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
离人的怀抱甚是伤心,老天倘若有感情,也会因离别而衰老;它有时如轻丝般纤细却缠绵悠远,有时又如波涛般一浪高过一浪地涌上心头。
扁舟岸侧,枫叶荻花秋索索。细想前欢,须著人间比梦间。
湖边一叶扁舟停靠在岸边,枫叶、芦花在秋风里瑟瑟发抖,将前欢与现实形成对照,相聚时的欢乐是一去不复返了,除非相逢于梦中。
参考资料:
1、 谭新红编著.欧阳修词全集:崇文书局,2014.06,:第34页2、 费振刚主编, 陶尔夫杨庆辰著.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 晏欧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第203页3、 谭新红编著.欧阳修词全集:崇文书局,2014.06:第34页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miǎo)似波。
伤怀:伤心。渺:茫茫然,看不清楚。
扁舟岸侧,枫叶荻(dí)花秋索索。细想前欢,须著(zhù)人间比梦间。
扁舟:小船。枫叶:枫树叶。亦泛指秋令变红的其他植物的叶子。诗文中常用以形容秋色。荻花:多年生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地下茎蔓延,叶子长形,紫色花穗,生长在水边。茎可以编席箔。
参考资料:
1、 谭新红编著.欧阳修词全集:崇文书局,2014.06,:第34页2、 费振刚主编, 陶尔夫杨庆辰著.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 晏欧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第203页3、 谭新红编著.欧阳修词全集:崇文书局,2014.06:第34页是词写离愁。前阕议论抒情。首句“伤怀离抱”,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伤感是离别的情绪。诗人李贺曾吟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抒发对国家兴亡的悲凉痛苦情感,两者比对。这种离愁“细天轻丝渺天波”,细软得像轻丝那样缠绕不清,缥渺得像微波那样延续不断。后阕回忆离别。一叶轻舟靠在岸边,红色的枫叶白色的芦花,金风萧萧,行人告别远去。“细想前欢”,慢慢地回忆起以前相聚的欢乐,却不能失而复得。“须著人间比梦间”,必须要让人世间改变成梦间。
全词缠绵悱恻,婉转细腻且真情灼然,可以想见,作者与文中女子的感情一定非同一般。上阕用了李贺诗的名句,表达出内心无限的深情,又以设问的形式问道:你能知道这番深意是怎样的吗?告诉你,就如同细丝一般扯也扯不断,像水波一样前波刚去后波又来,永远不可能断绝。下阕写到具体的场景,把人送走后,作者还独自站立在岸边,目送着白帆远去后,才发现这里剩下的,只有白居易诗中“枫叶荻花秋瑟瑟”的萧疏。此景最能令人想起“前欢”,那是多么令人魂飞魄散的极致享受,与眼前的孤独索寞形成的对比,就如同冰冷的人间和美梦中的情景一样不可同日而语。这种强烈的对比,更加大了作者心理上的落差,正是这种落差,令人感到了他的情意是何等真挚。
参考资料:
1、 (宋)欧阳修著;李之亮注析 .欧阳修词选 :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05:37-382、 林兆祥编撰.唐宋花间廿四家词赏析: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06:第605页
)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虽然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但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虽不能像孟郊那样骑马看花,但却有机会被那“选婿车”包围,让自己眼花缭乱。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得意时才可以夸耀于世俗,诏书刚刚到黄纸黑字擢升董君。
参考资料:
1、 潘亚萍.古诗文注释.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43粗缯(zēng)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腹有:胸有,比喻学业有成。诗书:原指《诗经》和《尚书》。此泛指书籍。气:表于外的精神气色。华:丰盈而实美。
厌伴老儒烹(pēng)瓠(hù)叶,强随举子踏槐(huái)花。
老儒:旧谓年老的学人。举子:指被推荐参加考试的读书人。槐花: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及花蕾。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及时干燥,除去枝、梗及杂质。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踏槐花: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也就是举子应试的时间了,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
囊(náng)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xù)车。
囊空:口袋里空空的,比喻没有钱。择婿车:此指官贾家之千金美女所坐之马车,游街以示择佳婿。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得意:即“春风得意”,意谓黄榜得中。世俗:社会上流传的风俗习惯。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字如鸦:诏书写的黑字。
参考资料:
1、 潘亚萍.古诗文注释.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43苏轼的这首《和董传留别》可能不为普通读者所熟知,而其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却广为传诵,原因就在于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腹有诗书”指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气”可以理解为“气质”或“精神风貌”。全句的重心在“自”上面,它强调了华美的气质是饱读诗书的必然结果。
就苏轼送别的这位朋友董传而言,“气”不应简单地指读书所带给人的儒雅之气,更指古代读书人所推崇的在面对人生的失意和困窘时的乐观豁达的态度。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能“不改其乐”。王勃在人生落魄时高唱“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董传身处贫穷,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可以从“囊空不办寻春马”一句看出。显然,苏轼对董传的人生态度还是非常欣赏的。在临别时送给朋友这一句,既是赞美,也是安慰。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阐明了读书与高雅气质的必然联系,凝练概括,深得读者喜爱。今天人们引用它来说明读书求知可以培养人高尚的品格和高雅的气质。也用来赞美别人学问渊博、气度不凡。
)
小沟东接长江,柳堤苇岸连云际。烟村潇洒,人闲一哄,渔樵早市。永昼端居,寸阴虚度,了成何事。但丝莼玉藕,珠粳锦鲤,相留恋,又经岁。
亭前小沟东临长江,柳岸苇堤一望无际,安静的村庄只有卖鱼卖柴的人在早上作生意时才喧闹一阵子。整天安居无事,光阴白白度过,什么事也未作成。不过,莼菜、白藕、珍米、锦鲤等食物,年复一年地离开不了。
因念浮丘旧侣,惯瑶池、羽觞沈醉。青鸾歌舞,铢衣摇曳,壶中天地。飘堕人间,步虚声断,露寒风细。抱素琴,独向银蟾影里,此怀难寄。
想和旧友痛饮如浮丘在瑶池般的生活,歌妓舞女穿着仙女般飘柔的衣,轻歌曼舞于仙境。飘落到了人间,再也听不到道士诵经之声,只好过着风露交加的生活。我抱着一张白色的琴,独自一人面对月宫弹奏;否则,对君思念之情是难以寄托的。
参考资料:
1、 王水照 王宜瑷.苏轼诗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33-1342、 孔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245-246小沟东接长江,柳堤苇岸连云际。烟村潇洒,人闲一哄,渔樵(qiáo)早市。永昼端居,寸阴虚度,了成何事。但丝莼(chún)玉藕,珠粳(jīng)锦鲤,相留恋,又经岁。
哄:一阵喧闹。永昼:白天。端居:谓平常居处,安居。丝莼:湖水植物,可作菜。珠粳:贵重粳米。
因念浮丘旧侣,惯瑶池、羽觞(shāng)沈醉。青鸾(luán)歌舞,铢(zhū)衣摇曳,壶中天地。飘堕人间,步虚声断,露寒风细。抱素琴,独向银蟾影里,此怀难寄。
浮丘:浮丘公,古仙人名。惯:习惯于。瑶池:西方仙境。羽觞:酒器,酒盏。用形似羽(鸟)、觞(兽)作,故名。沈:即“沉”。青鸾:女子,这里指歌妓舞女。铢衣:轻衣。古代二十四铢为两,这里极言衣轻。摇曳:飘荡。壶中天地:仙境之一。飘堕:飘落。步虚声:道士唱经礼赞声。露寒风细:喻指贫寒生活。银蟾:传说中的月亮。
参考资料:
1、 王水照 王宜瑷.苏轼诗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33-1342、 孔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245-246上片,运用景事反观手法,写功名未就,感到空悲而又极力排遣与安慰的心态。开头五句,写了临皋烟景:小沟、长江、柳堤、苇岸、烟村、早市。它们叠印成了“连云际”的“潇洒”而喧闹的渔樵之乡的风景图,很有特色。面对如此美丽的江滨风光,东坡竟产生了与常人不同的人生感叹:“永昼端居,寸阴虚度,了成何事。”然而,东坡毕竟是东坡,迅即调整心态,从“丝莼”、 “玉藕”、“珠粳”与“锦鲤”的寻常百姓生活中,看到了一条值得留恋的人生道路。
下片,运用仙话寄托的笔法,回忆起京城令作者陶醉的生活,感叹贬居黄州后的无奈心境。开头六句,从宴饮和歌舞两个侧面,再现了当年东坡京城那种“浮丘”仙人式的、“瑶池”仙境般的“沉醉生活,再现了众“青鸾”穿着“摇曳”的“铢衣”,进入“壶中天地”而“歌舞”的缥缈轻举美之情景。颇有“坐中年少暗消魂,争问青鸾家远近”(柳永《木兰花》)的韵味,反映了东坡借仙人、仙境以解脱空虚苦闷的无奈心态。紧接着,笔锋一转,反照现实,天上人间,好不凄凉,从“瑶池”、“壶中天地”的仙境陡然“飘堕人间”,过着“露寒风细”贫困的贬居生活。与《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作《越调笛声慢》赠公显的心境一样,唯一告慰故友的是“我”抱素琴,独向“银蟾影里”遥慰,否则, “此怀难寄”。
全词以景托情,正反观照,杂以仙话的点化引用,作者将自己此时此地对人生、对现实怀有虚无感和伤叹感表达得淋漓尽致。道时光易逝,叹怀才不遇;借仙话隐道,解脱空虚愁苦。纵观全词,抓住虽以“抱琴”“独向银蟾”遥慰,仍隐留着“此怀难寄”之感。
参考资料:
1、 孔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245-2462、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95
)
参考资料:
1、 马奇中选编.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 珍藏本: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02:第555页2、 朱敦源著.中华古词365首精华今译:东北朝鲜民族教育,1993.10:第138页参考资料:
1、 马奇中选编.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 珍藏本: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02:第555页2、 朱敦源著.中华古词365首精华今译:东北朝鲜民族教育,1993.10:第138页词人亲眼看到金人南侵,君主被掳,在国家和民族的危机中,写下了这首忠愤填膺的词,其凄凉怨慕之音,缠绵悱恻之感,溢于字里行间,是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作品。
全词不言国破君掳,巢复卵毁,而言宫柳依依,楼殿寂寂,一种物是人非的今昔之感,跃然纸上。“春昼长”一语,把客观的景物描写,转向主观的心理感受,是景为情使,情因景生,抒情和写景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富丽堂皇的景物后面,蕴藏着深深的隐痛。接着词人把笔锋一转:“燕子归来依旧忙”,燕子是无情之物,它哪里知道楼殿依旧,而主人已换,仍然忙着衔泥,在旧梁上筑起新巢,俨然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沧桑之感。最后“忆君王,月破黄昏人断肠”点明题旨,怀念故君。结句真味无穷,辞意高绝,一个芳馨悱恻的艺术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因为它是从题前着笔,题外摄神,只用了一个“破”字,便把从清晨忆到黄昏,又从黄昏忆到月上柳梢,都沉浸在如痴如呆的回忆中。昔日的宫柳凝绿,今朝的淡月黄昏;昔日的笙歌彻旦,今朝的楼殿无人,在在是强烈的对比,在在是伤心的回忆,不言相忆之久,而时间之长自见;不言相忆之深,而惓顾之意甚明。“月破黄昏”是写景;“人断肠”是抒情,把写景和抒情统一在一个完整的句子里,而景物在感情的丝缕中织得更加光彩夺目,感情在景物的烘托中更加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词抒发深沉的感慨,不着一句实语,而是把山河破碎、君王被虏的残酷现实写进了宫柳依依、楼殿寂寂中.以物事人非的沧桑变换把往事堪哀的失国之痛表达得真切动人。
参考资料:
1、 刘石主编;清华大学《宋词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08:第548页2、 贺新辉主编.全宋词鉴赏辞典 第六卷 (重排版):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07月第1版:第6-7页
)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龙舟竞赛是为了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是忠烈之魂一去不返。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国破身死后现在还有什么呢?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jù)能还。
竞渡:赛龙舟。讵:岂,表示反问。
国亡身殒(yǔn)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殒:死亡。离骚:战国时楚人屈原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