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积寺礼拜万回平等二圣僧塔
愚也骇苍生,圣哉为帝师。当为时世出,不由天地资。
万回主此方,平等性无违。今我一礼心,亿劫同不移。
肃肃松柏下,诸天来有时。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王杨卢骆开创了一代诗词的风格和体裁,浅薄的评论者对此讥笑是无止无休的。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待你辈的一切都化为灰土之后,也丝毫无伤于滔滔江河的万古奔流。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shěn)未休。
王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人擅长诗文,对初唐的文学革新有过贡献,被称为 “初唐四杰”。体:这里指诗文的风格而言。当时体:那个时代的风格体裁。哂:讥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尔曹:彼辈,指那些轻薄之徒。
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
得您恩遇未曾有些许报答,只能空拿着笔砚接受您的虎略龙韬。
自蒙半夜传衣后,不羡王祥得佩刀。
自从您传授了我为文的方法后,王祥得到佩刀也不能让我慕羡。
参考资料:
1、 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汇注汇校.武汉:崇文书局,2015:24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yàn)奉龙韬(tāo)。
谢书:为表达谢意的书信。微意:指自己报效恩师令狐楚之意。一毫:比喻极小或很少。龙韬:古代兵法《六韬》之一,泛指兵法战略、军机大事。六韬指文韬、武韬、虎韬、豹韬、龙韬和犬韬。
自蒙半夜传衣后,不羡王祥得佩刀。
传衣:谓传授师法或继承师业。佛教禅宗自初祖至五祖皆衣钵相传,作为传授佛法的信证,六祖以后不再传。此指令狐楚秘授章奏之法。王祥佩刀:王祥是东汉末年琅邪临沂人,事继母朱夫人,以孝著称,隐居十年。魏徐州刺史吕虔召为别驾。吕虔有佩刀,工匠相之,以为必登三公可佩此刀。虔以刀赠王祥,祥以大功封万岁亭侯,迁太尉。入晋,拜太保。佩刀,佩在腰间的刀。古代男子服饰之一,佩之以示威武。
参考资料:
1、 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汇注汇校.武汉:崇文书局,2015:24这是李商隐以诗的形式写给令狐楚的书信。此诗前两句是说诗人幸得令狐楚的看中传授知识却未曾有一丝一毫的报答。此时诗人任巡官,当亦兼文字之役。因是节镇,而有“奉龙韬”之喻。这句深执谦谦,自称不德。令狐楚对诗人实有再造之恩,多年的关爱,资助他随计应试,无微不至。自恃文才又颇有些傲气的诗人,面对博学位高的老师自称“空携笔砚奉龙韬”,并非客套,而是心悦诚服。诗的后两句借五祖传衣,比自己得令狐楚章奏真传,心存感激,胜过王祥之得吕虔佩刀。前面的深执谦谦同后面的高自期许看似相矛盾,而对于他们师徒来说却是矛盾的统一。因为前面的谦虚是对博学位高恩师的大恩而言,后面的自信是表示决不辜负老师的期望。诗人敢于在短短四句里将两种矛盾对立的思想统一于一篇之中,不只是诗思之精巧,而是有其幸逢恩师栽培的特殊缘由的。
此诗主要表达作者对恩师的感激之情,并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的踌躇满志。全诗语言精练而意蕴悠长。
参考资料:
1、 周建国 编选.李商隐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12-213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成千上万的枫树枝上缀满了红叶,在苍苍的暮色中,江桥掩映着姗姗来迟的晚归的风帆。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思念你的心情就像那那西江流水,日日夜夜向东流去,不曾停歇。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mù)帆迟。
掩映:时隐时现,半明半暗。暮帆:晚归的船。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忆君”二句:同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北宋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表现手法相似。
这是一首抒情诗,通过对秋景的描绘,表达了女诗人因孤独寂寞而对远方情郎的思念之情。此诗前两句写盼人不至,后两句接写相思情。全诗运用句中重复、句中排比、反义字相起等手段,造成悠扬飘摇的风调,有助于加强抒情效果,深切地抒发了诗人的相思之情。
首句以江陵秋景兴起愁情。《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极目千里兮伤春心。”枫生江上,西风来时,满林萧萧之声,很容易触动人的愁怀。“千枝复万枝”,是以枫叶之多写愁绪之重。它不但用“千”“万”数字写枫叶之多,而且通过“枝”字的重复,从声音上状出枝叶之繁。而“枫叶千万枝”字减而音促,没有上述那层好处。
“江桥掩映──暮帆迟”。极目远眺,但见江桥掩映于枫林之中;日已垂暮,而不见那人乘船归来。“掩映”二字写出枫叶遮住望眼,对于传达诗中人焦灼的表情是有帮助的。词属双声,念来上口。有此二字,形成句中排比,声调便曼长而较“江桥暮帆迟”为好听。
前两句写盼人不至,后两句便接写相思之情。用江水之永不停止,比相思之永无休歇,与《室思》之喻,机杼正同。乍看来,“西江”、“东流”颇似闲字,但减作“忆君如流水,日夜无歇时”,比较原句便觉读起来不够味了。刘方平《春怨》末二句云:“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晚清王闿运称赞说“以东、西二字相起,(其妙)非独人不觉,作者也不自知也”,“不能名言,但恰入人意。”(《湘绮楼说诗》)鱼玄机此诗末两句妙处正同。细味这两句,原来分用在两句之中非为骈偶而设的成对的反义字(“东”“西”),有彼此呼应,造成抑扬抗坠的情调,或擒纵之致的功用,使诗句读来有一唱三叹之音,亦即所谓“风调”。而删芟这样字面,虽意思大致不差,却必损韵调之美。因此鱼玄机此诗每句多二字,有助于加强抒情效果,它们充分发挥了作用。所以比较五绝“自君之出矣”一体,艺术上正自有不可及之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346-1347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
长安城头,伫立着一只白头乌鸦,夜暮了,还飞进延秋门上叫哇哇。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
这怪物,又向大官邸宅啄个不停,吓得达官们,为避胡人逃离了家。
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得同驰驱。
玄宗出奔,折断金鞭又累死九马,皇亲国戚,来不及和他一同驱驾。
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有个少年,腰间佩带玉块和珊瑚,可怜呵,他在路旁哭得嗓子嘶哑。
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
千问万问,总不肯说出自己姓名,只说生活困苦,求人收他做奴伢!
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
已经有一百多天,逃窜荆棘丛下,身上无完肤,遍体是裂痕和伤疤。
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
凡是高帝子孙,大都是鼻梁高直,龙种与布衣相比,自然来得高雅。
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
豺狼在城称帝,龙种却流落荒野,王孙呵,你一定要珍重自己身架。
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
在十字路口,不敢与你长时交谈,只能站立片刻,交待你重要的话。
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
昨天夜里,东风吹来阵阵血腥味,长安东边,来了很多骆驼和车马。
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
北方军队,一贯是交战的好身手,往日勇猛,如今何以就流水落花。
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
私下听说,皇上已把皇位传太子,南单于派使拜服,圣德安定天下。
花门剺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
他们个个割面,请求雪耻上前线,你要守口如瓶,以防暗探的缉拿。
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
多可怜呵王孙,你万万不要疏忽,五陵之气葱郁,大唐中兴有望呀!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
延秋门:唐玄宗曾由此出逃。白头乌:白头乌鸦,不祥之物。南朝梁末侯景作乱,有白头乌万计集于朱雀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
金鞭(biān)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得同驰(chí)驱。
金鞭断折:指唐玄宗以金鞭鞭马快跑而金鞭断折。九马:皇帝御马。
腰下宝玦(jué)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yú)。
宝玦:玉佩。隅:角落。
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
已经百日窜(cuàn)荆棘(jí),身上无有完肌肤。
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
高帝子孙:汉高祖刘邦的子孙。这里是以汉代唐。隆准:高鼻。
豺狼在邑(yì)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
豺狼在邑:指安禄山占据长安。邑:京城。龙在野:指唐玄宗奔逃至蜀地。
不敢长语临交衢(qú),且为王孙立斯须。
临交衢:靠近大路边。衢:大路。斯须:一会儿。
昨夜东风吹血腥(xīng),东来橐(tuó)驼满旧都。
东风吹血腥:指安史叛军到处屠杀。
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
“朔方”句:指唐将哥舒翰守潼关的河陇、朔方军二十万,为安禄山叛军大败的事。
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
“传位”句:天宝十五载八月,玄宗在灵武传位于肃宗。
花门剺(lí)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jū)。
花门:即回纥。剺面:匈奴风俗在宣誓仪式上割面流血,以表诚意。这里指回纥坚决表示出兵助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狙:伺察,窥伺。
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
五陵:五帝陵。佳气:兴旺之气。无时无:时时存在。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长安城中看到了往日娇生惯养的黄金之躯的王公贵族的子孙们在安史叛军占领长安城之后的凄惨遭遇。
诗中情感十分复杂,既有“龙种自与常人殊”的庸俗忠君思想,又有对处于特殊历史境况下“但道困苦乞为奴”的弱者的悲悯之情。联系杜甫平常对锦衣玉食的纨挎子弟的厌恶情绪看,此际应是出于一种人道的同情。
原来居住在华堂高殿中的王孙贵族们已经纷纷逃出长安,“走避胡”,一路逃亡出去。“金鞭断折九马死”,慌忙的逃命,以至于把金子装饰的马鞭都打断了、打死了九匹马,这是一种夸张,说明奔逃时候的惶恐之状,而且他们在逃跑的时候因为特别急、特别快,以至于他们自己的孩子都没有能够完全带走,所以就有一些“可怜王孙泣路隅”,因为失去了父母,被父母遗弃在长安城中,在路边哭泣。杜甫问这些王孙们,“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这些昔日的王公贵族的子孙们不敢说出自己的姓名,生怕被胡兵知道被抓去做俘虏,只是告诉诗人他现在是困苦交加,哪怕做别人家的奴仆也心甘情愿,只要能够活命。再看他身上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这个孩子已经在荆棘中躲藏了好多天了,身上没有一块完整的皮肤了,到处都是伤。但就是这样,诗人还是要安慰这些孩子们,让他们善保千金躯,相信唐兵一定会打回来的。长安城里的王气依然存在,国家不会亡。那种昔日的繁华一定会再回来。可见杜甫虽然身处乱中,身作长安,仍然心系国家,仍然充满了必胜的信心,而且诗人在长安城里虽然被封锁在长安城中,但是诗人仍然通过不同的渠道很多关系关心着当时战争的时局。
作者在诗中极言王子王孙在战乱中颠沛流离,遭受种种苦楚,既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又含蓄地规劝统治者应居安思危,不可一味贪图享乐,致使子孙也无法遮顾,可悲可叹。
全诗词色古泽,气魄宏大。写景写情,皆诗人所目睹耳闻,亲身感受,因而情真意切。荡人胸怀,叙事明净利索,语气真实亲切。写同情处见其神,写对话处见其情,写议论处见其真,写希望处见其切。杜诗之所以称“诗史”者,盖在于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