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凭尊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唯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折尽,半留相送半迎归。
暂凭尊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
暂且借着这杯酒遣散无聊,不要损坏了你的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唯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人世间除了死亡没有比得上离别更痛苦了,春风不因为爱惜柳枝而不让离苦之人去攀折。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笼罩在烟雾中的茂密的柳条,每枝都依依不舍,万千枝条在日暮里拂走斜阳。
为报行人休折尽,半留相送半迎归。
为了告诉行人不要为情折尽枝条,柳条送走行人也欢迎来客。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 .李商隐选集 :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6 :299-301 .2、 刘学锴 李翰 .李商隐诗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192-193 .3、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 .李商隐诗选 :中华书局 ,2006 :178-180 .暂凭尊酒送无憀(liáo),莫损愁眉与细腰。
送:遣散。无憀:即无聊,无所依赖,指愁苦。愁眉与细腰:柳叶比眉,柳枝的柔软比腰,有双关意。
人世死前唯有别,春风争拟(nǐ)惜长条。
争拟:怎拟,即不拟,即为了惜别,不想爱惜柳条。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huī)。
含烟惹雾:笼罩在烟雾中的茂密的柳条。依依:状恋恋不舍。
为报行人休折尽,半留相送半迎归。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 .李商隐选集 :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6 :299-301 .2、 刘学锴 李翰 .李商隐诗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192-193 .3、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 .李商隐诗选 :中华书局 ,2006 :178-180 .暂凭尊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唯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折尽,半留相送半迎归。
这两首诗与杜牧《赠别》主题相同,即和心爱的姑娘分别时的离别之作,但写法各别。离亭指分别时所在之地,亭即驿站。赋得某某,是古人诗题中的习惯用语,即为某物或某事而作诗之意。诗人在即将分别的驿站之中,写诗来咏叹折柳送别这一由来已久但仍然吸引人的风俗,以表达惜别之情。
第一首起句写双方当时的心绪。彼此相爱,却活生生地拆散了,当然感到无聊,但又势在必别,无可奈何,所以只好暂时凭借杯酒,以驱散离愁别绪。次句写行者对居者的安慰:“既然事已至此,不能挽回,那又有什么办法呢?所希望于你的,就是好好保重身体。你本来已是眉愁腰细的了,哪里还再经得起损伤?”这句先作一反跌,使得情绪放松一下,正是为了下半首把它更紧张起来。第三句是一句惊心动魄的话。除了死亡,没有什么比分别更令人痛苦。这句话是判断,是议论,然而又是沉痛的抒情。第四句紧承第三句,针对第二句。既然如此,即使春风有情,不能因为爱惜长长的柳条,而不让那些满怀着“人世死前惟有别”的痛苦的人们去尽量攀折。这一句的“惜”字,与第二句的“损”字互相呼照。因为愁眉细腰,既是正面形容这位姑娘,又与杨柳双关,以柳叶比美女之眉,柳身比美女之腰,乃是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比喻。莫损也有莫折之意在内。
第二首四句一气直下,又与前首写法不同。前半描写杨柳风姿可爱,无论在烟雾之中,还是在夕阳之下,都是千枝万缕,依依有情。而杨柳既如此多情,它就不会只管送走行人,而不管迎来归客。送行诚可悲,而迎归则可喜。因此,就又回到上一首的“莫损愁眉与细腰”那句双关语。就人来说,去了,还是可能回来的,不必过于伤感以至于损了愁眉与细腰;就柳来说,既然管送人,也就得管迎人,不必将它一齐折掉。折掉一半,送人离去;留下一半,迎人归来,则为更好。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186-1187 .2、 刘学锴 李翰 .李商隐诗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192-193 .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
方欲应邀出门造访,又返回门内,那密集落地的雨点只是依然下个不停。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去往你家的道路泥泞,欲去看望于你,无法启行,想你想得我容颜消瘦。
沉吟坐西轩,饮食错昏昼。
我独自坐在西窗下深思不已,连吃饭也辨不清是黄昏还是白天。
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虽然我距您的住处很近,却难得去与您会面一次。
吁嗟呼苍生,稼穑不可救。
唉,可怜!那些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被水淹毁的庄稼是无可挽救了。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
怎么才能除去那可恶的云师?谁能去将那天漏处补住?
大明韬日月,旷野号禽兽。
日、月隐去了光辉,禽兽在空旷的原野里哀号。
君子强逶迤,小人困驰骤。
官员们勉强做出从容自得的样子,老百姓却困于泥泞而难以行走。
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
城南边有座终南高山,恐怕它也会被那急流的河水淹没漂走。
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
今天这个重阳佳节,东篱的菊花你在为谁开的这么好?
岑生多新语,性亦嗜醇酎。
岑参先生有很多新诗,生性也特别喜欢香醇的美酒。
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
雨中,眼看着那样繁多的黄菊花,怎能使你的衣袖装满呢?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44-45页 2、 萧涤非选注.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01:第46页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
复:是再三再四。因为雨所困,故方欲出门访友,又复入门。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泥活活:读音“括”,走在泥淖中所发出的声音。
沉吟坐西轩,饮食错昏昼(zhòu)。
饮食错昏昼:阴雨不辨昏昼,故饭食颠倒。
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寸步:是说离得很近。但难得去拜访。
吁嗟呼苍生,稼穑(sè)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畴(chóu)能补天漏。
云师:云神,名丰隆,一说名屏翳。畴:谁。
大明韬(tāo)日月,旷野号禽兽。
大明:即指日月。韬:韬晦。日夜下雨,故日月尽晦。
君子强逶(wēi)迤(yí),小人困驰骤(zhòu)。
君子:指朝廷官员。逶迤:犹委蛇,从容自得的样子。小人:指平民和仆役。他们都是徒步,所以困于奔走。
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liù)。
溜:水流漂急。
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
纷披:是盛开,不能赏玩,所以说“为谁秀”。
岑生多新语,性亦嗜(shì)醇(chún)酎(zhòu)。
新语:一作“新诗”,醇酣即醇酒,酣音宙。
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
黄金花:指菊花,古人多用菊花制酒。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44-45页 2、 萧涤非选注.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01:第46页这首《九日寄岑参》,属于寄赠之作,相当于一封诗歌体的书信。这一类诗作,应酬性色彩较浓,内容往往比较空泛。然而,这首寄赠诗却大不相同。杜甫的这首诗寄赠岑参,一方面表达重阳节不能共赏秋菊把酒论诗的遗憾与惋惜,一方面对于天灾给苍生带来的苦难抱有一定的关怀和同情。诗中既有寄赠之作的一般特点,对友人表示怀念和问候,又有涉及当时的社会生活,即因大雨成灾对苍生稼穑表示的关切和忧虑。
这首诗较长,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从开头“出门复入门”,到“难为一相就”,叙述访岑而阻于雨,与岑参的住处曲江虽然不远,但却不能去探访,倍觉思念,表现出了与岑参的深厚友谊。
第二段,从“吁嗟乎苍生”,到“小人困驰骤”,由大雨而联想到这场雨给苍生百姓带来灾害。看起来,这一段似与岑参或杜岑友谊没有直接联系,像是节外生枝。但细想还是有其内在联系的。这倒不仅仅在于都是说大雨,而是他们都是诗人,民间的疾苦是他们共同关心的问题。所以下一段内容,又回到作为诗人的岑参上来。
第三段,从“维南有崇山”到全诗的收尾,归结到岑参的诗歌创作活动。从诗歌本身来说,这里既写出了杜甫与岑参这两大诗人之间的友谊,也表现出杜甫对民间疾苦的关心。然而,过去有的诗论家认为这首诗的内容还不止于此,而是诗中喻指当时的朝政。据考,天宝十三载秋,大雨成灾,宰相杨国忠却取好庄稼来,向玄宗皇帝说:“雨虽多,不害稼也。”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当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但无论有无寄托,杜甫对苍生百姓疾苦的关心和同情,则是没有疑问的。
参考资料:
1、 海兵编著,杜甫诗全集详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12,第31页 2、 候健 李世凯 史继中主编.历代抒情诗分类鉴赏集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02月第1版:第503页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明亮的蜡烛吐着缕缕青烟,高举金杯面对精美丰盛的席宴。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饯别的厅堂里回忆着朋友的情意融洽,分别后要绕山过水,路途遥远。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宴席一直持续到明月隐蔽在高树之后,银河消失在拂晓之中。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走在这悠长的洛阳道上,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会?
银烛吐青烟,金樽(zūn)对绮(qǐ)筵(yán)。
离堂思琴瑟(sè),别路绕山川。
琴瑟:比喻友情。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长河:指银河。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共两首,这是第一首。约作于公元684年(武则天光宅元年)春。时年二十六岁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旋即写成这首离别之作。
这首律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金樽对绮筵”,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琴鼓瑟”,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离堂”把臂,伤“琴瑟”之分离;“别路”迢遥,恨“山川”之缭绕。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唏嘘。
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承上文写把臂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
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这首诗中作者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应不温不火。“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温”则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此诗写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此诗通篇畅达优美,除了开头一联因场面描写之需而适当选用华丽辞藻外,其余用语都不加藻饰,平淡自然。他所追求的乃是整首诗的深厚和雅。清人纪昀说得好:“此种诗当于神骨气脉之间得其雄厚之味,若逐句拆开,即不得其佳处。如但摹其声调,亦落空腔”。再有,此诗虽写眼前景,心中情,却有所继承和借鉴。有人指出,它“从小谢《离夜》一首脱化来”。《离夜》即谢朓《离夜同江丞王常侍作》,也是写一次夜宴。两相比较可知,陈诗在章法、用语等方面都明显受了谢诗影响。但陈子昂并没有简单地模拟前人,而是有所创新。谢诗较直露和简洁,陈诗则婉转而细腻,在结构上更善于回环曲折地精心布局,情和景的安排上,先以秾丽之笔铺写宴会之盛,次以婉曲之调传达离别之愁,再以宏大的时空背景烘托出宴会之久与友谊之长,最后以展望征途来结束全篇,层次分明。通篇情景合一,从优美的意象描写中自然地流露感情。胜于一般的离别之作。
青草湖中万里程,黄梅雨里一人行。愁见滩头夜泊处,风翻暗浪打船声。
青草湖中万里程,黄梅雨里一人行。愁见滩头夜泊处,风翻暗浪打船声。
从青草湖开始远行的旅程,在这黄梅时节独自前行。夜宿岸边潭头,风翻暗浪拍打在船上,我的忧愁没有尽头。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青草湖中万里程,黄梅雨里一人行。愁见滩头夜泊(bó)处,风翻暗浪打船声。
青草湖:古五湖之一。亦名巴丘湖,南接湘水,北通洞庭。黄梅雨:夏初梅子黄熟时的雨。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
庄子并不是傲吏,他之所以拒绝楚威王以相位相招,是因为自己缺少经国济世的本领。
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
庄子偶然做了个漆园吏不官,不过是借这里寄存形骸,其实如那“婆娑数株树”,精神早已超脱了。
参考资料:
1、 王友怀.王维诗选注: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09月第1版:169-1702、 (清)王士槾选.唐人万首绝句选校注:齐鲁书社,1995年03月第1版:19古人非傲吏,自阙(quē)经世务。
漆(qī)园:本是辋川一景。这里的“漆园”还和历史故事有关。古子:这里指庄子。傲吏:庄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曾为漆园吏。阙:欠缺。经世务:经国济世的本领。
偶寄一微官,婆娑(suō)数株树。
偶寄:偶然寄身于。一微官:一个低微的官职。婆娑:树木枝叶扶疏、纷披盘旋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王友怀.王维诗选注: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09月第1版:169-1702、 (清)王士槾选.唐人万首绝句选校注:齐鲁书社,1995年03月第1版:19此诗是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诗。此诗的着眼点不在描绘漆园的景物,而在通过跟漆园有关的典故,表明诗人的生活态度。
郭璞《游仙诗》“漆园有傲吏”,侧面赞美庄子的品性。诗中“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是诗人反其意而用之,说庄子并不是傲吏。庄子之所以不求仕进,是因为自觉缺少经国济世的本领。这也是一种赞美,不过换了个角度罢了。诗人是借古人以自喻,表白自己的隐居,也决无傲世之意,颇有点看穿悟透的味道。
“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含蓄地透露了自己的人生态度。这两句意思说,做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不过是形迹之“偶寄”而已。在王维看来,只要“身心相离,理事俱如”(《与魏居士书》),这样也是很不错的。做个漆园吏,正好可借漆园隐逸,以“婆娑数株树”为精神寄托。《晋书》中有“此树婆娑,无复生意”的说法,“婆娑”用以指树,形容其枝叶纷披,已无生机。郭璞《客傲》中又有“庄周偃蹇于漆园,老莱婆娑于林窟”的说法,“婆娑”用以状人,形容老莱子放浪山林,纵情自适。王维用在这里,似乎两者兼而取之:言树“婆娑”,是以树喻人;言人“婆娑”,是以树伴人。总之,做这么一个小官,与这么几棵树相伴,隐于斯,乐于斯,终于斯,夫复何求。这就集中地表现了王维隐逸恬退的生活情趣和自甘淡泊的人生态度。
此诗看似评论庄子,其实是诗人借庄子自喻。诗人在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双追求辟世辞喧、恬淡隐逸的生活情趣,那“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的处世态度,正是诗人心理的写照。此诗用典贴切,蕴藉有致,彼有特色,且与诗人的思想感情、环境经历融为一体,以致分不清是咏古人还是写自己,深蕴哲理,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王友怀.王维诗选注: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09月第1版:169-1702、 刘德重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