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庭春宴

:

东风驱冻去,万品破阳辉。红紫妆春媚,罍樽试酒奇。

公庭开月榭,农榼荐时牺。兴逐芳芬发,杯同蜂蝶飞。

谁云佳节会,独与赏心违。信手撚红瓣,粘衣尽紫蕤。

阴移来日者,各赠满须归。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陈元光

陈元光

陈元光(657—711年),字廷炬,号龙湖。唐朝 河东道人[(一说河南光州人,今河南省潢川县。)。漳州首任刺史。他是闽台地区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被奉为开漳圣王。陈元光将军自未弱冠之年即随父率众南下,直至殉职,始终坚守在闽戍地,长达四十二年;治闽有方,开科选才,任用贤士,招抚流亡,烧荒屯垦,兴办学校,劝民读书。号称“蛮荒”之地的闽南,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 陈元光成为促进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融合的奠基者。陈元光去世后,被后世尊奉为“开漳圣王”。潮州诗萃》收录其排律诗三首,后人编有《龙湖集》48首,《全唐诗》及外编录其7首。 49篇诗文

猜你喜欢

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
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
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
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
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宁。

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
梅花还带着雪,刚刚有些暖意,烟柳也才发青。

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
陪着姚使君来听童子的颂歌,佛家的经书。

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
领会了佛理才知道我是虚无的,领悟了空也就厌恶实体了。

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宁。
我迷惑的心应当觉悟,游子的思绪却还没有平和下来。

参考资料:

1、 孟浩然著;曹永东笺注;王沛霖审订.孟浩然诗集笺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11:224 2、 王春红编著.禅诗精选:企业管理出版社,2013.01:6

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
姚使君:未详。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惠上人:未详。上人,对僧人的尊称。

来窥童子偈(jì),得听法王经。
童子:经中尝称菩萨为童子,一因菩萨是法王真子,二因无淫欲之念,如世之童子。偈:又作伽陀、偈陀,意译偈颂、颂。系与诗之形式相同。一般以四句为一偈。法王:佛与法自在,称曰法王。

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
无我:我为“常一之体,有主宰之用“。但人身五蕴之假和合,无常一之我体;法者因缘生,也无常一之我体,故无人我,无法我。观空:此处指”析空观“,于五音等法,观查分析,离其着心。

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huáng)宁。
迷心:迷惑之心。未遑宁:谓没有闲暇安息。遑,闲暇。

参考资料:

1、 孟浩然著;曹永东笺注;王沛霖审订.孟浩然诗集笺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11:224 2、 王春红编著.禅诗精选:企业管理出版社,2013.01:6
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
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
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
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宁。
  该诗首联以工稳的对仗将优雅清寒的早春景色描绘的淋漓尽致。精确的描写使“雪梅”“烟柳”顿现眼前。颔联“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点名游寺主题。同时也以梵行犹如童子,深得法王经旨来表示对惠上人的赞叹。颈联写出诗人参偈听经后的感受。领会了佛理,就知道了“无我”的妙义。《观止》卷七云:“为无智慧故,计言有我。以慧观之,实无有我。我在何处,头足支节,一一谛观,了不见我。”通过“析空观”,离开对五蕴所合之“我”的执着,自然对有形的物质之躯产生厌离心。经此一番领会观察,诗人表达了对觉悟的期盼,但又因客思难平,而显出淡淡的尴尬愁绪。虽然不能全然离尘入佛,但还是清晰的表明了诗人对清静佛门的向往之情。

参考资料:

1、 《禅诗精选》(姜子夫主编).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06-07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出塞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见回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7-88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zhēng)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jiàng)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使:只要。龙城飞将:龙城飞将:汉朝名将李广。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也有人说是指卫青。《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教:令,使。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度:越过。阴山:位于今内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7-88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中国文学网.出塞二首·其一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元日

:
甲子今重数,生涯只自怜。
殷勤元日日,欹午又明年。

甲子今重数,生涯只自怜。
如今年岁渐长,自己怀有满腔抱负却都未实现,空剩自怜。

殷勤元日日,欹午又明年。
为了迎接新年一直忙碌不停,太阳落山后就意味着新的一年将到来。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甲子今重数,生涯只自怜。
甲子:年月,年岁。

殷勤元日日,欹(qī)午又明年。
元日:一年之第一日。即农历正月初一。欹午:太阳偏西。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登总持寺浮图

:
半空跻宝塔,时望尽京华。
竹绕渭川遍,山连上苑斜。
四门开帝宅,阡陌逗人家。
累劫从初地,为童忆聚沙。
一窥功德见,弥益道心加。
坐觉诸天近,空香逐落花。

半空跻宝塔,时望尽京华。
登上宝塔站在半空,一眼望尽了繁华的京都。

竹绕渭川遍,山连上苑斜。
竹林环绕着渭水河,山峰连接着帝王园林。

四门开帝宅,阡陌逗人家。
四方耸立着皇室的豪宅,道路两旁坐落着人家。

累劫从初地,为童忆聚沙。
屡次经劫从初地开始,回忆儿童聚沙造佛塔。

一窥功德见,弥益道心加。
菩萨初窥心性,功德现前,进而更加精进。

坐觉诸天近,空香逐落花。
在高塔上觉得与上天亲近,四处飘香散花尽落。

参考资料:

1、 柯宝成编著.孟浩然全集:崇文书局,2013.03:126

半空跻(jī)宝塔,时望尽京华。
总持寺:在长安城中。浮图:塔。跻:登。宝塔:杨街之《洛阳伽蓝记序》:“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二”塔,即浮图、地图,梵名率堵坡,又作塔婆、兜婆。京华:繁华京都。京都,繁华之最,故称京华。

竹绕渭(wèi)川遍,山连上苑斜。
渭川:渭水、渭河。上苑:帝王玩赏游猎之园林。

四门开帝宅,阡(qiān)陌逗人家。
四门:四方之门。帝宅:犹皇都、帝城,在此指长安。阡()陌:田间道,此泛指道路。

累劫从初地,为童忆聚沙。
累劫:屡次经劫。佛家以世界生灭一次为一劫。初地:佛家术语。菩萨至佛果五十二阶段中十地之第一地,亦称欢喜地。

一窥(kuī)功德见,弥益道心加。
功德:佛家对一切善事、善举统称为“功德”,即功业德行。弥益:愈益。道心:向道之心。

坐觉诸天近,空香逐落花。
坐觉:自然感到。诸天:众天神之简称。

参考资料:

1、 柯宝成编著.孟浩然全集:崇文书局,2013.03:126
半空跻宝塔,时望尽京华。
竹绕渭川遍,山连上苑斜。
四门开帝宅,阡陌逗人家。
累劫从初地,为童忆聚沙。
一窥功德见,弥益道心加。
坐觉诸天近,空香逐落花。

  这首诗写诗人登总持寺佛塔所望长安景色以及对佛法的感悟。全诗可分两层。第一层是前三联,描写诗人所望长安之景,一片繁华祥和的气氛;第二层是后三联,写诗人对佛法的感悟。全诗运用大量佛教典故,体现了诗人对佛法的热爱和对佛理的理解。

  诗的前六句,通过诗人登塔所见,描写了长安的景色。渭河两岸,翠竹依绕,山水明快。上苑绵延逶迤,直接远山。京郊到处耸立着帝王公侯的华贵豪宅;阡陌纵横的田园上,农夫田舍也自然的散落。在身处半空的诗人看来,这一切都是大地上的平等点缀,如同杂色香花盛开。

  由此,引发了诗人进一步的感悟。佛教讲究从初地至喜欢地修至七地远行地,须经一大阿僧祗劫,从八地不动地至成佛,还须经一大阿僧祗劫。故曰:“累劫从初地。”而“为童忆聚沙”则是由《法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化出。此处既说童子聚沙亦远种佛因,也进一步说明成佛须经无量努力。更巧妙的是此二句皆与塔有联系。童子聚沙自不必说了,而“初地”一句则可引申到再高的塔也从初地上累土而成。二句既与塔有关,扣合题目,又具有佛理,构思十分巧妙。

  “一窥公德见,弥益道心加”,诗人这里讲述了初地菩萨初窥心性,功德现前,进而更加精进,以期圆满成佛果。

  诗的最后再次切题,既是因身在高塔而“坐觉诸天近”,同时也因为心系佛法,能感悟诸天欢喜,自觉相近。末句“空香逐落花”暗用散花典故,更加凸显自己心合佛法,并使全诗结束于幻美的气氛。

参考资料:

1、 王春红编著.禅诗精选:企业管理出版社,2013.01: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芦花

:
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
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

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
从河流两岸,一直延伸到整片沙滩上,全都长满了芦草。当微风吹起时,层层翻动的芦花就像波浪一样,煞是好看。

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
在月明的夜晚,银白色的芦花像雪一般,白茫茫一片,令人认不出渔翁的家在哪了呢!

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
复:又。浪花:比喻芦花。

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
浑:完全。

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
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
  此诗从芦花生长的环境和态势开始着手描写。“夹岸复连沙”,写出了芦花近水岸边的生长之地,并写出了芦花的之盛,之茂。后一句“枝枝摇浪花”用一个比喻形象的描绘出了芦花之美,如流动翻滚的浪花一般。“月明浑似雪”一句写出了夜晚的芦花在月光的照耀下像雪一样白的景象。“无处认渔家”写出了作者处在飘渺的江面之上,已经看不到有渔家的渔船来往,描绘出一片飘渺悠远的意境。总体来说,这首诗从芦花的生长环境和生长姿态,以及盛开之盛都描绘出了作者此时所能感受到的芦花江边之美。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