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蠡湖

:
东湖烟水浩漫漫,湘浦秋声入夜寒。风外暗香飘落粉,
月中清影舞离鸾。多情袁尹频移席,有道乔仙独倚阑。
几度篝帘相对处,无边诗思到吟坛。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牟融

牟融(?―公元79年3月26日),字子优,北海安丘人,东汉官员。牟融学问渊博,初以《大夏侯尚书》教授学生数百人,在乡里很有名。后举茂才,任丰县县令。在任三年,政绩为州郡第一。牟融后入朝任职,历任司隶校尉、大鸿胪、大司农、司空、太尉等。牟融在职尽责,很有能力,受到百官敬畏、皇帝称颂。建初四年(公元79年),牟融去世。牟融著有《牟子》二卷。 65篇诗文

猜你喜欢

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

:
步屟随春风,村村自花柳。
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
酒酣夸新尹,畜眼未见有。
回头指大男,渠是弓弩手。
名在飞骑籍,长番岁时久。
前日放营农,辛苦救衰朽。
差科死则已,誓不举家走。
今年大作社,拾遗能住否。
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
感此气扬扬,须知风化首。
语多虽杂乱,说尹终在口。
朝来偶然出,自卯将及酉。
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邻叟。
高声索果栗,欲起时被肘。
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
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

步屟随春风,村村自花柳。
随着春风郊外散步,村村一片片红花绿柳。

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
田翁说春社快要临近,邀我去他家尝春酒。

酒酣夸新尹,畜眼未见有。
沉醉中赞颂新上任的成都府尹,这样的好官双眼从未见过。

回头指大男,渠是弓弩手。
回头指着大儿子说,他原来是一个弓箭手。

名在飞骑籍,长番岁时久。
名字登在飞骑兵的军籍上,服兵役的年月也最长久。

前日放营农,辛苦救衰朽。
前几日放他回家务农,这才救了辛辛苦苦的老朽。

差科死则已,誓不举家走。
差役赋税哪怕重得逼人致死,我发誓也不把全家搬走。

今年大作社,拾遗能住否。
今年社日,要大大热闹一番,不知您能在这里留住否?

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
接着呼喊妇女,把大瓶打开,为我还用大盆盛酒。

感此气扬扬,须知风化首。
这种扬扬的意气令人感动,爱民正是为政之首。

语多虽杂乱,说尹终在口。
说的话过多而且又杂乱,夸奖府尹始终不离口。

朝来偶然出,自卯将及酉。
清晨出游,偶然来到他家,却从卯时到酉时喝了一天酒。

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邻叟。
长久做客应爱惜人的友情,我哪能拒绝邻近老叟的挽留?

高声索果栗,欲起时被肘。
他高声叫人拿取果栗,我几次告辞他又拉住我的臂肘。

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
看他指手画脚强留得无礼,我不觉得村里老头粗鄙呆丑。

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
月亮来时他还一再遮拦,还生气问我喝酒管它几升几斗?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83-184

步屟(xiè)随春风,村村自花柳。
步屧:行走;漫步。“屧”即草鞋。花柳:花和柳。

田翁逼社日,邀花尝春酒。
逼:逼近。社日:社日有春社和秋社之分。这里是春社,在春分前后。春酒:冬酿春熟之酒;亦称春酿秋冬始熟之酒。

酒酣夸新尹,畜(xù)眼未见有。
酒酣:有几分酒意。新尹:新上任的成都尹,指严武。畜眼:畜眼,犹老眼,是对自己眼睛的谦称。“畜”同“蓄”。

回头指大男,渠是弓弩手。
指大男:指着他的大儿子对杜甫说。渠:他。弓弩手:弓箭手。此句是说被征去当兵。

名在飞骑籍(jí),长番岁时久。
飞骑:军名。长番:唐代府兵制中,无更代的长期兵役。

前日放营农,辛苦救衰朽(xiǔ)
放营农:放归使从事农耕生产。衰朽:即衰老,田父自谓。

差科死则已,誓不举家走。
差科:指一切徭役赋税。一作“差料”。举家:全家。

今年大作社,拾遗能住否。
大作社:社日要大大地热闹一番。拾遗:指杜甫。杜甫曾任左拾遗。

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zhǒu)
取:取酒的意思。

感此气扬扬,须知风化首。
风化首:意思是说为政的首要任务在于爱民。

语多虽杂乱,说尹终在口。
杂乱:多而乱;无秩序、条理。

(zhāo)来偶然出,自卯(mǎo)将及酉(yǒu)
朝来:早晨。卯:地支的第四位,上午五点到七点为卯时。酉:地支的第十位,下午五点到七点为酉时。

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邻叟。
久客:久居于外。惜:珍重。邻叟:邻家老人。此指田父。

高声索果栗(lì),欲起时被肘。
肘:这里作动词用。时被肘:是说屡次要起身告辞,屡次被他以手掣肘(拖住或搂下)。

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
指挥:此指田父指手画脚。村野:犹鄙野,相当于现在说的“老粗”。

月出遮花留,仍嗔(chēn)问升斗。
遮:遮拦,就是拦住不让走。嗔:嗔怪,就是生气。升斗:借指酒。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83-184
步屟随春风,村村自花柳。
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
酒酣夸新尹,畜眼未见有。
回头指大男,渠是弓弩手。
名在飞骑籍,长番岁时久。
前日放营农,辛苦救衰朽。
差科死则已,誓不举家走。
今年大作社,拾遗能住否。
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
感此气扬扬,须知风化首。
语多虽杂乱,说尹终在口。
朝来偶然出,自卯将及酉。
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邻叟。
高声索果栗,欲起时被肘。
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
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

  此诗开头“步屧随春风,村村自花柳”,是说穿着草鞋信步去玩春景。即下文所谓“偶然出”。万方多难,百忧交集,然而花柳无情,并不随人事为转移,自红自绿,故花柳上用一“自”字。与“天下兵虽满,春光日自浓”的“自”,含义正同。接着写田父请杜甫喝酒:“酒酣夸新尹。”酒酣,有几分酒意的时候。“新尹”,严武是上一年十二月做的成都尹,新上任,所以说新尹。“畜眼未见有!”是田父夸严武之辞,说长了眼睛从未见过这样的好官。先极口赞美一句,下说明事实。然后他指着大儿子对杜甫说,大儿子曾被征去当兵,是个弓箭手,而且得长远当兵,没有轮番更换。现在却能放回家从事生产,他非常感激。“辛苦救衰朽”,这句是倒装句法,顺说即“救衰朽辛苦”。“差科死则已,誓不举家走”二句说田翁表示感激,欲以死报。并且要在社日大大地热闹一番,问杜甫能否留下:“拾遗能往否?”杜甫曾作左拾遗,所以田父便这样称他一声。接着的“叫”字写得很生动,叫是粗声大气的叫喊,如果说“唤妇”,便不能写出田父伪粗豪神气。浦起龙注:“叫妇二字一读,如闻其声。”

  “感此气扬扬,须知风化首。”这两句是杜甫的评断;也是写此诗的主旨所在。田父的意气扬扬,不避差科,就是因为他的儿子被放回营农。因为感激,所以口口声声总离不了成都尹。即所谓“美”。“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邻叟。”久居在外,故人情尤可珍惜。这两句说明打扰田父一天还不走,井非为了贪杯,实由盛情难却。“指挥过无礼”中的“指挥”二字,很形象,也很幽默。“未觉村野丑”:杜甫爱的是真诚,恶的是“机巧”(“所历厌机巧”),故不觉其为丑。“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田父意在尽醉,所以当杜甫最后问到今天喝了多少酒时,他还生气。意思是说:“酒有的是,你不用问。”极写田父的真朴慷慨。关于这句,浦起龙有不同的解释,他说:“问升斗,旧云问酒数,吾谓是问生产也。见有此好宫,不须记挂口料,不怕没饭吃。吾曹今日只管开怀痛炊耳。”

  严武是杜甫的朋友严挺之的儿子。从这首诗可以清楚地看出杜甫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以及劳动人民那种豪爽天真的品质。杜甫的这首诗虽然历代都有人称赏,但这些称赞并没有充分估量出它的份量和价值。它实是一首富有浓郁政治色彩和艺术独创的优秀诗篇。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很明确,因为这首诗明白晓畅,内容一望便知,而且诗题还概括了它的基本内容。它具体叙述了杜甫被一位农民盛情相邀饮酒的情景,通过农夫之口赞颂了严武政绩卓著以及在百姓中的口碑。诗中对老农的热情淳朴、豪迈正直写得十分生动。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83-1842、 刘文刚.论小说体政治诗《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鄱阳湖学刊,2014,0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旱云形象千姿百态竞返长空,片片重叠藏进深山映入水中。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无数旱苗枯干欲死急盼甘雨,空中云朵悠然自在化作奇峰。

参考资料:

1、 韩景阳.唐诗百首注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2062、 董自厚.唐诗: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1453、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7124、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201-202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cáng)山片复重。
千形万象:指云的形态变化无穷。竟还空:终究一场空,不见雨下来。竟,终于。还,返回。片复重:时而一片片、一朵朵,时而重重叠叠。重,云朵重叠。

无限旱(hàn)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无限:无数。旱苗:遭旱的禾苗。尽:死尽。悠悠:悠然自得的样子。奇峰:远处旱云耸立如同奇异的山峰。

参考资料:

1、 韩景阳.唐诗百首注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2062、 董自厚.唐诗: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1453、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7124、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201-202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夏云形状奇特,变幻不常。“夏云多奇峰”,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但这首诗的作者似乎对悠闲作态的夏云颇为憎厌,这是因为作者的心境本来就并不悠闲,用意又另有所属的缘故。

  首句撇开夏云的各种具体形象,用“千形万象”四字一笔带过,紧接着下了“竟还空”这几个感情份量很重的词语。原来,诗人是怀着久旱盼甘霖的焦急心情注视着风云变幻。对他说来,夏云的千姿百态并没有实际意义,当然也就想不到要加以描写。对事物关心的角度不同,描写的方式也自然有别。这一句对夏云的描写尽管抽象,却完全符合诗人此时的感情。它写出一个过程:云不断幻化出各种形象,诗人也不断重复着盼望、失望,最后,云彩随风飘散,化为乌有,诗人的希望也终于完全落空。“竟还空”三字,既含有事与愿违的深深失望,也含有感到被作弄之后的一腔怨愤。

  次句写“竟还空”后出现的情形。云彩虽变幻以至消失,但切盼甘霖者仍在寻觅它的踪影。它仿佛故意与人们捉迷藏:到处寻觅不见,蓦然低头,却发现它的倒影映入水中;猛然抬头,则又见它原来就隐藏在山后。又好像故意在你面前玩戏法:忽而轻云片片,忽而重重叠叠。这就进一步写出了云的容与悠闲之状,怡然自得之情,写出了它的故作姿态。而经历过失望、体验过被作弄的滋味的诗人,面对弄姿自媚的云,究竟怀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第三句是全诗的背景,按自然顺序,似应放在首句。诗人把它安排在这里,一方面是使这首篇幅很狭的小诗也有悬念,有波澜;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让它在感情发展的关节点上出现,以便与第四句形成鲜明尖锐的对照,取得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第三句明显地蕴含着满腔的焦虑、怨愤,提得很高,出语很重,第四句放下去时却很轻,表面上几乎不带感情。一边是大片旱苗行将枯死,亟盼甘霖,一边却是高高在上,悠闲容与,化作奇峰在自我欣赏。正是在跌宕有致的对比描写中,诗人给云的形象添上了画龙点睛的一笔,把憎厌如此夏云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一首不以描摹刻画为能事、有所托寓的咏物诗,总是能以它的生动形象启发人们去联想,去思索。这首诗,看来并不单纯是抒写久旱盼雨、憎厌旱云的感情。诗中“云”的形象,既具有自然界中夏云的特点,又概括了社会生活中某一类人的特征。那千变万化,似乎给人们以洒降甘霖希望的云,其实根本就无心解救干枯的旱苗。当人们焦急地盼它降雨时,它却“悠悠闲处作奇峰”。不言而喻,这正是旧时代那些看来可以“解民倒悬”,实际上“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尊容。它的概括性是很高的,时至今日,诗里所描绘的人格化了的“云”是依然能给人留下印象的。

  古代诗歌中咏云的名句很多,但用劳动者的眼光、感情来观察、描绘云的,却几乎没有。来鹄这位不大出名的诗人的这一首《云》,也许算得上最富人民性的咏云之作。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51-1532、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335-133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鹧鸪词

: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看到湘江两岸的斑竹,又看到长着锦色羽毛的的鹧鸪,振翅而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满怀的愁情,就像聚拢在湘江上空的阴云,无奈而深情地问苍天,自己的丈夫从何处归来。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zhè)(gū)飞。

处处湘(xiāng)云合,郎从何处归?
湘云:湘江上的云。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这是一首乐府诗。李益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生活在湘江一带的女子。

  诗的开头写她怀远的愁情,不是用直陈其事的方法来正面描写,而是用“兴”的手法烘托和渲染,使愁情表现得更加含蓄而有韵致。首句“湘江斑竹枝”又兼用典。舜之二妃娥皇、女英,为舜南巡而死,泪下沾竹。这种染上斑斑泪痕的竹子,称为“湘妃竹”,又称“斑竹”。诗中人看到湘江两岸的斑竹,自然会想到这个优美而动人的爱情传说,连类而及,勾起自己怀念情郎的愁绪。正在这时,诗中人又看到引动她愁绪的另一景物,那长着锦色羽毛的鹧鸪,振翅而飞,且飞且鸣,其声凄清愁苦,听到鹧鸪的啼叫,更加重了她的愁绪。鹧鸪喜欢相对而啼,俗谓其鸣曰“行不得也哥哥”。大凡游子、思妇,都怕听鹧鸪的啼叫。看到听到鹧鸪的飞鸣,自然会使这位思妇的愁怀,一发而不可收了。

  “处处湘云合”一句,以笼罩在湘江之上的阴云,来比喻女主人公郁闷的心情。以阴云喻愁怀,这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艺术手法。《文镜秘府论·地·六志》引《赠别诗》曰:“离情弦上急,别曲雁边嘶,低云百种郁,垂露千行啼。”释曰:“……上见低云之郁,托愁气以合词。”《鹧鸪词》的“处处湘云合”,既是对实景的描写,又巧妙地比喻女子愁闷的心情。

  诗的前三句,诗人用湘江、湘云、斑竹、鹧鸪这些景物构造出一幅有静有动的图面,把气氛烘托、渲染得相当浓烈,末句突然一转,向苍天发出“郎从何处归”的问语,使诗情显得跌宕多姿而不呆板。它写出了主人公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我们仿佛看到她伫立湘江岸边翘首凝望的身影,感觉到她盼郎归来的急切心情,人物与周围的环境达到和谐一致,绘出了一幅湘江女子怀远图来。

  这首诗清新含蓄,善用比兴,具有民歌风味。抒情手法全靠气氛的渲染与烘托,很有特点。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704-70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题李次云窗竹

: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它不需要被做成用来吹奏的笙箫,也不需要截断做成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只待冬天千花百草凋零后,在纷飞的大雪中去看那点点葱翠。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凤管:笙箫。

千花百草凋(diāo)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题李次云窗竹》是一首咏竹诗。

  竹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又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它象征着高尚、坚韧、虚心等美好品格。白居易的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借竹言志,对竹子赞誉的同时,也明确了自己的精神追求。

  首二句,平淡无奇,不仅用词浅显,亦无深刻的寓意,只是交代了竹子一般的用途,但作者强调的是“不用”、“不须”,至于缘由,结尾两句予以点明。原来,前三句都是陪衬,是为了与末句构成对比的。诗人说,我不用把竹子制成笛子,也不把它用作钓鱼竿,要的是让竹子在千花百草凋零之后,在大雪纷飞之时,能够屹立在雪中,使我看到那一番凌雪傲霜的情调。

  前两句实际上写的是竹子的功利实用性,末句则是竹子的精神“实用性”,而功利实用性是不被作者看重的,他看重的是竹子品格对人的影响。作者故意使之构成强烈的对比,对比之中,流露出作者对竹子的喜爱及对竹子品格的赞誉。“留向纷纷雪里看”,看什么?自然不是为了看竹子的青翠之姿,而是从雪里的孤竹中看到了竹的高洁本质,一种独立于世俗的孤傲。此诗托竹寓意,巧用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那种高洁孤傲、坚贞不屈精神的追求。

  竹的生存环境,总是猗猗静谧幽雅,醉心在竹的世界里,可以弥补人的心理缺陷和远离凡尘的愉悦、超脱!可以获得暂时的心理平衡。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花非花

: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花非花,雾非雾。
像花而不是花,似雾而不是雾。

夜半来,天明去。
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来时仿佛美好的春梦能有多少时间呢?

去似朝云无觅处。
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散去无处寻觅。

参考资料:

1、 李济洲 .全唐诗佳句赏析 :太白文艺出版社 ,1999年 .2、 中国文学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 [引用日期2012-06-20] .3、 白居易《花非花》试释:黄钺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4、 白居易《花非花》再辨:谢虹光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白居易的《花非花》:文青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6、 吴功正;琵琶声声 激越动人——谈《琵琶行》的艺术特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7、 花非花:麦子 - 《文苑(经典美文)》,2009年10期

花非花,雾非雾。
花非花:《花非花》之成为词牌始于此诗。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来如:来时。几多时:没有多少时间。

去似朝云无觅处。
去似:去了以后,如早晨飘散的云彩,无处寻觅。朝(zhāo)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

参考资料:

1、 李济洲 .全唐诗佳句赏析 :太白文艺出版社 ,1999年 .2、 中国文学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 [引用日期2012-06-20] .3、 白居易《花非花》试释:黄钺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4、 白居易《花非花》再辨:谢虹光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白居易的《花非花》:文青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6、 吴功正;琵琶声声 激越动人——谈《琵琶行》的艺术特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7、 花非花:麦子 - 《文苑(经典美文)》,2009年10期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这首诗通篇都是隐语,主题当是咏官妓。当时各级官府都有一定数目的娟妓,供那些腐朽的官僚们驱使。首句“花非花”是说官妓的容颜如花,但又并非真花。次句“雾非雾”中“雾”字是双关。借“雾”为“婺”。“婺女”即女宿星。因官妓女性,上应女宿,但又并非云雾之雾。 “夜半来,天明去”既是咏星,也是说人。语意双关,而主要是说人。官妓不同于一般的妓女,更不同于正式的妻子,她们与官僚之间互为依存,但关系又不便十分密切,只能以夜来明去为限,可谓会短别长。故末二句发出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卜的感叹。上句言会短,下句言别长。其中“梦”、“朝云”的描写是借用宋玉《高唐赋》、《神女赋》中关于楚王与巫山神女梦中相会的典故,以喻男女之幽会。因为语言文字运用得巧妙,把男女欢爱之事抒写得很含蓄,富于诗意。

  语意双关,富有朦胧美是这首小诗的最大特点。雾、春梦、朝云,这几个意象都是朦胧、飘渺的,意象之间又故意省略了衔接,显出较大的跳跃性,文字空灵,精炼,使人咀嚼不尽,显示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功力。

参考资料:

1、 李济洲 .全唐诗佳句赏析 :太白文艺出版社 ,1999年 .2、 周啸天:白居易《花非花》赏析 .中国文学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 [引用日期2012-06-20] .3、 花非花;吴菲 - 《散文诗:下半月:校园文学》,2009年 第4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