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忆北庭杨侍御留后

:

不幸同俘絷,常悲海雁孤。如何一朝事,流落在天隅?

永夜多寂寞,秋深独郁纡。欲知相忆甚,终日泪成珠。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殷济

代宗、德宗时人。曾入北庭节度使幕府。北庭陷蕃前后,被吐蕃所俘。敦煌遗书伯三八一二收其诗14首,多为陷蕃前后作,诗意伤感凄凉。事迹据其诗推知。《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14篇诗文

猜你喜欢

效古二首

:

朝入天苑中,谒帝蓬莱宫。
青山映辇道,碧树摇烟空。
谬题金闺籍,得与银台通。
待诏奉明主,抽毫颂清风。
归时落日晚,蹀躞浮云骢。
人马本无意,飞驰自豪雄。
入门紫鸳鸯,金井双梧桐。
清歌弦古曲,美酒沽新丰。
快意且为乐,列筵坐群公。
光景不可留,生世如转蓬。
早达胜晚遇,羞比垂钓翁。

自古有秀色,西施与东邻。
蛾眉不可妒,况乃效其颦。
所以尹婕妤,羞见邢夫人。
低头不出气,塞默少精神。
寄语无盐子,如君何足珍。

朝入天苑中,谒帝蓬莱宫。
清晨来到天子的庭苑中,在蓬莱宫拜谒皇上。

青山映辇道,碧树摇烟空。
青山掩映皇上的辇道,碧树摇曳在苍茫的天空。

谬题金闺籍,得与银台通。
在翰林院滥竽充个谬数,侥幸可以与银台阁的文人沟通。

待诏奉明主,抽毫颂清风。
翰林待诏侍奉贤明的皇上,振笔挥毫歌颂清明的政风。

归时落日晚,蹀躞浮云骢。
归翰林宿舍时已经是落日黄昏,浮云骢小步行走。

人马本无意,飞驰自豪雄。
人与马都不想逞能,没有飞驰起来逞豪雄。

入门紫鸳鸯,金井双梧桐。
一入宿舍门就看见紫鸳鸯戏水,金井中高大的两棵梧桐树。

清歌弦古曲,美酒沽新丰。
树下来段清歌配古琴曲,喝的当然是新丰的美酒。

快意且为乐,列筵坐群公。
人生快意且须及时行乐,与群公大臣列筵喝酒吃肉。

光景不可留,生世如转蓬。
时光不可挽留,人生在世就如飞转的蓬蒿。

早达胜晚遇,羞比垂钓翁。
还是早点腾达好,羞比姜太公那个垂钓翁,八十多岁才与文王相逢。

自古有秀色,西施与东邻。
自古以来都有美人,西施与她的东邻东施。

蛾眉不可妒,况乃效其颦。
蛾眉不可妒忌,何况效仿她皱着眉头。

所以尹婕妤,羞见邢夫人。
所以尹婕妤很明智,一见邢夫人就自叹不如。

低头不出气,塞默少精神。
低头连大气也不敢出,沉默不作一声。

寄语无盐子,如君何足珍。
无盐子啊,丑陋如斯!你有什么可珍爱的?

朝入天苑中,谒帝蓬莱宫。
天苑:禁苑也。

青山映辇道,碧树摇烟空。

谬题金闺籍,得与银台通。

待诏奉明主,抽毫颂清风。

归时落日晚,蹀躞浮云骢。

人马本无意,飞驰自豪雄。

入门紫鸳鸯,金井双梧桐。

清歌弦古曲,美酒沽新丰。

快意且为乐,列筵坐群公。

光景不可留,生世如转蓬。

早达胜晚遇,羞比垂钓翁。
垂钓翁:谓吕尚,年八十钓于渭滨,始遇文王。

自古有秀色,西施与东邻。

蛾眉不可妒,况乃效其颦。

所以尹婕妤,羞见邢夫人。

低头不出气,塞默少精神。

寄语无盐子,如君何足珍。
无盐:战国丑妇钟无盐,齐宣王之王后。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捕渔谣

:
天子好征战,百姓不种桑。
天子好年少,无人荐冯唐。
天子好美女,夫妇不成双。

天子好征战,百姓不种桑。
天子喜欢打仗,百姓不事农桑。

天子好年少,无人荐冯唐。
天子喜欢少年,无人举荐冯唐。

天子好美女,夫妇不成双。
天子喜欢美女,夫妇不能成双。

天子好征战,百姓不种桑(sāng)
天子:古以君权为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不种桑:不从事农业生产。

天子好年少,无人荐(jiàn)冯唐。
年少:犹少年。冯唐:西汉代郡(今张家口蔚县)人,汉文帝时为中郎署长已近耄耋之年。此处借指年老而有德才的人。

天子好美女,夫妇不成双。
夫妇不成双:意指良家美女多被选入皇宫,使得民间妻离子散。

天子好征战,百姓不种桑。
天子好年少,无人荐冯唐。
天子好美女,夫妇不成双。

    此诗以民歌形式,三章六句分述三个并不相关的内容,通过对比手法讽刺时局,矛头直指最高统治阶级,鞭笞了皇帝的种种罪行,道出了人民的强烈呼声。

  《捕渔谣》共三章六句,分述三个并不相关的内容,用两种方式组合:一是不同内容的排比,拓宽外延;二是同一内容的对比,深化内涵,并集中在一个焦点(主题)曝光。丰茸其辞而凝炼其意,正是民间歌谣的普遍特色。远者汉桓灵时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黾。”近者如民歌:“种田郎,吃米糠;纺织娘,没衣裳;卖盐的老婆喝淡汤,编凉席的睡光床。”其语虽浅显,事虽明了,作者仅仅作客观叙写,不加褒贬,而事实提供的强烈对比,却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与鲜明的憎爱态度。

  进一步考察,《捕渔谣》所列举三端,非同泛泛。首句写农桑为立国之本,废于征战;人才为兴邦之道,囿于偏见;夫妇为人伦之先,乱由上作。天子所好虽不过尔尔,其影响却至巨至大。诚如司马迁言:“其称文小,而所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即以冯唐而论,冯唐向以不遇于时作为典故人物流传,在汉时尚数次有人举荐,如今竟至于荐引无人,可悲可叹。曹邺对晚唐社会的病态症结作了深刻揭露,既具有针对的时事性,又有深厚的历史感。

  至于题作《捕渔谣》,而诗却无相关内容,或以为怪异。盖民歌民谣向有特殊调名,如近世“杨柳青”“马灯调”“莲花落”“无锡景”可以推知;起先可能抒写直接内容,后来渐渐失去联系。水路山歌,渔夫樵子,“牧笛无心信口吹”,只取其自由洒脱。文人词原亦由民间词发展而来。其词调最初大抵有来历,尔后创作渐多,遂与内容分离;犹如时新名酒仍以百年老窖陈酿作商标,示其古朴醇正而已。顺便再说一说章法,前两章如正形方阵,纵横悉成对衬;第三章奇数陡起,便觉欹兀,戛然而止,锐其锋芒。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660-66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紫薇花

:
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
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

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
一支初绽的紫薇在秋露里迎接晨光,而不是在早春与百花争奇斗艳。

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
无言的桃花、李花现在不知道在何处,只有紫薇花向着寒冷的秋风,笑对那些争着在艳阳春天开放的花朵了。

参考资料:

1、 麻守中.历代题画类诗鉴赏宝典: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130-1312、 马玮.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杜牧: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172-174

晓迎秋露(lù)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
上春:早春。

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
桃李无言:意谓桃李不说话,不夸耀自己。艳阳人:指在艳阳春天里开的花。

参考资料:

1、 麻守中.历代题画类诗鉴赏宝典: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130-1312、 马玮.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杜牧: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172-174
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
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

  紫薇夏季开花,开谢相续,花期长达三、四月之久。杜牧这首诗即围绕紫薇花花期长的特点着笔,赞美紫薇花不争春的谦逊品格。

  “晓迎秋露一枝新”,首句写紫薇花开花季节时令。秋天的早晨,紫薇花迎着秋天的寒露开出一枝枝新鲜的花朵。一个“迎”字,赋予紫薇花以人的精神,它不怕秋寒,迎着寒露开放,为人间装点秋天的景色。

  “不占园中最上春”,春天时节,百花盛开,争奇斗艳,而紫薇花不与百花争春,它夏季开花,一直开到秋末。诗人在这里赞美紫薇花不与百花争春的谦逊品格。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出自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意谓桃花李花开得鲜艳靓丽,引得人人们纷纷前来观赏,以致树下踩出了小路。杜牧在这首中用此典故,却一反其念,以桃花李花来反衬紫薇花的美和开花时间之长,极有新意。诗人虽写紫薇但在此诗中一字不提紫薇,使读者在惊奇之中,享受到紫薇的美丽的质感。现在秋天到了,秋风萧瑟,无言的桃花、李花,不知今在何处,只有紫薇花向着寒冷的秋风,笑对那些争着在艳阳春天开放的花朵了。诗人寄情于物,在赞美紫薇花的谦逊品格时,也赞美了具有谦逊美德的人。

  诗人虽写紫薇但在此诗中一字不提紫薇,使读者在惊奇之中,享受到紫薇的美丽的质感。充分感觉到紫薇不与群花争春,淡雅高洁的风骨和一枝独秀的品格。所谓“反常”必须以“合道”为前题,方能构成奇趣。这首被人们誉为咏紫薇诗中的佳作,由于设想入奇,扩大了诗的张力和戏剧效果,使人玩味不已。

参考资料:

1、 麻守中.历代题画类诗鉴赏宝典: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130-1312、 炎继明.中国古典诗歌与中医药文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85-8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单于裴都护赴西河

:
征马去翩翩,城秋月正圆。
单于莫近塞,都护欲临边。
汉驿通烟火,胡沙乏井泉。
功成须献捷,未必去经年。

征马去翩翩,城秋月正圆。
你骑着征马,翩翩而去;秋天城中,明月正圆。

单于莫近塞,都护欲临边。
匈奴单于你切莫靠近我汉家边塞,如今我都护将军正欲莅临边关。

汉驿通烟火,胡沙乏井泉。
汉家驿道中,烽火接连燃起,胡地沙多,井泉难寻。

功成须献捷,未必去经年。
功成之后要献战利品,你此番北去,用不了一年就可以做到这一点。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05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66-67

征马去翩翩,城秋月正圆。
征:即行,远行。城秋:一作“秋城”。

(chán)(yú)莫近塞,都护欲临边。
单于:这里指少数民族首领。临边:一作“回边”。

汉驿(yì)通烟火,胡沙乏井泉。
驿:即驿道,此指边防要道。烟火:即烽火。胡沙:指少数民族居住的沙漠地区。乏:一作“泛”。井泉:一作“水泉”。

功成须献捷(jié),未必去经年。
献捷:指战胜后所获得的俘虏和战利品。经年:即一年,长年。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05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66-67
征马去翩翩,城秋月正圆。
单于莫近塞,都护欲临边。
汉驿通烟火,胡沙乏井泉。
功成须献捷,未必去经年。

  崔颢的这首《送单于裴都护赴西河》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边塞诗。

  此诗开头“征马去翩翩,城秋月正圆”两句写诗人送人远去,而明月正圆,暗寓友人远去后心中无限惆怅。征马,点明裴都护远赴边庭。翩翩,赞其风度。城秋,点明送别地点和时节。

  颔联“单于莫近塞,都护欲临边”写裴都护远赴单于都护府镇守边关。这里“单于”既是实指敌人首领,又暗点裴都护所往之地,语义双关。这两句以虚拟的告诫敌人的口吻措辞,告诫敌酋不要轻举妄动,扰犯边关,衬写裴都护强大的声威,谐谑而又豪壮。

  颈联“汉驿通烟火,胡沙乏井泉”,边防要道上烽烟四起,表明此时边关形势急迫,又暗寓了裴都护到任后,边关防备严密。胡地黄沙漫天,大漠瀚海,缺乏水泉,自然条件恶劣。“胡沙”一句,既是实写边地之景,又暗寓了都护镇守边关的艰辛。

  结尾“功成须献捷,未必去经年”两句写裴都护此去镇守边关,不必经年就能成功献捷,呼应前面“单于莫近塞”,这既是夸赞和祝愿,也是勉励。

  这首送别之作,语言朴实,格调刚健高昂,挟幽并慷慨之气,风骨凛然,正如徐献忠所言:“(崔)颢诗气格齐俊,声调倩美,其说塞垣景象,可与明远(鲍照)抗庭。”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66-6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岑征君归鸣皋山

:
岑公相门子,雅望归安石。奕世皆夔龙,中安竟三拆。
至人达机兆,高揖九州伯。奈何天地间,而作隐沦客。
贵道能全真,潜辉卧幽邻。探元入窅默,观化游无垠。
光武有天下,严陵为故人。虽登洛阳殿,不屈巢由身。
余亦谢明主,今称偃蹇臣。登高览万古,思与广成邻。
蹈海宁受赏,还山非问津。西来一摇扇,共拂元规尘。

岑公相门子,雅望归安石。
岑公是相门之子,有着谢安一样的雅望。

奕世皆夔龙,中台竟三拆。
世代都有腾飞的巨龙,中台级别的就有三人。

至人达机兆,高揖九州伯。
至人发达自有先兆,举手高揖九州伯,却不愿意为臣。

奈何天地间,而作隐沦客。
无可奈何在天地直间,成为隐沦客。

贵道能全真,潜辉卧幽邻。
大道贵在深得全真,飞龙有时也潜辉幽卧。

探元入窅默,观化游无垠。
不妨趁此时探讨宇宙人生奥秘,观化神游在无垠的宇宙之中。

光武有天下,严陵为故人。
光武帝拥有天下以后,严子陵作为他的老朋友,不愿意为臣。

虽登洛阳殿,不屈巢由身。
虽然登上光武帝在洛阳的宫殿,也不愿意放弃巢由样的隐士身份。

余亦谢明主,今称偃蹇臣。
我也曾经谢辞过明主,如今自称傲慢而穷困之臣。

登高览万古,思与广成邻。
登高而思万古,真想与仙人广成子为邻。

蹈海宁受赏,还山非问津。
鲁仲连为朋友能蹈海而死,难道他会接受赏赐,我还山以后就不屑再去官场问津了。

西来一摇扇,共拂元规尘。
西风来了,我会像晋朝的宰相王导一样摇扇遮鼻,不愿意沾上官场的半点气息。

参考资料:

1、 李白.李太白集:中华书局,1997

(cén)公相门子,雅望归安石。
征君:隐居不应朝廷征聘的人。相门子:征君盖与诗人岑参同族,故云。安石:东晋谢安,字安石。

奕世皆夔(kuí)龙,中安竟三拆。
奕世:累世。夔龙:传说舜时的两位贤臣。中安:星名,三安(上安、中安、下安)之一。古谓三公上应三安。拆:通“坼”,分开,裂开。

至人达机兆(zhào),高揖(yī)九州伯。
机兆:事机的先兆。揖:揖而不拜。九州伯:九州之长官。句指隐而不仕。

奈何天地间,而作隐沦客。

贵道能全真,潜辉卧幽邻。
潜辉:藏辉。邻:全诗校:“一作鳞。”

探元入窅(yǎo)默,观化游无垠(yín)
元:同“玄”。窅默:幽深难测。无垠:无形状之貌。

光武有天下,严陵为故人。
光武:用严光事。

虽登洛阳殿,不屈巢(cháo)由身。

余亦谢明主,今称偃(yǎn)(jiǎn)臣。
偃蹇:傲世之意。

登高览万古,思与广成邻。
广成:即广成子。

蹈海宁受赏,还山非问津。
蹈海:用鲁仲连事。

西来一摇扇,共拂元规尘。
西来:全诗校“一作终期”。元规尘:晋庾亮字元规。此以“元规尘”喻权臣之盛气凌人。

参考资料:

1、 李白.李太白集:中华书局,1997
岑公相门子,雅望归安石。奕世皆夔龙,中台竟三拆。
至人达机兆,高揖九州伯。奈何天地间,而作隐沦客。
贵道能全真,潜辉卧幽邻。探元入窅默,观化游无垠。
光武有天下,严陵为故人。虽登洛阳殿,不屈巢由身。
余亦谢明主,今称偃蹇臣。登高览万古,思与广成邻。
蹈海宁受赏,还山非问津。西来一摇扇,共拂元规尘。

  李白被赶出长安,心情无限激愤和失望。但又看不见别的出路,因而也更加苦闷。在这首送岑征君归隐的诗里,这激愤、失望,苦闷的心情一齐迸发出来,化为对唐玄宗统治集团的控诉和同黑暗政治现实决裂的誓言。

  第一部分(1~4句)是写岑征君是相门之子,有着谢安一样的雅望。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生动的比喻,以腾飞的巨龙比喻岑征君卓越的才能,充分体现了他创作方法上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第二部分(5~12句)是写送别岑征君当时的情景和想象岑征君归隐鸣皋山的原因。诗中写岑征君有卓越的才能,但竟不容于世,反衬了现实的黑暗。征君归隐鸣皋山虽是无可奈何之举,但隐居生活非常的幽深凄清、恬淡纯净,同权贵专权,尔虞我诈的黑暗现实对立的。无论是送别的情景,还是想象中的隐居生活又都表现了诗人极为苦闷的心情。

  第三部分(13~20句),诗中描述的君主是封建时代谦恭下士的帝王的典范;而贤士又都是性格傲岸、蔑视权贵的典型。李白在诗中徵引这些古人的典故,用意无非是两个,一是提出一种理想化的君臣关系,借以批评唐玄宗的“轻士”;二是表明自己平交帝王的态度,决不以牺牲人格来换取功名。李白的这种追求人格价值的理想,产生在盛唐政治开明的社会历史土壤中,受到自由浪漫的时代精神的培养和滋育,代表了中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富有人格价值、值得布衣寒士骄傲的人生追求。

  到了第四部分(21~24句),诗人则把满腔激愤,失望和苦闷的心情,写成了痛快淋漓的揭露与斥责。在唐玄宗统治集团统治下,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奸佞得志,贤才受辱的黑暗政治。诗人表示,再也不能在这个黑暗的现实里呆下去了。这里,他又是用否定一切现实生活,以消极归隐的形式来表达他的反抗的,当然反映了他思想中的消极因素。

参考资料:

1、 张福庆.试论李白诗歌悲剧性的特殊审美涵义:北京外交学院中文系,2001-0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