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妆诗

:
啼鸟惊眠罢,房栊乘晓开。凤钗金作缕,鸾镜玉为台。
妆似临池出,人疑向月来。自怜终不见,欲去复裴回。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杨容华

杨容华,约生活于唐高宗永徽元年至武后载初(650--690)年间,华阴(今陕西华阴境内)人,初唐四杰杨炯之侄女。故而明陆时雍的《唐诗镜》卷八称:“清丽,故有家风”。明代程羽文的《鸳鸯牒》中说:“杨容华,莺吭亮溜,鸹戗非群,宜即配王子安、骆宾王、卢升之,蜚声振藻,不忝四家”。 1篇诗文

猜你喜欢

宫中行乐词·其四

:
玉树春归日,金宫乐事多。
后庭朝未入,轻辇夜相过。
笑出花间语,娇来竹下歌。
莫教明月去,留著醉嫦娥。

玉树春归日,金宫乐事多。
玉树影斜,日暮下朝之时,宫中多有乐事。

后庭朝未入,轻辇夜相过。
由于君王白天忙于政务,至夜晚才乘着轻辇来到后宫。

笑出花间语,娇来竹下歌。
嫔妃们在花间恶意谈笑,在明烛下娇声唱歌。

莫教明月去,留著醉嫦娥。
在月光下尽情地唱吧,跳吧,莫要叫明月归去,我们还要请月宫中的嫦娥一起来欢歌醉舞呢!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88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45-2463、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79-185

玉树春归日,金宫乐事多。
玉树春归日:一作“玉殿春归好”。

后庭朝未入,轻辇(niǎn)夜相过。

笑出花间语,娇来竹下歌。
竹:一作“烛”。

莫教明月去,留著醉嫦(cháng)(é)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88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45-2463、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79-185
玉树春归日,金宫乐事多。
后庭朝未入,轻辇夜相过。
笑出花间语,娇来竹下歌。
莫教明月去,留著醉嫦娥。
  这首诗写帝与妃子嬉戏玩乐。“金宫乐事多”为全诗中心句。首句言宫中美景,且点明时令值春,以此陪衬。三四句言帝夜间无事,宫中路过。五六句写妃子花间游憩,帝过而笑,奔出花间;娇态可掬,为帝而歌。末二句言帝与妃子意兴不尽,愿明月迟度。此二句字面意思是留住明月,好让月中嫦娥玩乐醉酒,实则让时光慢行,好多玩乐。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45-246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79-1853、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50-5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暮春有感寄友人

:
莺语惊残梦,轻妆改泪容。
竹阴初月薄,江静晚烟浓。
湿觜衔泥燕,香须采蕊蜂。
独怜无限思,吟罢亚枝松。

莺语惊残梦,轻妆改泪容。
黄莺的啼声惊扰了诗人的美梦,醒来之后眼泪冲淡了昨晚刚化的淡妆。

竹阴初月薄,江泪晚烟浓。
夜晚时分,竹林熙熙,月亮也显得那么的渺小。江边是那么寂泪,夜晚的烟雾也显得格外浓重。

湿觜衔泥燕,香须采蕊蜂。
门外的燕子衔着泥土筑巢,蜜蜂在采花培养着蜂蜜。

独怜无限思,吟罢亚枝松。
只有诗人一个人无限愁思,一个人低语压低了枝松。

参考资料:

1、 苏者聪.女才子诗词一百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09:第82页

莺语惊残梦,轻妆改泪容。
轻妆:淡妆。

竹阴初月薄,江静晚烟浓。
薄:即淡薄之意。烟:指雾气。

湿觜(zuǐ)(xián)泥燕,香须采蕊(ruǐ)蜂。
觜:即嘴。蕊:即花蕊。

独怜无限思,吟罢亚枝松。
亚:通“压”,枝松呈低垂状态。

参考资料:

1、 苏者聪.女才子诗词一百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09:第82页
莺语惊残梦,轻妆改泪容。
竹阴初月薄,江静晚烟浓。
湿觜衔泥燕,香须采蕊蜂。
独怜无限思,吟罢亚枝松。

  首联描写诗人自己熟睡之时,被莺语惊醒,不知道想到了什么,由悲转喜。好不容易才化的妆被眼泪淋花,泪眼朦胧,体现出了诗人的孤单之感。

  颔联描写了月夜的景色,幽暗宁静。刚到夜晚,月色还不是那么的淡泊。傍晚时分,江边寂静,烟雾缭绕,从这些悲凉的景色中可以看出诗人的孤单与寂寞。

  颈联以燕子筑巢蜜蜂采花当做比喻,象征团聚依恋。和诗人的孤单一人形成鲜明的对比,意味十足。

  尾联又通过描写自己依旧孤独相思,其深情可以压倒松枝。语言浅近自然,风格柔婉清丽。“亚”字通“压”,简单的动词描写出诗人的孤单与寂寞。从身边的细小景色渲染出诗人的心境,韵味十足。

  全诗从内到外,运用对比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当时凄凉的心境。通过对环境的仔细刻画,充分地体现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助。诗人通对景物的细腻描写,正是为了将心曲微妙地抒发出来,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妙境。诗人用词细腻,描写景物标准,完美的将自己内心情感抒发出来,更能体现出诗人当时的孤独心境,风格柔婉,韵味足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

:

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
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
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
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

雨来沾席上,风急打船头。
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
缆侵堤柳系,幔宛浪花浮。
归路翻萧飒,陂塘五月秋。

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
落日映红了西天,携妓的公子陂塘放船。啊,风柔柔轻吹水面,浪细细皱起潋滟。

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
夹岸的绿竹茂密幽深,游士们在此设筵。擎露的荷花多么鲜艳,看着它暑解凉添。

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
诸公子今日格外殷勤,将冰块化作冷饮;佳人们乘兴要歌唱,唱前忙着梳妆打扮。

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
天不作美,风景大煞,头上的黑云突现,陪客的我急把天看,灵机一动耸起诗肩。

雨来沾席上,风急打船头。
飘星的雨点沾湿席上,顷刻间骤雨淋头,卷雨的狂风扑打船只,仿佛要掀翻锦舟。

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
船上善歌的越女啊,红裙儿淋得湿漉漉;能歌的燕姬眉黛含愁,急风里难试莺喉。

缆侵堤柳系,幔宛浪花浮。
冒雨摇橹靠堤岸,柳系缆绳,栓牢荡舟,船上的布幔失落水面,漫卷着浪花浮沤。

归路翻萧飒,陂塘五月秋。
归路上人们心绪低落,怨暴雨添了冷寞。骤雨驱散了炎热,闷人的五月凉似初秋。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440-444

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
放船:开船,行船。

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

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ǒu)丝。
公子:称富贵人家的子弟。调冰水:用冰调制冷饮之水。佳人:美女。雪藕丝:把藕的白丝除掉。

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
片云:极少的云。南朝梁简文帝《浮云诗》:“可怜片云生,暂重复还轻。”

雨来沾席上,风急打船头。
沾:打湿。急:一作“恶”。

越女红裙湿,燕(yān)姬翠黛(dài)愁。
越女:越地的美女,代指歌妓。燕姬:燕地的美女,代指歌妓。翠黛:眉的别称。古代女子用螺黛(一种青黑色矿物颜料)画眉,故名。

(lǎn)侵堤柳系,幔宛浪花浮。
缆:系船的绳子。宛:一作“卷”。

归路翻萧飒,陂(bēi)塘五月秋。
翻:却。萧飒:(秋风)萧瑟。陂塘:池塘。此指丈八沟。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440-444

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
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
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
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

雨来沾席上,风急打船头。
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
缆侵堤柳系,幔宛浪花浮。
归路翻萧飒,陂塘五月秋。

  第一首诗着重表现出游“遇雨”之前大自然景色的美好和人们心情的恬静。首联不仅巧妙地点出了出游的时间是“晚际”,地点是在湖上,而且还用寥寥数语勾画出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第二联仍然是用恬静优美的图画组成的。“竹深”“荷净”四字,既使人仿佛看到了一丛丛茂密的翠竹、一朵朵散发着清香的荷花,同时也在静态的美中不知不觉地强调了动感。第三联着重写舟中之人,其特色十分鲜明。尾联使诗的节奏有了出人意料的变化,扣住了“遇雨”的诗题,又为第二首诗埋下了伏笔。

  第二首诗着重表现出游“遇雨”后作者的心情。既然前一首诗已经说过“片云”来得十分突然,那么这里的“雨”也就尽可以下得十分迅猛。此诗也正强调了这一点。在这一首前六句诗中,作者突出强调了风雨来得迅急,与第一首诗的恬静画面产生了极强烈的对比。最后二句,表现的是作者潇洒风流的精神面貌。句中的“翻”字几乎有扭转乾坤之力,认为那只不过是人生的一段小插曲而已,用不着感到狼狈,又出色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440-44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杨柳枝 / 柳枝词

: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一湾清澈的江水,岸边碧柳千条,回想起二十年前在这旧板桥上的事。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曾经与佳人在此告别,只可惜到如今依然没有消息,再无联系。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今朝:今日。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这首《柳枝词》,明代杨慎、胡应麟誉之为神品。它有三妙。

  一、故地重游,怀念故人之意欲说还休,尽于言外传之,是此诗的含蓄之妙。首句描绘一曲清江、千条碧柳的清丽景象。“清”一作“春”,两字音韵相近,而杨柳依依之景自含“春”意,“清”字更能写出水色澄碧,故作“清”字较好。“一曲”犹一湾。江流曲折,两岸杨柳沿江迤逦展开,着一“曲”字则画面生动有致。旧诗写杨柳多暗关别离,而清江又是水路,因而首句已展现一个典型的离别环境。次句撇景入事,点明过去的某个时间(二十年前)和地点(旧板桥),暗示出曾经发生过的一桩旧事。“旧”字不但见年深岁久,而且兼有“故”字意味,略寓风景不殊人事已非的感慨。前两句从眼前景进入回忆,引导读者在遥远的时间上展开联想。第三句只浅浅道出事实,但由于读者事先已有所猜测,有所期待,因而能用积极的想象丰富诗句的内涵,似乎看到这样一幅生动画面:杨柳岸边兰舟催发,送者与行者相随步过板桥,执手无语,充满依依惜别之情。末句“恨”字略见用意,“到今朝”三字倒装句末,意味深长。与“二十年前”照应,可见断绝消息之久,当然抱恨了。只说“恨”对方杳无音信,却流露出望穿秋水的无限情思。此诗首句写景,二句点时地,三四道事实,而怀思故人之情欲说还休,“悲莫悲兮生别离”的深沉幽怨,尽于言外传之,真挚感人。可谓“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极尽含蓄之妙。

  二、运用倒叙手法,首尾相衔,开阖尽变,是此诗的章法之妙。它与《题都城南庄》(崔护)主题相近,都用倒叙手法。崔诗从“今日此门中”忆“去年”情事,此诗则由清江碧柳忆“二十年前”之事,这样开篇就能引人入胜。不过,崔诗以上下联划分自然段落,安排“昔──今”两个场面,好比两幕剧。而此诗首尾写今,中二句写昔,章法为“今──昔──今”,婉曲回环,与崔诗异趣。此诗篇法圆紧,可谓曲尽其妙。

  三、白居易有《板桥路》云:“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曾共玉颜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唐代歌曲常有节取长篇古诗入乐的情况,此《杨柳曲》可能系刘禹锡改友人之作付乐妓演唱。然此诗就《板桥路》删削二句,便觉精采动人,颇见剪裁之妙。诗歌对精炼有特殊要求,往往“长篇约为短章,涵蓄有味;短章化为大篇,敷衍露骨”(明谢榛《四溟诗话》)。《板桥路》前四句写故地重游,语多累赘。“梁苑”句指实地名,然而诗不同于游记,其中的指称、地名不必坐实。篇中既有“旧板桥”,又有“曾共玉颜桥上别”,则“此路今重过”的意思已显见,所以“若为”句就嫌重复。删此两句构成入手即倒叙的章法,改以写景起句,不但构思精巧而且用语精炼。《柳枝词》词约义丰,结构严谨,比起《板桥路》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刘禹锡的绝句素有“小诗之圣证”(王夫之)之誉,《柳枝词》虽据白居易原作改编,也表现出他的艺术匠心。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秋末大地铺满浓霜寒露,清晨起来行经幽深山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片片黄叶覆盖溪上小桥,荒凉村落只见一片古树。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天寒山花疏落寂寞,深涧泉水若断若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我久已忘却技巧心计,为何仍然惊动了麋鹿?

参考资料:

1、 萧枫.《唐诗宋词元曲·卷二》.北京:线装书局,2002:5702、 不详.《文白对照:唐宋八大家集(1)》.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5673、 李志敏.《中华智慧教子经典全书·卷三》.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994、 孟二冬.《韩愈柳宗元诗选》.北京:中华书局,2006:2075、 杨竹邨.《柳宗元诗选注》.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446、 杨箫.《历朝田园渔樵诗》.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077、 汪正楚.《中华唐诗传世名作一千首》.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788、 王松龄,杨立扬.《柳宗元诗文选译》(修订版).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12

(miǎo)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杪秋:晚秋。杪,树梢。引申为尽头,多指年、月或季节的末尾。幽谷:幽深的山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覆:遮盖。唯:只有。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寒花:即秋花,寒秋的山花。疏:稀疏。寂历:孤寂,这里指花不繁茂。历,单个。幽泉:深山中流出的泉水。微:指泉水很小。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mí)鹿。
机心:机巧之心,奸诈之心。何事:为何。麋鹿:又名四不像,一种珍奇动物。

参考资料:

1、 萧枫.《唐诗宋词元曲·卷二》.北京:线装书局,2002:5702、 不详.《文白对照:唐宋八大家集(1)》.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5673、 李志敏.《中华智慧教子经典全书·卷三》.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994、 孟二冬.《韩愈柳宗元诗选》.北京:中华书局,2006:2075、 杨竹邨.《柳宗元诗选注》.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446、 杨箫.《历朝田园渔樵诗》.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077、 汪正楚.《中华唐诗传世名作一千首》.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788、 王松龄,杨立扬.《柳宗元诗文选译》(修订版).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12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首联写诗人在晚秋时节,冒着早晨的霜露,走在幽深的山谷之中,字里行间流泻出一种跋涉之苦。其实,诗人现实的生活道路也是如此。首句的“杪秋”本已点明季节,但作者却仍嫌不足,在句尾又以“霜露重重”加重笔墨,进一步渲染了秋之已深。次句的“幽”字,则是强调了诗人所行山谷远离市井,幽深僻静。

  接着,具体写经荒村所见。厚厚的黄叶覆盖着小溪上的桥面,荒村唯有古树处处可见,寒天的野花,稀疏零落,大地更显得空旷。山谷深处的泉水声微流缓,水声时断时续,更衬出大地的寂静。几句诗,写尽了南谷秋色和荒村的荒僻景象,给人以衰败、寥落之感。

  诗人处境险恶,眼前如此萧疏荒寂的景色,很自然地触动了他的身世之感。作者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曾这样说道:“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也想驱除胸中的郁闷。可是,今天南谷之行却没有使他得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轻松,反而更加重了他的孤独落漠之感。诗最后写的“机心久已忘,何事晾麋鹿”,表面上的超脱放达之态,实际上却反映了欲遣愁绪而不能,从而愁上加愁的心境罢了。

  全诗紧扣题目,以标题中的“荒”字笼盖全篇,使诗人笔下的画面,涂上了一层惨淡之色,霜露、幽谷、黄叶、溪桥、古木、寒花和幽泉,无一不在它的笼罩之下,因而有力地突出了荒村的特点;而这个特点,又处处不离“杪秋”这个季节,使景物都具有浓厚的时令特色。

  诗人笔下的景色写得真实、自然,同时又处处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情憬。诗人特有的心境与眼前寥落衰败的景象相互交融,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参考资料:

1、 林力,肖剑.《唐诗鉴赏大典》.北京:长征出版社,1999:1143-114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