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曾公善赴定武
边笳戍角自悲壮,千里不闻边马嘶。
刁斗夜急虎帐静,皎皎陇月临牙旗。
辕门柳色压毳幕,铁甲十万真熊罴。
少年公子身许国,请佐帷幄辞龙墀。
屯云渐对白玉斝,密雪欲犯黄金羁。
晚风萧萧近易水,想见怀古当倾曦。
连城笙镛断羽檄,往往横槊多新诗。
双轮稍蹉隔前坂,转盼各在天一涯。
吴钩锦带岂足赠,寄声但有长相思。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春寒凛冽,寒气已渐渐离去,傍晚时天晴雨住。几枝寒梅立在风中,浮云在天上来来去去,梅花白如胜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这景致真是绝美,人的愁情也无限。空对这如此的美景,我无比寂寞孤单,想倾诉心中的惆怅?只有那两行低飞的鸿雁,知道我独坐在高楼上,思念伊人。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1/1: 第198-199页2、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 宋词三百首.北京 :中华书局,2009.7: 第200页晚晴风歇(xiē)。一夜春威折。脉(mò)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春威:初春的寒威。俗谓“倒春寒”。脉脉:深含感情的样子。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胜绝:景色极美,人也极愁苦。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1/1: 第198-199页2、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 宋词三百首.北京 :中华书局,2009.7: 第200页这首词以“梅”为题,写出了怅惘孤寂的幽愁。上阕写景之胜,下阕写愁之绝。
起首二句先写天气转变之佳:傍晚,天晴了,风歇了,春寒料峭的威力,有所折损。用一“折”字,益见原来春寒之厉,此刻春暖之和。紧接“晚晴风歇”,展示了一幅用淡墨素彩勾画的绝妙画面。“脉脉”,是含情的样子。“花疏”,点出梅花之开。以“脉脉”加诸“花疏天淡”之上,就使人感到不仅那脉脉含情的梅花,就连安详淡远天空也仿佛在向人致意呢。“天淡”是静态,接“云来去”成为动态,更见“晚晴风歇”之后,气清云闲之美。“花疏”与“天淡”相谐,既描写了“天”之“淡”,所以末一句“数枝雪”,又形象地勾画了“梅”之“疏”。如此精心点笔,使景物生动地立于眼前,也就不是泛泛而说了。可见词人缀字的针线是十分细密的;而其妙处在天然浑成,能够运密入疏。
下阕“胜绝”是对上阕的概括。景物美极了,而“愁亦绝”。“绝”字重叠,就更突出了景物美人更愁这层意思。如果说原来春寒料峭,馀寒犹厉,景象的凄冷萧疏,与人物心情之暗淡愁苦是一致的话,那么,景物之极美,与人之极愁,情景就似乎很不相阔了。
其实这种“不一致”,正是词人匠心独运之所在。“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以景色之优美,反衬人之孤寂,不一致中就有了一致,两个所指相反的“绝”字,在这里却表现了矛盾的统一。至于词中主人公景愈美而愁愈甚的原因,“此情谁共说”。无处诉说,这就衬出了悲愁的深度。结尾三句,又通过景物的映衬写出了人之情。雁有两行,反衬人之寂寞孤独;雁行之低,写鸿雁将要归宿,而所怀之人此时仍飘零异乡未归。唯有低飞之雁才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鸿雁可以传书,则此情可以托其诉说者,也只有这两行低雁了。下片所写之景,有雁,有楼,有月,从时间上来说,比上片已经迟了;但是,从境界上来说,与上片淡淡的云,疏疏的梅,恰好构成了一幅完整和谐的画面,与画楼中之人以及其孤寂独处的心情正复融为一体,从而把怀人的感情形象化了。越是写得含蓄委婉,就越使人感到其感情的深沉和执着。以淡景写浓愁,以良宵反衬孤寂无侣的惆怅,运密入疏,寓浓于淡,这种艺术手法是颇耐人寻味的。
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
银亮的池塘,红色的栏杆,倒映在淡黄色的水波里,团团的绿叶托起清新的荷花。用兰叶浸水洗澡,用菖蒲花酿酒喝,天气清明而暖和。
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
需要用喝酒、聚会来酬谢端午佳节,这里有美酒歌舞陪伴。监狱里的草长的深,公堂上也静悄悄的,不妨多多的摆宴、游玩。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614-6162、 苏轼著,徐培均选注.苏轼诗词选.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61银塘朱槛(kǎn)麹(qū)尘波,圆绿卷新荷。兰条荐浴,菖(chāng)花酿酒,天气尚清和。
银塘:银亮的池塘。朱槛:红色的栏杆。麹尘:指淡黄色的江水。麹,同曲。酿酒时,用以发酵的“酒曲”,所生的菌呈淡黄色。圆:团团。卷:托住。条:枝。荐:进。菖花:菖蒲花。
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lìn)宴游过。
沉醉:喝酒过多,人昏昏欲睡的样子。酬:酬谢。无吝:不吝惜,不要舍不得。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614-6162、 苏轼著,徐培均选注.苏轼诗词选.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61上片,写黄州端午节一派清新升平气象。“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描绘宜人的美景。一“银”,一“朱”,一“麹尘”,一“圆”,一“绿”,一“新荷”,组缀成五月百色争妍的风景图,颇有“晴沙金居色,春水麹尘波。红簇交枝杏,春含卷叶荷”(白居易《春江闲步赠张山人》)的神韵。“兰条荐浴,菖花酿酒”,笔锋一转,由写大自然进入到写民俗生活:绿兰枝浸水而浴,绿菖蒲酿酒而饮。整个生活,沉浸在浓郁的节日气氛中,身心愉快。最后一句为点睛之笔,将上述四句的意境概括为“天气尚清和”,世界上一切都是清新的、和好的、升平的。
下片,写苏轼与徐君猷一起欢度端午节日。“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开头三句,承上启下,将酬节“沉醉”,伴之以“歌”,将欢欣谐趣的两位官员描绘得十分传神。“好将”二字,起到贯连上片与下片的主脉作用。“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是苏轼承上升平景象而吐出的酒后真言:太守治州有方,无人犯罪,遗爱人世,百姓安居,可以称之为“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清泰政治。这正是苏轼借题抒发爱民思想的用意。自然,这次端午酬节超过正常性的游宴就没有什么可吝惜的了。字里行间渗透苏轼与徐君猷志同道合的情谊与痛快淋漓之才思。
全词,名为写端午酬节风俗,欣赏五月自然风光,实是借题发挥,歌颂徐君猷的善施政德,使民安乐的功绩,表露苏轼自己的忠君爱国忧民的愿望。上片结尾处“天气尚清和”,收而未尽,为下片留出余地,正好是下片起句“好将沉醉酬佳节”的过片句,由咏景而转向写人,起了承递作用,景情融合。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614-616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江边渡口,可以看到洲渚上衰败的芦草,以及江桥上飘落的枫叶,午潮已过,送君于江畔渡口。
山鸟自呼泥滑滑,行人相对马萧萧。
渡口山鸟鸣叫,行人如织,车来马往,熙熙攘攘。
十年长自青衿识,千里来非白璧招。
我们两人年龄相差十岁,但亲如兄弟,初识时,都还是没有官职的学子。千里迢迢来此,并非受白璧招聘,贪图荣华富贵。
握手祝君能强饭,华簪常得从鸡翘。
握手祝君多多保重身体,将来定能美服华车,前途无量。
断芦洲渚(zhǔ)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指一种捕食小虫的禽鸟,俗称“山鸡”,又名“鸡头鹃”,它鸣叫时的声音为“泥滑滑”(滑,在这里读作“古”),南方人也就称这种鸟为“泥滑滑”。
山鸟口呼泥滑滑,行人相对马萧萧。
泥滑滑:山鸟鸣声。萧萧:马鸣声。
十年长口青衿(jīn)识,千里来非白璧(bì)招。
白璧招:典出“楚襄王遣使持金十斤,白璧百双,聘庄子为相,庄子固辞”事,即以白璧招聘。
握手祝君能强饭,华簪(zān)常得从鸡翘。
强饭:努力加饭,即保重身体。华簪:华,美也;簪,发簪。即华丽的服饰。鸡翘:鸾旗车的俗称。这种车上的旗竿插有彩色羽毛。
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的开头两句写送别时所见的景物。首句“洲渚”是江中泥沙冲积而成的小洲,可见送别的地点是在江畔渡口。“断芦”和“落枫”点明时间是西风萧瑟的深秋季节。次句“沙长”与“午潮”密切相关,由于午潮已过,随着潮水的退落,原来被水淹没的岸边沙滩尽皆呈现眼前,显示送别的时间是过午以后。
“山鸟自呼泥滑滑,行人相对马萧萧。”两句记渡口所闻所见。“山鸟”是指一种捕食小虫的禽鸟,俗称“山鸡”,又名“鸡头鹃”,它鸣叫时的声音为“泥滑滑”(滑,在这里读作“古”),南方人也就称这种鸟为“泥滑滑”。“泥滑滑”三字,是山鸡鸣叫的谐音,写得颇为有趣。第四句概括地描述了这个渡口车来马往,熙熙攘攘的情形。“萧萧马鸣”出自《诗经·车攻》;这里的“马萧萧”,源自杜甫《兵车行》中的“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的诗句,与上句“泥滑滑”成对,也是谐音。作者运用唐代诗人的句子,熟极如流,写情写景,妙到毫瑞,却又各不相犯,足见其艺术手腕之高。
“十年长自青衿识,千里来非白璧招。”两句写与项判官的交谊以及项判官的为人。第五句包括了两个典故:“十年”用《礼记·曲礼》中的“十年以长,则兄事之”;“青衿”出自《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矜。”据《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这句是说,两人的年龄大约相差十岁,亲如兄弟,最初认识的时候,彼此都还是没有官职的学子。第六句“白璧招”用《韩诗外传》“楚襄王遣使持金十斤,白璧百双,聘庄子为相,庄子固辞”事,指项判官为官廉洁,他千里迢迢来此,并不是受白璧招聘,贪图荣华富贵。
“握手祝君能强饭,华簪常得从鸡翘。”两句,是临别赠言。第七句的“强饭”,用平阳公主对汉武帝卫皇后说的话。卫皇后即卫子夫,原是平阳公主家中的一名歌女。她初入官时,平阳公主拊其背说:“行矣!强饭勉之。即贵,愿无相忘!”(见《汉书·外戚传》)第八句的“簪”,指系发于冕的簪,“华”是形容词,言其美。“鸡翘”,是鸾旗车的俗称。这种车上的旗竿插有彩色羽毛。这两句是希望项判官保重身体,努力加餐,将来一定高车大马,前途无量。
人间岁月堂堂去,劝君快上青云路。圣处一灯传,工夫萤雪边。
麴生风味恶,辜负西窗约。沙岸片帆开,寄书无雁来。
参考资料:
1、 辛弃疾.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782、 赵传仁主编.《诗词曲名句辞典》: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45页人间岁月堂堂去,劝君快上青云路。圣处一灯传,工夫萤(yíng)雪边。
“人间”二句:堂堂:盛大。青云:比喻志高。一灯传:源于佛教以灯能照暗,以法传人,如同传灯。释氏以灯喻法,故纪载其衣钵相传之史迹者名《传灯录》。萤雪:《晋书·车胤传》:“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麴(qū)生风味恶,辜(gū)负西窗约。沙岸片帆开,寄书无雁来。
麴生:谓酒。
参考资料:
1、 辛弃疾.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782、 赵传仁主编.《诗词曲名句辞典》: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45页属玉双飞水满塘,菰蒲深处浴鸳鸯。
鸀鸟双双飞离水面,水满小塘,菰蒲深处,鸳鸯两两戏水。
白蘋满棹归来晚,秋著芦花两岸霜。
船桨划在满是白苹的水面上,我归来已晚,只看到秋日岸边的芦絮像霜一样。
扁舟系岸依林樾,萧萧两鬓吹华发。
我将一叶小舟系在岸边林荫下,上岸来,一阵秋风吹得我两鬓生起白发。
万事不理醉复醒,长占烟波弄明月。
我不理万事,醉后又醒,只希望永远占据江上,欣赏这一轮明月。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716-717属玉双飞水满塘,菰(gū)蒲深处浴鸳(yuān)鸯(yāng)。
属玉:鸀,水鸟名,似鸭而大,长颈赤目,紫绀色。菰蒲:菰,即茭白;蒲,即蒲草。
白蘋(pín)满棹归来晚,秋著芦花两岸霜。
白蘋:即白苹,水草。棹:桨。
扁(piān)舟系岸依林樾(yuè),萧萧两鬓吹华发。
林樾:指树林丛聚成荫处。
万事不理醉复醒,长占烟波弄明月。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716-717这首诗写于诗人三十七岁以前。清江曲是苏庠泛舟清江所作。诗人一生主要过着遁迹江湖的隐居生活,这首诗便以其自得其乐的心情,描绘了啸傲江湖、放任自适的闲逸生活。清江,泛指诗人居处附近的一条清澈江河。
前六句所写,既是诗人隐逸生活的一日,又是长年生活的缩影。一二句写观赏。诗人生活在江河边,触目之景,最多的是水鸟:鸀常常嬉戏在塘水中,不过一有动静,便双双惊起,飞离水面;倒是偶居不离的鸳鸯,在那菰蒲深处,“相对浴红衣”,可以不受外界“骚扰”。长时间地观赏这些可爱而有灵性的水鸟,诗人感到有趣,感到欣喜。三、四句写归来。徜徉在“清江”之上,其乐无穷,诗人流连忘返,待回来时,往往天色已晚。桨划到白苹盛开的岸边,他向岸上望去,只见岸上挺立着丛丛芦苇。雪白的芦花连成一片,好像是给两岸铺上了一层皑皑的浓霜。情景如画,诗人心旷神怡。五、六句写系舟。将一叶扁舟系在岸边林荫下,上得岸来,迎面一阵萧萧秋风,吹起了诗人两鬓花白头发。如平镜的水面上起了一阵涟漪,诗人心田也掠过一个念头:对那些热衷于用世的人来说,这种江湖隐逸生活太平淡乏味了,不过,他却觉得其中有无限的清情趣。因此最末两句,诗人表明自己的志趣。“万事不理”,指不问人事,不与世事。观其一生出处,这里有着诗人与现实不合作的意味在内。“弄明月”,指赏玩月色。诗人声称:我就喜爱这种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生活,万事都不必、也不愿去理会,每日除了醒复醉、醉复醒外,便是“长占烟波弄明月”,小楫轻舟,永远占据在烟波江上,优哉游哉地观赏风景,玩赏月色,这是十分舒心惬意的。
这首诗,以属玉、鸳鸯、菰蒲、白苹、芦花、扁舟、林樾等景物,创造出一种幽美清新的江湖世界,活动在其间的诗人,又是一位孤高出尘、自由不羁的隐逸者,因此,全诗给人以一种脱尽尘世烟火的感觉,而使苏轼大为赞赏:“此篇若置太白集中,谁复疑其非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认为可与李白诗媲美。其与李白诗相似处有二:寄情山水、纵酒行乐、萧散洒脱的不群风致相似;随兴挥洒、辞气夸张、清新自然的飘逸风神相似。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716-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