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梅

: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每一片飘零的梅花都教人触目愁肠,更哪堪残缺的花瓣凋落如雪片,铺满了台阶又堆上了墙头呢?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如不得已赴湘的骚人。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那么多原来美好高洁的花朵,如今却沉沦泥土与莓苔为伍,然而偶然粘上衣袖的香气,还久久不去。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啊,让东风执掌对百花的生杀予夺大权,真是差矣错矣,它忌妒梅花的孤高,对梅花任意摧残,根本不讲怜香惜玉。

参考资料:

1、 刘德奉选注,历代松竹梅诗选注,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3.10,第161页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qì)更堆墙。
落梅:即掉落的梅花。砌:台阶。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sāo)人去赴湘。
骚人:泛指忧愁失意的文人,诗人。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miù)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谬:不合情理的。权柄:犹权利。孤高:孤特高洁;孤傲自许。主张:主宰;作主。

参考资料:

1、 刘德奉选注,历代松竹梅诗选注,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3.10,第161页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首联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描绘了一幅凄凉衰败的落梅景象,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每一片落梅都使诗人触目愁肠,更何况那如雪花般飘落下来的铺满台阶又堆上了墙头的落梅呢?面对如此凄凉的景象,自然引起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颔联进一步刻画落梅:“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这两句对仗工整,化用典故,寓意深刻。两句诗不仅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而且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一生。“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越过五岭,指到达今广东一带,暗喻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故事。“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湘”,指湘江流域,今湖南一带,暗用屈原失宠被逐,投汨罗江而死的故事。然而,这里的“迁客”、“骚人”不仅指屈原、韩愈,而且泛指历史上一切仕途坎坷的有志之士。诗人一笔双写,不仅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且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

  颈联写落梅的最后结局:“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这两句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落梅虽零落成泥,但香气经久不灭。诗人在此表面是赞美梅花,实际上是对那些遭迁谪放逐但是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的赞颂,用笔委婉,言近旨远。

  上三联重在写景,景中寓情。尾联在此基础上展开议论,是全篇的点睛之笔。“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这两句看似指“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即不怜香惜玉。实际上,“东风”者,指控的是执掌权柄者,诗人用暗讽的笔触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

  这首咏梅诗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有着深刻的寓意,寄托着诗人浓烈的悲愤之情。简直可视为一篇浓缩了的《离骚》。 呜呼!“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刘克庄咏梅诗词之丰无人可及。不啻于斯,他的一生针对南宋“国脉微如缕”的现状,写下了大量抒发感慨的不同题材的诗篇,爱国之心“似放翁”,高洁之志“似稼轩”,其身其品一如梅花。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每一片飘零的梅花都教人触目愁肠,更哪堪残缺的花瓣凋落如雪片,铺满了台阶又堆上了墙头呢?
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如不得已赴湘的骚人。
那么多原来美好高洁的花朵,如今却沉沦泥土与莓苔为伍,然而偶然粘上衣袖的香气,还久久不去。
啊,让东风执掌对百花的生杀予夺大权,真是差矣错矣,它忌妒梅花的孤高,对梅花任意摧残,根本不讲怜香惜玉

注释
落梅:即掉落的梅花。
砌:台阶。
骚人:泛指忧愁失意的文人,诗人。
谬:不合情理的。
权柄:犹权利。
孤高:孤特高洁;孤傲自许。
主张:主宰;作主。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嘉定十七年(1224)刘克庄为建阳令,建阳在今福建北部,在当时属荒僻之地。诗人为了抒发自己遭贬斥的牢骚,并对当政者有所讥刺遂作此诗。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刘克庄

刘克庄

刘克庄(1187~1269)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4217篇诗文

猜你喜欢

浮世

:
浮世如流水,滔滔日夜东。
百年均梦寐,万古一虚空。
青鸟来云外,铜驼卧棘中。
相逢惟痛饮,令我忆无功。

浮世如流水,滔滔日夜东。
人世间就好比流水,滔滔不绝,日日夜夜往东方流去。

百年均梦寐,万古一虚空。
人的一生就像一场大梦,万古以来同在一片天空之下。

青鸟来云外,铜驼卧棘中。
回想往日,金兵南掠,忽然听到飞报,都城沦陷,宋室南渡。

相逢惟痛饮,令我忆无功。
如今我们在纷乱的岁月里相逢,只是尽情地喝酒,令我回忆到自己毫无功绩!

浮世如流水,滔(tāo)滔日夜东。
浮世:人间。旧时认为人世间是浮沉聚散不定的,故称。

百年均梦寐(mèi),万古一虚空。
百年:指人的一生。梦寐:谓睡梦。万古:形容经历的年代久远。虚空:天空。

青鸟来云外,铜驼卧棘(jí)中。
青鸟:神话传说中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后遂以“青鸟”为信使的代称。云外:比喻仙境。铜驼:铜铸的骆驼,古时设置在宫门的外面。铜驼被荆棘遮蔽。形容亡国后的凄凉、残破景象。

相逢惟痛饮,令我忆无功。

浮世如流水,滔滔日夜东。
百年均梦寐,万古一虚空。
青鸟来云外,铜驼卧棘中。
相逢惟痛饮,令我忆无功。
  此诗应作于陆游晚年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期间。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鹧鸪天·化度寺作

:
池上红衣伴倚阑,栖鸦常带夕阳还。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
乡梦窄,水天宽。小窗愁黛淡秋山。吴鸿好为传归信,杨柳阊门屋数间。

池上红衣伴倚阑,栖鸦常带夕阳还。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
水池上的朵朵红莲,陪伴我独倚栏杆。在附近栖息的乌鸦,都带着夕阳飞还。刚刚过去一阵阴云急雨,萧疏的梧桐又飘落几个叶片。明月已露出秋天的凉意,用来驱暑的宝扇开始置闲。

乡梦窄,水天宽。小窗愁黛淡秋山。吴鸿好为传归信,杨柳阊门屋数间。
归乡的梦境总是短得可怜,碧水蓝天却宽阔无边,我凭倚小窗极目远眺,均匀处淡淡的秋山,也如同美人皱眉含着幽怨。飞往吴地的大雁啊,请你给我传达一下思归的心愿。阊门外杨柳荫下的几间小屋,惹得我梦绕魂牵,每时每刻都在思念。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1/1 : 第2296-297页2、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宋诗三百首. 北京:中华书局, 2009.7 : 第266-267页

池上红衣伴倚阑(lán),栖(qī)鸦常带夕阳还。殷(yīn)云度雨疏桐(tóng)落,明月生凉宝扇闲。
红衣:莲花。倚阑:凭靠在栏杆上。殷云:浓云。闲:闲置。

乡梦窄,水天宽。小窗愁黛(dài)淡秋山。吴鸿好为传归信,杨柳阊(chāng)门屋数间。
乡梦窄:思乡的梦太短。愁黛:愁眉。吴鸿:指苏州一带飞来的大雁。阊门:苏州西门。这里指作者姬妾所居之处。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1/1 : 第2296-297页2、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宋诗三百首. 北京:中华书局, 2009.7 : 第266-267页
池上红衣伴倚阑,栖鸦常带夕阳还。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
乡梦窄,水天宽。小窗愁黛淡秋山。吴鸿好为传归信,杨柳阊门屋数间。

  这首词是吴文英又一首思念离人之作。“红衣”写眼前景物,兼指离人之衣;引起无限思念。“殷云”、“明月”对仗句写景清新明快,更蕴秋愁别意。下阕两层,一层写梦见恋人愁客;二层托梦吴鸿捎去消息。“吴鸿好为传归信”,其实是说消息再也不能送达,佳人早已故去。

  上片,“池上红衣伴倚栏,栖鸦常带夕阳还。”写作者在池边独倚栏干,作伴的只有像穿着红衣少女的莲花;在栏干边一直消磨到黄昏,看到的也只有背上带着夕阳馀晖的归鸦回来栖宿。这在化度寺午后到傍晚所见的景致,象两幅画,表达的是孤寂之情。“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浓云出现时,雨脚倾斜稀疏的桐叶继续飞落,有点萧索气象;但雨后气温降低,天色更清,明月出现在上空,凉气随之而生,宝扇可以不用,而又美得可受,凉得可爱。“度”字、“疏”字写秋雨与梧桐的形态,很妥贴:“生”字把“凉”归功于“月”,使月色倍觉宜人;这写寺中夜晚下雨与月明时情景的两句,又象两幅画。上两句不用对偶,这两句用对偶,笔调皆疏淡幽雅,引人入胜。

  化度寺临近水边,当时自杭州至苏州,大多是走水路。这样又为过渡到下片“乡梦窄,水天宽”埋下了伏笔。“窄”字写梦,也是文英匠心独运、喜欢运用的字。“窄”表短促,与水天“宽”对照,以见天长、水远而梦短的惆怅之情。心情全在感事感物的“宽”、“窄”中透露。“小窗愁黛淡秋山”,写倚窗看到的远山景致。这既是一幅画,也表惆怅之情。山是“秋山”,所以“黛”色浅淡;山本无“愁”但从愁人眼中看去,似乎其浅淡的暗绿色也带上了愁态。正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远山似眉,由景又联想到思念的人。这一句又暗用卓文君“眉际若望远山”的典故,由写景过渡到怀人。“吴鸿好为传归讯”,看到天上鸿雁,多么盼望它是从作者长久居住并且当作家乡的“吴”地飞来的啊;离家已久,怀人情切,因而盼望它能代传“归讯”。这简直就是直接的呼告之辞,而实际上只是心中的盘算而已。“归讯”传到哪里呢?“杨柳阊门屋数间”,是苏州城西阊门外,秋柳萧疏、几间平屋的地方。环境虽极平凡,却富有高雅的画意,这便是作者感情眷念之所在,更像一幅出自名家高手的水墨画,寥寥数笔,寓情于景,若用司空图《诗品》中的话来形容,不是近于“绿林野屋,落日气清”,或“玉壶买春,赏雨茅屋”,而是近于化境的“神出古异,淡不可收”了。

  这首词的写作地点在化度寺,景物描写则兼及苏州;写作季节在初秋,时间则既有黄昏和夜晚,也有白天。全词以写景为主,时事情都在六幅秀淡雅致的景物画中表达出来。时间不限一日,画面亦分属两地,最后一幅画笔最淡,但却最传神,因而也适合了更深远的情味。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2049-2050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立秋

: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小乌鸦的鸣叫鸹耳,待乳鸦声散去时,只有玉色屏风空虚寂寞地立着。秋风吹来,顿觉枕边清新凉爽,就像有人在床边用绢扇在扇一样。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睡梦中朦朦胧胧地听见外面秋风萧萧,可是醒来去找,却什么也找不到,只见落满台阶的梧桐叶,沐浴在朗朗的月光中。

参考资料:

1、 王启兴、毛治中、熊礼汇.千家诗新注.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68页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4433、 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299-300

乳鸦(yā)啼散玉屏(píng)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立秋: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通常将立秋视为秋季的开始。乳鸦:幼小的乌鸦。啼散:啼叫着飞散了。玉屏空:指屋子显得空寂。玉屏,精致的屏风。

睡起秋声无觅(mì)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秋声:秋天西风吹得树木萧瑟作响的声音。无觅处:无处可寻。

参考资料:

1、 王启兴、毛治中、熊礼汇.千家诗新注.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68页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4433、 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299-300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这首诗写诗人在夏秋季节交替时的细致入微的感受,写了立秋一到,大自然和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的变化。全诗的境况,紧扣题意,构思巧妙。

  此诗精神全在一个“寻”字。写一种朦朦胧胧,惆怅无奈的情态。

  “乳鸦啼散玉屏空”写傍晚时景色的变化。起初小乌鸦还待在树枝上或屋檐上叫着,天黑了,乌鸦归巢了,就再也听不到乌鸦的叫声了。乌鸦有结群营巢的特点,所以傍晚时,乌鸦的叫声还是比较多的。老乌鸦不太喜欢叫,叫起来声音也粗砺,比较难听。而乳鸦比较喜欢叫,声音也柔和些,不是很难听。傍晚时玉屏上的字画还能看得比较清楚,天黑了,玉屏上的字画就看不见了,显得空空的了。当然,听不到乌鸦叫,看不见玉屏上的字画,于是屋内也就显得安静空旷了。

  “一枕新凉一扇风”写诗人躺在床上用扇子扇风时的感受,夏天扇风,觉得不是很凉快,因为空气的温度比较高。立秋扇风,觉得分外凉爽,因为秋天到来了,空气的温度也低了些。“新凉”中的“新”字写出了这种变化。当然这种感觉上的质变,也有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睡起秋声无觅处”句写夜里秋风由劲吹到停止的过程。起初还听到秋风吹动草木发出呜呜的声音,起床后一点声音都听不到了。起床寻觅秋声,说明诗人对秋天的到来十分关注。

  “满阶梧桐月明中”写在明亮的月色中,见到台阶上落满了梧桐叶,诗人终于清楚地见到了秋天到来的足迹。因为秋高气爽,所以秋天的月亮特别明亮。因为梧桐是落叶乔木,叶子比较阔,所以让人觉得梧桐落叶比较早,比较显著。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写出了夏秋之交自然界的变化。有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如“满阶梧叶”,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有的变化不是很显著,如首句通过声音能判断出是来自“乳鸦”,次句写立秋夜扇的风特别凉爽。这都反映出诗人对事物的变化特别敏感,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特别细致。

参考资料:

1、 王启兴、毛治中、熊礼汇.千家诗新注.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68页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44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桃源忆故人·玉楼深锁薄情种

:
玉楼深锁薄情种,清夜悠悠谁共?羞见枕衾鸳凤,闷则和衣拥。
无端画角严城动,惊破一番新梦。窗外月华霜重,听彻《梅花弄》。

玉楼深锁薄情种,清夜悠悠谁共?羞见枕夜鸳凤,闷则和衣拥。
那华丽的高楼上深锁着一个多情之人,清冷的漫漫冬夜却无人和她共度。独守空闺之时,更怕看见枕头、被子上绣着的成双成对的鸳凤,烦闷的她无心解衣,拥被而眠。

无端画角严城动,惊破一番新梦。窗外月华霜重,听彻《梅花弄》。
没来由地,忽然画角声起,惊动了警卫森严的整个城池,也打破了她的新梦。望窗外月光铺地,映着严霜,听《梅花三弄》的乐曲幽幽响起,一曲终了,犹自辗转难眠。这万般凄冷,如何消磨?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罗立纲编著.秦观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222-2252、 綦维整理.宋诗画谱: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70-71

玉楼深锁薄情种,清夜悠悠谁共?羞见枕衾(qīn)(yuān)凤,闷则和衣拥。
玉楼:汲古阁本误作“秦楼”。羞见:怕见。

无端画角严城动,惊破一番新梦。窗外月华霜重,听彻《梅花弄》。
无端句:无端,没来由,无缘无故。严城,防守严密之城。月华:月光。听彻:听毕。曲终,谓之“彻”。《梅花弄》:汉《横吹曲》名,相传据晋桓伊笛曲《三调》改编;后为琴曲,凡三叠,故称《梅花三弄》。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罗立纲编著.秦观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222-2252、 綦维整理.宋诗画谱: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70-71
玉楼深锁薄情种,清夜悠悠谁共?羞见枕衾鸳凤,闷则和衣拥。
无端画角严城动,惊破一番新梦。窗外月华霜重,听彻《梅花弄》。

  少游词的基本风格为雅丽,但也有少量俚俗之作,吴梅曾举俚俗之词数首,惟不及此。可见此词既雅又俗,殊难界定,可以雅俗共赏视之。 

  “玉楼深锁薄情种”,意谓词中女子被“薄情郎”深锁闺中。在中国传统文学中,一般称男子为薄情郎或薄幸,这里的“薄情种”概指夫婿。古代女子极少与外界接触,遇到夫婿外出,自有被深锁玉楼之感了。

  词在介绍环境、引出人物之后,便以情语抒写长夜难眠的心境。“清夜”,写夜间的清冷沉寂,“悠悠”状夜晚的漫长。悠悠春夜,闺人独处,备觉凄凉。而着以“谁共”二字,则更加突出孤栖之苦。又以问句出之,便渐渐逗出相思之意。此时她惟见一床绣着鸳鸯的锦被、一双绣着凤凰的枕头。凤凰鸳鸯,皆为匹鸟。这对单栖的女主人公来说,无异是强烈的对比、辛辣的讽刺。鸟儿尚且成双作对,人儿反而孤眠。因此说是“羞见”。这二字用得极好,既通俗,又准确。以“羞见枕衾鸳风”烘托人物的内心活动,也极为贴切。歇拍“闷则和衣拥”,清人彭孙通谓“新奇之甚”。可这里俚语,也就是话在人民口头的语言,一般雅词中是不用的。少游这里用了,就显得真挚、坦率,富有生活气息。在这一句中,“闷”字似更为要紧,女主人翁因为被玉楼深锁,无人共度长夜,所以心头感到闷得慌。闷而无可排解,只得和衣拥衾而卧。因此这一句是上阕的结穴所在。

  下阕写女主人翁梦醒。她拥衾而卧,似乎睡着了,人梦了。依词意,她似乎梦得很甜美。但刚刚人梦,就被城门楼上传来的画角声惊醒。“无端画角严城动,惊破一番新梦”,意境好似李清照《念奴娇》中的“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不过这里的新梦是被画角声所惊醒罢了。梦被惊醒,睁眼看看室内,照理应该仍是“羞见枕衾鸳风”,仍是“闷则和衣拥”。然而这样写,词情便没有发展,境界更显得重复。于是词人宕开一笔,从室内写到室外。

  室外的景象,同样写得很冷静,但语言却变得更为雅丽一些。此刻已到深夜,月亮洒下一片清光,地上铺着浓重的白霜。月冷霜寒,境界极其凄清。这也是主人翁心境的写照,即王国维《人间词话》所云“有我之境”是也。在此境界中,主人翁似乎谛听着外面的一切,刚听罢严城中传来的画角声,又传来一阵哀怨的乐曲——《梅花三弄》。听《梅花弄》而曰“彻”,说明她从头至尾听到最后一遍,其耿耿不寐,可以想见。这结尾二句,紧承“梦破”句意,针门一线,衔接得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刻画主人翁长夜不眠的情景,从而突出“忆故人”的“忆”字,语言清丽,情致雅逸,留有余味,耐人寻绎。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罗立纲编著.秦观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222-22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

:
芳草池塘,绿阴庭院,晚晴寒透窗纱。玉钩金锁,管是客来唦。寂寞尊前席上,唯愁海角天涯。能留否?酴釄落尽,犹赖有梨花。
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极目犹龙骄马,流水轻车。不怕风狂雨骤,恰才称,煮酒笺花。如今也,不成怀抱,得似旧时那?

芳草池塘,绿阴庭院,晚晴寒透窗纱。玉钩金锁,管是客来唦。寂寞尊前席上,唯愁海角天涯。能留否?酴釄尽,犹赖有梨花。
池塘生春草,庭院有绿荫,夕阳透过纱窗照射进来却带着一丝寒意。有人扣响门上的金锁,那定是有客人来了。可是坐上无客,杯中无酒,只愁这临安非我的故乡。能留住什么?酴釄花已经落尽,幸好还有梨花。

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极目犹龙骄马,流水轻车。不怕风狂雨骤,恰才称,煮酒笺花。如今也,不成怀抱,得似旧时那?
想当年我也是赏会的风流人物,常常因为点香熏香了袖子,在火上煮茶然后注入到大家的盏中。什么龙骄马,对我来说是轻车熟路的事。当年曾尽情享受生活,也不在意如今的狂风暴雨,依旧煮我的酒看这风雨后的残花。眼下,心情十分沉重,与从前那种无忧无虑的光景,不可同日而语。

芳草池塘,绿阴庭院,晚晴寒透窗纱。玉钩金锁,管是客来唦(shā)。寂寞尊前席上,唯愁海角天涯。能留否?酴(tú)(mí)尽,犹赖有梨花。
芳草:香草,一种能散发芬芳香气的植物。这里词人以芳草自喻,有忠贞贤德之意。玉钩:新月。管是:必定是;多半是。唦:语气词,相当于现在的啊。天涯海角:形容非常偏僻遥远的地方 。这里借指被沦陷金统治的宋都的大好河山。酴醿:本是酒名,亦作“ 酴醾 ”,这里指花名。以花颜色似之,故取以为名。酴醿,属蔷薇科落叶小灌木,于暮春时(4-5月)开花,有香气。

当年曾胜赏,生香熏(xūn)袖,活火分茶。极目犹龙骄马,流水轻车。不怕风狂雨骤,恰才称,煮酒笺(jiān)花。如今也,不成怀抱,得似旧时那?
胜:优美之意,一如今天的旅游胜地。笺花:比喻美妙的词章。

芳草池塘,绿阴庭院,晚晴寒透窗纱。玉钩金锁,管是客来唦。寂寞尊前席上,唯愁海角天涯。能留否?酴釄落尽,犹赖有梨花。
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极目犹龙骄马,流水轻车。不怕风狂雨骤,恰才称,煮酒笺花。如今也,不成怀抱,得似旧时那?

  满庭芳,因唐·吴融“满庭芳草易黄昏”诗句而得名。又名《锁阳台》、《满庭霜》、《潇湘夜雨》等。有平韵、仄韵二体。平韵正体为双调九十五字,上下阕各四平韵, 或上阕四平韵,下阕五平韵。转调,据《词学概说》里说,一个词牌都有一个宫调,凡是改变原来句式或者增减字数的,称为转调。李清照这首《满庭芳》就是这样。

  易安写这首词已经是54岁,也就是南宋初期(1138年),易安通过回忆当年的“胜赏”,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词苑千载,盛开只一女儿花。”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女作家,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女词人。这与她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经历是分不开的。李清照开创了女作家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女性爱国的光辉典范。

  “芳草池塘,绿阴庭院,晚晴寒透窗纱。”

  池塘边香草芬芳,一片绿油油的庭院,有些阴凉。在这晴朗的傍晚,丝丝寒意侵透薄薄的窗纱。词人此刻的心思恰似池塘的水,在晴朗的傍晚,斜阳映红的表面,深藏着无边的思绪,有故国之思,有亲人之眷念,还有对朋友的向往。而这些都不在,自己就像香草一样,孤独的芬芳,在渐行渐浓的秋天里,逐日的凋零。

  芳草,香草,一种能散发芬芳香气的植物。 汉· 班固《西都赋》:“竹林果园,芳草甘木。郊野之富,号为近蜀 。” 后蜀·毛熙震《浣溪沙》词:“花榭香红烟景迷,满庭芳草绿萋萋。” 明· 沉鲸《双珠记·家门始终》:“万古千愁人自老,春来依旧生芳草。”这里词人以芳草自喻,有忠贞贤德之意。

  晚晴,傍晚晴朗的天色。 南朝·梁 ·何逊 《春暮喜晴酬袁户曹苦雨》诗:“振衣喜初霁,褰裳对晚晴。” 唐·高适 《同崔员外綦毋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诗:“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 明·唐寅 《题画》诗:“草阁吟秋倚晚晴,云山满目夕阳明。”

  “玉钩金锁,管是客来唦。”

  弯弯的月牙点亮夜空,门上的金锁静静的低垂。如若往日,必定是有朋友来啊,我们一起赏月,浅酌低唱。南渡以后的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后的颠沛流离,相爱的丈夫已经离去。短短数语,不加修饰的白描,口语的信守拈来,浑然天成,凄凉憔悴之处境,让人不忍卒读。平淡的景致,穿透而来的是故国之思,没有深厚的语言驾驭能力是办不到的。古人之于月,可思、可念、可爱更可恨和怨,无数关于月的诗词佳句不断。易安的白描与柳永的“细密妥溜”、美成的富艳典重不同,而是“冲口出常言,境界动心魄”。

  玉钩,新月。 南朝·宋·鲍照 《翫月城西门廨中》诗:“蛾眉蔽珠栊,玉钩隔琐窓。” 唐·李白 《挂席江上待月有怀》诗:“倏忽城西郭,青天悬玉钩。” 宋·张元干 《花心动·七夕》词:“断云却送轻雷去,疎林外,玉钩微吐。” 明·无名氏 《还带记·二郎诮裴》:“疎影荡银河,漾清光,映碧波,玉钩斜挂,冰轮堕。”

  管是,必定是;多半是。宋·曾觌《醉落魄》词:“百般做处百廝惬,管是前生,曾负你寃业。” 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这妮子慌忙则甚那?管是妈妈使来唦!” 元·詹玉 《清平乐》词:“管是夜来浑不睡,那更今朝早起。”

  唦,语气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寂寞尊前席上,惟愁海角天涯。能留否?”

  面对席上佳肴,突然总觉得少了些什么。美酒一杯一杯,寂寞一重又一重,万分的孤寂,想想沦陷的故国,似“海角天涯”,那么的遥远,不能触及的过往,又上心头。叫人不能释怀,不去想它!

  天涯海角,形容非常偏僻遥远的地方 。这里借指被沦陷金统治的宋都的大好河山。唐· 白居易《浔阳春三首》: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酴醿落尽,犹赖有梨花。”

  酴醾谢了,满地飘落,甚是惋惜,不过,还好有雪白的梨花开放,香气袭人,也算是一种安慰。人事全非,花开花落皆有意,花开人不在,花落情难留。片片飘落的不是花瓣,而是词人一颗破碎的心。

  酴醿,本是酒名,亦作“ 酴醾 ”,这里指花名。以花颜色似之,故取以为名。酴醿,属蔷薇科落叶小灌木,于暮春时(4-5月)开花,有香气。《全唐诗》卷八六六载《题壁》诗:“禁烟佳节同游此,正值酴醿夹岸香。” 宋· 陆游《东阳观酴醾》诗:“ 福州正月把离杯,已见酴醾压架开。” 宋 ·姜夔 《洞仙歌·黄木香赠辛稼轩》词:“鹅儿真似酒,我爱幽芳,还比酴醿又娇绝。” 清· 厉鹗 《春寒》诗:“梨花雪后酴醿雪,人在重帘浅梦中。”

  “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

  当年曾经美好的地方,赏心悦目,淡淡的花香熏衣袖,跳动的火苗,沸腾了水,闲情雅致的为朋友分茶。词人回忆当年“胜赏”的美好时光,带有花香的衣袖,守着火炉,等水沸腾,给友人分茶不过是在平常不过的事情,与今日寂寞尊前席上之凄凉憔悴形成鲜明的对比。说不尽的愁苦,来的这般跃然。

  胜,优美之意,一如今天的旅游胜地。

  “极目犹龙骄马,流水轻车。”

  信步走在大街上,远望繁华的都市,车如流水马如龙。当年宋都的繁华不言而喻,字里行间不经意流淌的是对故国深深的眷念,也有对软弱的朝廷的讥讽。南渡以后,赵明诚在城中的一次叛乱中,选择的不是与城池和百姓共存亡,而是选择了逃走。逃走这还不说,在逃走的途中,还不忘嘱咐李清照,什么金银财宝,古玩字画都可以丢,而赵家的宗器却不可以丢。试问,作为一个男人自己却逃命,而把这些丢给一个柔弱的女子,情何以堪?李清照是不齿于这种行为的,他挥毫而就那首著名的《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作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逃命之后的赵明诚知道后,不久抑郁而死。宋朝是一个诗家词人的天堂,历来重文轻武,大家都贪图享乐,歌舞升平,这就为后来埋下了深深的祸根。繁华的都市,在金统治者的铁蹄下,犹如风卷残云。

  极目,远望,尽目力所及。王粲《登楼赋》: 平原远而极目兮。

  “不怕风狂雨骤,恰才称、煮酒笺花。”

  哪管外面狂风骤雨,一样才思涌动,煮酒赋新词。南渡以前的李清照,笔下的闺情,天真淳朴,栩栩如生生,自然风光,让人迷恋忘返。“绿肥红瘦”的海棠,“沉醉不知归路”的溪亭,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人比黄花瘦”的重阳相思,想想都是那么的美好。

  笺花,比喻美妙的词章。 唐·李元纮 《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馔玉趋丹禁,牋花降紫墀。”

  “如今也,不成怀抱,得似旧时那?”

  而如今,物是今非,不敢想起,那些美好的时光。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