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沉沉翠几重,辘轳亭下落梧桐。川光轳晚虹垂雨,树影涵秋鹊唤风。
人不见,思何穷,断肠今古夕阳中。碧云犹作山头恨,一片西飞一片东。
楼宇沉沉翠几重,辘轳亭下落梧桐。川光带晚虹垂雨,树影涵秋鹊唤风。
沉沉的几重绿色映着楼宇,辘轳亭下,落满了枯黄的梧桐树叶,河水闪着粼粼的光,雨中,天空现出了彩虹,树影中秋意浓浓,鹊儿在风中鸣叫着。
人不见,思何穷,断肠今古夕阳中。碧云犹作山头恨,一片西飞一片东。
见不到我的爱人,思念真是无穷无尽,古来心怀离愁别绪的人,都是在这夕阳中愁断肝肠!山上的碧云,似也有分离的愁与恨,一片飞向西,一片飞向东。
楼宇沉沉翠几重,辘(lù)轳(lu)亭下落梧桐。川光带晚虹垂雨,树影涵秋鹊唤风。
川光:波光水色。
人不见,思何穷,断肠今古夕阳中。碧云犹作山头恨,一片西飞一片东。
何穷:无穷。
楼宇沉沉翠几重,辘轳亭下落梧桐。川光带晚虹垂雨,树影涵秋鹊唤风。
人不见,思何穷,断肠今古夕阳中。碧云犹作山头恨,一片西飞一片东。
离恨远萦杨柳,梦魂长绕梨花。青衫记得章台月,归路玉鞭斜。
离恨啊常常萦绕在分手的杨柳前,梦魂啊总是忘不了美人庭院中那雪白的梨花,记得自己官微职冷时身穿青衫妓院中曾得到她的赏识,一直玩到月色西斜才跨马沿着归路返家。
翠镜啼痕印袖,红墙醉墨笼纱。相逢不尽平生事,春思入琵琶。
美人啊常常在翠镜中照着自己憔悴的颜容,两袖上沾满了相思啼哭的泪花,当年醉后舞墨题诗红墙之上,美女仿效前人在题诗的壁上笼上碧纱。今日重新相逢说不尽平生心事,无限情思全都凝聚在传情的琵琶。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08月第1版,第2399页2、 郭彦全编著,历代词今译,中国书店,2000.1,第416页离恨远萦(yíng)杨柳,梦魂长绕梨花。青衫记得章台月,归路玉鞭(biān)斜。
章台:本为战国时秦国宫名。汉代在此台下有章台街,张敞曾走马过此街。唐人许尧佐有《章台柳传》,后人便以章台为歌妓聚居之处。玉鞭斜:这里指月色西斜才策马回家。
翠镜啼痕印袖,红墙醉墨笼(lóng)纱(shā)。相逢不尽平生事,春思入琵(pí)琶(pá)。
啼:啼哭。醉墨笼纱:此用“碧纱笼”故事。唐代王播少孤贫,寄居扬州惠昭寺木兰院,为诸僧所不礼。后播贵,重游旧地,见昔日在寺壁上所题诗句已被僧用碧纱盖其上。春思入琵琶:把春天的情思付之琵琶而弹奏。用晏几道“琵琶弦上说相思”诗意。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08月第1版,第2399页2、 郭彦全编著,历代词今译,中国书店,2000.1,第416页上片写词人对一位歌姬的怀念和对于往昔冶游生活的回忆。“离恨”两句,写怀念人物却不直接点明对象,“杨柳”、“梨花”以两个形象优美的事物来比喻被怀念的歌姬,给读者带来丰富的美感。柳丝飘飘柔媚非常,使人联想到歌姬那婷婷的腰。而“梨花”也曾被白居易形容为“梨花一枝春带雨”,描写杨玉环流泪的美容。杨柳,梨花使歌姬妖娆柔美,如花如柳的形象如立眼前。“青衫”二句,追忆往日情怀。“青衫”,唐时九品小官的服饰,这里借指作者本人。“章台”本为战国秦之宫殿,唐时许尧佐有《章台柳传》流传,后人便以章台为歌妓聚居之处。
下片走旧地重游,两人重聚。“翠镜啼痕”两句,写歌姬不忘旧情,终日以泪挂面,啼袖笼纱描写歌姬的病情。这几句词既香艳又有书卷气,可称是“好色不淫”“艳而不靡”。最后两句“相逢”,写两人重聚,百感交集,为表深情,女子把满腔情思注入琵琶,以此来表达“说不尽的无限事”。
该词词语如杨柳梨花,啼痕印袖、醉墨笼纱等句使词焕发特异的艳美色泽。另外,该词表达了词人内心苦闷的心情,情感溢于言表。
参考资料:
1、 陆国斌,钟振振编,历代小令词精华,岳麓书社,1993.10,第484页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陶渊明的语言平淡、自然天成,摒弃纤丽浮华的敷饰,露出真朴淳厚的美质,令人读来万古常新。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陶渊明自谓自己是上古时代的人,但并未妨碍他仍然是个晋人。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chún)。
天然:形容诗的语言平易,自然天真。豪华:指华丽的词藻。真淳:真实淳朴。
南窗白日羲(xī)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羲皇上:羲皇上人,指上古时代的人。
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涧壑风来号万窍,尽入长松悲啸。
放眼远望,江山映一抹残阳。分明莽莽苍苍。深涧幽壑风来,万千孔穴呜呜作响,汇入松涛声悲壮。
井蛙瀚海云涛,醯鸡日远天高。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
如井蛙面临大海云涛观赏,似醯鸡看到了日远天长。在这千峰顶上,醉眼朦胧微张;见世间多少事务,原来不过与秋毫相当。
。
参考资料:
1、 陈器之.《历代诗词曲千首精译 下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09:第1243页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涧(jiàn)壑(hè)风来号万窍,尽入长松悲啸。
词作于金亡后二年(1236),时作者与友人游泰山。太山,即泰山。
井蛙瀚(hàn)海云涛,醯(xī)鸡日远天高。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
井蛙:作者谦称。井底之蛙,由于受的狭小环境的局限,不知道有个大海,因此也不可能去谈论大海。醯鸡:醋瓮中一种小虫(即蠛蠓)瓮子有盖盖着,不见天日;一旦揭去盖子,它就见到天了,为词人谦称。
参考资料:
1、 陈器之.《历代诗词曲千首精译 下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09:第1243页词为登眺之作,上片写登高所见、所闻,下片写登泰山而产生的自我渺小之感。词中,景象苍莽,境界阔大,充满着对人间伟观的赞叹,也表现了词人开阔的胸怀襟度。同时,“江山残照”之景其字面组合,及“悲啸”、“醉眼”等,也隐藏着词人的家国之痛。
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落落:清晰的样子。清眺:开阔而清晰的视野。这两句是说在泰山顶上,夕阳馀晖映照下的无限江山,苍莽辽阔,可以极目四望,眺情展开视野。在壮美的景色中,词人胸怀也因之宽广,不禁忘却了烦恼与哀痛,陶醉于大自然的造化之中。这两句写景峭拔雄健,气度恢弘,渲染了苍凉旷荡的氛围。“落落舒清眺”受杜甫《次空灵岸》诗“落落展清眺”之影响,但易“展”为“舒”,不仅是平仄格律的要求,而且突出了心情之舒畅和意境之清远。
涧壑风来号万窍,眺人长松悲啸——涧壑:山的沟谷。窍:孔洞。涧壑风来,山鸣应,松林也在风中怒吼悲鸣,林涛奔涌。这两句没有继续写视觉所见,而是转入对听觉形象的描写,在极短的篇幅里面,描写极其丰富的内容,使读者对泰山有了一个立体的多维印象。《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这两句便是由此脱胎而出。其一从山谷中写风,一从松林问写风。风不可见,借物而知,一“号”一“啸”,极为雄壮,富于表现力。“入”字将谷中风和松问风自然完美地连在一起,动感十足。“悲”字又具有词人的主观色彩,同时开启后片的抒情。
井蛙瀚海云涛,醯鸡日远天高——《孟子·眺心上》说,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以其高耸特立,视野开阔,历来为登临的人们所赞叹。词人登泰山而纵览,自比于井蛙见到波涛如云,醯鸡见到天高日远,大开了眼界。“井蛙”出于《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井底之蛙,由于受所处狭小环境的局限,不知道有个大海,因此也不可能去谈论大海。词中以井蛙与瀚海、云涛并列,不用动词连接,只是把几个小大悬殊的事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自然发展了原出典的意思。“醯(xi)鸡”见《庄子·田子方》篇,写孔子求见老聃问道后,出来告诉颜回说:“丘之于道也,其犹醯鸡欤!微(没有)夫子(指老聃)之发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醯鸡是醋瓮中的蠛蠓(一种小虫),瓮有盖子盖着,不见天日;一旦揭去盖子(发覆),它就见到天了。词人登上泰山,也有这种感受。
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秋毫:鸟兽之毛至秋更生,细而末锐,谓之秋毫。比喻事物之微细。作者为眼前的奇妙景象所陶醉,站在干峰顶上,在大自然奇景中,领悟到了人世万物如秋毫之末,都微不足道,顿时忘却了各种烦恼与哀愁。“醉”字用得极其生动传神,不仅是酒醉,泰山的壮景更使词人陶醉。而醉眼迷蒙的词人形象,也正与壮景相融。
全词短短八句,四处化用《庄子》中的语句,却不向老庄思想中讨生活,中间也并非枯燥说理,而是以形象语抒发情怀,风格清脚沉郁,显得自然而精炼。
参考资料:
1、 元好问著.《元好问集》:三晋出版社,2008.8:第142页2、 林力 肖剑主编,.《宋词鉴赏大典 (上、中、下卷)》:长征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元宵时节,到处都能碰到盛装打扮的游人,大街小巷到处在舞弄着花灯,孩童们互相追逐打闹。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我这个穿着朴素长衫的读书人做什么呢?也在游人欢声笑语的气氛中赏灯猜谜。
参考资料:
1、 费振刚.元好问暨金人诗传(上):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 :1132、 严敬群,章斯予.中国传统节日诗词荟萃:金盾出版社,2011.05:593、 邱芬.节日诗词:黄山书社,2012.06:584、 柯孔标.古诗文名句分类手册:浙江文艺出版社,2011.07:76袨(xuàn)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袨服:盛服,艳服,漂亮的衣服。华妆:华贵的妆容。着处:到处。闹:玩耍嬉闹。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长衫:读书人多穿着长衫。何为:为何,做什么。
参考资料:
1、 费振刚.元好问暨金人诗传(上):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 :1132、 严敬群,章斯予.中国传统节日诗词荟萃:金盾出版社,2011.05:593、 邱芬.节日诗词:黄山书社,2012.06:584、 柯孔标.古诗文名句分类手册:浙江文艺出版社,2011.07:76诗中描写了金代京都元宵佳节人山人海,人们盛装出游的欢快气氛。全诗浅白如话却富有情趣,用短短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在节日的欢乐之情。
开头两句写京都元夕的热闹场面,“袨服华妆”写出了游人们穿着鲜明华丽,“六街灯火”写出了大街小巷到处在舞弄着花灯的景象,前两句用元夕日,街上的人们的装束和举动反衬了汴京一派繁华、升平的气象,也为下文诗人这个穿着长衫的读书人都外出游玩,沉醉在游人的欢声笑语,抒发情感作铺垫。
而三句一转,用“长衫”对“炫服华妆”,写到自己竟然也随游人追欢逐乐。一个隐晦的发问,包含着辛酸的自嘲,严峻的自责,同时也是对前面所铺叙的场景的否定。表现了诗人对此时金朝的偏安处境的嘲讽,也表达了对繁华背后危机的担忧。
此诗展现了游人在元宵节游玩的景象,写出了元夕夜的盛世繁华,手法上,用乐景抒哀愤之情,长衫和炫服华妆的对比,含蓄动人,意味深长。
参考资料:
1、 邱芬.节日诗词:黄山书社,2012.0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