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年轻时别离,那种情意是不轻的;如今老了,连相见也使我感到伤心。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随意准备些酒菜,为的是边吃边聊;灯火昏暗,我们把别后所见所思,互相倾吐,直到夜深。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我正在感慨分隔两地已有三年之久,却又要离开你去万里外的辽国,冒着风沙旅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要问我何日相会,怎说得准?你见到那鸿雁南飞,会有我捎来平安的家信。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58-159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9-603、 高克勤.王安石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06-207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chuàng)情。
意非轻:情意不是轻的。怆情:悲伤。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草草:随便准备的。杯盘:指的是酒和菜。昏昏:昏暗,光线暗淡。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后期:后会的日期。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58-159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9-603、 高克勤.王安石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06-207诗以议论起,用递进法展开。先说自己是个很重感情的人,在年轻时就对离别看得很重,到了年老,即使是会面,也引起心中的伤悲。对句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年老了,会一次少一次,所以相见时对未来充满感伤;一是有会必有别,因为对离别的感伤,就连对会面也感到心情沉重起来。
毕竟,与别相比,会还是快乐的。第二联写会面时的亲情。兄妹俩随意准备了些酒菜,只是为了把酒谈话,话很多,一直到夜间,还在昏暗的灯光下说着。这两句,很形象地刻绘了兄妹俩的感情,都是就眼前实事组织进诗,显得十分亲切;比那些着意雕镂、粉饰拔高的话自然得多。正因为如此,这联成为传诵的名句。宋吴可《藏海诗话》云:“七言律一篇中必有剩语,一句中必有剩字,如‘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如此句无剩字。”赞赏了句中用语稳妥,浑成一气。同时,王安石的诗以善用叠字闻名,这联中两个叠字也用得很成功。“草草”二字,说出了兄妹俩的感情至深,用不着世俗的客套,能够相会已是最大的满足,描绘了和睦温暖的家庭气氛。“昏昏”二字,写两人说了又说,灯油已快干,灯火已昏暗,仍顾不上休息。
下半四句写别,呼应首联。刚刚在叹息已经三年没有见面,知心话说不完,眼下自己马上又要到万里外的辽国去,诗便自然而然地转入惆怅,话题也就引入别后。于是,妹妹挂念地问:“后会在什么日子?”兄长只能含糊地回答:“见到大雁南飞,我就会从北国带回消息了。”其实,诗人自己不能预料会面的日子。诗就在无可奈何的气氛中结束,留下了一丝安慰,一个悬念。
这首诗没有用一个典故,把人所习见的家庭生活细节捡选入诗,而以传神的语言表达出来,是那么地质朴自然,因而成为王安石七律中的名作。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58-159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9-60北陇田高踏水频。西溪禾早已尝新。隔墙沽酒煮纤鳞。
北边高地上很多人辛勤地踏水灌地,人们已经尝过了新收割的西水边上的早稻,隔着墙打来酒,炖上细鳞鱼。
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卖瓜声过竹边村。
忽然间下了一阵雨,使人感到凉爽,可是一会儿连一点云彩也没有了。卖瓜人已走过竹林旁的村庄。
参考资料:
1、 马玮.《辛弃疾》: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01:第219-221页2、 萧希凤.《宋词三百首简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09:第30页3、 张碧波.《辛弃疾词选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11:第234页北陇(lǒng)田高踏水频。西溪禾早已尝新。隔墙沽(gū)酒煮纤鳞(lín)。
陇:高地。踏水:用双脚踏动水车。禾早:早熟的稻米。尝新:指品尝新稻。沽酒:买酒。纤鳞:小鱼。
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shà)时云。卖瓜声过竹边村。
更无:绝无。霎时:形容极短的时间。
参考资料:
1、 马玮.《辛弃疾》: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01:第219-221页2、 萧希凤.《宋词三百首简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09:第30页3、 张碧波.《辛弃疾词选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11:第234页词的上片通过选取江南农村独具特色的题材和生活场景,描写了乡村生活的安恬美好,表达了洋溢在作者心头的喜悦。“北陇田高踏水频”,北面高地上的农民在不停地踏着水车,灌溉农田。“频”充满动态和声势,也暗示出农民在农忙时节的辛苦勤劳。“西溪禾早已尝新”,与此不远的一个村庄,农民们已收割完早稻,他们已碾出了新米,蒸出了喷香的米饭。“尝”写出丰收年景的来之不易和丰收年景里人们的喜悦。“隔墙沽酒煮纤鳞”,一天的劳作结束,煮上从河里捞到的细鳞鱼,倒上白天买来的酒,有吃有喝,有滋有味,一天的疲惫和辛苦都烟消云散了。上片三句描写的是三幅画面,三幅画面地点不同,风采各异,似同时(或先后)收入作者的眼帘,构成一幅充满生机、生动独特的农村生活画卷。“北陇”“西溪”“隔墙”等词语不仅突出了乡村气息,更暗示出空间的开阔广袤,读来让人思维活跃疏宕,毫无局狭之感。
下片通过夏天风雨不定独特天气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的淡定心态。换头两句“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忽然凉风吹拂,接着飘来几星细雨,就在人担心要下雨的时候,抬头望天,带雨的云一眨眼又无影无踪了!表意一波三折,波澜起伏。这两句写夏天独特的天气变化,内容倒平常无奇,但表达上有不凡之处,形式上少了几分词的随意灵活,多了几分诗的整饬和表意的含蓄及理趣。但此时,作者的着眼点并不在风雨阴晴上,而是在最后的结句“卖瓜人过竹边村”一句。有了这一句,前面的风雨阴晴变化即是过眼烟云。至此,小令的境界顿然跃升。
上片先写北陇踏水灌田,西溪收稻尝新,继写沽酒煮鱼。足见农事辛勤,生活安乐。下片写忽降微雨,清凉宜人,转眼云影飘散,蓝天当空,卖瓜人在绿竹丛生的村庄推销产品。通篇清新淳朴,生活气息浓厚,宛如一幅生机盎然的浙西农村图。
参考资料:
1、 马玮.《辛弃疾》: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01:第219-221页2、 王新龙编著,辛弃疾文集 3,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08,第117页别酒劝君君一醉,清润潘郎,又是何郎婿。记取钗头新利市,莫将分付东邻子。
送别的酒劝你一醉方休,清秀而丰润的潘郎,你是哪家的郎婿?记住美女与升官所赏的喜钱,不要交给东边邻居好色的小人。
回首长安佳丽地,三十年前,我是风流帅。为向青楼寻旧事,花枝缺处馀名字。
忆起京城那个美女密集的都市,我是英俊潇洒的不一般的人物。为向青楼女子寻觅往日风流韵事,在妓院的墙上还留着名字。
参考资料:
1、 苏轼著,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132-1332、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841-844别酒劝君君一醉,清润(rùn)潘郎,又是何郎婿(xù)。记取钗(chāi)头新利市,莫将分付东邻子。
钗头: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结住头发的称“钗子”。钗头系钗的首端,多指钗。这里代指美女。新利市:仕庆所赏得的钱,这里代指升官所得赏钱。东邻子:东边邻居好色之子。
回首长安佳丽地,三十年前,我是风流帅。为向青楼寻旧事,花枝缺处馀(yú)名字。
回首:回顾,忆起。长安:古都。这里泛指京都。佳丽:美丽的女子。青楼:青漆涂饰的豪华精致的楼房。这里代指妓院中的女子。花枝缺处:妓院,白居易《长安道》诗:花枝缺处青楼开。
参考资料:
1、 苏轼著,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132-1332、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841-844上片,以“酒”为媒体,写苏轼对潘大临的嘱咐与期望。“别酒劝君君一醉”,写饯行。“别酒”,象征深情厚谊。“劝君”,情谊非同寻常。一杯,君醉了。再一杯,自己也醉了。醉后吐真言:“清润潘郎,又是何郎婿?”第二、三句选择人生两大事进行议论:一是“学而优则仕”。二是“书中自有颜如玉”。文人过考,面临两大话题。每每提及,倍觉亲切自然。“清润”二字,饱含着苏轼对潘大临青春美的赞赏之情。“记取钗头新利市,莫将分付东邻子”,以史实为教训,苏轼叮嘱潘大临要记取:仕庆得到的赏钱与此而幸遇的美女是珍贵的,千万不要轻易丧失于东邻的好色之徒手中。可谓语重心长,语短情长。
下片,以梦幻、假想之笔,写苏轼以自己还未赴试人仕的美妙人生构想来激奋潘大临的功名心。“回首长安佳丽地,三十年前,我是风流帅”,以假想之笔,写了以往应试入仕之人的的美好回忆。“长安”京都,政治中心,处处都有“佳丽地”。多少“三十年前”的妙龄仕途男子,出入于繁华的“佳丽地”,常常发出幽悱的咏叹:“我是风流帅”。一个“风流帅”,一语双关,说政治上出人头地。神情上英姿潇洒。苏轼赴试将近20岁,即将赴京参试的正茂风华,预想成为“风流帅”人物的一天定会到来。最后两句,满怀深情地对潘郎说:“为向青楼寻旧事,花枝缺处馀名字”。想当年,我未亲自出入“佳丽地”。但而今,我就要“功成名遂早还乡”,已不可能寻觅青楼旧事,更不可能在青楼墙上留名,而只能“记取”了。言下之意,你该有信心去实现试后的“黄金屋”和“颜如玉”的人生两大美愿。
该词,写送潘大临赴省过考。以“蝶恋花”这一带有象征性意义的词牌,以“青楼”、“佳丽”这一带有显示性意义的题材,来嘱托、期望潘大临赴省参试获得成功。词中反映“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封建仕宦意识和性爱观念。这是苏轼思想上的一种时代局限性。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841-844红桥梅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
红桥梅市远处山峦横亘,白塔下樊江春水潺潺。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花香扑人,便知天气暖和了;天气晴和,喜鹊的叫声透过树林传出来。
坊场酒贱贫犹醉,原野泥深老亦耕。
坊场浊酒价格低廉以至于穷困的我也能喝醉,农忙时节山林田间农人都在忙着忙耕种。
最喜先期官赋足,经年无吏叩柴荆。
最使人开心的莫过于赋税交齐,整年都不会有小吏来催租。
红桥梅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坊场酒贱贫犹醉,原野泥深老亦耕。
坊场:指官设之专卖场。泥,原作“年”,据钱仲联校注本改。
最喜先期官赋(fù)足,经年无吏叩柴荆(jīng)。
官赋:犹言官课,公家所征之税。荆,原作“门”,据钱仲联校注本改。此诗押八庚韵,作“门”显非。
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
希声奏群籁,响神山溜滴。
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
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
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
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
高大挺拔的山岩处烟雾缭绕,幽深的洞壑还留有神迹。
希声奏群籁,响神山溜滴。
各种声音齐奏大音希声,山流潺湲其声滴滴。
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
有位行客独自神游此处,直往不停忘其所之。
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
抚掌抚弄谷水,仙界关门何须疏辟?
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
游移心性叩开玄扃,感悟妙趣其理不隔。
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
怎样才能腾上九宵,不用伸展冲天之羽?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臻于妙境所趋自均,顿然妙悟胜于三益。
参考资料:
1、 洪丕谟著.佛诗三百首:安徽文艺神版社,2015.01:第5-6页2、 沈文凡编著.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神版社,2014.02:第133页崇岩吐清气,幽岫(xiù)栖神迹。
崇岩:高大挺拔的山岩。幽岫:幽深的洞壑。栖:居住。
希声奏群籁(lài),响出山溜滴。
神迹:神仙往返的踪迹。希声:稀有而细微的声音。希同“稀”,《老子》中有“大音希声”、“听之不闻名曰希”等句。籁:本为古代一种乐器,后特指孔穴中发出的声音,此处泛指自然界的声响。溜滴:声音圆润而光滑。
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
冥游:谓杳无行迹地遨游,犹神游。径然:直走之状。所适:所去之地。
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
抚:通“拊”,抚掌应节之意。云门:乐曲的名称,即中国古乐“六大舞”中的一部,又称《云门大卷》、《咸池》和《承云》,据传是黄帝所作。《云门》的内容据说是歌颂黄帝创制万物,团聚万民,盛德就像天上的祥云一般。灵关:指获得觉悟的种种关口。辟:开辟。
流心叩玄扃(jiōng),感至理弗隔。
流心:游移流动的心性。玄扃:扃即门户;玄扃意为奥秘的门户,佛家喻入道之门。感与理是晋诗中经常出现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心灵与外界的神秘沟通。
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hé)。
九霄:天空之极高处。佛法认为天分九重,九霄即最高一层。奋:拍动。翮:本为鸟羽茎状部分,引申为羽翼。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妙同:享有绝妙之佳境。均:平正而无欲之意。悟:《说文》:“悟,觉也。”开悟,看破了三界因缘和合的无常现象。三益: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利益,泛指三界中五欲六尘之享受。
参考资料:
1、 洪丕谟著.佛诗三百首: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01:第5-6页2、 沈文凡编著.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02:第133页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
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
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
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
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
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这首诗是东晋名僧慧远所作。慧远是个极好云游的人,本持着纤尘不染的一颗佛心到处游历,时而普度旁人,时而观望微笑。
此诗所写即是慧远在庐山禅修参悟时所见,诗中首句所讲的“岩吐紫气”的情景,后世的李白等人都见过。山雾与阳光形成的霓虹造成雾气产生薄紫的现象,如同仙人的衣带,引人遐思。慧远深入山中,独行于小径,密林探幽,神思意远。脱离尘嚣,寻找自然同宇宙的玄机。
于是诗人发出“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的感慨,哪里才是九霄云外呢?偶触云门闸开。高山流水,看遗落凡尘的仙山,灵关顿开,神智翻腾而上,冲天幽游,翱翔宇内,心灵自足,最后两句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提点升华了整首诗的主题,也就是悟道。诗人终于明白道存何处。然而道究竟在哪里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凡心遗落不要紧。最要紧是获得精神境界的提高。
此诗脱落尘埃,自有幽韵脱俗之高风,写景状物足见方外之人的本色。该诗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匡庐清幽美丽的自然风貌,记述了作者游览时陶然忘我的喜悦心情,同时也表达作者摆脱世俗牵缠、坚持修行学道的决心。
其实佛法道存何处,在每个修行者的心中都不一样。不管是慧远的在山间神往,还是惠琳的在世俗里探讨,所得都不尽相同。修行者的凡心如果遗落到山林间,或可偶得宇宙的玄机,但若是落在人世,往往招来是非。
参考资料:
1、 方鸣主编,.一生最爱古诗词 上册: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7:第3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