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氏享先庙乐章

:
先德谦撝冠昔,严规节素超今。奉国忠诚每竭,
承家至孝纯深。追崇惧乖尊意,显号恐玷徽音。
既迫王公屡请,方乃俯遂群心。有限无由展敬,
奠醑每阙亲斟。大礼虔申典册,蘋藻敬荐翘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武则天

武则天

武则天(624年-705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媚娘,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后自立为皇帝,定洛阳为都,改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唐中宗复辟,后遵武氏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改谥号为则天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加谥则天顺圣皇后。 52篇诗文

猜你喜欢

牧童词

: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曲。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咬牛犊。

参考资料:

1、 何诚斌编.古诗精选: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159页2、 王步高.历代田园诗词选: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01月第1版:第109页

(zhāo)牧牛,牧牛下江曲。
朝:早晨;日出的时候。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suō)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荷:披着,背上。蓑:蓑衣,用草或棕编的防雨用具,类似于雨衣。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潮湿地区或河边沙地。块茎称“香附子”,可供药用。

乱插蓬蒿(hāo)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dú)
蓬蒿:“茼蒿”的俗称。黄犊:小牛。

参考资料:

1、 何诚斌编.古诗精选: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159页2、 王步高.历代田园诗词选: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01月第1版:第109页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牧童的生活是游荡不定的,也是浪漫的。牧童既不免经风雨、涉艰险,又总是从大自然中得到乐趣和慈爱。这是一首牧童唱的歌。早上,牧童赶着牛沿着弯曲的江水去放牧;晚上,牧童归来时就要摸黑走过山村的沟谷。早出晚归的牧牛生活是辛苦的,诗中写到的“朝”“夜”两次“牧牛”,第一次是指“牧牛去”,第二次是指“牧牛归”。四个“牧牛”的重叠,造成了一种歌谣节奏和韵味,同时表现了早晚放牧、日日放牧的辛勤劳动生活。“下江曲”和“度村谷”也表现了放牧生活的丰富多彩。

  牧童总是在野外度过他的时光。在春天的漾漾细雨中,牧童披着蓑衣走过小树林;在牧童的芦笛声中,莎草一天天地绿起来。牧童充分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大自然是他最相熟相知的朋友。顽皮活泼的牧童还把蓬蒿插在腰间当作箭,想象着自己成了一位威风凛凛的武士,连猛虎也不敢再来欺负小牛犊。

  在诗中牧童生活不是一幅朦胧的牧牛景,而是处处显出诗人对放牧生活的深切体验。诗中所写的牧童的冷暖甘苦,也不是只从旁观察可得的,似乎诗人有过亲身体验。这样写景状物,描摹生活,才可以达到如王国维所说的“不隔”的境界。

  起首二句,袭用民歌的曲调,写了牧童早晚的行踪。质朴,淡雅,信手拈来,却象民间那种形神毕俏的剪影画。这是远景中的牧童身影;下面开始写近影:春雨如丝,无声地滋润大地。诗人仿佛是看到出林的牧童披起了蓑衣,才感觉到空中已经飘起了雨丝。一个“细”字,准确地抓了春雨的特征。下一句没有写人,写的是笛声。

  “卧吹”二字,使人分明想见到仰卧在莎草中牧童天真,快乐的模样。悠扬的笛声,又使人体会到山谷中的清幽宁静。“莎草绿”照应了前面的“春雨细”,使人感到山村中的一切都是那样和谐、恬淡、清新和充满生机。最后二句,是牧童正面形象的特写。憨顽的放牛娃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全副武装的勇士模样,“不怕猛虎欺黄犊”更是一语点出山中牧童那种勇敢无畏的强俘性格。诗人用那生动的笔触,以一种简洁传神的白描手法,勾勒了一幅“山中牧童图”。那清新、活泼,近乎口语化的语言,更使全诗洋溢着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如果不是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和人民有着较广泛的接触,如果不是向民间文学学习,从民歌中吸取营养,是不可能写出这样一些较好的作品来的。

  这首诗写出了牧童放牧生活和情趣。前四句侧重描写牧童放牧的辛勤,诗人运用时空的转换扩大诗歌的内蕴。后四句着重描写放牧时的情趣:春雨绵绵,牧童穿行于林中草地,稍有闲暇,便吹响悠扬的芦笛,一会又胡乱地在腰间插满野蒿,恰似利剑,显得英武洒脱,这样就再也不怕猛虎欺负牛犊了。这种奇思漫想,生动地表现了牧童幼稚、天真的精神面貌,令人忍俊不禁。

参考资料:

1、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 西北大学中文系主办.唐代文学论丛 总第六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08月第1版:第30页2、 李健 康金声编著.田园诗注析: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07月第1版:第152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荷叶杯·一点露珠凝冷

:
一点露珠凝冷,波影。满池塘,绿茎红艳两相乱。肠断,水风凉。
一点露珠凝冷,波影。满池塘,绿茎红艳两相乱。肠断,水风凉。
清晨湖面水波平如镜,荷叶上露珠滚滚,呆呆的看着湖面中的倒影。绿色的枝干,红色的花朵,杂在一处,让人分辨不清。冷风吹、水浸骨,心中苦闷愁断肠。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一点露珠凝冷,波影。满池塘,绿茎(jīng)红艳两相乱。肠断,水风凉。
凝冷:凝聚着清冷。“绿茎”句:绿色的枝干,红色的花朵,杂在一处,月色下分辨不清。这里指荷池晓景。肠断:这里是魂断之意,形容神情入迷。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一点露珠凝冷,波影。满池塘,绿茎红艳两相乱。肠断,水风凉。

  调名《荷叶杯》,是因为作品写的这段生活发生在莲塘里,故而有意选用了切“荷”的调名(古时词牌其实也就是题目),也许是借这个调名,用以创造出一个波寒浪静的凄迷意境以寄托他惜别之思。这二者都有可能。但不论是实是虚,都表现了一种惜别的凄苦之情,在给人以影响的艺术效果上却是一致的。

  词的开头说,清晨,荷叶上还凝聚着清亮的露珠。“凝冷”,这是感情的色彩,则船上的他俩相对之情可知。通过人物对于客观环境的感受,读者就能体会到他此时的心境,也就暗示了人物在这种心境下可能有的行动。既是一种“寒”的冷遇,则无幸福之可言为可知。

  “波影”,这是一个视线的角度,它使读者能得以从这一视线回溯到呆呆地看着水面的他。因此,它证实着“凝冷”正是他自己心理的写照。本是不忍相对,所以移目于波。但在水波里见到的竟是“满池塘”的“绿茎红艳两相乱”。“满”在这里非常传神,非常有气魄,正如一幅巨大的画。画面满是绿的荷叶,红的莲花,不仅立于水面,亦且倒映于水中,形成了巨大的夹角。在这一巨大的夹角处,着一小小的呆望的他,还有低泣的她——那凝冷的露珠,怎知又不是写她的清泪的呢?这是多么巨大的压迫人的孤独之感。似乎这幸福的倚红偎绿的暖色,直把她俩挤了出来,或紧紧地钳住。而这也正是此时人物的心理写照。

  “绿茎红艳两相乱”中的这个“乱”字用得艳极。乱是迷离相交的状态,特别是它承上“满”字而来,只觉得满世界尽是亲昵地偎在一起的美丽的情侣,只有他俩却要离开。而一想到离别,是以肠断,这是心境,花叶相乱,本属无情,只是一种自然形态,境由心生,这虽是唯心的,然而并不能否定心境之可以影响对客观事物的看法这一事实。正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这满世界都是相依相偎之情,不能不产生唯独自己不幸的巨大悲哀。只是他这里外界的实物不是实物,而是自己的感情,如杜甫写的这样,而是人物自己的感受,有如柳宗元在永州八记中,把自己心境完全揉合到客观世界中去了的情景。

  水风凉,当然也是实的,其实也是心境的感受。绿满逼人,水风浸骨,是爱情的,其实也是社会的。使爱情遭受如此折磨的,当然是由于社会的逼迫,正是只有他俩却要离开这一点相似之处,又可以引导人着眼于社会的逼迫。而如果抽去了或者隐去了本来是隐射或借喻的爱情之说,则就只剩下社会的逼迫了。这就是诗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伎。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灞上秋居

: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灞原上的秋风细雨初定,傍晚看见雁群南去不停。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面对他乡树木落叶纷纷,寒夜的孤灯独照我一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空园里白露频频地下滴,单门独户只与野僧为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寄卧荒凉郊居为时已久,何时才能为国致力献身?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04

(bà)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灞上:又作“霸上”,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fēi)久,何年致此身。
郊扉:郊居。致此身:意即以此身为国君报效尽力。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04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此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整首诗篇好似一幅形象鲜明、艺术精湛的画卷。读者把它慢慢地打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连番的风雨,雁儿们已经耽误了不少行程,好不容易风停雨歇,得赶在天黑之前找到一个宿处。这里用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古人每见雁回,易惹乡思。读者继续打开画卷,景象则由寥廓的天际渐渐地转到地面,转到诗中的主人。只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个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落叶他乡树”这句,很值得玩味。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自己羁留异地,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不难想象: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而诗人孤独凄苦的心情也随之更进了一层。“寒”与“独”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五、六两句让画卷再向下推移,它不仅显示了更大的空间,更细的景物,而且出神入化,展现了诗人的心境。这时夜阑人静,连秋虫都已停止了歌唱,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一滴接着一滴,虽很微弱,却很清晰。这句“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动”烘托“静”的手法,比写无声的静更能表现环境的寂静,露滴的声音不但没有划破长夜的寂静,反而更使人感到静得可怕。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就没有什么比这更寂静的了。下一句“孤壁野僧邻”同样是用烘托的手法。明明要说的是自己孑然一身,孤单无依,却偏说出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处境的孤独就显得更加突出了。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进一步写出了诗人的心境:秋夜孤房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正说明他思潮起伏,长夜无眠;而所与为邻的只有一个野僧,表明他正想到自己已经被抛出世外,不知何日才能结束这种生涯。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诗的最后两句也就与前面的描写自然衔接起来,不显得突兀。

  最后两句直接说出诗人的感慨:“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又作“霸上”,长安东)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这首诗写景,都是眼前所见,不假浮词雕饰;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因此,尽管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王松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1257-1258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江村

: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堂上 一作:梁上)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浣花溪清澈的江水,弯弯曲曲地绕村而流,在长长的夏日中,事事都显恬静、安闲。

自去自来江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上 一作:梁上)
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白鸥相亲相近,相伴相随。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相伴多年的妻子在纸上画着棋盘,年幼的儿子敲弯了钢针要做成鱼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只要有老朋友给予一些钱米,我除了这个还有什么可奢求的呢?

参考资料:

1、 李晓明 .唐诗三百首 学生版 .长春市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6年 :135-136页 .2、 沃薇 许鸿 张润秀 .古诗词50首 .杭州市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1年 :109页 .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清江:清澈的江水。江:指锦江,岷江的支流,在成都西郊的一段称浣花溪。曲:曲折。抱:怀拥,环绕。长夏:长长的夏日。江村:江畔村庄。幽:宁静,安闲。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堂上 一作:梁上)
自去自来:来去自由,无拘无束。相亲相近:相互亲近。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zhì)子敲针作钓钩。
画纸为棋局:在纸上画棋盘。稚子:年幼的儿子。

但有故人供禄(lù)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禄米:古代官吏的俸给,这里指钱米。“但有”句,一说为“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微贱的身躯,是作者自谦之词。

参考资料:

1、 李晓明 .唐诗三百首 学生版 .长春市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6年 :135-136页 .2、 沃薇 许鸿 张润秀 .古诗词50首 .杭州市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1年 :109页 .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堂上 一作:梁上)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作者杜甫在饱经颠沛流离之后,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这首诗在一片宁静的氛围里,细腻地描画了优美恬淡的景物,随意地叙写了闲适温馨的生活情趣,表现出作者杜甫难得的一段安定生活给他带来的满足和欣然。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在初夏时节的村庄,一条曲曲折折的江水环绕着村子静静流淌,水色清澈,有鱼儿在水中戏耍、来去无声,整个村庄的一切都是那么幽静。一曲清江,给村落带来了安宁和清幽,这“清江”即成都的浣花溪,诗人以“清”称之,大概是喜爱它悠悠然绕村而流。因此给它一个美称。

  “抱村流“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它的可爱,同时也照应了“江村”的诗题。开头两句,就定下了全诗的氛围,挈领了全诗的旨意。万事悠悠,历经磨难的诗人不再有担忧和愁烦,且自怡然欣赏这村中的景色。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看吧,新建的草堂刚刚落成,就有顽皮的小燕子轻快地飞过来又飞过去,没有人去理会它们,可是它们自在地玩得那么开心,真像活泼的小孩子一样。诗人捋着胡子呵呵笑着,信步走到了江边,江上有两只白鸥在轻柔地浮游,它们或前或后,时而交颈而鸣,时而追逐着在水面上打着圈儿——它们一定是一对相亲相爱的情侣。南朝诗人何逊曾有“可怜双自鸥,朝夕水上游”的句子,杜甫曾学习何逊的诗,当他看到这种场景,想必会心有所会、悠然忘机。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诗人怀着愉快的心情缓步向家中走去,看见老伴正坐在门前的树荫下,在纸上画着什么,走近看时,原来是一个棋局。“叮叮”的声音传来,小儿子在埋头认真地敲着一根针,这个贪玩的孩子,他是要自己做个鱼钩儿,好去江边钓鱼玩。

  这样的场面大概是村中常可见到的,可是对于经历了安史之乱,屡受挫折、颠沛半生的作者杜甫来说,是他少有的珍贵的福气,令他心头为之一暖。在他“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时候,他何曾想象过这样温馨的时刻。这两句捕捉到生活中最普通的画面,传达出一种普遍的亲情的温暖和生活的闲适美好。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诗人从眼前和乐安宁的生活场景中发出感叹:有老朋友赠送我粮食和他的俸禄,我这个平凡卑贱的人还有什么可求的呢?这两句看似庆幸、表示满足的话,仔细读来,其实不知潜含着多少悲苦和酸辛。

  杜甫能够居住在成都草堂,全赖友人的帮助,眼前虽有这样的和乐与安宁,却是建立在对别人的依赖之上的。被后人尊为“诗圣”的伟大诗人,却要靠着别人的赠与才能活下去,而且还要说自己“更何求”,即没有别的要求。这语言越是平静从容,越是让读者心感酸楚、为之落泪。他的志向本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然而数十个春秋过去了,如今人到晚年,要求仅只是一蔬一饭而已。诗人说得这样闲淡,仿佛他的心头已经不再有生活的阴霾,再也不愿去迎接那些纷扰和喧嚣。

  从作诗的艺术角度来看,这首诗写法精严而又流转自然;字句精炼、刻画细微,而又让人无迹可寻。这是杜甫律诗的老到之处。尾联上句“但有故人供禄米”,一作“多病所需唯药物”,无论从平仄还是诗意上看,都以“但有”之句更佳。

  全诗前后啮合,照应紧凑:“梁上燕”属“村”,“水中鸥”属“江”:“棋局”正顶“长夏”,“钓钩”又暗寓“清江”。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两“自”字,两“相”字,当句自对;“去”、“来”与“亲”、“近”又上下句为对。自对而又互对,读起来轻快流荡。颈联的“画”字、“敲”字,字皆现成。且两句皆用朴直的语气,最能表达夫妻投老,相敬弥笃,稚子痴顽,不隔贤愚的意境。

参考资料:

1、 谢真元 .一生必读唐诗300首鉴赏 汉英对照 .北京市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06年 :41-42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新林浦阻风寄友人

:
潮水定可信,天风难与期。
清晨西北转,薄暮东南吹。
以此难挂席,佳期益相思。
海月破圆景,菰蒋生绿池。
昨日北湖梅,初开未满枝。
今朝白门柳,夹道垂青丝。
岁物忽如此,我来定几时。
纷纷江上雪,草草客中悲。
明发新林浦,空吟谢脁诗。

潮水定可信,天风难与期。
潮水涨落有一定周期,比较可信,而大风的起止却难以预料了。

清晨西北转,薄暮东南吹。
清晨还是西北风,黄昏就成为东南风。

以此难挂席,佳期益相思。
所以很难依靠风向挂帆,佳期眼看要过去,所以特别想念你。

海月破圆景,菰蒋生绿池。
海月被风吹破明洁的圆影,茭白也已经生满了绿水塘池。

昨日北湖梅,初开未满枝。
昨日去北湖看看那里的梅花,刚刚开放还没有开满枝头。

今朝白门柳,夹道垂青丝。
今天早上来看东门的杨柳,满是夹道下垂的青丝。

岁物忽如此,我来定几时。
草木感知季节,我来的时候却难以确定。

纷纷江上雪,草草客中悲。
思绪纷纷如江上的飘雪,客旅的我愁绪如岸边青草离离。

明发新林浦,空吟谢脁诗。
明天一早就从新林浦出发,一路高吟谢脁描写新林浦的诗。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周维扬,陈子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 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09:第118页-第119页

潮水定可信,天风难与期。
期:约定。

清晨西北转,薄暮东南吹。

以此难挂席,佳期益相思。
挂席:行舟扬帆。佳期:指与友人相会的日期。

海月破圆景,菰(gū)蒋生绿池。
破圆景:指圆月又快了。菰蒋:植物名。名“蒋”,或作“菰”,俗称“茭白”,多年生宿根草本。绿池:清澈的池水。

昨日北湖梅,初开未满枝。
昨日:指前些日子。北湖:即玄武湖,在今南京市。

今朝白门柳,夹道垂青丝。
白门:指金陵(今南京市)城的西门。古人称西方为白,故称金陵为白门。

岁物忽如此,我来定几时。
岁物:指岁时风物。忽:迅速。如此:指前面对时光易逝,景物变化迅速的描写。定几时:定在什么时候?

纷纷江上雪,草草客中悲。
草草:忧愁的样子。客中:羁旅之中。这里指李白自己在作客。

明发新林浦(pǔ),空吟谢脁诗。
明发:天将晓时光明始发。谢脁:南齐著名谤人。谢脁诗:指谢脁《之宜城出新林浦向板桥浦》一诗。谢脁到宣城郡去任太守时,从建康(即金陵,今南京)新林浦出发,曾作此诗。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周维扬,陈子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 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09:第118页-第119页
潮水定可信,天风难与期。
清晨西北转,薄暮东南吹。
以此难挂席,佳期益相思。
海月破圆景,菰蒋生绿池。
昨日北湖梅,初开未满枝。
今朝白门柳,夹道垂青丝。
岁物忽如此,我来定几时。
纷纷江上雪,草草客中悲。
明发新林浦,空吟谢脁诗。

  此诗交代其现阻风遇雪,只能等待明晨逆流行船,且追忆昨日玄武湖、今朝白门之游。“清晨西北转,薄暮东南吹”两句不仅从大处落笔,描写了潮水涨落和风云的变幻莫测,而且也暗示了诗人难以继续前行的无奈和失落。“难”,“转,“相思””,诗人将真实的感情蕴于其中。追忆昨日玄武湖、今朝白门之游,表面上描写诗人游玩之尽兴,以反衬诗人不能与友人相会而思念友人。表达了诗人飘零孤苦的情怀和思念友人之情。全诗景情交融,意蕴深厚。

  诗的开头两句描写风浪太大,难于扬帆行舟,与友人相会的时间恐怕难以确定了,暗示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更加强烈。

  中六句借景物变化迅速,喻时光易逝。诗中的“北湖”、“白门”、都是南京地名,并且强调了玄武湖的梅花的盛开姿态,高洁秀雅,花色浓淡相宜。诗人描写海月被风吹破明洁的圆影,茭白也已经生满了绿水塘池;想像刚刚开放的梅花清幽而淡雅;还有东门的杨柳,满是夹道下垂的青丝。从“昨日”到“今朝”,暗示了诗人充实的行程和美好的游历,“梅花”和“杨柳”,则渲染出了玄武湖优美的景色和金陵的独特杨柳。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玄武湖和金陵的景色的喜悦、悠闲之情。

  后两句意为:我通夕不寐,新林浦天已黎明,但风浪太大,未能平息,只好空吟着谢眺的诗句。“空”字用得恰到妙处,表达了诗人对难以预料的风雨的无可奈何,增添了全诗的思念之情,使主题更加鲜明。且追忆昨日玄武湖、今朝白门之游,诗人对如此美丽的景色已是无心观赏了,只想与友人相会。抒发了作者飘零孤苦的情怀和思念友人之情。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周维扬,陈子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 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09:第118页-第119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