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邹汝愚言事

:

燕台消息近全无,忽见封章出汝愚。此日读来惊吐舌,当时投进分捐躯。

洛阳自古称年少,西蜀于今有丈夫。愧我恰如君疏语,江湖泛泛水中凫。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杨廉

生卒年、籍贯均不详。一作杨庶,与沈佺期同时。曾在尚书省任职,后为给事中。事迹见沈佺期《酬杨给事中廉见赠台中》诗。善属文。《全唐诗》存诗2首。 56篇诗文

猜你喜欢

和卢侍御通塘曲

:
君夸通塘好,通塘胜耶溪。
通塘在何处,远在寻阳西。
青萝袅袅挂烟树,白鹇处处聚沙堤。
石门中断平湖出,百丈金潭照云日。
何处沧浪垂钓翁,鼓棹渔歌趣非一。
相逢不相识,出没绕通塘。
浦边清水明素足,别有浣沙吴女郎。
行尽绿潭潭转幽,疑是武陵春碧流。
秦人鸡犬桃花里,将比通塘渠见羞。
通塘不忍别,十去九迟回。
偶逢佳境心已醉,忽有一鸟从天来。
月出青山送行子,四边苦竹秋声起。
长吟白雪望星河,双垂两足扬素波。
梁鸿德耀会稽日,宁知此中乐事多。

君夸通塘好,通塘胜耶溪。
你夸九江通塘的风光好,甚至胜过会稽的若耶溪。

通塘在何处,远在寻阳西。
通塘在什么地方啊?就在九江的西边。

青萝袅袅挂烟树,白鹇处处聚沙堤。
青藤绿萝,袅袅依依,高挂碧树;沙洲堤上,白鹇翩翩,时起时落,聚集在一起玩耍。

石门中断平湖出,百丈金潭照云日。
下游江岸陡立如石门,上游堵出一片平湖,水波荡漾;百丈深的金潭映照着天空的云彩和太阳。

何处沧浪垂钓翁,鼓棹渔歌趣非一。
那里来的神仙般的钓鱼翁,和着敲船棹的节奏唱着优美的渔歌,趣味不凡啊!

相逢不相识,出没绕通塘。
正是相逢不相识,来回通塘都绕道走,不愿意与俗人交往。

浦边清水明素足,别有浣沙吴女郎。
更美的是:江边沙洲旁一双白皙的双脚在清澈的水中嬉戏,哈,原来是一位浣纱的妙龄女郎。

行尽绿潭潭转幽,疑是武陵春碧流。
细细围着绿潭转了个圈,潭水变得越来越清幽,就像是传说中武陵源的碧水清流。

秦人鸡犬桃花里,将比通塘渠见羞。
那渔翁就像秦朝人与鸡犬一道生活在桃花源,若把通塘与桃花源比较,桃花源也要害羞。

通塘不忍别,十去九迟回。
去了通塘就不想回家,去十次、九次都是玩到很晚才回家。

偶逢佳境心已醉,忽有一鸟从天来。
偶尔遇到如此佳境,怎么不叫人陶醉万分?忽然有一只鸟从天边飞来。

月出青山送行子,四边苦竹秋声起。
明媚的月亮也出山了,好给游子照亮回家的路,秋风劲起,四周的苦竹也唱起送别的歌声。

长吟白雪望星河,双垂两足扬素波。
遥望天上的星河,我们唱起阳春白雪,坐在船舷,把双足垂在清波中拨弄白浪。

梁鸿德耀会稽日,宁知此中乐事多。
那古代的隐士梁鸿隐居在会稽的时候,恐怕也不知道此地有如此美景如此乐事吧?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94页

君夸通塘好,通塘胜耶(yē)溪。
耶溪:即若耶溪,溪名。在浙江绍兴市若耶山,北流入运河。相传为西施浣纱之所。

通塘在何处,远在寻溪西。
寻溪:即浔溪,唐代郡名。今江西九江市。

青萝袅(niǎo)袅挂烟树,白鹇(xián)处处聚沙堤。
袅袅:也作“嫋嫋”,柔弱貌。白鹇:鸟名。又名银雉,似山鸡而白色。

石门中断平湖出,百丈金潭照云日。

何处沧浪垂钓翁,鼓棹(zhào)渔歌趣非一。
沧浪翁:即沧浪老人,指隐者。鼓棹:划桨行船。

相逢不相识,出没绕通塘。

(pǔ)边清水明素足,别有浣沙吴女郎。
浦:水边。

行尽绿潭潭转幽,疑是武陵春碧流。
武陵:秦汉郡名。即今湖南常德。因桃花源在武陵,故代指桃花源。

秦人鸡犬桃花里,将比通塘渠(qú)见羞。
秦人二句:谓桃花源比不上通塘。晋代桃花源里的人,都是避乱的秦人的后代。“鸡犬桃花里”,是桃花源里的景象。

通塘不忍别,十去九迟回。
迟回:徘徊。

偶逢佳境心已醉,忽有一鸟从天来。

月出青山送行子,四边苦竹秋声起。
行子:出行的人。

长吟白雪望星河,双垂两足扬素波。
白雪:即《溪春白雪》,古代高雅的民歌,后一般指高雅的文艺作品。这里誉称卢侍御的《通塘曲》。

梁鸿德耀会(kuài)(jī)日,宁知此中乐事多。
梁鸿句:《后汉书·逸民传》:(梁鸿)遂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举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庸能使其妻敬之如是,非凡人也。”乃方舍之于家。德耀,梁鸿妻孟光字。按:梁鸿依皋伯通之吴,当时尚无“吴郡”之称,其地隶属会稽郡。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94页
君夸通塘好,通塘胜耶溪。
通塘在何处,远在寻阳西。
青萝袅袅挂烟树,白鹇处处聚沙堤。
石门中断平湖出,百丈金潭照云日。
何处沧浪垂钓翁,鼓棹渔歌趣非一。
相逢不相识,出没绕通塘。
浦边清水明素足,别有浣沙吴女郎。
行尽绿潭潭转幽,疑是武陵春碧流。
秦人鸡犬桃花里,将比通塘渠见羞。
通塘不忍别,十去九迟回。
偶逢佳境心已醉,忽有一鸟从天来。
月出青山送行子,四边苦竹秋声起。
长吟白雪望星河,双垂两足扬素波。
梁鸿德耀会稽日,宁知此中乐事多。

  全诗可分为五段。前四句为第一段,接过卢侍御《通塘曲》“通塘好”的话题,总言通塘好,并指出通塘所在。青萝四句写通塘的人物活动。钓翁,都是隐者,鼓棹、渔歌,志趣不一,互不交往,互不相识。

  浣纱女郎,足肤鲜白,在清水的映衬之下,格外好看。以上是正面实写。行尽四句为第四段,言通塘可与武陵的桃花源相媲美,甚至超过桃花源。

  前二句说通塘湖面碧流幽静,疑是桃花源的溪流;后二句说,桃花源里鸡鸣犬吠的景象甚至比不上通塘之美。这是侧面虚写。“通塘不忍别”等十句写诗人游览通塘的感受。前二句说游通塘不忍离去,徘徊犹豫。

  偶逢四句写偶逢佳境而心醉。佳境即:鸟从天来,月出山青,风吹竹响。这些都透露出通塘的“幽”来。长吟四句诗人说自己口诵着卢侍御的佳句,眼望银河,足拨清波,心情无比舒畅,想到梁鸿和其妻孟光当年在会稽过得那么和谐愉快,但也比不上自己游通塘这么快乐。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94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亮下边撒落下来,拾起殿前的桂花,花瓣带着露珠更显湿润。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到现在也不知道天上发生了什么事,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

参考资料:

1、 (宋)寇宗奭著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 本草衍义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 :卷之十四

玉颗珊(shān)珊下月轮,殿(diàn)前拾得露华新。
露华新:桂花瓣带着露珠更显湿润。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zhì)与人。
嫦娥:多种说法,有说中国神话人物、后羿之妻等。

参考资料:

1、 (宋)寇宗奭著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 本草衍义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 :卷之十四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零落的桂花花瓣,带着星星点点的露珠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亮边散落了下来。”多么美好的场景啊!仿佛如人间仙境一般的场景正是出自唐朝诗人皮日休的七言绝句《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此诗并不如其它描写中秋诗作一般凄凉,凋零,或是惆怅、哀绵。联系诗作背景便可得知诗人前一年高中进士,此时正在东游之中,也正是诗人意气风发之时,全诗便理所当然的轻松,毫无忧愁。诗中的一大部分是诗人的联想,并不现实,却也不让人觉得有空虚之意。巧妙的联想反而为“寂静”的诗作平添了几分“俏皮”,也可谓是恰到好处。

  虽只描写了一幅“夜赏月桂图”,却让我们得知民俗——中秋必看月赏桂,这也是八月十五中秋节的重要活动,使得诗的节气扑面而来。

  如此的好诗,读了心清气爽,也不禁对古人的中秋佳节浮想联翩。

参考资料:

1、 贾祖璋.《生物学碎锦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812、 朱义豪 衣素梅 .《秋季进补·补肺润燥 》:南京出版社,1998 :15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短歌行赠王郎司直

:
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且脱佩剑休徘徊。
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
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

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王郎你趁着酒兴拔剑起舞来发泄心中愤慨,不必悲哀,我能举荐你这个忧郁而坦荡的人间奇才。

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且脱佩剑休徘徊。
船帆在风中摇摆,鲸鱼在大海里乘浪而行,你先放下手中之剑,不要犹豫,划船去见西蜀的诸侯。

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
以你王郎的奇才,此去西川,一定会得到蜀中大官的赏识,却不知要去投奔哪一位地方长官?

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
仲宣楼那边已经是春末,我以青眼看着你,放声高歌,王郎你正当年富力强,我却已衰老无用了。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98-3002、 张忠纲 孙微 编选.杜甫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83-285

王郎酒酣拔剑斫(zhuó)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斫:本义为大锄。引申为砍,斫地:砍地。莫哀:不要悲哀。拔:提拔,推举。抑塞:犹抑郁,郁闷,愤闷,被压抑。磊落:形容胸怀坦白。

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míng)开。且脱佩剑休徘(pái)(huái)
豫章:两种乔木名,樟类,都是优良的建筑材料。翻风:风中摇动。白日动:树大则风大,白日为之动。跋浪:涉浪,乘浪。沧溟:海水弥漫的样子,这里指大海。且:暂且。脱:卸下,取下,这里做放下讲。休徘徊:这里指不要犹豫不决的意思。

西得诸侯棹(zhào)锦水,欲向何门趿(tà)珠履?
西得诸侯:即得到西蜀诸侯的遇合。得,得其信任。棹:摇船的工具,也泛指船。锦水:即锦江。趿:拖着拖鞋。珠履:缀有明珠的鞋子。

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
仲宣:即王粲,字仲宣,建安七子之一。春色深:春末。青眼:魏国诗人阮籍能作青、白眼,青眼对人表示好感,白眼对人表示蔑视。高歌:放歌。吾子:指称王司直。眼中之人:有两说,一说指作者自己,一说指王司直。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98-3002、 张忠纲 孙微 编选.杜甫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83-285
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且脱佩剑休徘徊。
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
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

  上半首(前五句)表达劝慰王郎之意。王郎在江陵不得志,趁着酒兴正浓,拔剑起舞,斫地悲歌,所以杜甫劝他不要悲哀。当时王郎正要西行入蜀,去投奔地方长官,杜甫久居四川,表示可以替王郎推荐,所以说“我能拔尔”,把你这个俊伟不凡的奇才从压抑中推举出来。下面二句承上,用奇特的比喻赞誉王郎。诗中说豫、章的枝叶在大风中摇动时,可以动摇太阳,极力形容树高。又说鲸鱼在海浪中纵游时可以使沧茫大海翻腾起来,极力形容鱼大。两句极写王郎的杰出才能,说他能够担当大事,有所作为,因此不必拔剑斫地,徘徊起舞,可以把剑放下来,休息一下。

  下半首(后五句)抒写送行之情。诗人说以王郎的奇才,此去西川,一定会得到蜀中大官的赏识,却不知要去投奔哪一位地方长官。“趿珠履”,穿上装饰着明珠的鞋。《史记·春申君传》:“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仲宣楼,当是杜甫送别王郎的地方,在江陵城东南。仲宣是三国时诗人王粲的字,他到荆州去投靠刘表,作《登楼赋》,后梁时高季兴在江陵建了仲宣楼。送别时已是春末,杜甫用饮佩的眼光望着王郎,高歌寄予厚望,希望他入川能够施展才能。最后一句由人及己,喟然长叹道:王郎啊王郎,你正当年富力强,大可一展宏图,我却已衰老无用了!含有劝勉王郎及时努力之意。

  这首诗突兀横绝,跌宕悲凉。从“拔剑斫地”写出王郎的悲歌,是一悲;作者劝他“莫哀”,到“我能拔尔”,是一喜。“拔剑斫地”,情绪昂扬,是一扬,“我能拔尔”,使情绪稍缓,是一落。“抑塞磊落”呼应悲歌,“我能拔尔”照应“莫哀”。接着引出“奇才”,以“豫章翻风”、“鲸鱼跋浪”,极尽夸饰之能事,激起轩然大波,是再起;承接“莫哀”,“且脱剑佩”趋向和缓,是再落。指出“得诸侯”,应该是由哀转喜,但又转到“何门”未定,“得诸侯”还是空的,又由喜转悲。既然“我能拔尔”,别人青眼相望,这才是可喜的事情,可是又一转“吾老矣”,不能有所作为了,于是所谓“我能拔尔”只成了美好愿望,又落空了,又由喜转悲。一悲一喜,一起一落,转变无穷,终不免回到“拔剑”悲歌。“莫哀”只成了劝慰的话,总不免归到抑塞磊落上。正由于豫章两句的奇峰拔起,更加强抑塞磊落的可悲,抒发了作者对人才不得施展的悲愤,它的意义就更深刻了。这首诗在音节上很有特色。开头两个十一字句字数多而音节急促,五、十两句单句押韵,上半首五句一组平韵,下半首五句一组仄韵,节奏短促,在古诗中较少见,亦独创之格。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91-59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正月十五夜

: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京城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

参考资料:

1、 傅熹年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2卷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2,第354页2、 邓楚栋,邓亚文编注,五朝千家诗(上)唐代千家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01,第100页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火树银花:比喻灿烂绚丽的灯光和焰火。特指上元节的灯景。星桥:星津桥,天津三桥之一。铁锁开:比喻京城开禁。唐朝都城都有宵禁,但在正月十五这天取消宵禁,连接洛水南岸的里坊区与洛北禁苑的天津桥、星津桥、黄道桥上的铁锁打开,任平民百姓通行。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暗尘:暗中飞扬的尘土。逐人来:追随人流而来。

游伎皆秾(nóng)李,行歌尽落梅。
游伎:歌女、舞女。一作“游骑(jì)”。秾李:此处指观灯歌伎打扮得艳若桃李。落梅:曲调名。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金吾:原指仪仗队或武器,此处指金吾卫,掌管京城戒备,禁人夜行的官名,汉代置。禁夜:指取消宵禁。唐时,京城每天晚上都要戒严,对私自夜行者处以重罚。一年只有三天例外,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玉漏:古代用玉做的计时器皿,即滴漏。

参考资料:

1、 傅熹年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2卷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2,第354页2、 邓楚栋,邓亚文编注,五朝千家诗(上)唐代千家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01,第100页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后来也称元宵节。据《大唐新语》记载,武则天时,每年这天晚上,京城长安都要大放花灯,夜间照例不戒严,观赏花灯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门贵族车马喧哗,市井之民欢歌笑语,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文人数百人赋诗记其盛景,当时以苏味道、郭利贞、崔液三人所作为绝唱。该诗描绘的是神龙元年(705年)上元夜神都观灯的景象。

  诗的首联总写节日气氛:彻夜灯火辉煌,京城驰禁,整个城池成了欢乐的海洋。“火树银花”形容灯采华丽。史载: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日在皇城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竖之如花树。这虽不是作者笔下的那个夜晚,但由此也可以推想其盛况如许。“合”字是四望如一的意思,是说洛阳城处处如此。唐代,孙逖《正月十五日夜应制》诗中说:“洛城三五夜,天子万年春。彩仗移双阙,琼筵会九宾。舞成苍颉字,灯作法王轮。不觉东方日,遥垂御藻新。”可与此诗相印证,可见隋唐时代洛阳皇城端门的元宵节观灯盛况。是说原本黑洞洞的城门与黑沉沉的城河在节日的夜晚也点缀着无数的明灯,远远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桥银河了。

  颔联写元夕车马游人之盛。由于车马交驰、游人杂沓,扬起了道路上的阵阵尘土。在平常的夜间,即使有尘土飞扬,人也是看不见的。但元夕之夜,由于月光灯影的照耀,却分明可见随着车马的飞驰而去,后面便扬起一阵飞尘,这就是所谓“暗尘随马去”。本不可见的“暗尘”因“正月十五夜”的月光灯影而见,这正是对元夕的传神描写。着一“去”字,写出了马的奔驰和尘土飞扬而去的态势。纪昀说此句得神处在一“暗”字,固极有见。其实,“去”字也同样精彩,从中仿佛可见车马飞驰时卷起的气流,下句专写人的活动,却不忘交代元夕的特点。由于是望月,所以满月的清光映照着东都城的每一个角落。游人熙熙攘攘,摩顶接踵,月亮的光辉始终与人相随。由此“明月”还可进一步想象灯月交辉的热闹场景。

  颈联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专挑出一类人来写,这就是“游妓”。她们可能是王公贵戚之家的歌舞妓人,为了相互夸示而让她们出来表演助兴的,她们自己也可借此观赏元夕灯月交辉、人流如织的热闹景象。总之,既是观赏者,又是元夕的一道亮丽风景。两句一句写她们的美貌,一句写她们的技艺。单有火树银花的灯影和众多的游人车马,还不足以充分显示元夕京城的热闹繁华,必须再加上美貌如花的歌妓和彻夜笙歌,才是声色光华交相辉映,极喧阗热闹之能事。

  这就逼出了结尾两句:“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金吾”,又称“执金吾”,指京城里的禁卫军。据史记载唐代设左、右金吾卫,主管统率禁军。玉漏,指古时的计时器,用铜壶滴漏以记时。统观全诗词采华艳,绚丽多姿;而音调和谐,韵致流溢,有如一帧古代节日的风情画,让人百看不厌。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唐诗名篇赏析 第一册,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01,第16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桃花溪

: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山谷云烟缭绕,溪上飞架的高桥若隐若现;站在岩石西侧询问那捕鱼归来渔人。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这里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这不就是桃花源外的桃花溪吗?你可知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59-60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77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71-72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jī)西畔(pàn)问渔船。
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飞桥:高桥。石矶:水中积石或水边突出的岩石、石堆。西畔:西边的水岸边。渔船: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语句。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尽日:整天,整日。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59-60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77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71-72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名叫桃花源,他笔下的桃花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张旭因此而受启发,用陶渊明笔下桃花溪的意境,作此诗文。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写远景: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缥缈,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隔”字,使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溶成一个艺术整体;“隔”字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若是站在桥边,就不会有“隔”的感觉了。

  下面画近景。近处,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石矶);那飘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字,诗人也自入画图之中了,使读者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见人物之情态。诗人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出神,恍惚间,他似乎把眼前的渔人当作当年曾经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那“问”字便脱口而出。

  “石矶西畔问渔船”,诗人站在露出水面的巨大岩石上,向溪里漂动摇荡的渔船大声询问。这里一个“问”字,将诗人自己也写入了画中,静止的景物和活动的人一起构成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画面。诗人看着飘满桃花的溪水,不由得被这里的幽静和美丽陶醉了,仿佛自己就身处在陶渊明诗中描绘的那个桃花林中,他不由得把渔船上的渔夫当成了武陵人,于是,脱口就问渔人:“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桃花溪每天都从桃花源中流出,那么可知道那个桃花源入口的洞在哪里吗?一个“问渔船”,表现了诗人对桃花源环境的向往。可是这个洞在哪里呢,诗人以一个问句结尾,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渔人不可能知道,诗人也不会知道,这一问,也隐约流露出诗人因无法到达理想环境而内心渺茫惆怅的感情,同时也给人留下了很多遐想的空间,言尽意犹存,让人回味无穷。

  这首七言绝句虽然篇幅短小,但诗人字斟句酌,用精练的文字轻松自然地将如诗似画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美妙无穷。一个恰到好处的结语,让人沉浸在诗人笔下的幽美环境中浮想联翩,意蕴深长。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构思非常巧妙,该诗正面写实景由远及近,然后用一个问句由实入虚,布局新颖,角度变换灵活。诗人文笔简练、清丽自然,诗文意境空灵缥缈、情趣深远。王维也曾以桃花源为题材写了《桃源行》,读者可以参读比较。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7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