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灯朝复夕,渐作长年身。
从早到晚都点着灯火,肉体逐渐年长。
紫阁未归日,青门又见春。
还没从紫阁回归,就又要投入青门了。
掩关寒过尽,开定草生新。
坐关不觉寒冷的天气都已过尽,开定的时候都长出了新草。
自有林中趣,谁惊岁去频。
心中自然有在禅林的乐趣,谁会对一年的过去而惊讶呢。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燃灯朝复夕,渐作长年身。
长年:即年长,年龄增大。《韩非子 奸劫弑臣》虽长年而美材。
紫阁(gé)未归日,青门又见春。
紫阁:仙人或隐士的居所。青门:泛指隐退之处。沉砺《感怀》息影青门学种瓜。
掩关寒过尽,开定草生新。
掩关:又叫坐关,为佛教徒闭门静坐,以求觉悟的一种修行方式,时间往往较长。开定:指结束坐关行为。
自有林中趣,谁惊岁去频。
林:应指禅林,即寺院。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
)
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川回。
月出星天起大风,江雾不开,海潮就像是海中大鲸东游一样,压促着百川之水往回倒流。
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
惊涛骇浪冲击得三山摇动,先生不要渡河,还是回去吧。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92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83-287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jīng)东蹙(cù)百川回。
月:一作“日”。蹙:驱迫。回:倒流。
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92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83-287参考资料:
1、 陈伯海.唐诗汇评(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628-630
)
终南有茅屋,前对终南山。
终南山下有我的茅屋,茅屋正对着终南山。
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长自闲。
整年没有客来柴门常关,整天无所用心常觉心安。
不妨饮酒复垂钓,君但能来相往还。
也不妨喝点酒钓钓鱼,你只要能来就请常来玩。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98-99终南有茅(máo)屋,前对终南山。
终南:山名。秦岭主峰之一。在陕西省西安市南。一称南山,即狭义的秦岭。古名太一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
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长自闲。
终年:全年,一年到头。长:一作“常”。闭关:闭门谢客,断绝往来。谓不为尘事所扰。无心:佛教语,指解脱邪念的真心。自闲:悠闲自得。
不妨(fáng)饮酒复垂(chuí)钓,君但能来相往还。
垂钓:垂竿钓鱼,喻隐居生活。但:只,只要。往还:交游,交往。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98-99这首小诗表现了诗人在隐居中寂静安闲的生活情趣,又表达了对志趣相投的友人的真挚感情。
从诗的内容上看,此诗的主旨是要引起友人的兴致,招致他来相聚共乐。诗人首先描写他的隐居之所的清幽。虽是几间茅屋草舍,但面对着巍峨深邃、苍翠欲滴的终南山,开门即可观赏山色。头两句娓娓道来,不加丝毫藻饰,意在引起友人的联想。三、四句进而写自己的隐居生活情趣。从早到晚,无拘无束,无忧无虑,无人打扰,更无机心杂念,煞是悠闲。为了吸引友人到来,又有意写自己终年无客,门虽设而常关,流露出几分寂寞。思念友人前来相伴之意不言而喻。最后两句,又以饮酒、垂钓等赏心乐事相招,直率地表达希望友人能经常来聚会的心愿。
从诗的写法上看,全篇以诗代书,写得朴实、自然、亲切。为使友人从字里行间就能体会出自己孤寂而清幽的心境,诗中有意采用重复的字眼和相同的句式。首二句连用两个“终南”,使友人加深印象,突出出门面山的优势。三四句又巧妙地把终南山的“终”字移用来创造给人以悠长、缓慢之感的时间意象。一个“终年”再叠加一个“终日”,两个同一结构的诗句反复、排比,用以烘托寂寞、清闲的心态,使人感到诗人在山中就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静静生活下去,对世事不闻不问,甚至不管岁月的流逝,惟一遗憾的是不能与张諲朝夕相处。四个“终字”,两个“长”字的叠用,诗句节奏显得非常缓慢。
全诗写得轻松自然,毫不着力。只有心地十分散淡、安闲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散淡、安闲的诗。
)
世上谩相识,此翁殊不然。
世上的人随便交朋友,而这位老人却不这样。
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
兴致一来书法自然天成,醉酒之后语言尤其豪放癫狂。
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
头发白了而恬然自乐,不问他事;眼睛里只有天上自由漂浮的白云。
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
床头上放着一壶酒,人生能有几回醉呢!
世上谩( màn)相识,此翁殊不然。
谩:随便。
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diān)。
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
闲事:无事。
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
几回眠:几回醉。
首联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突出张旭的与众不同。“世上谩相识,此翁殊不然。”大意是,世上很多人即使天天见面,给人的印象也不深,而张旭这个人却不一样。“翁”,是对张旭的尊称,在这一抑一扬之中,张旭的形象如高峰突起,给人以强烈印象,令人肃然起敬。这一联好像漫不经心,随意道来,却起得十分有力。
如果说第一联只是诗人对张旭的总的印象,是虚写,那么,以下各联即转入了对张旭形象的具体刻画,是实写。字里行间,倾注着诗人对张旭无比钦敬的感情。
张旭有两个称号,一是“草圣”,二是“张颠”,为世所公认,实写时即先从这两个称号着笔:“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张旭精楷书,尤善草书,逸势奇状,连绵回绕,自创新的风格,人称“草圣”。杜甫《饮中八仙歌》中,就有“张旭三杯草圣传”的诗句。又《新唐书·文艺传》说:张旭“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世呼‘张颠’。”这一联对句互见,是写张旭在酒醉兴来之时,书法就会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言语也更加狂放不羁,一副天真情态。诗中表现了对张旭书法、性格的由衷的赞美,同时暗示了艺术重在性灵的自然流露。
接着进一步赞美了张旭泊然于怀、不慕荣利的高贵品质:“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青云”这里指隐逸。这一联写得十分传神,读者仿佛看到一位白发垂垂、蔼然可亲的老者,不问世事,一身悠闲,轻松自得。正因为不乐仕进,具有隐者的风度和情怀,才能够性情旷放,因此也才能够时时保有天真之态,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不同流俗的极高的成就。这一联乍看似与第二联平列,而实则深入了一层,将诗意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深度。
尾联承接上联,继续推进,描写张旭的醉眠生活。“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两句化用了《世说新语·言语》中的一个典故:“孔文举(即孔融)有二子,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孔融是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文举,诗文皆善,为人恃才负气,狂放不羁。这里以孔文举比张旭,足见推重之意。但这一联写张旭生活情形,不是平直叙述,而是以问句出之,显得格外亲切。意思是:您老人家床头那壶酒,怕会被家中子、孙偷喝吧,能伴您几次醉眠呢?意思已略带调侃,但又极有分寸,包涵着丰富的意蕴。一方面,表现张旭平时经常醉眠,形象更为生动可感。另一方面,诗人在老前辈面前竟然开起玩笑来,这位老前辈的豁达可亲自然可以想见,而诗人自己的天真发问,也愈显得醉态淋漓。至此,宴席间的热烈气氛,宴饮者的融洽关系,皆如在目前。这是以醉写醉,以自己的旷放衬托张旭的旷放,使题目中的“醉后”二字,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张旭的可敬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
全诗在章法上虚实结合,虚写处内蕴丰富,而不显得空虚;实写处形象具体,但笔调轻灵,而无板滞胶着之感。这种巧妙的结合,使诗人的感情与诗中主人公的形象融为一体,产生出动人的艺术力量。另外,此诗语言清新明朗,与诗中欢快活泼的情绪相适宜,真切动人。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200-201页
)
客有故园思,潇湘生夜愁。
寓居寺院挡不住思乡的感情,潇湘之夜又勾起愁思绵绵。
病依居士室,梦绕羽人丘。
病卧寺庙却仍然一心向“道”,羽人国常在你梦里绵延。
味道怜知止,遗名得自求。
体悟大道而喜爱“知止不殆”的嘉训,遗失名利去追求更高的境界。
壁空残月曙,门掩候虫秋。
残月微光映照着空壁石岩,虚掩门扉等候秋虫入室长鸣。
谬委双金重,难征杂佩酬。
承蒙厚爱,赠与我黄金一般贵重的诗作,欲酬杂佩,却使我羞愧汗颜。
碧霄无枉路,徒此助离忧。
碧天云霄,本没有来去之路,就让我写下这首诗消除离人忧怨。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69客有故园思,潇湘生夜愁。
客:指娄图南。
病依居士室,梦绕羽人丘。
居士室:指娄图南所居开元寺的房舍。羽人丘:传说中的羽人国。
味道怜知止,遗名得自求。
道:揣摩、品味“中道”之说。
壁空残月曙(shǔ),门掩候虫秋。
壁:一作“堂”。曙:光亮。候虫秋:秋虫入室鸣叫。
谬(miù)委双金重,难征杂佩酬(chóu)。
双金:一对金杯。环佩:环形的佩玉。委金酬佩,是指柳娄二人唱和应答。
碧霄(xiāo)无枉路,徒此助离忧。
离忧:离人之忧。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69此诗的前二句就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愁怨忧思。娄图南常年飘零在外,羁旅天涯,今又客居他乡,难免不生愁绪。这一“思”一“愁”,既抒发了情感,又点明了娄的部分病因。三、四句“梦绕羽人丘”,进一步剖析娄病的主要原因。原来,娄整日魂牵梦绕的是如何入道,虽然被称为“居士”,也“将入道”,但终究还没有入道,个中滋味,常人很难了解,只有诗人深谙其中奥秘。诗的前四句,诗人不仅摹写其状,更主要的是通过娄病这一情形的描摹观照娄的内心,为下文劝勉娄图南做了铺垫。
诗的五、六句为诗人劝勉之句。娄图南甘于清贫,乐于求道,并为入道孜孜以求,文才“传咏都中”之名已丧失殆尽。要想找回“遗名”,诗人给他指出一条正确的途径:“得自求”。两句中一“怜”一“得”,表明了诗人鲜明的态度。诗人在《娄图南秀才游淮南将入道序》中指出:“(娄)为处士,吾以为非时也……以图寿为道,又非吾之所谓道也。”并针对娄图南“以呼嘘为食,咀嚼为神,无事为闲,不死为生”之道,发出激问:“……其于道何如也?”
“壁空残月曙,门掩候虫秋”两句,勾画了一幅独守残月空壁、候虫入室长鸣的清幽愁伤的楚地秋夜图:天上悬挂着弯弯残月,透着星许亮光。月光下,寺院幽寂,寺门虚掩,石壁空空,秋虫“唧唧”。这里有残月的微光,秋虫的长鸣,声光俱见,情景交融。此情此景,不禁使人愁肠百结、思绪绵绵。这两句历来被后来的诗人学者所推崇。
诗的最后四句既是劝慰之句,又是抒怀之言。作为朋友,应礼尚往来。娄图南“委以双金”,诗人却很难酬以杂佩。这当然是诗人的谦逊之辞。对娄一心只想羽人飞天,诗人郑重指出:“碧霄无枉路”,意即无碧天云霄的来去之路,求道的结果也只会是“徒此助离忧”,奉劝娄不要继续迷恋于入道,应清醒过来,奉行“君子之道”。
全诗以“愁思”开头,以“离忧”结尾。从表面上看,诗人是写娄图南的忧愁情怀。其实只要联系柳宗元贬永十年的非凡遭遇,就不难发现,诗人也是在抒写自己的“愁思”、“离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