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东郊

:
玉管潜移律,东郊始报春。銮舆应宝运,天仗出佳辰。
睿泽光时辈,恩辉及物新。虬螭动旌旆,烟景入城闉。
御柳初含色,龙池渐启津。谁怜在阴者,得与蛰虫伸。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王绰

王绰,字思和,王翔之子,太原晋阳人也。员外散骑侍郎。上党王天穆以为北道行台郎中。尔朱荣代天穆为大行台,仍为吏部郎。以预奉庄帝之勋,封猗氏县开国侯,邑五百户。永安末,除征西将军、豳州刺史,不之任。元晔立,转除骠骑大将军、并州刺史。兴和中卒。 1篇诗文

猜你喜欢

南歌子·懒拂鸳鸯枕

:
懒拂鸳鸯枕,休缝翡翠裙,罗帐罢炉熏。近来心更切,为思君。
懒拂鸳鸯枕,休缝翡翠裙,罗帐罢炉熏。近来心更切,为思君。
懒得去抹拭鸳鸯枕上的灰尘,也不去缀缝裂开了的翡翠裙,罗帐里也不再燃香炉熏烤。近段时间来相思的心更加深切了,那都是为了思念你呀!

参考资料:

1、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66-67
懒拂鸳鸯枕,休缝翡(fěi)翠裙,罗帐罢炉熏(xūn)。近来心更切,为思君。
拂:放置。鸳鸯枕:绣有鸳鸯图形之枕,此作为象征男女欢合的意象。翡翠裙:绣有翡翠鸟的裙子,与第一句“鸳鸯枕”对文。罗帐罢炉熏:不再以炉香熏暖罗帐。罢,停止。熏,熏香,焚香。古时围炉燃香料,熏烤衣服和被帐等物,取其香暖。

参考资料:

1、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66-67
懒拂鸳鸯枕,休缝翡翠裙,罗帐罢炉熏。近来心更切,为思君。

  这首词写女子思君而不见所产生的慵懒和愁怨。全词五句都是写一个“思”字。“懒拂鸳鸯枕,休缝翡翠裙,罗帐罢炉熏”三句,写昔思之苦;“近来心更切”写近思之切;“为思君”写为谁而思。在写昔思之苦时,作者描绘了三种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鸳鸯枕因久置未用而积满灰尘;积尘而又“懒拂”,一是说明鸳鸯枕仍无用处,二是暗示所思之“君”尚未归来,三是表现了思君不至时颓丧的精神状态。翡翠裙而“休缝”,也曲折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女为悦己者容,悦己之人不在,也就无须用翡翠裙来妆扮自己了。罗帐熏香,表现了昔日柔情蜜意的幸福生活情趣,“罢炉熏”说明恋人去后,这种情趣已不复存在了。这三句说明女主人公原无心料理枕帐裙饰等琐事,从而充分表现她那相思时的无聊情绪,这是使用睹物思人、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写的是抽象的感情,但给读者以具体的感受。“懒”“休”“罢”三个动词,在这三句词中所表达的意思是一层进一层。“懒”,疏懒之意,含义较轻;“休”,表示停止的意愿,比“懒”的语义稍重,意思进了一层;“罢”是表示终止的一种决断、果敢语气,比“休”的语义又重了一层。通过这种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把闺妇对久客不归之“君”的怅望之情,表现得十分具体。

  后二句是对前三句的补充,说明百无聊赖的原因,也是更进一层地直抒思念之情。“懒拂”“休缝”“罢炉熏”这些都是昔日思念之“切”的心理表现在行为上,而近来的思念,只用一个“更”字,就说明了其程度远远超过了昔日。这种艺术手法,其妙有三:第一,在意脉上使词意曲折层深;第二,在文意上做到言简意赅;第三,在结构上层层相扣。由此可见,这个“更”字的内涵是较为丰富的。末句“为思君”一语,一是点明了所思之人,二是总括了昔思之苦与近思之切的种种痛苦感受,三是交代了全词的主旨。“思”字为词眼,是全词的抒情线索,在篇末出现,成为点睛之笔,在构思上颇具匠心。

参考资料:

1、 赵崇祚编 徐国良注.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62、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0-6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落叶

:
陈绿向参差,初红已重叠。
中庭初扫地,绕树三两叶。

陈绿向参差,初红已重叠。
落叶参差不齐排列,微红叶子层层相积。

中庭初扫地,绕树三两叶。
庭院中才开始打扫,零散落叶环绕大树。

参考资料:

1、 全唐诗:卷301_15:扬州:扬州诗局刻本:清代

陈绿向参(cēn)(cī),初红已重叠。
参差: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重叠:相同的东西层层相积。形容多。

中庭初扫地,绕树三两叶。

参考资料:

1、 全唐诗:卷301_15:扬州:扬州诗局刻本:清代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和孙明府怀旧山

:
五柳先生本在山,偶然为客落人间。
秋来见月多归思,自起开笼放白鹇。

五柳先生本在山,偶然为客落人间。
五柳先生陶渊明本来就是山村田园的隐士,偶然在世俗生活中做客,为官场所羁绊。

秋来见月多归思,自起开笼放白鹇。
秋天来临的时候看见月亮就会更加思乡,倒不如成全了白鹇,打开鸟笼让它回到家乡。

参考资料:

1、 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校注.济南:齐鲁书社,1995:第322页2、 徐天闵.武汉大学百年名典 古今诗选.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第484页

五柳先生本在山,偶然为客落人间。
五柳先生:晋陶潜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遂自号五柳先生。

秋来见月多归思,自起开笼放白鹇(xián)
白鹇:鸟名,似山鸡而白色,产于我国南方。

参考资料:

1、 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校注.济南:齐鲁书社,1995:第322页2、 徐天闵.武汉大学百年名典 古今诗选.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第484页
五柳先生本在山,偶然为客落人间。
秋来见月多归思,自起开笼放白鹇。

  前两句以著名的隐士和诗人陶渊明比拟孙明府。陶渊明住宅前有五棵柳树,因此自己取了一个别号,叫做五柳先生。他曾经一度出任彭泽县令,因为不习惯于遵守官场礼节,厌倦世俗礼法,很快就辞官归隐了。这两句表面上是写五柳先生的生平境况,实际上作者却只是灵活地运用了陶渊明这个典故,暗指孙某之出任明府,也不过是偶然的事,终究还是会如陶渊明一样,弃官归隐的。

  第三句写其见月思归,月挂中天,千里可共,故对月而思异地或家乡的月下亲友,乃是人情之常。作者特地用一个“秋”字点明了创作诗篇时的时间,让人立刻就联想到了中秋节,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中秋节的月亮更是代表着一股特殊的感情。古典文学中,月亮已成为一个传统的意象,象征着亲人团聚,家庭团圆,这种意向所代表的感情,在中秋节尤为突出。在前面读过的许多诗中,已经屡见,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之类的千古名句,比比皆是,与之相比,这一句乃是平淡无奇的常语,但接以末句,则成为点睛之妙。由于自己思乡,起而开笼放鸟,构思出人意外。这就连平淡无奇的上句也显得非如此写不可了,若不是见月思乡,怎么又能联想到白鹇了,所以说,上句为下句的巧思作下了坚实的铺垫,这一拙一巧,对比鲜明,反差之下,真情流露,更是突出了作者创作的深厚功力。白鹇关在笼中,孤单清冷,作者由自己之思乡,想到白鹇之寂寞。万物皆有归宿,生灵都有真情,既然自己与家人相隔千里,不能团聚,何不成全其他生灵回归故乡呢。这里写孙某对白鹇的同情,为它设身处地着想,事实上却是以物喻人,“放白鹇”这一件小事,却暗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层,便是作者对孙某的同情,这一层意思从孙某所作的《怀旧山》诗中可知,从作者创作的意图亦可知,这层意思,在此得到了升华。第二层,便是作者对自己的同情,诗人的眼泪,一半为所写的对象而流,另一半则是为自己而流,作者多年羁旅他乡,思乡之情犹盛,作者又何尝不想做一只白鹇,回到自己的家乡,与亲人团聚呢?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

: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江潮如雷,声震百里,隆隆滚过,手中的鸣琴呀,暂且停止了弹拨。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府中的官员一个接一个骑马而出,观看潮水呀,早早地在江边等着。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阳光照射下,秋云仿佛格外高远,海水在天际浮动,显得特别宽阔。

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浪涛涌来,卷起了千堆万堆白雪,观潮的人啊,谁不感到寒气凛冽。

参考资料:

1、 萧少卿编著.古代登临诗词三百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09:第31页2、 朱宏辉,徐荣街.唐诗赏析:连云港市教师进修学院,1979.12:第19-20页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chuò)弹。
颜钱塘:指钱塘县令颜某,名未详。前人习惯以地名称该地行政长官。钱塘:旧县名,唐时县治在今浙江杭州市钱塘门内。障楼:一作“樟亭”,指樟亭驿楼,在钱塘旧治南。鸣弦:春秋时孔子弟子宓子贱,曾经为单父长官,他“呜琴不下堂而单父治”,这里用此典故,称颂颜县令善于为政。辍:停止。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连骑:形容骑从众多,络绎而出的样子。

照日秋云迥(jiǒng),浮天渤澥(xiè)宽。
迥:远。渤澥:指渤海。这里指钱塘江外的东海。

惊涛来似雪,一座凛(lǐn)生寒。
座:座位。凛:凛然。

参考资料:

1、 萧少卿编著.古代登临诗词三百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09:第31页2、 朱宏辉,徐荣街.唐诗赏析:连云港市教师进修学院,1979.12:第19-20页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这是一首咏写钱江潮的作品,叙写江潮如雷似雪,有声有色,十分壮观。全诗可以分为观潮前与观潮两部分。

  诗的前四句写观潮前。“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未见江潮,先闻其声。潮声巨大,犹如雷震,并臣震动百里。首句五个字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诗的起句先声夺人,很有力量。“鸣弦暂辍弹”描述县令暂停公务前往观潮,字面上却以“鸣弦辍弹”出之,巧妙地造成以弦声反衬潮声,使读者感到在江潮的巨大声势下,弦声喑哑了。这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公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写县衙门内连骑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

  诗的后四句直写观潮的景况。诗人仍不写涨潮,而是以“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两句描绘钱塘江潮到来的壮丽景象。但诗人仍不是直接写潮,而用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烘托。上句以秋云迥衬托江潮远远而来,下句借浮天渤澥反映潮的浩阔,充分地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接着诗人向读者描绘出涨潮的壮观画面:“惊涛来似雪”,惊涛骇浪排空而来,如万马奔腾,潮水卷起的浪墙似一道突起的雪岭,铺天盖地而来。画面气势宏大,雄奇无比。结句“一坐凛生寒”是又一次衬托,用满座观潮人吓得胆颤心寒,再次对钱江潮这宇宙的奇观进行热烈的赞颂。由于诗人在描写钱江潮时多次运用了烘托的手法,进行反复的渲染,因而获得了直接描摹所难以获得的艺术效果。

  一般观潮诗往往只极力描写大潮的雄伟壮丽,而这首诗从人和潮两方面来写。写人主要写听潮,写出观,写待潮,写观潮,写观感,写出了观潮的全过程。写潮用了一虚笔一实笔:虚是“百里闻雷震”,从听的角度写潮声;实是“惊涛来似雪”,正面写大潮的雄奇伟丽。诗一张一弛,张弛有度,在雄浑壮美中显出从容潇洒的气韵。用“雷震”起调,先是一张。二句接着是言“辍”,一弛;三句言“出”,又是一张。四句言“待”,又是一弛。五六两句仿佛与潮无关,完全宕开去,是最大限度的弛。七八句将全诗推向最高潮,是最大限度的张。这首诗利用张弛的原理,高低的变化,写得波澜起伏,动人心魄。

参考资料:

1、 林力 肖剑主编.唐诗鉴赏大典 (上、中、下册):长征出版社,1999.11 第1版:第19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望喜驿别嘉陵江水二绝

:

嘉陵江水此东流,望喜楼中忆阆州。
若到阆中还赴海,阆州应更有高楼。

千里嘉陵江水色,含烟带月碧于蓝。
今朝相送东流后,犹自驱车更向南。

嘉陵江水此东流,望喜楼中忆阆州。
嘉陵江的河水自此从东流去,自己站在望喜楼中回忆阆州。

若到阆中还赴海,阆州应更有高楼。
如果江水到了阆州还要入海,那么自己更应该站在高楼上回忆。

千里嘉陵江水色,含烟带月碧于蓝。
嘉陵江的景色,含烟带月,千里风光,河水比靛青都要蓝。

今朝相送东流后,犹自驱车更向南。
现在在江水向东流去之际与你送别,只能独自驱赶着马车向南离去。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07月第1版:第521页

嘉陵江水此东流,望喜楼中忆阆(làng)州。
望喜驿:旧址在今四川广元县南。商隐由秦入蜀,自大散关以南,一直沿嘉陵江水行进,至望喜驿,续往西南行,而嘉陵江水则往东南流,故曰“别”。忆:思。阆州:今四川阆中县。

若到阆中还赴海,阆州应更有高楼。
应更有高楼:指自己当更登高楼望之。

千里嘉陵江水色,含烟带月碧于蓝。
蓝:靛青,一种染料。

今朝相送东流后,犹自驱车更向南。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07月第1版:第521页

嘉陵江水此东流,望喜楼中忆阆州。
若到阆中还赴海,阆州应更有高楼。

千里嘉陵江水色,含烟带月碧于蓝。
今朝相送东流后,犹自驱车更向南。

  “嘉陵江水此东流,望喜楼中亿阆州。”起笔扣题,突出“别”字。诗人站在望喜楼上,注目嘉陵江水滔滔东流,不禁油然升起依依不舍的心情。诗人极目望去,又亿起那远在中游的阆州,思绪为之一顿。

  “若到阆州还赴海,阆州应更有高楼。”嘉陵江经阆州后继续向东南流去,到重庆汇入长江,最终流入东海,故曰“赴海”。“应更”是肯定句,前行匆匆,无暇游赏,而此行又不经此,当然不可能再到阆州的“高楼”眺望嘉陵江水了。“阆州”也是写实,而不是未曾涉足的想象,从而更增强了“别”的韵味。

  第一首重在远眺嘉陵江,从宏观着笔,第二首重在写嘉陵江水之澄碧,于细微处见精神。

  “千里嘉陵江水色,含烟带月碧于蓝。”诗人把视线收回,注目脚下的江水;江天一色,千里嘉陵,烟波浩渺,它象皓月那样洁白,又比纯蓝还碧。诗人尽情描摹江水之美,以增加不忍“别”之情。

  “今朝相送东流后,犹自驱车更向南。”这里把江水人格化了,也就是把自然人格化。江水变成了有生命力的东西了,这样也遂使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犹”,有不忍之意,“更向南”意谓前途渺茫。诗人尽管受柳仲郢之邀,但此行如何,还未可预料,故尔发出“犹自驱车更向南”,以收束全篇。

  这两首绝句通过赞美嘉陵江水,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的依恋,从而也反衬了人世间的倾轧、污浊。诗曾有自注:“此情别寄。”当指另有所寄,这或许就是人情冷暖,世风日下,李商隐虽有才华和政治抱负,但时时受到猜忌、排挤。王氏卒后,他更觉无所依托,人生飘泊,内心矛盾也偶尔流露。他渴望得到知音,但现实社会知音难觅,只好钟情于嘉陵江水,聊以片刻的自慰。

  这两首绝句是联章体,紧紧围绕嘉陵江来抒发情感。前者重虚写,以想象嘉陵江壮阔景象,但虚中含实;后者重写实,以细腻的笔触,抒发自己的无尽山水之情,但实中寓虚。这组诗以江水为核心,从不同侧面加以描摹。从其过程上看,写其上游、中游、下游,淡淡勾渤几笔,写出江水的博大;从其特色上看,写其“江水色”、“含烟”、“带月”、“碧于蓝芝,极富画意;从其人格化上看,有“相送”,人送江,江送人,生动活泼。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编.三李诗鉴赏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5月第1版:第1077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