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
世上能了解自己的人实在在太少了,正因我想起了你,使我不忍心与你分别。
行行天未晓,携手踏明月。
离别前的夜晚,我们能携着手走啊走,夜深了,我们仍踏在满地皎潆的月光中谈心。
参考资料:
1、 鹤鸣编选.唐宋八大名家·韩愈: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06月第1版:62、 马大品.历代赠别诗选: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03月北京第1版:128页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
知音:知己的朋友。相传古代伯牙善鼓零,其友钟子期善听琴能从琴音中知其心志。钟子期死,伯牙不复鼓琴,痛无知音。此诗中亦指韩愈的文章知己。希:同“稀”。念子:想念你。不能别:不忍心分别。
行行天未晓,携(xié)手踏明月。
行行:指来回一起踱步不停。携手: 用以表现朋友之间的亲密的关系。
参考资料:
1、 鹤鸣编选.唐宋八大名家·韩愈: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06月第1版:62、 马大品.历代赠别诗选: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03月北京第1版:128页首句开门见山,喊出一声感慨,叹人间知音难觅,其势如飞瀑直下,让人直觉晴天闻雷,立刻惊警。在这句诗里,诗人采用典中典之法,首先化用了南朝文人刘勰之语。
诗人又溶人了春秋战国时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识知音的典故。伯牙所念,子期心明。俞伯牙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雄伟屹立于天地之间的人格形象,像大海一样浩渺纵横于宇宙之间的胸襟气度,而钟子期的情操和智慧,恰好同他产生了共鸣和契合,于是二人成了知音。
然而子期既死,伯牙绝弦。诗人溶入此典正是为抒发“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词)之慨。这典中之典,不仅让这句诗内容大大增量,而且还让诗人感慨的语气大大加重。特别是这样的诗句出自韩愈这样一个在政坛和文坛上均属顶级人物之口,再联想到他独特的身世和遭遇,就更觉得这一声感慨有雷霆万钧之力。
这首诗写诗人与知心朋友孟郊不忍离别,只好踏着满地的月色,彻夜相叙。道出知音难寻,依依惜别之情。寥寥四句诗,写出惜别情感,生动真切,极富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马大品.历代赠别诗选: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03月北京第1版:128页2、 陈秉智,陈红涛,陈洪海著.寂寞长亭 唐人别离之美:九州出版社,2012.07:189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我和从弟在南斋高卧的时候,掀开窗帘玩赏那初升的玉兔。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淡淡月光泻在水上泄在树上,轻悠悠的波光涟漪荡入窗户。
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光阴苒苒这窗月已几盈几虚,清光千年依旧世事不同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德高望重崔少府在清江河畔,他今夜必定如庄舄思越之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千里迢迢可否共赏醉人婵娟?微风吹拂着清香四溢的兰杜。
参考资料:
1、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6-272、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28-29高卧南斋(zhāi)时,开帷(wéi)月初吐。
帷:帘幕,一作“帐”。
清辉澹(dàn)水木,演漾(yàng)在窗户。
澹:水缓缓地流。演漾:水流摇荡。
冉(rǎn)冉几盈虚,澄(chéng)澄变今古。
冉冉:渐渐。一作“荏苒”,指时间的推移。几盈虚:月亮圆缺反复多次。澄澄:清亮透明,指月色。
美人清江畔(pàn),是夜越吟苦。
美人:旧时也指自己思暮的人,这里指崔少府。越吟:楚国庄舄(xì)唱越歌以寄托乡思。这是以越切山阴,意谓想必在越中苦吟诗篇。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共:一作“其”。如何:一作“何如”。吹:一作“出”。兰杜:兰花和杜若,都是香草。兰,一作“芳”。
参考资料:
1、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6-272、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28-29这首诗的主题是“玩月”。诗人与堂弟高卧南斋时,月亮刚刚出来。渐渐地升高之后,清辉遍洒水上、树木上,倾泻在窗户上。这两句写月光很有特色,尤其是一个“澹”字、一个“演漾”,逼真地说出了月光照地时人对月光的感觉。
诗人没有停留在对月色的描摹上,而是宕开一笔,写对月亮的思考:亘古以来,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可是人呢?人也是一代又一代,代代人都看着月亮。月光依然,而人生不常啊。
继而诗人悬想朋友崔少府也必定在这清月之下、清江之畔吟诗。诗人与朋友虽相隔千里,但同在望月。诗的最后一句“微风吹兰杜”最有意味:不说对朋友思念,而写兰杜之芳,那么,这兰杜之芳能吹到朋友那里去吗?朋友知道我在思念他吗?
玩月思友,由月忆人。感慨清光依旧、人生聚散无常。诗的开头点出“南斋”;二句点“明月”;三、四句触发主题,写玩月;五、六句由玩月而生发,写流光如逝,世事多变;七、八句转写忆故友;最后写故人的文章道德,恰如兰杜,芳香四溢,闻名遐迩。全诗笔不离月,景不离情,情景交融,景情相济,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08-210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
得您恩遇未曾有些许报答,只能空拿着笔砚接受您的虎略龙韬。
自蒙半夜传衣后,不羡王祥得佩刀。
自从您传授了我为文的方法后,王祥得到佩刀也不能让我慕羡。
参考资料:
1、 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汇注汇校.武汉:崇文书局,2015:24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yàn)奉龙韬(tāo)。
谢书:为表达谢意的书信。微意:指自己报效恩师令狐楚之意。一毫:比喻极小或很少。龙韬:古代兵法《六韬》之一,泛指兵法战略、军机大事。六韬指文韬、武韬、虎韬、豹韬、龙韬和犬韬。
自蒙半夜传衣后,不羡王祥得佩刀。
传衣:谓传授师法或继承师业。佛教禅宗自初祖至五祖皆衣钵相传,作为传授佛法的信证,六祖以后不再传。此指令狐楚秘授章奏之法。王祥佩刀:王祥是东汉末年琅邪临沂人,事继母朱夫人,以孝著称,隐居十年。魏徐州刺史吕虔召为别驾。吕虔有佩刀,工匠相之,以为必登三公可佩此刀。虔以刀赠王祥,祥以大功封万岁亭侯,迁太尉。入晋,拜太保。佩刀,佩在腰间的刀。古代男子服饰之一,佩之以示威武。
参考资料:
1、 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汇注汇校.武汉:崇文书局,2015:24这是李商隐以诗的形式写给令狐楚的书信。此诗前两句是说诗人幸得令狐楚的看中传授知识却未曾有一丝一毫的报答。此时诗人任巡官,当亦兼文字之役。因是节镇,而有“奉龙韬”之喻。这句深执谦谦,自称不德。令狐楚对诗人实有再造之恩,多年的关爱,资助他随计应试,无微不至。自恃文才又颇有些傲气的诗人,面对博学位高的老师自称“空携笔砚奉龙韬”,并非客套,而是心悦诚服。诗的后两句借五祖传衣,比自己得令狐楚章奏真传,心存感激,胜过王祥之得吕虔佩刀。前面的深执谦谦同后面的高自期许看似相矛盾,而对于他们师徒来说却是矛盾的统一。因为前面的谦虚是对博学位高恩师的大恩而言,后面的自信是表示决不辜负老师的期望。诗人敢于在短短四句里将两种矛盾对立的思想统一于一篇之中,不只是诗思之精巧,而是有其幸逢恩师栽培的特殊缘由的。
此诗主要表达作者对恩师的感激之情,并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的踌躇满志。全诗语言精练而意蕴悠长。
参考资料:
1、 周建国 编选.李商隐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12-213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吴地的桑叶已经碧绿,吴地的蚕儿已经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
我的家室远寄东鲁,我家的田地谁人劳作?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我欲春日耕种已经赶不上了,能否乘船江行而返也心感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南方来风吹着我的思乡之心,飞堕在家乡的酒楼门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楼的东边有一株桃树,枝条高耸被青烟笼罩。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这株桃树是我临行时所栽,一别至今已是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桃树如今与酒楼一样高了,我出行在外仍未回返。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我的娇女名叫平阳,手折花朵倚在桃树边盼我回家。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折下桃花不见父亲的面,眼泪哗哗如同泉水流淌。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我的小儿名叫伯禽,已经与姐姐一样高了。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他俩并肩双行在桃树之下,谁能抚背怜爱他俩?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想到这里心中不定七上八下,肝肠忧煎日甚一日。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撕片素帛写下远别的心怀,借此我仿佛也回到了汶阳之川。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05 .2、 良化.李白《寄东鲁二稚子》[J].父母必读,1983,08.3、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503-504 .4、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28-129 .5、 贾文昭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90-292 .吴地桑(sāng)叶绿,吴蚕已三眠。
吴地:即今江苏一带,春秋时此地属吴国。三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其状如眠;蚕历经三眠,方能吐丝结茧。
我家寄东鲁,谁三龟阴田?
东鲁:即今山东一带,春秋时此地属鲁国。龟阴田:这里借此指李白在山东的田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春事:春日耕三之事。
南风吹归心,飞堕(duò)酒楼前。
酒楼:据《太平广记》所载,李白在山东寓所曾修建酒楼。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fú)青烟。
拂青烟:拂动的青烟,形容枝繁叶茂状。
此树我所三,别来向三年。
向三年:快到三年了。向:近。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旋:还,归。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yǐ)桃边。
“娇女字平阳”:此句下一作“娇女字平阳,有弟与齐肩。双行桃树下,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抚背:抚摩肩背;长辈对晚辈的抚爱举动。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jiān)。
失次第:失去了常态,指心绪不定,七上八下。次第,常态,次序。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wèn)阳川。
裂素:指准备书写工具之意。素,绢素,古代作书画的白绢。之:到。汶阳川:指汶水,因汶阳靠近汶水故称。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05 .2、 良化.李白《寄东鲁二稚子》[J].父母必读,1983,08.3、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503-504 .4、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28-129 .5、 贾文昭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90-292 .这是一首情深意切的寄怀诗,诗人以生动真切的笔触,抒发了思念儿女的骨肉深情。诗以景发端,在读者面前展示了“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的江南春色,把自己所在的“吴地”(这里指南京)桑叶一片碧绿,春蚕快要结茧的情景,描绘得清新如画。接着,即景生情,想到东鲁家中春天的农事,感到自己浪迹江湖,茫无定止,那龟山北面的田园不知由谁来耕种。思念及此,不禁心急如焚,焦虑万分。春耕的事已来不及料理,今后的归期尚茫然无定。诗人对离别了将近三年的远在山东的家庭,田地,酒楼,桃树,儿女,等等一切,无不一往情深,尤其是对自己的儿女更倾注了最深挚的感情。“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他想象到了自己一双小儿女在桃树下玩耍的情景,他们失去了母亲(李白的第一个妻子许氏此时已经去世),此时不知有谁来抚摩其背,爱怜他们。想到这里,又不由得心烦意乱,肝肠忧煎。无奈之下,只能取出一块洁白的绢素,写上自己无尽的怀念,寄给远在汶阳川(今山东泰安西南一带)的家人。诗篇洋溢着一个慈父对儿女所特有的抚爱、思念之情。
这首诗一个最引人注目的艺术特色,就是充满了奇警华赡的想象。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诗人的心一下子飞到了千里之外的虚幻境界,想象出一连串生动的景象,犹如运用电影镜头,在读者眼前依次展现出一组优美、生动的画面:山东任城的酒楼;酒楼东边一棵枝叶葱茏的桃树;女儿平阳在桃树下折花;折花时忽然想念起父亲,泪如泉涌;小儿子伯禽,和姐姐平阳一起在桃树下玩耍。
诗人把所要表现的事物的形象和神态都想象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折花倚桃边”,小女娇娆娴雅的神态维妙维肖;“泪下如流泉”,女儿思父伤感的情状活现眼前;“与姊亦齐肩”,竟连小儿子的身长也未忽略;“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一片思念之情,自然流泻。其中最妙的是“折花不见我”一句,诗人不仅想象到儿女的体态、容貌、动作、神情,甚至连女儿的心理活动都一一想到,一一摹写,可见想象之细密,思念之深切。
紧接下来,诗人又从幻境回到了现实。于是,在艺术画面上读者又重新看到诗人自己的形象,看到他“肝肠日忧煎”的模样和“裂素写远意”的动作。诚挚而急切的怀乡土之心、思儿女之情跃然纸上,凄楚动人。
全诗由见吴人劳作而思家里当是春耕时节,继而对家中的桃树展开描写,随即由树及人,抒发对儿女的一片想念之情。结尾点明题意,表达寄托思念之意。全篇如同一封家书,言辞亲切,充满关爱之情。
毋庸置疑,诗人情景并茂的奇丽想象,是这首诗神韵飞动、感人至深的重要原因。过去有人说:“想象必须是热的”(艾迪生《旁观者》),意思大概是说,艺术想象必须含有炽热的感情。读者重温这一连串生动逼真、情韵盎然的想象,就不难体会到其中充溢着怎样炽热的感情了。如果说,“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黑格尔语),那么,李白这首充满奇妙想象的作品,是无愧于真正的艺术创造的。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28-129 .2、 贾文昭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90-292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
扬州百花盛开隋炀帝御舟东游,先将发源昆仑的黄河凿渠分流。
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骁勇的御林军跟皇帝辞别京城,三千美丽的宫女登上了大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
喧阗的鼓声响遏行云星辰闪动,拂浪旌旗招展水中日月影漂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
天下起义军归附了有道的大唐,迷楼倾覆王朝末日恰似景阳楼。
参考资料:
1、 宁宗一 陶慕宁.千编经典诗词曲·唐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7402、 谢真元.一生必读唐诗三百首 汉英对照.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6:553-5553、 李刚太 崔立华.名家名吟.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52-534、 何思美.白话唐诗精华.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7:2915、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57-658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pī)昆仑一派流。
广陵:今江苏扬州。帝:隋炀帝杨广。昆仑一派流:指黄河,旧说黄河发源于昆仑山。先劈:即谓将黄河凿渠分引。先劈昆仑:一作“光碧黄河”。
百二劈兵辞象阙(què),三千宫女下龙舟。
百二:指炀帝的劈卫兵骁勇。象阙:亦称象魏。古时宫廷门外有二台,上作楼观,两观对峙,中间阙然为道,乃悬挂法令之处。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
凝云:浓云;密云。鼓震:谓鼓声高鸣。旗:一作“旌”。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
四海义师:指天下反隋的义军。归:归附。有道:指唐朝。还似:一作“何异”。景阳楼:即景阳殿,南朝陈后主所建,在今南京玄武湖胖。殿下有井,名胭脂井。
参考资料:
1、 宁宗一 陶慕宁.千编经典诗词曲·唐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7402、 谢真元.一生必读唐诗三百首 汉英对照.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6:553-5553、 李刚太 崔立华.名家名吟.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52-534、 何思美.白话唐诗精华.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7:2915、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57-658此诗首联写隋炀帝东游前的准备。闻说扬州花盛,便想前去观赏,这是人之常情。起句气势和缓;语不惊人。但紧一句便顿起波澜,杨广为了去广陵看花,竟凿渠引流、大兴水土。为逞一己的私欲,竟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其奢侈程度可想而知。“先劈昆仑一派流”,一语中的,揭示本质。颔联写杨广离宫时景象。诗人没有正面写这个场面如何壮观,气势如何盛大,皇帝如何自得,而是从随行的队伍着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禁兵二百,前护后拥,宫女三千,尾随其后。皇帝的赫赫声威,于此表现无遗。颈联写沿途的喧闹情景。鼓声震天,凝固流云,惊动星辰,旌旗招展,覆盖着水面,仿佛波浪起伏,旗开之处,可见水底日月沉浮。这情景,把前面奢靡景象又推进一层。前三联,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依次写来,极言隋朝昏君的豪奢无度。
尾联总束前文,避实就虚,删繁就简,写出隋朝的结局,点明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道理。这个结局,是历史的结局,又是隋炀帝荒淫无度的结局。陈后主骄奢荒淫而筑景阳城,终为隋朝所灭;隋君沉醉酒色而建迷楼,终为李唐所代。历史发展遵循着固有的轨迹。诗人以隋比陈,言唐军为有道之师。可是,当初隋灭陈之际,隋军也是有道之军,这种借古讽劝晚唐之意寓于不言之中。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有三个特点:
一是在写景叙事上的“示观”描写。所谓“示观”,就是通过艺术想象把未曾见过的事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如临其境。作者许浑经过隋炀帝的行宫汴河亭时不由得感慨万千,浮想联翩,隋炀帝当年那种穷奢极欲的情景仿佛呈现在他的眼前。即前三联所描写的奢侈豪华的场面。这一切,诗人都只是“想见”而并未亲见,但却写得这般情景生动,使读者犹如亲见,这就是诗人进行的“示观”描写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二是诗的意境的动态描绘。诗中“劈昆仑”、“下龙舟”、“星辰动”、“日月浮”等句中的“劈”、“下”、“动”、“浮”,以及“游”、“震”、“拂”、“开”等字,都是动词,因而就赋予全诗意境以活动的体态,形成了骏马走坂之势,给读者以形象飞动之感。特别引读者注意的是,诗人在进行这种动态描写时,能够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虚构和夸张。像颈联“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两句,其中的“鼓震”、“旗开”是历史事实;但是鼓声能上入云霄,把行云挡住并使星辰摇动,旗帜能“拂浪”,在旌旗闪动时又能使人看到波浪中日月的浮影,这都是诗人的创造性想象,是虚构和夸张。诗的首联、颔联本来已经写得很活脱,很有气魄,再加上这样一个颈联,就更显得造形生动,气象雄豪,把杨广东游的那种赫赫声势、巍巍壮观的豪华盛况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颈联这两句诗实是全篇的“警策”。
三是“卒章显其志”。诗的前三联基本上是冷静地客观地写景叙事,读者单看前三联几乎看不出作者的倾向所在。只是到了最后一联,才忽然笔锋一转,把对事件的评判,和诗人写诗的旨意,一下子袒露了出来。诗人“显志”的方式也很别致。他笔下的尾联不是前三联所创造的形象的自然延伸,也不是对隋炀帝东游景象的直接批判,而是另起炉灶,凌空一跃,一下子跃到“义师”、“迷楼”上去,对隋炀帝游荡荒淫所招致的亡国后果作了严肃的评论和无情的嘲讽。但又不是直言指斥,而是把隋炀帝为了淫乐而修的“迷楼”与南朝陈后主的“景阳楼”相比,把读者的视线和思绪又拉回到眼前的汴河亭,解景生情,发人深思,无限感慨都在意象之外,这样的结尾是很有韵味的。
参考资料:
1、 谢真元.一生必读唐诗三百首 汉英对照.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6:553-5552、 潘百齐 赵龙祥.唐诗精华365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993、 赵丽雅.唐诗鉴赏解析.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2:11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