。但他也写下了大量指摘时政、忧国忧民的篇章,这首诗流露的就是对无法收复沦陷的北方国土的深切感伤。

  诗前两句写登上横冈俯视大江,又在浮远堂上远望万里山河,只觉得忧愁郁结无法排解。后两句说望有山遮住视线,免得见到中原,更加深了自己的沉痛,诗人通过不想看而更深沉地表达对中原的怀念。

  诗前两句写登上横冈,俯视大江,又在浮远堂上远望万里山河,只觉得忧愁郁结,无法排解。诗把登浮远堂一事分作两句写。第一句“大江流”写浮远堂所在环境,前加“下瞰”二字,以说明其高,引出下面的远望;同时以水流无限来寄托自己无尽的哀思。

  第二句的“万里愁”,承上句,一是说长江水流万里,带不去心中的愁怨;一是说眼前的万里江山,使自己产生无穷的愁怨。第三句又接上,“无山遮望眼”照应“万里愁”,所以说最苦;第四句点出主题,说明为什么眼见万里会引起愁是因为向淮南眺望,眼前都是沦陷的中原国土。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句翻过一层,打破了历来登临诗的惯套。大凡登高,没有不希望看得远的,因而一般登临诗总是对眼前因为有山、有云遮断视线表示伤感,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首诗偏说望有山遮住视线,免得见到中原,更加深了自己的沉痛,诗人通过不想看而更深沉地表达对中原的怀念。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于是深悔这次登上供北望的高堂为多此一举了。汉末王粲“家本秦川,贵公子孙”,遭乱流寓荆州,依靠刘表,曾登当阳城楼作《登楼赋》,有云:“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那是“最苦有山遮望眼”,而戴复古则是“最苦无山遮望眼”,所以其情更为可伤。又刘克庄《治城》云:“断镞遗枪不可求,西风古意满原头。孙刘数子如春梦,王谢千年有旧游。高塔不知何代作,暮笳似说昔人愁。神州只在兰干北,几度来时怕上楼。”前六句吊古,后二句转入伤今。其言北望神州使人难堪之意亦同,而 从正面说出,都不及戴语之耐人寻味。充分表达了国耻不雪,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

  戴复古还作了一首《盱眙北望》诗,可与这首诗合在一起看。诗云:“北望茫茫渺渺间,鸟飞不尽又飞还。难禁满目中原泪,莫上都梁第一山。”说自己不忍心登高瞭望中原,与这首诗登高瞭望时流露的痛苦心情是完全一致的。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19-122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江城子·画楼帘幕卷新晴

:
画楼帘幕卷新晴。掩银屏,晓寒轻。坠粉飘香,日日唤愁生。暗数十年湖上路,能几度,著娉婷?
年华空自感飘零。拥春酲,对谁醒?天阔云闲,无处觅箫声。载酒买花年少事,浑不似,旧心情。

画楼帘幕卷新晴。掩银屏,晓寒轻。坠粉飘香,日日唤愁生。暗数十年湖上路,能几度,著娉婷?
画楼上卷起了幕帘,展开一片新晴,清晨的寒意很轻微,我掩紧银白色的屏风。坠落的一片片花瓣飘来淡淡的清香,天天都令人产生愁情。暗暗地计算着十年间西湖上往返行程,有几次能遇着美丽姑娘的钟情,能与佳人幽欢尽兴。

年华空自感飘零。拥春酲,对谁醒?天阔云闲,无处觅箫声。载酒买花年少事,浑不似,旧心情。
我徙然感到韶华易逝,容华凋零,终日在春酒中留连光景。没有知心的人可以交谈,对谁人也用不着清醒。天大地大,无处可以再次寻找那悠扬欢乐的箫声。即使也跟年轻时那样买花携酒,但是却完全没有了当时的那种心情。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1/1 :第263-264页2、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宋词三百首.北京:中华书局, 2009.7 :第246-247页

画楼帘幕卷新晴。掩银屏,晓寒轻。坠粉飘香,日日唤愁生。暗数十年湖上路,能几度,著娉(pīng)(tíng)
画楼:雕饰华丽的楼房。银屏:镶银的屏风。娉婷:姿态美好貌。这里借指美人。东坡词:“如有意,慕娉婷。”

年华空自感飘零。拥春酲(chéng),对谁醒?天阔云闲,无处觅箫声。载酒买花年少事,浑不似,旧心情。
酲:醉酒。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1/1 :第263-264页2、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宋词三百首.北京:中华书局, 2009.7 :第246-247页
画楼帘幕卷新晴。掩银屏,晓寒轻。坠粉飘香,日日唤愁生。暗数十年湖上路,能几度,著娉婷?
年华空自感飘零。拥春酲,对谁醒?天阔云闲,无处觅箫声。载酒买花年少事,浑不似,旧心情。

  晏几道在《临江仙》的开头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是以“帘幕低垂”的阴暗景色来衬托“去年春恨却来时”的阴暗心情的。卢祖皋这首《江城子》的开头写“画楼帘幕卷新晴”,则是以“新晴”的明朗景色来反衬他“日日唤愁生”的沉闷心绪。“新晴”中的“新”字,与雨过天青,空气清鲜,阳光洒照的光明景色突现出来了,气氛是开朗的。一个“卷”字,更富浪漫色彩,和王勃“珠帘暮卷西山雨”中的“卷”字用得一样灵活。“画楼帘幕”把“新晴”“卷”进来,室内就是一片明朗的气氛了。主人索性把白色如银的屏风也收起来,好让和煦到阳光照彻楼房。但这一来,晓来的寒意却又轻轻地袭来了。“掩银屏,晓寒轻”这一句记的是平常的行动与感觉,但暗含着个情感的过渡:“新晴”原有暖意,给人欢快之感,而这里却注入个“寒轻”。这还是室内的感觉。到下句写到室外了,是“坠粉飘香”,这对“新晴”好景来说,真是大煞风光。“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原来风雨过后,梨花落,杏花飞,花事阑珊,春色渐老。而对如此景况,多情的词人能不产生伤春迟暮之感?于是,“日日唤愁生”就很自然的了,这句明点出个“愁”字,由景入情。这种伤春迟暮的愁情,与“新晴”的气氛是不调协的,故说首句是以乐景反衬愁情;而与“寒轻”的气氛接近,故说“掩银屏,晓寒轻”是个过渡句。“愁”的内容是什么?下文就作了注脚。“暗数十年湖上路,能几度,著娉婷。”“暗数”,富含低徊自怜之情韵,“十年”表时间之长。多少年来在美丽如画的西湖路上,能有几次与心上人共度良辰呢!这里以问句出,表达了心口自问,缠绵,悱恻之意绪。整个上片,分三层写,主要是触景生情,伤春怨别。

  过片开头“年华空自感飘零”一句,紧承上片的“愁”字来开拓更深的意境。一个“空”字,有虚度之意,似锦年华能几日?四处飘零,仕途艰险,情场多折,能不“愁”么?在这种愁思缠绵的熬煎下,如何打发时光?只好“日日花前常病酒”,“拥春醒”吧!希望醉中忘却烦恼,但总有酒醒的时候呀,又如何?“对谁醒”是“醒对谁”的倒装,洒醒过来对谁倾诉心曲呢?“人阔云闲,无处觅箫声”,这里化用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之诗意。“天阔云闲”,既写实,又写虚,既写莽莽穹苍,也写悠悠别绪。可谓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这里设问设答,表达了深沉的别离与飘泊交织之苦。结尾道:“载酒买花年少事,浑不似,旧心情”,人老了,饱经沧桑,已无年少时那种寻欢作乐的闲情了!这结语不尽惆怅之情回荡纸上。整个下片也分三层,主要是抚今忆昔,感叹飘零。

  全词委婉低徊,沉郁深厚,以景衬情,情景交融,一个“愁”字贯串全篇,而又是通过具体细致的心理变化的描写来逐步开拓“愁”境的。结尾有言已尽而意无穷的韵致,把读者带入这不尽惆怅的意境中;忍不住与作者同声一叹。

参考资料:

1、 兰东辉.《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490页2、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1/1 :第263-264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舟过谢潭三首·其二

:

夹江百里没人家,最苦江流曲更斜。
岭草已青今岁叶,岸芦犹白去年花。

夹江百里没人家,最苦江流曲更斜。
赣江两岸,百里没有人家,江流弯曲,更是寂寞难捱。

岭草已青今岁叶,岸芦犹白去年花。
岭南草木已泛滋今春的绿叶,岸边芦苇犹残存去秋的白花。

参考资料:

1、 朱德才,杨燕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范成大杨万里诗词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05:第243-246页

夹江百里没人家,最苦江流曲更斜。

岭草已青今岁叶,岸芦犹白去年花。

参考资料:

1、 朱德才,杨燕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范成大杨万里诗词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05:第243-246页

夹江百里没人家,最苦江流曲更斜。
岭草已青今岁叶,岸芦犹白去年花。

  写荒江舟行所见草青芦白的景象。起两句写夹江百里的荒寂与江流的弯曲。赣江上游,地当大庾岭北,相当荒僻,“百里没人家”的情景自是纪实。正因为荒寂无人,江流又弯弯曲曲,就更感到寂寞难耐,故说“最苦”。三四两句,转写寂寞旅程中所偶然发现的两种异时而并存的自然景象:“岭草已青今岁叶,岸芦犹白去年花。”诗人这次南行,是在春天。山岭上朝阳的一面,今年春天的草叶已经返青泛绿,而近岸的水边,芦苇还残留着去年秋天开的白花。春草秋芦,异时而生,在通常的概念与印象中,是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个地方、一个画面上的。但大自然中却真实存在这种新故相映的景物。诗人敏锐地发现了,并感受到大自然毕竟丰富多彩,于是将它们毫不费力地描绘出来,不加任何说明,因为它们本身就含有无限的诗趣。

参考资料:

1、 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1159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