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
清澈的湖水在皎洁月光的映照下波光粼粼,南边的湖面上,一位美丽的姑娘正在月光下采撷着白蘋。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含苞待放的荷花简直就象一位娇媚多情的少女欲语还休,让人不免神魂摇荡,无限哀婉惆怅起来。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34渌(lù)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pín)。
渌水曲:古乐府曲名。渌水:即绿水,清澈的水。明秋月:在秋夜的月亮下发光。“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月:一作“日”。南湖:即洞庭湖。白蘋:一种水生植物,又称“四叶菜”“田字草”,是多年生浅水草本,根茎在泥中,叶子浮在水面之上。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欲语:好像要说话。愁杀:即“愁煞”,愁得不堪忍受的意思。杀:用在动词后,表示极度。荡舟人:这里指思念丈夫的女子。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34此诗描写的是一幅迷人的胜似春光的秋景。首句写景,诗人就其所见先写渌水,南湖的水碧绿澄彻,一至映衬得秋月更明。一个“明”字,写出南湖秋月之光洁可爱。次句叙事,言女子采白苹。三、四两句构思别致精巧,“荷花”不仅“娇”而且“欲语”,不特“欲语”而且十分媚人,一至使荡舟采苹的姑娘对她产生妒意。这两句诗,选词甚妙,设境奇绝,把荷花写活了,把境界写活了。末两句诗写出典型的南方秋景,不仅无肃杀之气,无萧条之感,而且生气勃勃,胜似春日;从景色的描写,表现出诗人愉悦的情绪。
对此诗的理解,也有人认为是写一位男子在劳作中对爱人的思念。按这样理解,这首诗就与《诗经》开篇《国风·周南·关雎》极为相似,它们都选择了渌水荡舟的背景。不过《关雎》中或愁或思,或得或喜,都溢于言表;而这首《渌水曲》虽也直言“愁杀”,但语气隐忍克制,如雾里看花,热泪欲零还住。《关雎》中由思而愁,由得而喜,情节十分完整,意态高雅,从容而颇具富贵气象;而《渌水曲》则似唯有无边愁怨,不着际涯,正是抉择其寂寞凄凉之状。《关雎》中,哀止于“反侧”;《渌水曲》中,心含悲凄仍不忘劳作,都可谓哀而不伤。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满山的竹枝在石缝中顽强生长,把整个江岛辉映得郁郁葱葱。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翠绿的竹叶把自己的身影重重叠在碧绿的江水上,秋风吹来,寒意在竹枝的吟唱中缭绕。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我没有听过龙吟的声音,但是此竹箫发出的声音比笙箫奏出的乐音会更美妙。
不学蒲柳凋,贞心尝自保。
做人啊,别像蒲草弱柳,一遇秋风就枯凋,要像这慈姥竹,迎风挺立,虚心贞洁,自强自尊。
参考资料:
1、 周裕苍著.中国竹文化:黄河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157-1582、 马鞍山市文联编.采石矶: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年08月第1版:1313、 闻世震注.历代名家竹诗新注 上: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01:45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慈姥(mǔ)竹:又称“子母竹”。做箫笛较好竹种。产于安徽当涂县慈姥山而得名。常用以比喻母亲的抚爱。攒:通“钻”。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虚声:空谷间的回声。意为秋风吹翠竹,令人过早地感到了秋天的寒意。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龙吟:竹制笛吹出的声音,指笛声,似龙鸣之声。凤曲:指笙箫等细乐,美妙动听的乐曲。
不学蒲(pú)柳凋,贞心尝自保。
蒲柳:植物名,又名水杨。秋至而落叶。后用于比喻体弱或低贱。凋:萎谢。言蒲柳质弱,不胜秋风而早凋。贞心:坚贞不渝之节操。
参考资料:
1、 周裕苍著.中国竹文化:黄河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157-1582、 马鞍山市文联编.采石矶: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年08月第1版:1313、 闻世震注.历代名家竹诗新注 上: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01:45“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运用铺叙手法,描绘出一幅慈姥竹从石缝中钻出、茂盛竹枝叶缭绕轻烟辉映江岛的景致。与序相和,写尽一时一地风貌、气概。“攒石生”尽显慈姥竹充满生机,传达出慈姥竹坚韧不拔的神韵、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为全诗最精彩之笔,是咏竹诗中的绝品。钱钟书先生命之为通感,颇不尽意。同样李得裕《竹径》:“日落见林静,风行知谷虚。”同样是好句,或可称为体物尽性,人皆有此感只是诗人能更格物而写出文字。诗句中描绘出一幅青翠的竹色倒映在碧波之中水更绿、风吹竹声带来一片早春寒意的景致,富有无可言说之美。“翠色”句写色,“虚声”句写声。竹色使波色加深,瑟瑟的风竹之声使人似觉有春寒袭来。诗句通过人的各种感官的感受,从多角度描写慈姥竹,用以咏竹,颇有新意。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写慈姥竹制笛吹出的声音,似龙鸣之声,比笙箫奏出的“凤曲”更好。明写慈姥竹制笛吹出的声音,似龙鸣般动听,更胜笙箫奏出的“凤曲”。实则写诗人的感觉,突出慈姥竹高风亮节的品格,妙趣横生。
“不学蒲柳凋,贞心尝自保”借蒲柳与慈姥竹对比手法,描绘出一幅蒲柳易凋谢、慈姥竹坚贞高洁的景致,侧面烘托出慈姥竹的坚韧顽强,从来不畏惧来自曲折恶劣的环境的折磨,亦是诗人喻己,托物言志,托慈姥竹“攒石生”的坚韧顽强,言诗人自己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骨气。
在这首诗里,诗人没有按照一般人对“慈姥竹”的理解,表现母子之爱,而是从竹的本性着眼,赞颂竹之“贞心”。此诗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诗人在生动描写竹之美的基础上,结句又通过对比手法,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明写赞颂了竹永葆本色的精神,实则写象征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黑暗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抒发了诗人自身向往高尚人格的感情。
参考资料:
1、 周裕苍著.中国竹文化:黄河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157-158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
在秋风萧瑟的凄寒九月,匈奴兵再次侵扰边塞,屠杀边地将领。
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
汉军伤亡惨重,全部丧生在辽水边境。由于万里之外白骨无人收,所以家家只能都在城下招魂安葬他们。
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
征妇曾经设想与丈夫、儿子共同生活,即使贫贱却舒心。
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
如今丈夫死在战场上,今后谁才是她的依靠?肚子里的遗孤生下来怎样哺育?虽然还活着但就像白天的蜡烛那样暗淡无光,生活毫无希望。
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mò)辽水上。
没:覆没、被消灭。
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zàng)。
招魂葬:民间为死于他乡的亲人举行的招魂仪式。用死者生前的衣冠代替死者入葬。
妇人依倚(yǐ)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
依倚:依赖、依靠。同居:与丈夫、儿子共同生活在一起。
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zhòu)烛。
昼烛:白天的蜡烛,意为暗淡无光,没用处。
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
江上碧波荡漾清水悠悠,江水退去露出小岛沙洲。
回潭石下深,绿屿岸傍密。
岩石下潭水漩流不见底,绿油油细竹傍岸长得稠。
鲛人潜不见,渔父歌自逸。
鲛人潜在潭底不见踪影,渔翁唱起棹歌自在优游。
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
回想起与您分手的时候,泛舟的情景就像在昨日。
夕阳开返照,中坐兴非一。
夕阳斜照着傍晚的景物,独坐在小岛上兴味无穷。
南望鹿门山,归来恨如失。
向南方遥望家乡鹿门山,归来满腹都是别绪离愁。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702、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59-60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yǔ)出。
沙屿:沙滩和小岛,泛指小沙岛。
回潭石下深,绿筱(xiǎo)岸傍密。
筱:细竹子。傍:一作“边”。
鲛(jiāo)人潜不见,渔父(fǔ)歌自逸。
鲛人:又作“蛟人”,神话传说中居于海底的怪人。渔父:渔翁。父,老人的通称。歌自逸:一作“自歌逸”。
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
夕阳开返照,中坐兴非一。
开返照:一作“门返照”,又作“开晚照”。
南望鹿门山,归来恨如失。
鹿门山:在襄阳城南三十里。如:一作“相”。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702、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59-60此诗可分三部分。前六句为一部分,描写诗人汉江泛舟和登江中孤屿的情景。先写潮水退后,清悠悠的汉水中,小岛显得更加突兀。这两句诗扣题面而不直接写登孤屿,而只以“水落沙屿出”暗示。紧接着重写汉江:大石下的回水潭,深不可测。岸边的翠竹,密密匝匝。传说中的鲛人,潜伏在水中。江上的渔父唱着歌儿,怡然自得。张华《博物志》载:“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其眼能泣珠。”诗人将汉江、汉江两岸的景色、传说中的鲛人、江上的渔父交织在一起,多角度地表现汉江的神奇美丽。既写游汉江,同时也为后文回忆与王迥泛舟作铺垫。
第二部分共四句,回忆与王迥游江和登江中孤屿。诗兴非一,兴致无穷,不一而足,由于有第一部分作铺垫,这里只以“夕阳”一句景语,“中坐”一句情语,就将两人一起游览的情景,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最后两句为第三部分,抒写诗人对王迥的思念。因为思念王迥,遥望王迥住的鹿门山;回到家中,仍然怅然若失。诗以美丽的汉江为背景,以游汉江为情节,把相思的感情通过具体的生活抒写出来,真挚而又绵长。结构上以游汉江开始,以归家作结,中间插入一次游汉江的回忆。全诗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如同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84-85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药草的枝叶长得郁郁青青,青青的颜色越过棕亭漫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苗满空山”的美誉我愧不敢当,只怕它们的根在干裂的土中成不了形。
参考资料:
1、 龚笃清.杜甫诗精选精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072、 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09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14-315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zōng)亭入草亭。
药条药甲:指种植的药材。
苗满空山惭取誉(yù),根居隙(xì)地怯成形。
隙地:干裂的土地。成形:指药材之根所成的形状,如人参成人形,茯苓成禽兽形等。
参考资料:
1、 龚笃清.杜甫诗精选精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072、 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09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14-315参考资料:
1、 李炎.情于景的佳作——谈杜甫的《绝句四首》.湖南师专学报,1998,04:2-32、 王新龙 .杜甫文集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9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