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栖霞寺

:
养花天气近平分,瘦马来敲白下门。晓色未开山意远,
春容犹淡月华昏。琅琊冷落存遗迹,篱舍稀疏带旧村。
此地几经人聚散,只今王谢独名存。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李建勋

李建勋[公元八七二年左右至九五二年]字致尧,广陵人。(全唐诗作陇西人。此从唐才子传)约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卒于周太祖广顺二年,年约八十一岁。少好学能属文,尢工诗。南唐主李昪镇金陵,用为副使,预禅代之策,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昪元五年,(公元九四一年)放还私第。嗣主璟,召拜司空。以司徒致仕,赐号钟山公,年已八十。时宋齐丘隐居洪州西山,建勋常往造谒致敬。后归高安别墅,一夕,无病而终。建勋著有钟山集二十卷,《唐才子传》传于世。 94篇诗文

猜你喜欢

寒夜思友三首·其二

:
云间征思断,月下归愁切。
鸿雁西南飞,如何故人别?

云间征思断,月下归愁切。
空中的大雁隔断了我的思念,月下想要归家的愁思越发急切。

鸿雁西南飞,如何故人别?
鸿雁也往西南家乡方向飞去,我为什么却与朋友轻易离别?

参考资料:

1、 任国绪.初唐四杰诗选.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43

云间征思断,月下归愁切。
云间:此指天空中的大雁。征:表示远行,同时还可与迁客、边卒相联系。切:意谓急切。

鸿雁西南飞,如何故人别?

参考资料:

1、 任国绪.初唐四杰诗选.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43
云间征思断,月下归愁切。
鸿雁西南飞,如何故人别?

  这首诗,写诗人远游他乡,又与友人离别,其愁绪又多几层。

  “云间征思断”是整首诗的起因,天空中的大雁朝西南方向的飞翔,突然地阻断了旅人的脚步与平常的情思。

  远行的旅人突然被南飞的大雁所惊动,也许此刻便是在晚上,因此诗人“月下归愁切”。这里“征”与“归”两个字可相对来理解。因见“鸿雁西南飞”,故诗人问自己:“如何故人别?”以鸿雁的归乡反衬自己与友人的离别。

  这首诗因雁而起兴。一叶落而叹天下秋,叹生命的匆匆流逝;一雁过而感慨于孤独的远征,思念起家乡故乡与故人。

参考资料:

1、 苏爱风.王勃诗歌艺术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摘得新

:

摘得新,枝枝叶叶春。管弦兼美酒,最关人。平生都得几十度,展香茵。

酌一卮,须教玉笛吹。锦筵红蜡烛,莫来迟。繁红一夜经风雨,是空枝。

摘得新,枝枝叶叶春。管弦兼美酒,最关人。管生都得几十度,展香茵。
摘得新花,每一枝,每一叶,总是春。 欣赏管弦,品尝美酒,最是可心。如此良辰,管生得遇几十次?管展香茵。

酌一卮,须教玉笛吹。锦筵红蜡烛,莫来迟。繁红一夜经风雨,是空枝。
斟一卮美酒,再一次吹奏起欢乐的音调。红烛映照盛大的筵席,千万不要来迟。人生应当及时行乐,否则就像是经过了一夜风吹雨打的繁花,徒留空枝。 

参考资料:

1、 赵崇祚.《花间集:插画本》: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8月版:第59页

摘得新,枝枝叶叶春。管弦兼美酒,最关人。平生都得几十度,展香茵(yīn)
管弦二句:音乐加上美酒,最能诱人激情。管弦:以乐器代音乐声。兼:并有。关人:关系到人的情怀,与“关情”同意。茵:垫子,褥子。

酌一卮(zhī),须教玉笛吹。锦筵红蜡烛,莫来迟。繁红一夜经风雨,是空枝。
卮:酒器。

参考资料:

1、 赵崇祚.《花间集:插画本》: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8月版:第59页

摘得新,枝枝叶叶春。管弦兼美酒,最关人。平生都得几十度,展香茵。

酌一卮,须教玉笛吹。锦筵红蜡烛,莫来迟。繁红一夜经风雨,是空枝。

  这两首词写及时行乐,但也带着时代的阴影。深感良辰难再,须得及时行乐。及时行乐的后面深藏着隐痛。况周颐在《餐樱馆词话》中评价前一首词“语淡而沈痛欲绝”。汤显祖在《玉茗堂评花间集》中对于两诗词的评价分别是:敲醒世人蕉梦,急当着眼。“自是寻春去较迟”情痴之感,亦负心之痛也。摘得新也,自不落风雨之后。

参考资料:

1、 赵崇祚.《花间集:插画本》: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8月版:第59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杭州春望

: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杭州城外望海楼披着明丽的朝霞,走在护江堤上踏着松软的白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呼啸的钱塘涛声春夜传入伍员庙,娇嫩的绿柳春色包蕴在苏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红袖少女夸耀杭绫柿蒂织工好,青旗门前争买美酒饮“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是谁开辟了通向湖心孤山的道路?长满青草的小道像少女的绿色裙腰弯弯斜斜。

参考资料:

1、 乔力 .《唐诗精华分卷》 :朝华出版社 ,1991 .2、 李时人 .《古今山水名胜诗词辞典》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1 .

望海楼明照曙(shǔ)霞,护江堤(dī)白踏晴沙。
望海楼:作者原注云:“城东楼名望海楼。”堤:即白沙堤。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苏小:即苏小小,为南朝钱塘名妓。西湖冷桥畔旧有苏小小墓。

红袖织绫(líng)夸柿蒂(dì),青旗沽(gū)酒趁梨花。
红袖:指织绫女。青旗:指酒铺门前的酒旗。沽酒:买酒。梨花:酒名。作者原注云:“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案此二句写杭州的风俗特产:夸耀杭州产土绫“柿蒂”花色好,市民赶在梨花开时饮梨花春酒。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参考资料:

1、 乔力 .《唐诗精华分卷》 :朝华出版社 ,1991 .2、 李时人 .《古今山水名胜诗词辞典》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1 .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首联,先推出“望海楼”“护江堤”,是因为楼高、堤长足可贯领通篇,它们在辉彩早霞、泛光晴沙的映照下,一“明”一“白”,渲衬成一派秾丽畅朗的气氛,渐启以下佳境。在这里,“照”楼曙色和霞光属客观现象,“踏”堤遨游则是游人的兴趣,一静一动,皆从诗人眼中见出,紧扣题目的“望”字。诗中原注:“城东楼名望海楼”,又杭城临钱塘江,故筑堤。次联转过一层,始引出显著的季节特征:春潮汹涌,夜涛摩荡,声响直振吴山顶的伍公庙;柳枝掩映,苏小家正当新绿深处,春光似乎就凝汇在她如花的年华和火一般的热情里……这两句声色交织、虚实相衬,分别从视听感知里生发出“夜入”“春藏”的美妙联想,一并融进涵纳着深沉悠远的历史内容的“伍员庙”“苏小家”里,使古老的胜迹超越时空,带上了现实感,并给读者以审美的愉悦。

  第三联从前面连辐直下的四处景点移开目光,注视到民俗人事上来。江南丝织业繁盛,故诗中自注:“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物产》记载,这是绫的花纹;又当地产美酒,诗中亦自注:“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这里特以二者并举,描写杭州女工织艺的精巧和当时人们争饮佳醪的民俗风情,勾勒出繁荣兴旺的社会景象。而“红袖”与“青旗”、“柿蒂”与“梨花”的颜色对照、品物相衬,更象一幅工丽雅致的画图,流溢着浓郁活泼的生活情趣。尾联以登高远眺所见的阔大场景收束,暗与首句照应。“湖寺西南路”,指由断桥向西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长堤,两旁杂花草木密布,诗中自注说:“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绿时,望如裙腰”。请看,满湖清波如同少女的彩裙飘动,白堤上烟柳葱茏,碧草如茵,就像少女裙上的绿色飘带。上句就“谁开”提唱,故设问答,接着用了“裙腰”这个绝妙的比喻,使人联想到春天的西湖,仿佛是一位风姿绰约的妙龄少女的化身。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 .《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9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听弹琴

: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七弦 一作:七丝)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七弦  一作:七丝)
七弦琴弹奏的声音清冽,曲调悠扬起伏,琴声凄清好似风入松林。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392、 吴昌恒 等.古今汉语实用词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286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1

(líng)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七弦  一作:七丝)
泠泠:形容清凉、清淡,也形容声音清越。丝:一作“弦”。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古调:古时的曲调。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392、 吴昌恒 等.古今汉语实用词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286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1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七弦 一作:七丝)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通过慨叹古调受冷遇,不为世人看重,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舒解世少知音的遗憾。全诗意境清雅,志趣高洁,语言含蓄,一语双关,弥漫于字里行间的寂寞情怀感人肺腑。诗题一作《弹琴》,此据《刘随州集》。从诗中“静听”两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诗的前两句是说,七弦琴奏出清亮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琴,亦称“七弦琴”,俗称“古琴”,是我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有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状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清幽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后两句是说,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以不去弹奏了。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商

  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如今毕竟成了“古调”,又有几人能怀着高雅情趣来欣赏呢?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转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的稀少。有人以此两句认为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慨叹,流露出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操。刘长卿才华卓绝,却因诬陷等数遭贬谪。虽牢骚满腹,但对高洁的坚持使他不能与流俗相合,与众人为伍。这首诗贯穿了他对于高雅、高尚、高洁的赞美,抒发了他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持以及坚持背后的遗憾与清寂。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06-4072、 江龙 等.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653-6543、 贺新辉 等.全唐诗鉴赏辞典 (第四卷).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68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咏兴国寺佛殿前幡

:
拂霞疑电落,腾虚状写虹。
屈伸烟雾里,低举白云中。
纷披乍依迥,掣曳或随风。
念兹轻薄质,无翅强摇空。

拂霞疑电落,腾虚状写虹。
你飘拂若霞似电,你飞扬绚丽如虹。

屈伸烟雾里,低举白云中。
你飘逸在烟雾里,你飞腾在白云中。

纷披乍依迥,掣曳或随风。
依依地你随意招摇,悠悠地又随风而去。

念兹轻薄质,无翅强摇空。
你这无翅的轻薄子啊,何苦如此在空中折腾?

拂霞(xiá)疑电落,腾虚状写虹。
幡:寺院中常用之物,为表佛世尊威德所作。其状犹如大将之旌旗。亦有为祈福而立者。写虹:描绘彩虹。

屈伸烟雾里,低举白云中。

纷披乍依迥,掣(chè)(yè)或随风。
纷披:和缓。依回:往复回环。掣曳:牵引。

念兹轻薄质,无翅强摇空。

拂霞疑电落,腾虚状写虹。
屈伸烟雾里,低举白云中。
纷披乍依迥,掣曳或随风。
念兹轻薄质,无翅强摇空。
  唐太宗为一代雄主,其武功文治为史家所称道,这首诗所表现的大乘空观,对这位明主而言,应是很有意思的现象。诗歌首先极写殿前幡的千姿百态:她艳丽,如虹若电;她生动,低飞高举;她依依随人,又飘飘随风。然而,作者的一双慧眼却早看透了她本质的轻薄,她的招摇全不过是弄空而已。由此,对不可一世的她,作者反倒生出一种大慈大悲的怜悯之心。这首诗诗中的殿前幡,成为尘世里万法之象征,该诗也就表现出了唐太宗李世民的空观。这首诗,令世人想起《坛经》所记载的一段公案:“时有风吹幡动,一僧云幡动,一僧云风动。惠能云:‘非幡动、风动,人心自动。’印宗闻之悚然。”唐太宗诗未如惠能悟得透彻,但该诗却自有一种禅悟的智慧。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