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泉(见《方舆胜览》》)

:
京路马駸駸,尘劳日向深。蒙泉聊息驾,可以洗君心。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沈传师

沈传师

沈传师(769-827),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书法家。字子言。唐德宗贞元(785~805)末举进士,历太子校书郎、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湖南观察使。宝历元年(825)入拜尚书右丞、吏部侍郎。工正、行、草,皆有楷法。朱长文《续书断》把它和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等并列为妙品。 8篇诗文

猜你喜欢

田园乐七首·其四

: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
茂盛的春草,在秋天还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绿色。高大挺直的松树,夏季的树荫凉爽。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牛羊无需人们去驱赶,自己会回到村里的小巷子。孩子们天真烂漫,不认识达官显贵。

(qī)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
绿:全诗校:“一作碧。”落落:松高貌。孙绰《游天台山赋》:“藉萋萋之纤草,荫落落之长松。”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你高风义节纵贯古今,却在寥落中困在剑州不得升迁。

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世人只知文翁能够移风易俗,却往往忘记了李广一生不得封侯。

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
路经滟灏滩时我一个人双鬓蓬松地望着自己的小船在水上起起落落。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这年月兵荒马乱,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相逢呢?也许是春风和煦的时节在仲宣楼中相见吧。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60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liáo)落三年坐剑州。
使君:指李剑州,当时任剑州刺史,是位有才能而未被朝廷重用的地方官,名字不详。

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文翁:西汉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人。俗:一作“蜀”。李广:西汉名将。

路经滟(yàn)(yù)双蓬鬓(bìn),天入沧浪一钓舟。
滟灏:即滟滪滩,在四川奉节县东五公里瞿塘峡口,旧时是长江三峡的著名险滩。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仲宣楼:汉末文学家王粲在荆州避难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60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律诗受到声律和对仗的束缚,容易流于板滞平衍,萎弱拖沓,正如刘熙载所说:“声谐语俪,往往易工而难化。”(《艺概·诗概》)而这首七律写得纵横捭阖,转掉自如,句句提得起,处处打得通,而在拿掷飞腾之中,又能体现出精细的脉络。

  诗的前半篇写李剑州,热情地歌颂了他“能化俗”的政绩,为他的“未封侯”而鸣不平。诗从“高义”和“寥落”生发出这两层意思,使读者对他那沉沦州郡的坎坷遭遇,更深为惋惜。“文翁”和“李广”,用的是两个典故。文翁政绩流传蜀中,用以比拟李剑州任剑州刺史;未封侯的李广,则和李剑州同姓。典故用得非常贴切,然而也仅仅贴切而已。可是在“文翁能化俗”的上面加上个“但见”,在“李广未封侯”的上面加上个“焉知”,“但见”和“焉知”,一呼一应,一开一阖,运之以动荡之笔,精神顿出,有如画龙点晴,立即破壁飞去。不仅如此,在历史上,李广对他自己屡立战功而未得封侯,是时刻耿耿于怀,终身为恨事的。这里却推开来,说“焉知李广未封侯”,这就改造了旧典,注入了新义,提高了诗的思想性。在这里,杜甫把七言歌行中纵横挥斥的笔意,创造性地运用、融化于律体之中。在杜甫诗歌里像“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醉时歌》)之类的句子,正是和这首诗有着一样的波澜。

  下半篇叙身世之感,离别之情,境界更大,感慨更深。诗人完全从空际着笔,写的是意想中的诗人自己“将赴荆南”的情景。诗人“路经滟滪”,见瞿塘风涛之险恶,“天入沧浪”,见江汉烟波之浩渺。这是他赴荆南途中所经之地。在这里,诗人并未诉说他的迟暮飘零之感,而是以“一钓舟”和“沧浪”,“双蓬鬓”和“滟滪”相对照,构成鲜明的形象,展示出一幅扁舟出峡图。如果把这两句诗比作诗中之画,那么借用杜甫另外两句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来说明画意,是颇为确切的了。尾联用“仲宣楼”点出诗人到了荆南以后的情形。诗人清楚地意识到他所处的时代和命运,即使到了那里,也还是和当年避难荆州的王粲一样,仍然作客依人,托身无所。而在此时,诗人回望蜀中,怀念故人,想到兵戈阻隔,相见无期,那就会更加四顾苍茫,百端交集了。

  全诗由李剑州写到诗人自己,再由诗人自己的离别之情,一笔兜回到李剑州,脉络贯通,而起结转折,关合无痕。杜甫的这类诗,往往劈空而来,一起既挺拔而又沉重,有笼罩全篇的气势。写到第四句,似乎诗人要说的话都已说完,可是到了五、六两句,忽然又转换一个新的意思,开出一个新的境界。然而它又不是一泻无余,收束处,总是荡漾萦回,和篇首遥相照映,显得气固神完,而情韵不减,耐人寻味。

  杜甫七律风格的基本特征,是他能在全篇之中,营造出磅礴飞动的气势;而这磅礴飞动的气势,又是和精密平整的诗律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工而能化”,“中律而不为律缚”,从这首诗就可以体现出来。

参考资料:

1、 马茂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47-54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赤谷安禅师塔

:
独坐岩之曲,悠然无俗纷。
酌酒呈丹桂,思诗赠白云。
烟霞朝晚聚,猿鸟岁时闻。
水华竞秋色,山翠含夕曛。
高谈十二部,细核五千文。
如如数冥昧,生生理氛氲。
古人有糟粕,轮扁情未分。
且当事芝朮,从吾所好云。

独坐岩之曲,悠然无俗纷。
独坐在深深的山谷,悠然无纷纷的俗情。

酌酒呈丹桂,思诗赠白云。
酒香与桂香一齐飘散,诗情与白云一同飞升。

烟霞朝晚聚,猿鸟岁时闻。
烟霞朝起晚又落,秋来猿啸马又鸣。

水华竞秋色,山翠含夕曛。
水光与秋色相映,青山衬夕阳火红。

高谈十二部,细核五千文。
高谈佛典十二部,细说老子道德经。

如如数冥昧,生生理氛氲。
真如之数难明晓,生生之道见分明。

古人有糟粕,轮扁情未份。
古人之言有糟粕,轮扁心得说不清。

且当事芝术,从吾所好云。
且去山中种芝草,生活原本为称心。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8-10

独坐岩之曲,悠然无俗纷。
曲:深隐之处,此处指山谷。纷:杂乱。俗纷:诸多世间事。

(zhuó)酒呈丹桂,思诗赠白云。

烟霞朝晚聚,猿鸟岁时闻。

水华竞秋色,山翠含夕曛(xūn)
曛:日落的余光。

高谈十二部,细核五千文。
十二部:佛教的所有经典分为十二类,称十二部。五千文:老子《道德经》,其书约五千字,故称。

如如数冥昧,生生理氛氲(yūn)
如如:亦名真如,用人们的智慧所解知的佛教真理。冥昧:模糊幽暗。生生:既为佛教名词,亦为中国传统哲学术语。氛氲:盛貌。

古人有糟(zāo)(pò),轮扁情未份。
轮扁情未份:此处用轮扁斫轮的典故。

且当事芝术,从吾所好云。
事芝术:种芝草。古人以为芝是仙草,服之可以长生,故称灵芝。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8-10
独坐岩之曲,悠然无俗纷。
酌酒呈丹桂,思诗赠白云。
烟霞朝晚聚,猿鸟岁时闻。
水华竞秋色,山翠含夕曛。
高谈十二部,细核五千文。
如如数冥昧,生生理氛氲。
古人有糟粕,轮扁情未分。
且当事芝朮,从吾所好云。
  卢照邻是一个传统文化修养极深的文士,他所处的初唐时期,中国禅宗尚在发展期,属道信、弘忍传法时期。卢照邻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这首诗中,将诗情与禅境、才学相结合,写出了禅诗中难得一见的绚丽多姿、气韵流转的作品。该诗中,作者首先将有安禅师塔的赤谷(在今陕西周至县东南)写得多姿多彩、生机盎然。禅师塔本是存置禅师骸骨或舍利的地方,端坐塔旁,最易生悲哀之心。可是,既然是写禅师塔的环境,眼光与心境就应该不一般。果然,作者闻到的是酒香与花香,看到的是水光与山色,他的诗兴与酒兴一起勃发。他与友人谈佛论道。那玄微的真如至理,他无法把握,但眼前禅师之塔旁,大自然生生不息之道却历历可见。禅师固然已故去,但他塔旁的丹桂与白云、水华与山翠似在向诗人昭示着自然之道。这一切不用说,也说不清。就像轮扁批评古人之言为糟粕一样,卢照邻也将十二部佛典与五千字的《道德经》置之一旁,最后去山中种灵芝去了——不仅为了长生,更是因为爱好。该诗中所表现出的对自然的皈依、对经卷的批判,都为后世禅家所发扬。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8-1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纪南陵题五松山

:
圣达有去就,潜光愚其德。
鱼与龙同池,龙去鱼不测。
当时版筑辈,岂知傅说情。
一朝和殷羹,光气为列星。
伊尹生空桑,捐庖佐皇极。
桐宫放太甲,摄政无愧色。
三年帝道明,委质终辅翼。
旷哉至人心,万古可为则。
时命或大缪,仲尼将奈何。
鸾凤忽覆巢,麒麟不来过。
龟山蔽鲁国,有斧且无柯。
归来归去来,宵济越洪波。

圣达有去就,潜光愚其德。
圣达之人或隐或显,喜欢晦光韬迹,莫辨智愚。

鱼与龙同池,龙去鱼不测。
鱼龙同池,鱼知道何时龙将飞去?

当时版筑辈,岂知傅说情。
当时和傅说一起打工的人,知道他日后会腾达吗?

一朝和殷羹,光气为列星。
可是当他遇到殷朝武丁的赏识以后,不是成为了国家的栋梁,气冲斗牛吗?

伊尹生空桑,捐庖佐皇极。
伊尹据说是生于桑树间的,来历不明,寄养在厨房师傅那里,长大以后也能辅佐殷朝啊!

桐宫放太甲,摄政无愧色。
当太子当皇帝以后道德败坏,伊尹照样把他禁闭在铜宫中,自己毫无愧色担当起摄政的责任。

三年帝道明,委质终辅翼。
三年以后,太子改邪归正,伊尹又重新立他为帝,而自己仍旧发誓担负辅翼的角色。

旷哉至人心,万古可为则。
这是件多么脍炙人口的事情,留下了万古英名。

时命或大缪,仲尼将奈何。
当时运太背的时候,孔夫子也是没有办法的。

鸾凤忽,麒麟不来过。
凤凰的巢穴也会颠覆,麒麟也不到来,喝水都塞牙。

龟山蔽鲁国,有斧且无柯。
小人蒙蔽君王,就像龟山的阴影蒙蔽鲁国一样,有才无权位,能起什么作用呢?

归来归去来,宵济越洪波。
还不如归来,隐居山林,等待时机。

参考资料:

1、 管士光.李白诗集新注.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487-4882、 王新龙.李白文集 3.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133-1343、 余嫦英.铜都历代诗词集注(铜陵文史资料第10辑).铜陵:铜陵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铜陵市地方志办公室,1994:154、 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9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圣达有去就,潜(qián)光愚其德。
圣达:才智高超的人。就:归、趋、从。潜光:指避世。愚其德:有德而其貌若愚。

鱼与龙同池,龙去鱼不测。
鱼与龙:鱼,喻一般人。龙,喻圣达。

当时版筑辈,岂知傅(fù)(yuè)情。
傅说情:傅说操筑于傅岩,殷高宗得之,命为相,致殷中兴。

一朝和殷羹(gēng),光气为列星。
和殷羹:这是殷高宗命傅说作相之词,说他是国家极需要的人。为列星:相传傅说死后,其精神“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

伊尹生空桑,捐庖(páo)佐皇极。
捐庖佐皇极:《史记·殷本纪》载:伊尹“负鼎俎,以滋味说汤”,汤任以国政,致于王道。

桐宫放太甲,摄政无愧色。
桐宫放太甲,摄政无愧色:伊尹将太甲放逐到桐宫,以使其悔过。桐宫,位于商汤墓附近。

三年帝道明,委质终辅翼。
三年帝道明,委质终辅翼:《史记》:“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太甲,而授之政。”此二句说太甲三年后悔过改善,伊尹将其接回,重新掌管政权,自己继续辅佐。

旷哉至人心,万古可为则。
则:法则、榜样。

时命或大缪(miù),仲尼将奈何。
时命或大缪():谓命运不济,生不逢时。命,命运。缪,差错。仲尼:孔子的字。

(luán)凤忽(cháo),麒麟不来过。
鸾凤忽覆巢,麒麟不来过:《孔子家语》:“孔子自卫入晋,至河,闻赵简子杀窦犨鸣犊、舜华,乃临河而叹曰:‘丘闻之,刳胎杀夭,麒麟不至其郊;覆巢破卵,凤皇不翔其邑。何则?君子违伤其类也。’遂还,息于陬。”

龟山蔽鲁国,有斧且无柯。
龟山:在充州泗水县东北七十里。

归来归去来,宵济越洪波。
宵济:夜渡。

参考资料:

1、 管士光.李白诗集新注.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487-4882、 王新龙.李白文集 3.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133-1343、 余嫦英.铜都历代诗词集注(铜陵文史资料第10辑).铜陵:铜陵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铜陵市地方志办公室,1994:154、 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9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圣达有去就,潜光愚其德。
鱼与龙同池,龙去鱼不测。
当时版筑辈,岂知傅说情。
一朝和殷羹,光气为列星。
伊尹生空桑,捐庖佐皇极。
桐宫放太甲,摄政无愧色。
三年帝道明,委质终辅翼。
旷哉至人心,万古可为则。
时命或大缪,仲尼将奈何。
鸾凤忽覆巢,麒麟不来过。
龟山蔽鲁国,有斧且无柯。
归来归去来,宵济越洪波。

  李白这首长诗,主要以三位古代圣贤的事迹构作而成。诗人借古抒怀、以典述志,明晰地表达出诗人仕途“穷达”观,含蓄地透露出诗人晚年的悲愁幽恨。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一般尤为仕人遵奉的信条,李白亦不例外。这首诗中以傅说和伊尹两典来写“达”。要“达”,一要仕人必须是一个人才,是池中之“龙”,要发圣贤之光,怀圣贤之德,具“佐皇极”之才能;要“达”,二要君主必须慧眼识贤才。殷高宗思贤若渴,梦得圣人,遍访天下,终于在从事筑墙劳动的努力中找到了贤相傅说;伊尹不过是商汤妻有莘氏的奴隶,又当过厨子,商汤却不嫌其地位低贱,委以相位。这样,“达”者就能“兼济天下”,一展宏图。殷商时期不被人理解的傅说曾运筹帷幄,大兴殷室,死后亦化为天上星宿,他确是古来圣贤璀璨星群中的佼佼者。伊尹的治绩更为辉煌,他助汤攻击夏桀,又历佐卜丙、仲壬两王,当太甲无道时,他果断地将其放逐于桐宫,自己摄政,直至三年后太甲悔过修道,才复其帝位,忠心辅助。这种政绩,不由得使诗人无限虔诚地吟出了“旷哉至人心,万古可为则”的赞美。由此可见,“达”既是有才、适才、用才、成才的过程,又是君臣相悦、共治国政的过程。因此,“达”成了有为仕人、贤才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第三个孔子的典故是写“穷”。时世乘谬,运命不济,圣贤仲尼也无可奈何。孔子一生奔走于卫、陈、齐、楚等列国间,四处碰壁。他自卫入晋,闻赵简子杀二贤臣,曾感慨贤才求仕五路。他也曾登鲁国龟山,作《孔子龟山操》,视季桓子若龟山之蔽鲁,深感自己手无权柄,仕途窘穷,无法实现三代仁政,不得已而归来牑下,厄而著《春秋》。诗中三个典故均举名相大贤的事例,分析仕途甘苦,发穷达之论。

  诗中大部分篇幅写古时贤达者的丰功伟绩,表现了诗人对他们的艳羡、赞美和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而在孔子的典故中既对圣贤大德的儒家鼻祖一生窘穷寄于同情,还为自己与之类似的“穷”途末路悲愤不已。诗人所以举孔子为仕“穷”的例子,还因为孔子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追求从政理想的精神与自己产生了共鸣。综上所述,李白的仕途“穷达”观以“达”——入世济民为核心的,他的忧喜备份由此而来,他的进步、伟大也由此而来。

参考资料:

1、 汪嘉兴,浦引仲.铜都历代诗粹(铜陵文史资料第4辑).铜陵:铜陵市政协文史委员会,1991:30-3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李录事兄归襄邓

: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白首处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你我命运何其艰难,十年间转徙漂泊,居无定所,如那随风飘转的蓬草。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国事艰难,战事不断,转眼间青春已逝,再相逢都已是白发苍苍。

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
相聚短暂,月已西垂,北风萧萧,你又要踏上遥远征程。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今日一别,天涯遥遥,汉水楚云相距万里,这无尽的伤感啊,如何能消?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行人杳(yǎo)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
杳杳:犹渺茫。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