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鸟没飞烟,微风逆上舡。
我驾着船逆风而上,白色的水鸟在烟霭中出没翱翔。
江从樊口转,山自武昌连。
长江在樊口转向东去,青山连绵直到武昌。
日月悬终古,乾坤别逝川。
日月上悬终古不变,一去不返的是过去的时光。
罗浮南斗外,黔府古河边。
罗浮山远在南斗星之外,黔州府更不知在何方?
参考资料:
1、 莫砺锋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623-6252、 昌恒 等.古今汉语实用词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白鸟没飞烟,微风逆上舡(chuán)。
舡:同“船”。
江从樊口转,山自武昌连。
樊口:地名,在今湖北鄂城县西北,长江在此由南流转为东流。武昌:地名,即今湖北鄂城县。
日月悬终古,乾坤别逝川。
罗浮南斗外,黔(qián)府古河边。
罗浮:山名,在今广东惠州市附近。苏轼于公元1094年(绍圣元年)被贬往惠州。黔府:黔州(今四川彭水县),黄庭坚于公元1094年(绍圣元年)被贬往那里。
参考资料:
1、 莫砺锋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623-6252、 昌恒 等.古今汉语实用词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绿槐烟柳长亭路。恨取次、分离去。日永如年愁难度。高城回首,暮云遮尽,目断人何处。
长亭路上,槐树碧绿,柳色如烟,恨(我)走得匆促, (漫长的道路提示我)我们已经分别。绵绵的愁思让人觉得一日长得好像一年,不知道该如何度过。回首遥望高高的城垣,已经被暮云遮断,视线的尽头是何处呢?
解鞍旅舍天将暮。暗忆丁宁千万句。一寸柔肠情几许。薄衾孤枕,梦回人静,侵晓潇潇雨。
天色将暮的时候,解下马鞍,投宿在旅舍,暗暗忆起爱人临别前的千万句细语叮咛 。 一寸柔肠中蕴藏着多少深情?如今只有薄被孤枕与我相伴,午夜梦回醒来正是夜深人静,拂晓之时,窗外春雨潇潇。
参考资料:
1、 (清)朱孝臧编选;思履主编.宋词三百首图解详析 超值全彩珍藏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第260页2、 陈长喜主编.中国历代词曲赏读 (上册: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09月第1版:第312页绿槐烟柳长亭路。恨取次、分离去。日永如取愁难度。高城回首,暮云遮尽,目断人何处。
青玉案:词牌名。这首词步贺铸《横塘路(青玉案)》韵作。长亭:古代道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行人休息和送别用。取次:草草,仓促,随便。永:长。目断:犹望断,一直望到看不见。人:心上人。
解鞍(ān)旅舍天将暮。暗忆丁宁千万句。一寸柔肠情几许。薄衾(qīn)孤枕,梦回人静,侵晓潇潇雨。
一寸柔肠:是行者想到心上人。衾:被子。侵晓:天渐明。
参考资料:
1、 (清)朱孝臧编选;思履主编.宋词三百首图解详析 超值全彩珍藏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取:第260页2、 陈长喜主编.中国历代词曲赏读 (上册: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取09月第1版:第312页这是一首伤别怀人之作。
上片主要写行者与居者离别时的情景。在槐、柳夹道的长亭路上,可恨就这样地草草分别了。离别已堪恨,“此别匆匆”就更添人恨。这个“恨”字乃一篇主旨。别后定是“日永如年愁难度”。而当此乍别之际,“高城回首,暮云遮尽,目断人何处”,尤人情所不能堪。这三句化用唐人欧阳詹“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诗意,“目断人何处”一句,明点心事,更觉感情深挚。
下片转入行者对居者的思念,又主要是从行者的角度来写居者。首句写行者在日色将暮时歇马解鞍,寓居旅舍。客馆寒窗,孤寂中又追忆起情人临别时千万句叮咛嘱咐的话语。“千万句”,极言离别时对方叮咛话之多,真可谓“语已多,情未了”,句句包含着无限深情。“一寸柔肠情几许?”柔肠多指女性的缠绵情意,如李清照《点绛唇·闺思》云:“柔肠一寸愁千缕”。“情几许?”语气是反诘,语意却十分肯定。情多少?情无限!结尾“薄衾”三句,如果理解为是行者在旅舍中独宿孤枕,彻夜难眠,也不是讲不通;但这样一来,词意就直露平淡。惠洪是很会写言情词的,宋人许颉《彦周诗话》曾称其“善作小词,情思婉约,似(秦)少游,至如仲殊、参寥,虽名世,皆不能及”。所以把末三句理解为行者在旅舍中思念远方女子,想象她此时也一样在相思的煎熬中思念着我。这样讲,意趣就大不相同了。自从自己走了以后,她一个人独守空闺,薄衾半温,孤枕难眠。春宵峭寒,又是薄衾,难以抵御自然界的寒气;又是独宿绣帏,内心更充满了寒意。无人相伴,好梦醒来,再也睡不着了。夜深人静,听着窗外潇潇雨声,“彻晓潇潇雨”,表明女子在撩乱人心的风雨声中,一直到天亮也没有再睡着。这样,词从对面写来,不但文势曲折深婉,而且表达的感情也倍深一层。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 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1080页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轻雷响过,春雨淅沥而下。雨后初晴,阳光投射在刚刚被雨洗过的苍翠碧瓦上。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经历春雨的芍药花上饱含雨露,仿佛含泪的少女情意脉脉。蔷薇横卧,好似无力低垂,惹人怜爱。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07年5月1日:第137-138页一夕轻雷落万丝,霁(jì)光浮瓦碧参差。
丝:喻雨。 浮瓦:晴光照在瓦上。 霁光:雨天之后明媚的阳光。霁:雨后放晴。 参差:高低错落的样子。
有情芍(sháo)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芍药:一种草本植物,这里指芍药花。春泪:雨点。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07年5月1日:第137-138页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后庭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诗人捕捉到春雨“万丝”的特征,把镜头的焦点对准了庭院一角,摄下了一幅雷雨后晴春晓日的精巧画面。
通过对偶形式,拟人手法,衬托庭院的华丽,描绘了芍药和蔷薇百媚千娇的情态。芍药亭亭玉立、蔷薇攀枝蔓延,故各有“含春泪”之态、“无力卧”之状。因其体物入微,情致蕴藉,通篇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界景物、现象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摄取力、表现力。在意境上以“春愁”统摄全篇,虽不露一“愁”字,但可从芍药、蔷薇的情态中领悟,又曲折体现了诗人由于宦途艰险而形成的多愁善感的性格。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雷是“轻”的,雨如“丝”般,春雨的特色诗人只用两个字就揭示出来了。那碧绿的琉璃瓦,被一夜春雨洗得干干净净,晶莹剔透,犹如翡翠,瓦上还沾有水珠,在晨曦的辉映下,浮光闪闪,鲜艳夺目,令人心旷神怡——这是第二句所写的美
最“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两句诗人采用以美人喻花的手法,又加上对仗,确实是美不胜收。 李白笔下“一枝红艳露凝香”,白居易笔下刚出浴的“侍儿扶起娇无力”的杨妃,和第三句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雨后的牡丹,犹如多情的少女,泪光闪闪,含情脉脉。 最后一句令人想起《红楼梦·史湘云醉眠芍药铟》那段描写:湘云“业经香梦沈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这醉卧中浑身洒满落花的史湘云,情思绵绵,百媚千娇,多像“无力蔷薇卧晓枝”。
《春日》因其体物入微,情致蕴藉,通篇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在意境上以“春愁”统摄全篇,虽不露一“愁”字,但可从芍药、蔷薇的情态中领悟,又曲折隐晦的反映了诗人由于对宦途命运艰险的恐惧,而形成的多愁善感的心理。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87.12(2012.7重印) :第611-612页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
羁舍留连归计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
昨夜的秋风好似从千里之外吹来。皎洁的月光爬上了寝息之所的帷帐,寒意透入人的衣袖。我抱着被子心中愁苦难以入睡。哪里还能忍受玉漏慢慢滴漏。
羁舍留连归计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我这个旅居外地的游子,还没有回朝廷的打算。梦里醒来凄绝伤神,枕上都是相思的泪水。衣带渐渐宽松,不为别的什么。只为新到的书信,又平添了许多憔悴。
参考资料:
1、 马兴荣.全宋词广选新注集评1: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590-5912、 吕观仁.东坡词注:岳麓书社,2005:1103、 叶嘉莹.苏轼词新释辑评 中册:中国书店,2007:956-958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帏(wéi),冷透人衣袂(mèi)。有客抱衾(qīn)愁不寐(mèi)。那堪玉漏长如岁。
蝶恋花:词牌名。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屏:屏风。帏:床帐。衣袂:衣袖。衾:被子。玉漏:古代计时器。长如岁:度夜如年。
羁(jī)舍留连归计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羁舍:寄居之处。归计:指回朝廷当官,一说指回归故里。衣带渐宽:指人因忧愁而消瘦。新书:新写的信。
参考资料:
1、 马兴荣.全宋词广选新注集评1: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590-5912、 吕观仁.东坡词注:岳麓书社,2005:1103、 叶嘉莹.苏轼词新释辑评 中册:中国书店,2007:956-958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
羁舍留连归计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这是一首专写词人人生与思想发生变化时的心态词,上片写秋夜秋风的冷势与词人不眠的心态,下片从相思的角度来烘托词人不热衷于回朝效命的心态。全词通过描写秋夜秋风秋月秋冷秋思来渲染词人的秋“愁”,这是继柳永之后,作心态婉约词的成功尝试。
上片,写秋夜秋风的冷势与词人不眠的心态。开头一句,气势磅礴。“昨夜”点时间,“秋风”点时令,“万里”点风势。第二、三句写深秋夜风冷煞人:白色的月光进到室内,冷光加冷色,“冷透人衣袂”。“冷透”二字,极其传神地将人的冷感带上了穿透力。由于秋夜秋风秋月秋冷,引发最后两句描写其后果:词人就是被大被裹住,还是“愁不寐”。那“愁”不是因为太冷,而是有难言之隐;词人“那堪玉漏长如岁”。“那堪”不是因为“玉漏”滴得太慢,而是有心理上的障碍。这种“愁不寐”、“玉漏长如岁”,道出了词人难盼天明的煎熬心态,可谓人木三分。这一过渡句没有立刻给予回答,只好留待下片分解。
下片,从相思的角度来烘托词人不热衷于回朝效命的心态。第一句就开门见山地道出:我这个旅居外地的游子,还没有回朝廷的打算。“功名真已矣,归计亦悠哉。”(苏轼《过淮三首赠景山兼寄子由》)第二、三句从相思的角度来回答为何“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梦停止了,人清醒过来了,痛苦啊,“魂销”魄散,肝肠寸裂,似有“夫人,魂以守形,魂散则形毖。今别而散,明恨深也”(江淹《别赋》)的愁恨。再看看“枕”上,满是“相思泪”:问我能有几多愁,恰似一眶泪水向枕流。
最后两句,写“愁”上加“愁”,秋夜秋风秋月秋思愁煞人。“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此句尤为抒写了羁旅思妻的感伤情怀,为相思而憔悴消瘦。“新书报我添憔悴”,妻子近日来信,说她因思“我”而一天比一天憔悴!说月能“冷透人衣袂”,说“玉漏长如岁”,是无理的,但却合情。另有龙注引简文帝诗,仅出“衣带宽”意,没有联系两句词的上下文意笺释。按此处词意当从柳永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凤栖梧》)中脱化而出,况且,“衣带渐宽”、“憔悴”等字面也有关连。
参考资料:
1、 范之麟主编.《全宋词典故辞典》(下册):湖北辞书出版社,1996-12 第1版:第1319页2、 程自信 许宗元主编.《宋词精华分类品汇》: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03月第1版:第888页3、 吴企明著.《葑溪诗学丛稿初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8:第157页4、 叶嘉莹.苏轼词新释辑评 中册:中国书店,2007:956-958天末海门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
北固山就像是大海的门户,横亘天边,晚烟朦胧中的沙岸,犹如杭州的西兴镇。
已无中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
停泊的中上传出阵阵悠扬的笛声,远处的楼台已被夜色笼罩只看到闪烁的灯火。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
松林中斑驳的月光,像是片片碎金;江间白浪腾涌,犹如积雪崩落。
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扶桑恨未能。
突然想乘着木筏轻快出游,去到那扶桑看一看,可惜不能实现。
参考资料:
1、 高克勤选注.王安石诗词文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3.08:第44页2、 马秀娟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王安石诗文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05:第71页天末海门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
次韵:犹言步韵,依原诗韵脚而作。金山:在今江苏镇江市西北,上有金山寺等名胜。原处于长江中,去金山靠船摆渡。至清代因泥沙淤积而与南岸相通。天末:犹言天边。北固:北固山,在镇江东北。三面临江,北望海口,形势险要,故称“北固”。西兴:西兴镇,在今浙江萧山境内,是王安石旧游之地。
已无船舫(fǎng)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
船舫:指游船。舫,船。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
崩腾:波涛汹涌的样子。
飘然欲作乘桴(fú)计,一到扶桑恨未能。
飘然:轻快的样子。乘桴:乘着木筏。扶桑:神话中日出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高克勤选注.王安石诗词文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3.08:第44页2、 马秀娟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王安石诗文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05:第71页诗的首联描写了北固山像大海的门户横亘天边;颔联描写了夜色中金山的所闻所见;颈联描写了月夜下的山上松林中;尾联描写了诗人想要乘着木筏去扶桑一游的愿望。此诗通过描绘金山及其周围的壮丽景色,抒发了诗人心中无限的感慨。全诗对偶精严,章法井然。
该诗首联横空而来,从远处落笔。遥望北固山,像是大海的门户,横亘天边。古代北固山距海要比现代近得多,唐、宋以后,大海逐渐东移二三百里,因此诗中称北固为海门是符合当时情况的。金山与北固山遥相对峙,此句正是登山所见,虽写北固山而金山之位置可见。句中“天末”、“海门”、“横”等词构成了宏丽阔大的画面,以如此浑厚豪健之笔为起调,遂令境界顿开。“烟中”一句由远而及近,描写眼前景物:晚烟朦胧中的沙岸,犹如杭州萧山境内的西兴镇,相传春秋时越范蠡筑城于此,吴越曾在这里鏖战。这句中以沙岸与西兴相比,可以想见江水拍岸,波浪翻滚的情形,大大丰富了诗意。
“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祗见灯。”写夜色中金山的所闻所见。金山古代处于江中,至清代才因泥沙淤积而与南岸相连,所以去金山的游客都得靠船摆渡。这句说游船已都停泊不开,但不时从船中传来一阵阵悠扬的笛声;远处的楼台消失在朦胧的夜色里,只看到闪烁的灯火。这两句一写声,一写光,将夜间宿于金山的见闻生动地记录了下来。镇江扼江南、江北运河入江之口,是繁盛之地,自然是画舫游船、歌台舞榭集中的地方。这两句在写景中表现了市井繁华之状。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来刻画月色和江水:松林中斑驳的月光,像是片片碎金;江间白浪腾涌,犹如积雪崩落。从起句至此,六句都用对仗,然其对法各不相同,首联以远近虚实为对,海门为远,沙岸为近,北固是实,西兴是虚。颔联以所见与所闻为对,而插入“已无”、“远有”,“犹”、“只”等虚词,令句子音调流美,有唱叹之致。颈联以比喻为对,用了修辞中所谓暗喻的手法,不明言月如碎金,水如崩雪,而以生动的形象表现了出来。
“飘然欲作乘浮计,一到扶桑恨未能。 ”则是由景而生发的感慨,诗人有意宕开一笔,不写景而写情,使结句的意味更深。诗人面对着如此高旷的景色,忽发奇想,欲飘然乘着木筏而去天尽头的扶桑一游。诗人深为眼前的景色所陶醉,真想抛弃世间的一切名缰利锁,遨游于神仙世界,与苏轼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受相同。然而“恨未能”三字,又令诗境从想象跌回到现实。这两句虽是顺着上文而发的感喟,增加了景色的魅力,然而结合《论语》上“道不行”的说法与诗中“恨未能”一语,约略可见其中也不无深意。
全诗先阔大之景、实在之景,后虚化之景、近处之景,声色具备,层次井然。格律亦精整,且无“次韵”之作常见的拘谨板滞之病。
参考资料:
1、 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250-251页2、 王兆鹏,黄崇浩编选.王安石集:凤凰出版社,2014.10:第71-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