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破额山前,美玉一般碧绿的江水向东而流;诗人啊,你竟像在遥远的地方站立船头。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蘋花 一作:苹花)
你的赠诗有如春风拂面,引起了我无限的深情思念;我多想采束苹花相送于你,却因官事缠身不得自由。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926-927页破额山前碧玉流,骚(sāo)人遥驻(zhù)木兰舟。
碧玉流:形容江水澄明深湛,如碧玉之色。骚人:一般指文人墨客。此指曹侍御。木兰:木兰属落叶乔木,古人以之为美木,文人常在文学作品中以之比喻美好的人或事物。这里称朋友所乘之船为木兰舟,是赞美之意。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pín)花不自由。(蘋花 一作:苹花)
潇湘:湖南境内二水名。蘋:多年生水生蕨类植物,茎横卧在浅水的泥中,叶柄长,顶端集生四片小叶,全草可入药,亦作猪饲料。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926-927页诗一、二两句,切“曹侍御过象县见寄(经过象县的时候作诗寄给作者)”;三、四两句,切“酬(作诗酬答)”。“碧玉流”指流经柳州和象县的柳江。
作者称曹侍御为“骚人”,并且用“碧玉流”、“木兰舟”这样美好的环境来烘托他。环境如此优美,如此清幽,“骚人”本可以一面赶他的路,一面看山看水,悦性怡情;此时却“遥驻”木兰舟于“碧玉流”之上,怀念起“万死投荒”、贬谪柳州的友人来,“遥驻”而不能过访,望“碧玉流”而兴叹,只有作诗代柬,表达他的无限深情。
“春风无限潇湘意”一句,的确会使读者感到“无限意”,但究竟是什么“意”,却迷离朦胧,说不具体。这正是一部分优美的小诗所常有的艺术特点,也正是“神韵”派诗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然而这也并不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如果细玩全诗,其主要之点,还是可以说清的。“潇湘”一带,乃是屈子行吟之地。作者就把曹侍御称为“骚人”。把“潇湘”和“骚人”联系起来,那“无限意”就有了着落。此其一。更重要的是,结句中的“欲采苹花”,是汲取了南朝柳恽《江南曲》的诗意。《江南曲》全文是这样的:“汀洲采白苹,日暖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由此可见,“春风无限潇湘意”,主要就是怀念故人之意。此其二。而这两点,又是像水和乳那样融合一起的。
“春风无限潇湘意”作为绝句的第三句,又妙在似承似转,亦承亦转。也就是说,它主要表现作者怀念“骚人”之情,但也包含“骚人”寄诗中所表达的怀念作者之意。春风和暖,潇湘两岸,芳草丛生,苹花盛开,朋友们能够于此时相见,应是极好,然而却办不到。无限相思而不能相见,就想到采苹花以赠故人。然而,不要说相见没有自由,就是欲采苹花相赠,也没有自由。
这首诗语言简练,写景如画。诗人用“碧玉”作“流”的定语,十分新颖,不仅准确地表现出柳江的色调和质感,而且连那微波不兴、一平似镜的江面也展现在读者面前。这和下面的“遥驻”、“春风”十分协调,自有一种艺术的和谐美。
从全篇看,特别是从结句看,其主要特点是比兴并用,虚实相生,能够唤起读者的许多联想。但结合作者被贬谪的原因、经过和被贬以后继续遭受诽谤、打击,动辄得咎的处境,它有言外之意,则是不成问题的。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926-927页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床。
阵阵细雨好像是白玉堂飘下的帷帘,又像是从碧牙床上翻卷下来的竹席。
楚女当时意,萧萧发彩凉。
当时的神女沐浴披拂着光彩照人的秀发,就像这使气氛变得清凉的细雨。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262、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6:21-22帷(wéi)飘白玉堂,簟(diàn)卷碧牙床。
帷:帷帘,这里指细雨从天而降,形同疏帘。白玉堂,指天宫,相传中唐诗人李贺临死时,看见天上使者传天帝令召唤他上天给新建的白玉楼撰写记文。簟:竹席。碧牙床:喻指天空,蔚蓝澄明的天空好像用碧色象牙雕塑成的卧床。
楚女当时意,萧(xiāo)萧发彩凉。
楚女:指《楚辞·九歌·少司命》里描写的神女。萧萧:清凉的。发彩:形容秀发光泽华润。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262、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6:21-22这首诗笔法全属正面铺陈,不过是发挥了比喻及想象的功能,写得灵活而新鲜。
诗篇一上来打了两个比方蔚蓝清澈的天空好像用碧色象牙雕塑成的卧床。这里将细雨由天上洒落,想象为好像天宫白玉堂前飘拂下垂的帷幕,又像是从天空这张碧牙床上翻卷下来的簟席。帷幕、簟席都是织纹细密而质地轻软的物件,用它们作比拟,既体现出细雨的密致形状,也描画了细雨随风飘洒的轻盈灵姿。接下来,诗人再借用神话传说材料作进一步形容。楚女,《楚辞·九歌·少司命》里描写的神女,诗中曾写到她在天池沐浴后曝晒、梳理自己头发的神情。
这里说:想象神女当时的情态,那茂密的长发从两肩披拂而下,熠熠地闪着光泽,萧萧地传达凉意,如同作者眼前洒落的细雨。这个比喻不仅更为生动地写出了细雨的诸项特征,还特别富于韵致,引人遐想。整首诗联想丰富,意境优美,如“帷飘”、“簟卷”的具体形象,“白玉”、“碧牙”、“发彩”的设色烘托,“萧萧”的清凉气氛,尤其是神女情态的虚拟想象,合成了一幅神奇谲幻、瑰丽多彩的画面。比较起来,于这首诗主题相似的《微雨》偏于写实作风,而此诗则更多浪漫情味,从中反映出作者咏物的多样化笔调。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26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你拿过我的酒杯斟满美酒同饮共醉,与你一起拿着筷子击打盘儿吟唱诗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虽然你诗才一流堪称国手也只是如此,但命中注定不能出人头地也没有办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抬眼看到的人都荣耀体面而你却长守寂寞,满朝官员都有了自己满意的位置而你却虚渡光阴。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我深知你才高名重,却偏偏遭逢不公的对待,但这二十三年你失去的太多了。
参考资料:
1、 马玮 主编.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 白居易.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年:270-2722、 张颢瀚 主编.古诗词赋观止 上.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762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zhù)击盘歌。
引:本意为用力拉开弓。这里形容诗人用力拿过朋友的酒杯,不容拒绝。说明诗人的热情、真诚和豪爽。箸:筷子。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cuō)跎(tuó)。
举:抬。蹉跎:不顺利,虚渡光阴。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合被:应该被。合,应该。是与命中注定相符合的应该。才名:才气与名望。二十三年:刘禹锡于公元80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旧历九月被贬连州刺史,赴任途中再贬朗州司马。十年后,奉诏入京,又复贬任连州刺史,转夔、和二州刺史。直至公元827年(唐文宗大和元年),方得回京,预计回到京城时,已达二十三年之久。
参考资料:
1、 马玮 主编.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 白居易.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年:270-2722、 张颢瀚 主编.古诗词赋观止 上.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762白居易有两个好友,年轻的时候跟元稹交往最深,两人并称“元白”。而晚年则跟刘禹锡的关系较近,并称“刘白”。如果没有二人深厚的友谊,没有白居易对刘禹锡的肯定与欣赏,是不会有这首诗的。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刘白二人相互赏识,也只有这样才有了无拘无束地把酒言欢、吟诗作乐。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国手”一词可以看出诗人对刘禹锡的极尽赏识,但是如此优秀的人才也没办法改变命运坎坷的局面。这句是抱怨刘禹锡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虽然写诗才华横溢,但命运始终让人无可奈何。表现了诗人对当权者的不满与愤怒。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一个“国手”遭遇的却是“长寂寞”,不能不说刘禹锡的命运太“蹉跎”了。作为刘禹锡的好友,诗人感到愤怒、失望,为刘禹锡抱打不平。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诗人一方面赞扬了刘禹锡的才情,另一方面对刘禹锡的曲折遭遇表示了同情,这种直率与坦诚绝不是写给一般人的,只有友谊深厚才有如此言语。该二句对当权者和无为者的讽刺,表达了对友人才能的赞赏,以及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愤懑;刘诗则抒发乐观的情绪,豁达的襟怀,表现出对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的乐观、豁达之情。
刘禹锡为回赠这首诗,写下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有意思的是后人对刘禹锡的这首诗评价更高,尤其认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更能体现刘禹锡乐观、豁达的状态,相比该诗里白居易那副抱怨命运的状态更有意境。不可否认,刘禹锡的诗读来更加的坚韧与豪放,但白居易诗歌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坦率、真诚,敢于直言,往往将各种问题写入诗中。
参考资料:
1、 马玮 主编.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 白居易.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年:270-272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
勤政楼前百技竞赛,各自展现自己的高超与魅力,而王大娘的长竿更是鹤立鸡群,惊险美妙无比。
谁谓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
谁能料到妇女反而更有力气,顶着长竿犹自嫌轻,还要在上面顶个木山,叫人在山上翻滚歌舞。
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
楼:指勤政楼。百戏:指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
谁谓绮(qǐ)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zhù)人。
绮罗:指妇女穿的有纹彩的丝织品,此处指王大娘。翻:反而,反倒。著:一作“着”。
“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前二句展示了一幅让人惊叹的画面。王大娘那细细的长竿顶着那么大的一座木山,还有一个小孩子在山上翻滚出入,真够刺激。而着一“唯”字,更有“万绿丛中一点红”之妙。
“谁谓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后两句进一步写出王大娘超乎常人的力量与神妙绝伦的技艺。“谁谓”的反问语气更突出了人们的惊讶诧异,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效果。
此诗不仅再现了唐玄宗勤政楼前人们观赏百戏的热闹场面,对王大娘过人的力量和神妙的技艺表示了由衷的赞叹,而且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盛唐时期文化艺术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安宁和谐。据《太平御览》记载,刘晏写下此诗,博得了唐玄宗、杨贵妃等人的一片赞颂,唐玄宗非常高兴,赏赐了刘晏一制象牙笏和一领黄纹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