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栖曲四首 其三

:

青牛丹毂七香车,可怜今夜宿倡家。倡家高树乌欲栖,罗帏翠帐向君低。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萧纲

萧纲

萧纲(503―551),梁代文学家。即南朝梁简文帝。字世缵。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梁武帝第三子。由于长兄萧统早死,他在中大通三年(531年)被立为太子。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之乱,梁武帝被囚饿死,萧纲即位,大宝二年(551年)为侯景所害。 200篇诗文

猜你喜欢

新亭渚别范零陵云

:

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
云去苍梧野,水子江汉流。
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
广平听方籍,茂陵将见求。
心事俱己矣,江上徒离忧。

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
洞庭是轩辕黄帝的作乐之地,潇湘是帝尧二女的出游之乡。

云去苍梧野,水还江汉流。
你像白云飘向那苍梧之野,我像流水流向那遥远东方。

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
勒住马头我怅然远望,停下船桨你迟疑不航。

广平听方籍,茂陵将见求。
你的广平大守的自喻使人慰藉,你的文采将像相如一样得到识赏。

心事俱己矣,江上徒离忧。
浩茫的心事都已付诸东流了,大江上留下的只有离别调怅。

参考资料:

1、 徐寒.历代古诗鉴赏 中 :中国书店,2011:4302、 赵彩娟.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补选: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413、 吕晴飞.中国历代名诗今译: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426-427

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
新亭:在今南京市南。范零陵:范云。零陵:南齐郡名,治所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北。洞庭:山名,又称君山,在洞庭湖中。张乐:犹言作乐。传说黄帝在此奏《成池》之乐。潇湘:水名。湘水至零陵县西与潇水合流,称潇湘。相传帝尧的二女娥皇、女英随舜不返,死于湘水。帝子:即指尧女。洞庭、潇湘都是范云赴零陵经过的地方。

云去苍梧野,水还江汉流。
苍梧:山名,即九嶷山。传说舜死于苍梧之野。水还:零陵的水由江汉金陵东流入海,故云。

停骖(cān)我怅望,辍(chuò)(zhào)子夷犹。
停骖:犹言停车。古代驾车用四马,两旁的马为骖。辍:停下。棹子: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夷犹:犹豫不前。以上二句言一去一留,临别依恋。

广平听方籍,茂陵将见求。
广平:指广平太守郑袤,晋朝人,曾做广平太守,有政绩,为百姓所爱。临去,百姓恋慕涕泣。此句言范将如郑袤在广平,声名藉甚。“茂陵”句:汉司马相如谢病居茂陵。武帝遣人往求其书,及至,已卒。此句言自己将如司马相如谢病家居,以遗文见求于世。

心事俱己矣,江上徒离忧。
心事:指上面所说的两人的愿望。离:同“罹(lí)”,遭。

参考资料:

1、 徐寒.历代古诗鉴赏 中 :中国书店,2011:4302、 赵彩娟.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补选: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413、 吕晴飞.中国历代名诗今译: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426-427

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
云去苍梧野,水还江汉流。
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
广平听方籍,茂陵将见求。
心事俱己矣,江上徒离忧。

  这首诗一开头,就将诗笔放纵出去,从范云将去之地湖南着笔,从彼地的往古之时写起:“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这里,诗人写了两个古老、美丽而又动人的故事。相传古时黄帝曾在洞庭奏《咸池》之乐;帝尧的二女娥皇、女英曾追随舜前往南方,没有赶上而死于湘水。诗人以此来代指友人将要去的地方,用心良苦。本来,蛮夷之地,瘴烟湿热,无乐可言;但,如果照实写来,对将要前往赴任的朋友来说,该是非常大的刺激。所以,诗人灵心一动,从这两个古老的传说写起,巧妙地引出友人将要去的地方,既回避了触目惊心的刺激,又兼顾到了诗本身结构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可谓精巧至极。“云去苍梧野,水还江汉流。”第三、四句,仍承上那个古老的传说写下来,但笔势已开始收束。通过云水往还的景色描写,诗人将诗笔悄悄地收拢回来,从彼时彼地逐渐聚束到此时此地。他的那颗忧愁之心,先到苍梧之野萦回了一圈以后,现在,宛如乘着思绪的木兰之舟,沿着滔滔江水,徘徊到新亭江边。离别就在此地、就在此时。诗人仿佛猛然从浮想联翩中清醒过来,停车驻马,目送已泛舟江中的友人。五六两句一写友人,一写自己,用了一个大的镜头:一个岸边立马,怅然若失;一个江中辍棹,犹豫不舍。形象含蓄地表达出了深沉的依依惜别之情。

  这种离别,交织着复杂的感情。失意,怀才不遇,便是其中的一个主要成份。最后四句,明白地道出了这一心迹。诗人用郑袤的典故,是勉励范云,希望他到任零陵后,能像郑袤那样,政有显绩,声望日隆。而“茂陵”句则是自喻。诗人以司马相如自比,希望自己也能像他那样,受到赏识。这与其说是写理想、抒怀抱,不如说是强打精神,互慰衷肠。因为,现实毕竟是冷酷无情的。好友远往他乡异地,自己寂寞都城,这才是现实,不可能海阔天高,奢谈理想、抱负。所以,透过表象,体会到一种无可奈何的意绪,滋滋漫溢出来,以至最后化作了无可奈何的感叹:“心事俱已矣,江上徒离忧”。远大的抱负,宏伟的理想,都已随着滚滚波涛,飘然而逝了,而今只有江上离别,只有无穷无尽的忧愁而已。离别的痛苦,加上失意的寥落,在诗人的心头上蒙上了一层巨大的失落之感,忧愁、苦闷、沉寂、怅惘,多重意绪深深地纠缠着诗人,使他始终怅然独立新亭,望着滔滔江水,任凭它带走诚挚的友情,搅扰五味俱全的情怀,荡涤无限渺茫、无限悠远的“心事”。

  这首诗的艺术结构很奇特。一般说来,送别诗都是从此地遥想彼地,从现时憧憬将来;而谢脁此诗,率皆反其道而行之。他在时空的安排上设置了一个超乎寻常的大逆转:时间,从往古的黄帝奏乐、二妃南行写起——先将时间倒退回去,然后再慢慢收束回来,一直写到与友人送别之现时;地域,从范云将在之地洞庭潇湘(实指零陵)写起——先将地域推宕开去,然后再悄悄拉拢过来,由江汉之水,顺流直下,一直写到离别之此地。在此基础之上,再由物境而入心境,将诗笔深入到心灵深处,抒发怀友之思和惜别之情,描绘失意之志和失落之感。这样一条由远及近、由景入情的线索,蜿蜒络绎于诗的始终,表现出诗人构思上的精巧和诗篇结构上的戛戛独造。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844-84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江津送刘光禄不及

:

依然临江渚,长望倚河津。
鼓声随听绝,帆势与云邻。
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
林寒正下叶,钓晚欲收纶。
如何相背远,江汉与城闉。

依然临江渚,长望倚河津。
面对着江中的小洲,依依不忍离去;站在这江边的渡口遥望着远去的船只。

鼓声随听绝,帆河与云邻。
随着朋友的船渐行渐远,那船桨摇动的声音听不到了;那船上的大帆也渐渐与云彩接近。

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
会看朋友船听过的地方,只有几只小鸟;再看那离亭中,为朋友送行的人也早已散去了。

林寒正下叶,钓晚欲收纶。
傍晚风寒,林间的树叶纷纷落下;日暮黄昏,钓鱼人也正准备收拾回家。

如何相背远,江汉与城闉。
为什么要让我们背离得这么远,一个远去江汉,一个归返城中。

参考资料:

1、 梁权伟编著.《中国历代诗词名篇鉴赏》: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06:第118页2、 贺新辉主编.《古诗鉴赏辞典(下)》: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08:第1282页

依然临江渚(zhǔ),长望倚河津(jīn)
江津:江边渡口。 刘光禄:刘孺,字孝稚,曾任光禄卿。不及:没有赶上。依然:依依不舍的样子。 渚(zhǔ):江中小洲。长望:远望。津:渡口。

鼓声随听绝,帆势与云邻。
鼓声:古时开船,以打鼓为号。帆势:帆船的姿影。

(bó)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
泊处:船只原来停泊之处。离亭:渡头供人休息、饯别的亭子。

林寒正下叶,钓晚欲收纶。
下叶:落下树叶。纶:钓鱼用的丝绳。

如何相背远,江汉与城闉(yīn)
相背远:远别,各分东西。江汉:指朋友前去之地。城闉:城门,指诗人回去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梁权伟编著.《中国历代诗词名篇鉴赏》: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06:第118页2、 贺新辉主编.《古诗鉴赏辞典(下)》: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08:第1282页

依然临江渚,长望倚河津。
鼓声随听绝,帆河与云邻。
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
林寒正下叶,钓晚欲收纶。
如何相背远,江汉与城闉。

  此诗共十句。首二句“依然临江渚,长望倚河津”是一幅目送朋友风帆逝去的远望图。“依然”是依恋,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内心是何等懊丧。从“长望”的凝神注目中能够窥见其情绪的起伏,有如这眼前的江水翻滚不已!

  “鼓声随听绝”以下六句可分为两个层次,也可以把它看成两个镜头。第一层次“鼓声随听绝,帆河与云邻”两句是电影长镜头中的远景,写船已经远去的情状。友人开船时的打鼓声已在江空中绝响,而去帆也如脱弦之箭到了很远的江际,似乎已经与云为邻。这两句都是写诗人注目的那个远去所在。

  紧接着的四句是第二层,可以看作近乎特写的近镜头。诗人回过头来写自己身边的情景,也就是朋友刚才离去的那个地方。“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这个泊处是朋友离船所泊之处,离亭是朋友离去前曾经逗留过的亭子。诗人所以特别注目,或许是因为没有来得及送别友人,因而对与友人刚刚驻足的地方产生情感上的牵连和迁移,其中有睹物思人的意味。泊处已空,只剩有飞鸟在盘旋往还,飞鸟是不领会诗人的离别之苦的,依旧追逐嬉戏,这就更加撩拨了诗人的惜别之情。离亭依旧存在,人却已散去,物是人非,徒增感慨。诗人写鸟亭的实有,更反衬出泊处的空寂和朋友之间的散落。下二句“林寒正下叶,钓晚欲收纶”仍是承上二句,说的是天气寒冷而树木纷纷落叶,时正向晚而钓者也要收起钓丝返家。这里对选取入诗的景即诗人的眼中景是颇具匠心的。林寒叶下,钓晚收纶正渲染出诗人独立苍茫、凄苦无着的情绪和氛围,景的色调灰暗,从中可窥出诗人心中的悲凉。这里树叶的纷纷落下象征着朋友的孤帆远去、萍水飘泊,钓晚收纶暗示着诗人即将怏怏归去。这种诗歌欣赏的二重境界基于作者创造的第一重境界,这样才可以在欣赏、接受的过程中开拓出新的艺术天地。

  最后二句是说朋友已去江汉而自己却返归城曲。“如何相背远”,诗的语气平淡朴素,其中深深透露出无可奈何的情调。这样写自己归来的情状于全诗而言,一是对江津送友不及情状的续写,更可见出诗人对朋友思念之深、之切;二是整个诗篇也更浑然一体,而且情意不绝,余音袅袅,更加显得深厚蕴藉。

参考资料:

1、 黄岳洲 茅宗祥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 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学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06月第1版:第262-26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有所思

:
谁言生离久,适意与君别。
衣上芳犹在,握里书未灭。
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
常恐所思露,瑶华未忍折。

谁言生离久,适意与君别。
离别的时间虽然很长,自己却刚刚感到与丈夫分别。

衣上芳犹在,握里书未灭。
还闻得见对方衣服上的香味,对方交给自己的情书还握在手里,字迹尚未磨灭。

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
我腰襟上佩戴的两条绸带,在梦中变作了同心结。

常恐所思露,瑶华未忍折。
恐怕自己的心思被他人看出,不敢去折瑶华赠给情人。

参考资料:

1、 郭荣光.历代名诗大观: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年:262页2、 张岗.中国古典爱情诗歌选注:三秦出版社,2011年:116页3、 詹福瑞.齐梁体诗选: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48页

谁言生离久,适意与君别。
适:才。意:当作“忆”。

衣上芳犹在,握里书未灭。

芳:情人留下的体香。书:情人的书信。

腰中双绮(qǐ)带,梦为同心结。
绮带:绸带。同心结:用锦带制成的菱形连环回文结,表示恩爱二之意。

常恐所思露,瑶(yáo)华未忍折。
所思:指自己思慕情人的感情。瑶华:琼花,指情人。

参考资料:

1、 郭荣光.历代名诗大观: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年:262页2、 张岗.中国古典爱情诗歌选注:三秦出版社,2011年:116页3、 詹福瑞.齐梁体诗选: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48页
谁言生离久,适意与君别。
衣上芳犹在,握里书未灭。
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
常恐所思露,瑶华未忍折。

  “谁言生离久,适意与君别。”才离别,好像是与你分离很久了,这是对情人的深情的怀念,是一种思想情况;另一种情况,是离别很久了,但情人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宛然如在眼前,分离也好似在昨日,这也是对情人的深情的怀念。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感情,就是后一种,谁说“生离”已很久了,还记得才与你分别。“适忆与君别”即文通《古离别》“送君如昨日”意。两句表现了“生离”的痛苦,写得十分细腻。 ·

  “衣上芳犹在,握里书未灭。”这两句承接“适意与君别”,具体写出送君如昨日:我衣服上还留有你的香气,你的书信还握在我的手中。“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这两句表现与意中人结为夫妻的愿望,我腰中所系的两条丝罗绸带,梦中也在想打成“同心结”。这是用比喻来说明结为夫妇,万般恩爱之意。比喻之巧,爱情之深,不言而喻。然而,他不愿轻易把内心秘密告诉对方,所以结句说:“常恐所思露,瑶华未忍折。”他常常担心自己的思想表露出来,他克制着自己的感情,不忍心去攀折她(瑶华)。这是多么细腻的心理描写,多么深沉的爱。然而,深爱而不能吐露,他必须承受痛苦的煎熬。

  这首诗抒写对意中人的深爱,风格细腻含蓄,寄托深远,尤其是心理描写,入木三分,缠绵深沉,言有尽而意无穷。从结构上看,全诗共八句,分两层:前四句写“生离”不久,犹如昨日,思念良深;后四句写欲与“同心结”而“未忍折”,说明思念之苦,颇有“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之情思。前后两层,结构严密,浑然一体,表现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忧思,是《有所思》一类抒写男女爱情诗歌中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古诗鉴赏辞典 第八卷(重排版):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15-16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寄王琳

: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
身在玉门关外道路竟如此遥远,翘望故都金陵音信又何等稀疏。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我现在激动地流下千行热泪,只因为拜读了您万里寄来的手书。

参考资料:

1、 魏建 米寿顺主编.《山东省五年制师范学校统编教材(试用本) 中国文学(第二册)》:齐鲁书社,2001年06月第1版:第46-47页2、 许逸民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庚信诗文选译(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165页

玉关道路远,金陵(líng)信使疏(shū)
玉关: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金陵:梁朝国都建康,今南京。信使:指使者。疏:稀少。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君:指王琳。万里书:从远方寄来的信。时王琳在郢城练兵,志在为梁雪耻,他寄给庾信的书信中不乏报仇雪耻之意,所以庾信为之泣下。

参考资料:

1、 魏建 米寿顺主编.《山东省五年制师范学校统编教材(试用本) 中国文学(第二册)》:齐鲁书社,2001年06月第1版:第46-47页2、 许逸民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庚信诗文选译(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165页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诗的起首“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言诗人与王琳一仕北朝、一仕南国,相隔遥远,音讯难通。“金陵”、“玉关”二地名相对,“道路远”又与“信使疏”相对;“远”字表示空间的距离,“疏”表示时间的久隔,这两句对仗工整,为下句起到铺垫的作用。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意为接到王琳来自远方的书信,不禁沧然泪下,未曾见到信上的文字,却已经泪洒千行了。这一流泪启信的细节描写,比开君万里书,读罢千行泪更为感人,生动地表现出作者悲喜交集,感慨万端的复杂心情。尤其是一个“独”字,蕴意极深。当时,庾信虽然受到北周朝廷的赏识,在长安供职俸禄,但他“身在曹营心在汉”,暗中与王琳通信,一刻也没有忘记故国之耻。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他的乡关之思和南归之意是不能直率表露的,只能通过诗文曲折婉转地表现。用一个“独”字,既写出了暗中有所希冀,也写出了作者身在异邦,孤独苦闷的环境和感受。“万里书”与“千行泪”相对,皆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此信得来之不易,又与上二句“道路远”、“信使疏”相照应,针线十分紧密,构思亦很巧妙。仅仅二十个字,却抵得过千言万语,包孕着作者十分复杂的情感,深沉含蓄,催人泪下。

  前二句言南北道远,音讯疏隔。言外之意:今日居然接到故人书信,不胜惊喜。后二句写拆阅书信时的心情。王琳怀雪耻之志,可以想象信中满纸慷慨悲壮之词,使诗人深受感动,为之下泪。诗人为何拆书下泪?是有感于故人万里寄书的情谊?还是触动了悠悠乡思?或是感慨于故人的忠烈之情,而羞惭于自己的苟全?诗中均未言明。无限话语尽在潸然而下的“千行泪”中。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古诗鉴赏辞典(下)》: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08:第1501页2、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1060-1061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五洲夜发诗

:

夜江雾里阔,新月迥中明。
溜船惟识火,惊凫但听声。
劳者时歌榜,愁人数问更。

夜江雾里阔,新月迥中明。
江舟在夜雾笼罩的江面上行驶,江面显得格外开阔;一弯新月高悬夜空,显得格外明亮。

溜船惟识火,惊凫但听声。
夜雾中只看见渔火的移动,才能觉察出船儿在行驶;四周静悄悄的,只听见水禽被行船惊起的声音。

劳者时歌榜,愁人数问更。
船夫时不时地一边摇橹一边唱歌,愁人不住地询问现在是几更天了。

夜江雾里阔,新月迥(jiǒng)中明。
五洲:地名,在今湖北省浠水县西大江中。

溜船惟识火,惊凫(fú)但听声。
溜船:顺流而下的船。这句是说见灯火而知有行船。识:认识,识别。这里是看见的意思。唯识火:只看见渔火。声:指凫飞之声。这句是说因闻声而知有惊凫。“惊凫”也可能指船而言。

劳者时歌榜,愁人数问更。
劳者:指榜人,即船夫。榜:船桨。时,不时,时时。愁人:忧思深重的人。指诗人自己。问更:询问现在是几更天,什么时辰了。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